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信息素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素質(Information Diathesis)

目錄

什麼是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是人的先天機能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培訓,在信息活動方面所形成的能力和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素養等。在當今時代和今天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信息素質將是我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

信息素質的發展[1]

  信息素質(也稱信息素養或知識素養)作為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波爾(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來的,概括為利用信息源和信息工具解決信息問題的技術和技能。到了20世紀80年代,信息素質的內涵有了進一步擴展,不僅指解決信息問題的技術和技能,還指主體對待信息的態度,包括對信息的需求意識、信息價值的評價及信息效果的評估等。進入90年代,人們對信息素質的認識深入到主體的整體素養的層面,認為“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素養是人的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養是認知整體的一部分”。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圖書館館長Hannelore B.Rader教授在她的《全球信息教員:圖書館管理員在21世紀的作用》專題報告中認為;“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素質已和文獻傳遞、遠程教育等諸多概念一起成為圖書館行業的關鍵詞,信息素質是指判斷何時需要信息,並有效地定位、獲取、評價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總和。”在國內,許多同行專家在有關文章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信息素質概念進行了具有理論價值的探索,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信息素質是個體在先天賦予的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後天學習實踐形成的信息品質,它是社會成員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潛能等多項基本素質的有機結合。”

信息素質的內容[1]

  1.信息意識

  所謂信息意識,是人在信息活動中的感覺和思維過程。其中,感覺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而產生的效應,即神經系統對客觀信息的條件反射,反映人的神經系統對外界信息的敏感程度;思維是人的神經系統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對外界信息進行判斷、分析、推理和綜合等的認識過程。人的信息感覺和思維受主體先天資質的影響,但主要是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和人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訓。

  2.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信息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所構成的知識體系。其中,信息理論知識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信息技術包括信息的加工整序技術、檢索技術、傳遞技術以及電腦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等;信息方法包括信息的處理方法和研究方法。推行信息素質教育應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身份確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傳授相應的信息知識。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經過信息教育培訓,併在信息活動中形成的本領。包括在信息的獲取、積累、加工組織、查詢檢索、傳遞、綜合和評價以及創新等方面具備的能力,以及在信息活動中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和方法的熟練程度。信息能力的高低決定信息活動的效率質量,是判斷人的信息素質高低的主要指標。具有信息的獲取、積累、存儲、查詢檢索和傳遞等方面的能力是對人的信息素質的基本要求,而信息的加工組織、綜合、評價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則是對人的信息素質的更高要求。

  4.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人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培訓在信息活動方面形成的教養和修養。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水平、信息觀念、信息風格和信息道德等。其中,信息水平是在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等方面達到的高度;信息觀念是指人們在信息活動中形成的思想意識,即人們對信息的看法和態度。信息觀念的形成受外界環境、教育者及信息內容的影響。信息風格是指人們在信息活動以及信息產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特點;信息道德則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信息行為準則和社會活動規範。它是調節信息創造者、生產者、傳遞者、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如尊重他人知識產權、保護行業秘密、不製造和傳播偽劣信息以及恪守國家和國際關於信息活動方面的規定和法律。

  信息素質的內容構成了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信息意識是信息素質形成的前提;信息知識是信息素質形成的基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則是信息素質的具體體現。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共同構成完整的信息素質體系。

信息素質的特點[2]

  信息素質是一個複合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信息意識和道德倫理,又包括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各種軟體的應用能力、信息資源的利用能力、信息的創造與表達能力,還包括信息的評價能力、開發新的信息資源與軟體的能力。這些決定了信息素質的多重特點。

  1.信息素質具有知識性

  知識是信息素質的重要內容。知識性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環節,要把無序的信息經過整理轉化成為能夠理解的有序的知識,還要把知識變為智能而作用於人類社會。知識對人的信息素質的影響,取決於知識的廣度、深度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知識的廣度能夠提高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利於從紛繁雜亂的信息中建立有機的聯繫;深厚的知識功底能夠提高對信息的篩選和跟蹤能力,有利於從浩瀚的信息中採擷到真正有用的信息;運用知識能力能夠提高對信息的改造能力,信息只有成為知識後,它的傳播才會更加有效,才會更有利於知識的提升。

