醫療不安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醫療不安全[1]
醫療不安全是指患者在醫院醫療過程中,凡是由於醫療系統的低能狀態、醫療管理過失或醫務人員醫療不當等原凶,給患者造成允許範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障礙、缺陷或死亡。
醫療不安全的表現形式[2]
醫療安全管理貫穿於醫療活動的全過程,根據所涉及到的主體,把醫療不安全因素歸為6種表現形式,以便於識別與控制。
1.組織管理不安全因素
因醫院各項組織機構、規章制度、流程不健全及信息管理措施不利、協作不好、人員調配不當所形成的醫療不安全因素,統稱謂組織管理不安全因素。
2.醫源性不安全因素
由於醫務人員自身的言語和行為不當或過失,極有可能給患者造成不安全的感覺或不安全的結果;或者是因責任心不強、有章不循而很可能產生醫療糾紛或醫療缺陷。這類不良因素統稱謂醫源性不安全因素。
3.醫療知識、技術性不安全因素
由於醫務人員醫療知識、技術水平低下及經驗不足,極有可能對患者安全構成威脅,出現漏診、誤診、誤治、錯治等後果。這種由知識、技術性客觀能力不足而產生的不良因素,稱之謂醫療知識、技術性不安全因素。
4.藥源性不安全因素
由於醫務人員用藥不當、藥物配伍不當或無效用藥,極有可能給患者帶來危害,引起藥源性疾病和不良後果。這種與藥品使用有關的不良因素,稱之謂藥源性不安全因素。
5.醫療器械、設備不安全因素
由於醫院醫療器械、設備品種不全、性能不良、規格不符或不配套及醫療物資、耗材供應數量不足、質量不好、不及時,或設備管理不善所形成的醫療不安全因素,統稱謂醫療器械、設備不安全因素。
6.衛生學不安全因素
由於醫院科室設置、環境管理或防護不當,極有可能造成醫院感染、環境污染、食物污染、射線損傷、雜訊污染等影響醫療安全的不良後果。這類醫療不安全因素,統稱謂衛生學不安全因素。
醫療不安全的控制對策[2]
為了切實做好醫療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及醫務人員的自身安全,必須落實好防範制度控制醫療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管理組織,強化領導和安全管理,杜絕組織管理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醫院質量、安全、感染、輸血、藥事、病案及醫療搶救等管理組織,特別是成立以院長為責任人的醫療安全管理委員會和建立健全科室醫療安全管理小組,明確醫療安全責任人,加強安全監控,做到職責分明,依法、規範和安全行醫。
(2)不斷完善醫療規章制度,進行急診、手術、危重患者搶救等流程再造,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安全防範制度和應急預案加以落實。合理調配,避免醫務人員工作負荷過重;加強科問協作,避免對“臨界病人”互相推諉,確保醫療工作正常運轉。
(3)精心組織,嚴格檢查與管理,使醫療安全責任和規章制度落實到位。為此,一是要措施到位。嚴格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加強二線班及總值班的管理,註重8h外醫療搶救和協調的管理工作。二是確保急診、手術、搶救等關鍵流程合理、規範,落實到位。三是落實、檢查到位。定期檢查醫療安全核心制度的執行情況,重點對關鍵部門、環節和崗位進行認真檢查,嚴格控制醫療不合格,發現隱患,跟蹤整改。同時,動真碰硬,對屢教屢犯的人員予以重罰,懲前毖後,使職責、規章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2.加強警示教育,強化責任意識和醫患溝通,杜絕醫源性不安全因素
(1)定期邀請法律專家進行醫療案例講座,貫徹學習《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知識,開展安全教育,培養風險意識,使醫務人員懂法、守法和正確用法。定期召開情況通報會,通報科室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和醫療安全的檢查情況,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持續改進。
(2)醫院與科室主任簽訂醫療安全責任狀,各科室主任再與員工簽訂安全責任狀,強化落實醫療安全工作責任。首先是政治榮譽責任,對發生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的科室和當事人在“評優”、“評先”上,以及當事人在“晉職”、“晉級”上實行“一票否決”制;其次是經濟責任,對發生醫療事件賠款的,分清事件性質和影響程度,分別按賠償總額比例處罰當事人;再次是連帶責任,對管理不善所發生醫療事故的科室,根據事故情況和責任大小,對當事人所在科室主任和分管院長給予行政處分及相應經濟處罰。讓全院上下人人身上有責任,真正把醫療安全擺在首位。
(3)強化醫德教育,增進醫患溝通,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一是要加強醫院安全文化培訓,開展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始於患者之需求,止於患者之滿足”的服務理念,以良好的服務和質量贏得患者的理解與尊敬。二是提高溝通技巧。醫務人員首先應充滿愛心和理解,重視溝通;必須考慮患者的價值取向和宗教信仰,準確把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其次要深刻認識到溝通是醫務人員的義務,對各項檢查、治療和手術必須徵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對溝通內容要詳加解釋,讓患者知情並有選擇的權力 再次要掌握溝通的重點。對重危、疑難和新、重大、再次手術等特殊病人要重點溝通,對有糾紛茁頭的病人在加強醫護措施的同時,應由分管領導和有經驗的醫師親自參與溝通。
3.加強培訓,落實診療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範,嚴格技術準入,杜絕醫療知識、技術不安全因素
