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目錄 |
什麼是藥品不良反應[1]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藥品作用於機體,除了發揮治療的功效外,有時還會由於種種原而產生某些與藥品治療目的無關而對人體有損害的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的成因[2]
首先我們要明確藥品不良反應的概念,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發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由此看來,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的基本屬性,不論我們預防與否,它都是客觀存在著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屬性之外,它也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以下我們分別從藥品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來探討。
1.藥品自身因素
(1)藥品成分中自身的副作用
由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所引起患者產生的有害的反應,造成的損傷。例如,第一個用於治療結核病的鏈黴素屬於氨基糖昔類抗生素,該類藥物所致的前庭功能障礙表現為頭昏、視力減退、眼球震顫、眩暈、噁心、嘔吐和共濟失調,耳蝸聽神經損傷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和永久性耳聾;我們常吃的治療細菌感染性腹瀉的吡哌酸或氟哌酸都屬於喹諾酮類藥物,經動物實驗研究表明該類藥物可影響骺軟骨發育,故小兒禁用,16歲以下患者不宜應用。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2009年的統計結果,喹諾酮類藥品嚴重病例報告數量位列各類抗感染藥的第三位,僅次於頭孢菌素類和青黴素類,占所有抗感染藥嚴重病例報告的14.1%。
(2)藥品成分間的相互作用
藥物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積極地、有利於患者的。如:防風通聖丸具有解表通里的功效,可治療皮膚濕疹瘙癢,與連翹敗毒丸同服,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癢的功效更加明顯;再如:螺內酯與氫氯噻嗪合用治療高血壓具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另一方面則是削弱治療作用,增加毒副反應。如:異煙阱引發藥物性肝炎的發生率為0.1%,但與利福平合用時,肝炎的發生率比單用時高出近10倍;再如:頭孢曲松鈉製劑同含鈣製劑合用會發生藥物不良事件,甚至導致死亡。
2.患者自身因素
(1)患者自身機體方面的原因
因用藥人群不同,同一品種同一劑型同一劑量的藥物對不同的病患個體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患者的年齡結構也是影響藥物療效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用藥和兒童用藥都需格外謹慎,區別於常人用量。除此之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不同,對藥物的吸收、代謝也就不同。
(2)患者的依從性差
眾所周知,慢性疾病需要治療的周期長、花費高,這會使很多患者喪失治療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部分患者自行停藥放棄治療或未遵醫囑而導致病情惡化,這種現象叫“依從性差”。
3.其他因素
(1)用藥途徑不當
很多患者都迷信靜脈輸液的療效好,收效快,因此不論大病小病家屬都主動要求靜脈給藥。能外用的靜脈給藥、能口服的也靜脈給藥、能肌註的還靜脈給藥,這樣一來,大大加重了靜脈血管的壓力、對其刺激性和藥物不良反應也成倍的增加。增加了醫療成本不說,也加大了藥物的副作用。
(2)經驗療法不靈驗
對於某些疾病,醫護人員往往憑藉個人經驗,就打起了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組合拳,不管你患者心痛與否,反正你的錢我是裝進了腰包。這樣大包大攬的大處方只會造成“三多一少”的後果:患者經濟負擔增加、二重感染的概率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以及患者的治愈率降低。
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對策[2]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充分利用媒體宣傳、發放相關資料、開展義務診療活動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教育宣傳工作,普及藥品常識,擴大宣傳面,增強宣講力度,走進居民社區、走進大學校園,改善舊的不科學的用藥觀念,提高人們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正確認識。
2.陽光心態,認真用藥,嚴格遵醫囑
患者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迷信新藥、貴藥,不聽信廣告,避免誤導,以積極的陽光心態配合治療,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以及時間服用正確的藥物。服藥前,還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增加依從性,特別對於傳統藥,許多人認為多吃、少吃一個樣,劑量大小無所謂,這恰恰是不合理用藥的顯著特征,這樣會大大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
3.醫護人員增強責任感
廣大醫護人員要盡到醫療和護理的責任,盡到告知義務,加強同患者和其家人的溝通,耐心、細緻的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的正能量,減少其消極情緒和不利於病情康復的思想負擔。
4.在部分高校開設藥物警戒課程
部分高校可以嘗試性的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藥物警戒課程,以引起全社會對藥物的合理使用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