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目录 |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作用于机体,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成因[2]
首先我们要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由此看来,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基本属性,不论我们预防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属性之外,它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下我们分别从药品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来探讨。
1.药品自身因素
(1)药品成分中自身的副作用
由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所引起患者产生的有害的反应,造成的损伤。例如,第一个用于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属于氨基糖昔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所致的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昏、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耳蜗听神经损伤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和永久性耳聋;我们常吃的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吡哌酸或氟哌酸都属于喹诺酮类药物,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影响骺软骨发育,故小儿禁用,16岁以下患者不宜应用。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2009年的统计结果,喹诺酮类药品严重病例报告数量位列各类抗感染药的第三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所有抗感染药严重病例报告的14.1%。
(2)药品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地、有利于患者的。如: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里的功效,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与连翘败毒丸同服,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痒的功效更加明显;再如:螺内酯与氢氯噻嗪合用治疗高血压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削弱治疗作用,增加毒副反应。如:异烟阱引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为0.1%,但与利福平合用时,肝炎的发生率比单用时高出近10倍;再如:头孢曲松钠制剂同含钙制剂合用会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甚至导致死亡。
2.患者自身因素
(1)患者自身机体方面的原因
因用药人群不同,同一品种同一剂型同一剂量的药物对不同的病患个体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结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用药和儿童用药都需格外谨慎,区别于常人用量。除此之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不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也就不同。
(2)患者的依从性差
众所周知,慢性疾病需要治疗的周期长、花费高,这会使很多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部分患者自行停药放弃治疗或未遵医嘱而导致病情恶化,这种现象叫“依从性差”。
3.其他因素
(1)用药途径不当
很多患者都迷信静脉输液的疗效好,收效快,因此不论大病小病家属都主动要求静脉给药。能外用的静脉给药、能口服的也静脉给药、能肌注的还静脉给药,这样一来,大大加重了静脉血管的压力、对其刺激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也成倍的增加。增加了医疗成本不说,也加大了药物的副作用。
(2)经验疗法不灵验
对于某些疾病,医护人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就打起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组合拳,不管你患者心痛与否,反正你的钱我是装进了腰包。这样大包大揽的大处方只会造成“三多一少”的后果:患者经济负担增加、二重感染的概率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以及患者的治愈率降低。
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对策[2]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发放相关资料、开展义务诊疗活动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药品常识,扩大宣传面,增强宣讲力度,走进居民社区、走进大学校园,改善旧的不科学的用药观念,提高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
2.阳光心态,认真用药,严格遵医嘱
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迷信新药、贵药,不听信广告,避免误导,以积极的阳光心态配合治疗,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以及时间服用正确的药物。服药前,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增加依从性,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一个样,剂量大小无所谓,这恰恰是不合理用药的显著特征,这样会大大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3.医护人员增强责任感
广大医护人员要尽到医疗和护理的责任,尽到告知义务,加强同患者和其家人的沟通,耐心、细致的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的正能量,减少其消极情绪和不利于病情康复的思想负担。
4.在部分高校开设药物警戒课程
部分高校可以尝试性的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药物警戒课程,以引起全社会对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