(1)加強在職醫師的培訓。一是加強臨床醫師規範化培訓和專科培訓管理,積極將青年醫務骨幹送到國內外學科前沿院校或醫院進修深造,不斷提高其醫療服務的能力。二是強化“三基”訓練,建立培訓基地,進行全員規範化的基礎培訓,把“三基”與個人利益掛鉤,加大基礎訓練的重要性和威懾力。三是進行學術交流與活動,舉辦技能競賽,拓寬、加深臨床知識面,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2)嚴格按診療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範診療疾病。落實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制定三級醫師負責制度和病房醫師查房規範,對照診療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範進行規範化診療管理,對急危重、手術、新人等重點患者必須要有上級醫師及時的現場規範化診療指導。
(3)進行技術準入管理。一是建立、落實手術分類分級、有創操作和介入技術管理制度,對技術操作根據學科、技術職稱、風險與安全性進行規範化巨集觀準人管理;二是結合上述管理制度,建立個人技術檔案,由專科主任審簽,醫療技術委員會審批,進行個人技術準入的微觀動態管理。三是建立手術風險評估機制,對重大手術、新開展手術進行手術風險等級評估、量化分析,讓患者和醫護人員對病情的嚴重性和預後都能有理性的思維,同時實施申報、審批准人管理,降低手術風險。
4.加強藥事培訓,落實用藥管理制度,嚴格監督和檢查,杜絕藥源性不安全因素
(1)合理用藥是臨床用藥的第一准則。通過培訓,臨床醫師對所用藥物的毒副作用必須要有全面的瞭解和掌握;尤其對使用毒、麻、精神藥品的醫師要專門培訓併進行嚴格的考核,經考核合格後再授予毒麻藥品處方許可權。
(2)強化臨床藥師的用藥監管和指導作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建立並落實抗菌藥物分級使用審核、審批制度,對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和毒麻藥品進行專項管理。定期進行患者用藥安全和療效評價,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應積極處理,防止藥物不良反應和濫用藥品而引起的身體成癮或依賴。
(3)組織醫、藥專家定期對合理用藥和毒麻藥品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強化三級醫師查房的監管作用,督導醫師開展自查與互查,對用藥不當、配伍不當或無效用藥等不符合要求的科室和個人進行現場講評。對圍手術期抗生素應用進行長期監測,使抗生素使用符合規範。
5.加強器械、設備管理,確保醫療設備的良性運行,杜絕醫療器械、設備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器械、設備管理制度,並確保其有效實施。首先對新引進醫療器械和設備,要充分論證,進行準入管理,力求引進的器械和設備品種齊全、性能良好、規格相符和配套,保證臨床診療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在引進高、精、尖設備的同時,要註重基礎、常規設備數量和質量水平應與大型設備脅調、同步與配套,確保基礎醫療質量。其次要建立器械和設備技能檔案,跟蹤實施臨床應用效果評估,確保引進的醫療器械和設備滿足臨床需要;再次是加強運行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定期檢測,避免因醫療設備問題而引發醫療問題。
(2)落實設備操作資質、操作程式的管理與培訓。設備操作人員必須經過相關培訓與考核,必須嚴格遵守制度和設備操作程式,對工作和質量認真負責,符合崗位技能要求才能上崗;對特殊設備應明確按設備的操作程式、設備操作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經國家有關部門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
(3)加強與供應商合作,建立與供方互利的關係,多種途徑確保醫療設備、器材供應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和及時;同時制定適宜的設備、器材保障應急預案,確保臨床工作的需要。
6.科學設置,規範培訓與管理,加強檢查與監測,杜絕衛生學不安全因素
(1)根據學科特點,將安全的理念融入到醫院建築物的設計、使用和管理當中。對新建科室要科學設置,空間規劃能直接切中醫院安全管理的要害;對已有的科室設置,重新評估,如有流程不當、不安全便捷、不符合隔離防護要求的,要下大力重新設置或改造。
(2)進行醫院感染、輸血規範、無菌操作、消毒隔離等專項知識規範化培訓,嚴格落實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制度、手衛生規範、臨床用血規範及輸血審核制度。加強對手術室、監護室、內鏡中心、透析室等重點部門的管理,明確一次性醫療器械、耗材的使用與管理;重新設計安裝洗手水龍頭,全面採用液態皂液和床旁快速消毒液,減少因醫護人員手污染而造成的院內感染。
(3)發揮院、科兩級感染、輸血管理組織作用,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確保衛生學防範設置符合管理要求。一是落實醫院感染等衛生學因素的監測和報告,對病原菌進行長期監測和分析,追蹤來源,並提出預防和控制對策;掌握輸血適應證,嚴格執行輸血規範,落實用血審核制度,科學、合理用血。二是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強化醫院感染、環境污染、食物污染、射線損傷、火災燙傷、雜訊污染的防範與管理;三是為就診患者和員工提供多種防護設備,加強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和病房中的安全防護,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防護;四是每科設立“職業安全健康大使”,著重進行職業安全健康培訓、監督和檢查工作,做好工作風險的評估、預防和發生風險後的跟蹤處理工作,確保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醫療安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保障的需求日益提高,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醫療服務已成為人民群眾的內在要求。醫療不安全就不會產生良好的醫療效果,醫療活動中不安全因素的影響往往表現得十分突出,有的可能是構成不良醫療事件的直接原因。所以,在醫療管理的實踐中要善於識別和發現產生醫療不安全的因素,實施相應的控制對策,以使各項醫療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