  2.信息素質具有普及性

  對每一個人來說,在信息社會中具備信息素質可以說屬於公民的基本素質。生活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人們要經常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如選修課程、銀行存款、查找資料、通信等,人們遇到問題也經常想到利用信息技術去尋求答案和幫助。

  3.信息素質具有操作性

  操作性是人們在處理和運用信息時,在技術、訣竅、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素養。信息素質的所有內容最終必然表現在人們利用信息技術、操作信息系統上。在評判一個人的信息素質時,實際操作能力的權值要比其他方面更高一些。也就是說,不是看人們如何說,而是看怎樣做,那種只能夠空泛地談論信息技術和使用信息系統的人,不能視為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的培養條件[2]

  要很好地實施信息素質的培養,必須具備一個開放、有效的信息系統,包括硬體設備、軟體設施和執行者。在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高校信息系統中,足夠的信息技術硬體是其物質基礎,軟體和信息資源庫是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檢索的關鍵條件,管理者和教師是使用程度與優劣的核心靈魂。有人打比方說,信息系統是高速公路,軟體和信息資源庫是裝滿貨物的汽車,執行者是司機和修理工,三者互相依存,共同工作,不可偏廢。由此可以看出要順利完成信息素質的培養,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優越的硬體設施是培養信息素質的基礎

  高校的信息化進程的發展首先體現在硬體設施上,校園網與電腦、多媒體教學設施等在各高校都得到長足的發展。許多高校不僅把電腦和網路視為普及教育的課程,更把它作為一種有效的現代教育手段,一種現代教育的基礎設施,讓它滲入了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教育寬頻網,實現電子教育、遠程教育、文獻信息資源共用、網上招生、多媒體課件共用、高清晰度電視、IP電話和增值等諸多服務內容,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隨著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影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的網路管理中心、計算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校園電視臺在功能方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廣闊的場所和更多樣的途徑。網路管理中心為學生提供安全、暢通、優化、多樣的網路服務,能保障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網路獲取信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帶動全校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改變教師和學生的傳統教育觀念,促使全校師生運用多媒體、電腦網路進行教學,使高校真正成為一個信息素質培養的良好基地;校園電視臺發揮其獨特的媒體優勢,及時播放精彩的電視節目和重要的時事節目,使學生能在學習之餘瞭解國內外時事要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甚至開辦大學生電視節目,儘可能多地讓大學生參與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拍攝、編製,加強他們的時政意識。

  硬體設施的投入應採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界積极參与的投資體制,以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步伐,進一步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為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奠定物質基礎。

  2.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培養信息素質的知識倉庫

  在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中,決不能忽視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知識倉庫建設。從網路建設來講,只是修了“路”,至於在路上有無“車”跑,以及跑什麼樣的“車”,就是建設信息資源的問題了。信息系統能否真正有效地運轉、學生信息素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網路提供的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關鍵是網上能夠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構建數字化圖書館,使之成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已經向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方向發展,電子閱覽室、視聽閱覽室、光碟檢索室和Internet資源檢索等實現了新型的全方位開放的服務格局,全文型、文摘型資料庫的引進,特色資料庫的開發建立,為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提供充足的信息資源,並實現高校問的連接和共用。

  在教學方面,建立各種教育、科研軟體資料庫,促使教師將教學信息,如備課教案、教學要求、參考書目、學科前沿、個人研究成果等直接上網;在重點實驗室之間建立高寬頻網路,加快科技信息的交流;建立較完善的FrP站點;力求將信息素質的培育融入有機聯繫的教材、網路以及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之中,從而真正成為能為知識充電的場所。

