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政治經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企業政治經營是指由於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需要將政治手段納入到生產、經營、營銷和管理等所有決策的全過程中,政治力量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企業家需要以政治家的眼光、膽識與謀略,通過發揮政治影響力來經營和管理企業。
1.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發展格局的要求
當今的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係,不僅受經濟因素的左右,而且越來越多地受到非經濟因素(如政治、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的干擾。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格局出現兩種趨勢:
- 一是政治經濟化與經濟政治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 二是國際問題國內化與國內問題國際化的趨勢日益突出。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
- 各國政府紛紛從本國利益出發,設置非關稅貿易壁壘(拋出“生態傾銷論”、實施綠色壁壘等),國家間貿易摩擦滲透著政府因素;
- 民族中心主義高漲,政府利用國人對國貨的偏好,及對外國貨的偏見大肆宣揚“外國威脅論”,暗地誘導國人抵制外國貨。
3.安全成本日益受到關註
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使人們認識到,全球恐怖主義的安全風險產生的後果遠比最初想象的要大並且持續的時間更長。新的成本,特別是安全成本,大幅提高,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非經濟因素來源廣泛
企業經營中的非經濟性因素由多種渠道產生:
- 一是市場交易對象的需求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性的。他們在要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附加上其他非經濟性要求,還要關心環保和社會進步等非經濟因素。
- 二是大量的非經濟主體(如消費者組織、環保組織、地區性社團、民族主義團體等社會組織)介入市場活動,與企業之間的磨擦日益加劇,威脅企業生存。
- 三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對企業的影響日益加深。
企業實施政治經營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企業內部無論是個人還是部門都有一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願望,大多數企業內部的組織衝突都是由於政治摩擦引起的。因此,成員和組織之間的政治協調是必要的。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仍然模仿行政管理的框架,有等級、職位、權利、責任等政治性需求層次,經營者必須利用經濟手段之外的政治手段來約束成員行為。政治並非意味著一方對另一方權力的擁有,企業內部的政治協調的重要意義是在相互自願的前提下創造、共用、分配政治權力,營造一種對等的、均衡的政治氛圍。
2.有利於創造企業發展的和諧外部環境
實施政治經營,有利於改變企業對其與政府、議會等政治機構或權力機構之間關係的認識。傳統經營理論認為,企業與政府之間是相互對立的,這是一種危險的看法。企業應該改變傳統的與政府關係的看法,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實施政治經營,影響政府決策,並與政府建立共贏互惠的合作關係;有利於創造自身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協調關係。企業應該轉變傳統的“零和博弈”的競爭思維,樹立和諧共生的競和觀。從商業生態系統角度,企業應該經常地向關聯企業溝通自己的生存主張,形成“政治共生,經濟共贏”的局面;有利於建立與顧客和公眾間的協調關係。顧客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但是顧客利益與企業利益有一定的矛盾,他們在購買產品的同時還要附加一些政治性主張,現代消費者是通過愛好、興趣、志向結成不同的群體,其政治影響力不容低估,對其進行政治經營的主要手法是向他們灌輸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形成自己穩定的政治同性顧客群體。
借鑒西方企業政治經營的經驗,企業政治經營的方式與企業經營戰略有直接關係。
20世紀60年代末規模經濟效應發揮作用,大規模的企業集團利用自身的供應能力,市場占有能力以及在技術、開發、宣傳等方面的實力,將經濟規模擴展為政治規模,他們的政治風險已高於經濟風險,集團的正常運轉也離不開政治力量。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範圍經濟戰略下,企業普遍發展多角化業務,這就使很多企業超越了個別產業和局部市場的範圍,行業與行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市場與市場之間的經濟磨擦日益加劇,相互之間爭奪市場的利益衝突單靠經濟手段難以解決。在跨行業經營中,企業之間的關聯性加強,直接衝突的可能性增加,企業的生存主張只有與其他企業的生存主張相互協調才能求得共存。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從經濟共存發展到政治共存。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化經營成為西方企業新的發展方向,國際化引發的經濟磨擦很容易演變成政治磨擦,這些貿易磨擦的核心問題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經濟方面,而是經濟行為伴生著政治行為,政治解決是開闢國際市場的主要途徑,企業對政治手段的依賴日益加深。美國營銷學家科特勒在進行國際營銷研究時補充了公共關係和權力這兩個新的2P因素,政治力量已正式介入微觀營銷活動。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網路技術的普及使得很多企業致力於聯盟經濟戰略,該戰略強調企業不能孤立地經營,通過生產商、供應商、分銷商、消費者之間的垂直聯盟,同行業之間的水平聯盟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聯盟經濟戰略雖然剋服了企業彼此孤立的問題,微觀經濟系統得以優化,但企業之間的協調工作大量增加企業結盟的動機也不能單純用經濟因素說明,企業家更需要政治家的眼光與手段。
(一)企業政治經營的關係營銷視角
企業是社會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企業政治經營要受到眾多外在因素的影響。關係營銷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將企業置身於社會經濟大環境中來考察企業的政治經營活動,認為企業政治經營是一個與消費者、競爭者、供應商、分銷商、政府、媒介、社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是識別、建立、維護和鞏固企業與公眾關係的過程,正確處理與這些個人及組織的關係是企業政治經營的核心,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在關係營銷視角下,企業的政治經營策略涉及到企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並以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關係為核心展開。
1.員工政治經營策略。經濟利益激勵。薪酬制度應體現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和尊重。包括崗位工資、年終獎、職務消費、福利補貼、產權激勵(股權、期權),將員工收入與企業長期績效有機結合,使員工命運與企業興衰緊密相連,有效避免了“內部人控制”、“機會主義”行為。
精神利益激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除了物質需求外,還有精神需求。企業必須承認和尊重員工的個體價值,實行人本管理,讓員工能在企業中享受到“家”的關懷和溫暖;通過鼓勵員工參與決策、參與管理、開闢晉升渠道、職位輪換、培訓、合理授權、充分發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等方式來滿足員工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願望,在相互自願的前提下創造、共用、分配政治權力,營造一種對等的、均衡的政治氛圍。
文化激勵。企業文化是員工長期積累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對員工行為起規範、激勵、約束、凝聚作用。企業要樹立“共同願景”,建立學習型組織,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
2.顧客政治經營策略。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顧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市場競爭的實質就是爭奪顧客。企業首先要樹立“顧客就是上帝”的經營理念,企業的一切政策和行為都必須以顧客的利益和需求為導向,並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3.合作者政治經營策略。隨著經濟全球化,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國際化勞動分工協作擴大,僅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來長久地維持競爭優勢已非易事。在構築顧客價值讓渡系統中,新的競爭也不再是單個競爭者之間的競爭,而是這些競爭者所組成的價值讓渡系統相對效率的競爭。企業應該轉變傳統的“零和博弈” 的競爭思維,樹立和諧共生的競和觀。從商業生態系統角度,經常地向關聯企業溝通自己的生存主張,形成“政治共生,經濟共贏”的局面。
4.影響者政治經營策略。企業政治經營的影響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NGO)、國際組織、各地方社團等。企業應通過收集信息、熟悉政策、互動溝通、擴大影響、參與政治、主動合作、專業咨詢等手段和方式,建立和發展與影響者的關係,營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
(二)建立企業聯盟
企業聯盟是指企業與其他企業構築政治上的協作關係,它不是重視企業單獨的努力和能力,而是靈活利用各個企業的能力、價值、資源,構建政治同盟。通過聯盟不僅產生了經濟價值,而且產生了政治價值。企業聯盟大多數發生在關聯企業和競爭企業之間,因此,聯盟的首要條件是相關行業的政治壓力較大,外在的壓力超過了行業內部的競爭壓力;其次,企業之間的聯盟必須具有共同的理念,各方都認識到即使相互競爭的企業之間也有相互依存的地方,並且可以實現和協、互惠、平等和共存。
企業聯盟的政治效果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利於擴大企業政治規模、增強政治談判能力、擴大企業聯盟的規模效應和企業的政治生存環境、創造企業之間的政治網路。結盟的企業越多,政治網路就越廣、越深,層次越多,也更加重疊,從而形成了企業生存的有效保護網。有利於擴充企業的環境透視能力。結盟可以使企業看到單眼看不到的地方,透視過去透視不到的方面,從而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提高企業對環境的認知水平,增強生存能力。有利於分散風險。企業結盟以後,不僅能提高對風險的辨識,而且可以共擔風險,使風險分散。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介入力和支配力。結盟以後,通過資源共用可以加快介入市場的速度,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對市場的支配力隨之增強。有利於改善企業形象。結盟以後,企業加入了企業網路,受到層層保護,改變了單獨企業實力不足容易受攻擊的形象,有利於樹立企業的實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