  此外,學校還要加強校園網路“防火牆”技術手段的實施,或者把教育資源下載到學校的網路伺服器上供學生學習,凈化網路環境,以防止學生受到不良影響。

  3.建設信息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培養信息素質的關鍵

  教師的信息素質是從事信息素質教學基礎的基礎,可以說,教師的信息素質水平決定著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現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滲透的結果,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向學生呈現的是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獲取信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究式研究,培養創造力。教育方式的變革對從事信息素質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升信息素質,形成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自身的信息素質關係到教育培養的成敗。

  另外,信息時代的教師應成為導學者,在“導”字上下功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幫助其找到完成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進入某一學科領域,介紹相關學科知識,能夠使學生把過去所學的知識與當前所學的新知識聯繫起來,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根據學科特點及教學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通過信息技術集聲音、文本、圖形、圖表、圖像、動畫於一體,充分利用人的視覺、聽覺,以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方式將教學內容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能快速地參與到學習內容的全過程之中,達到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信息,促進其新舊知識更新過程儘快完成。

信息素質的培養途徑[2]

  面對滾滾而來的信息洪流,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勢在必行。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的實施,數字化環境已經初步形成。在這種環境下,具有良好信息素質的人能夠利用網路尋求科學信息、進行交流與合作,能夠有目的地搜索、選擇、應用信息,能夠通過CD—ROM交互學習,從而成為具有信息意識、熟練掌握各種技能、與他人合作共事的現代人。因此,高校必須開展各種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活動,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信息素質的培養。

  1.加深文化底蘊

  培養信息素質時要註意文化底蘊的培養。信息技能更重要的價值不僅是一種技能,而是在於促進人的精神意識的發展,精神意識與人的文化底蘊緊密相連。文化內涵就是感知和把握文化的意識與能力,以及認同和繼承前人創造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財富。文化底蘊的深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他對繼承與創新相互關係的認識。

  2.創新教學思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社會生活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和信息素質能力,信息素質能力應當是信息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文獻檢索課、電腦基礎課所強調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應當提升到“信息素質能力與修養”上來,有必要重新認識這些課程的作用、教學目標、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問題。

  3.整合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

  信息素質能力是多元化的,孤立的信息技能不足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必須整合到學科課程之中。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使整合成為可能,同時也為網路時代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優化學習過程是培養信息素質、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途徑。我們設想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來實現這一目標。基於網路技術的教學正是我們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在適應網路信息環境基礎上構建的新型教學模式。

  基於網路技術的教學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選定學科主題,併在學科主題下把原先相對獨立的多個問題進行整合,從不同角度進行教學和研究,將學科的發展歷史和前沿話題以及前瞻|生問題全部展現,從而獲得創新性的教育效果,在教學實踐上建立起一整套組織、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法體系。

  4.加強信息道德修養

  先進的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系統有了更強的開放性。Internet把全世界聯繫在電腦上,容納了所有機構、個人的觀點和提供的信息,既有取之不竭的知識,同時也存在一些與傳統道德倫理相悖的新現象,如黑客現象、網路安全、網路信息共用與版權問題等,帶來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如何採取措施加以防範,應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另一個值得註意的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過程中,除了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及信息處理的技能外,還要註意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生活的正確信息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觀念。教育要以德為先,必須強調對學生責任心、自尊心、自我管理、誠實守信等品質的培養。要對學生進行“網路社會”教育,把傳統道德原則引入網路領域,併進行行為規範,提高信息免疫力,使其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修養。信息時代推崇多元化的價值觀,但不歡迎不道德的公民。信息素養教育必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信息道德觀,使網路行為既恪守現實空間的社會道德規範,又遵守虛擬空間的網路規範,讓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能夠選擇所需的信息,尊重知識產權,形成現實與虛擬的良好互動,在不從事非法活動的同時,能夠防止電腦病毒和其他網路犯罪

參考文獻

  1. 1.0 1.1 邵勝春等主編.圖書情報工作研究 2003.1.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2.0 2.1 2.2 文南生編著.大學生信息素質論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素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