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價值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價值論Axiology

目錄

什麼是價值論

  價值論亦稱"價值哲學"。是指關於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哲學學說。主要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階級、社會的意義。某種事物或現象具備價值,就是該事物和現象成為人們的需要、興趣的所追求的對象,似人的需要、興趣、日常愛好隨著社會環境而改變的。價值是通過人的實踐而實現的,其表現在經濟現象、政治觀象、社會現象、生態現象及其他現象中,價值的理論為以往許多哲學家所探討,但他們只是從不同角度,對不同對象進行分析。到20世紀,一些哲學家把政治的、倫理的、美學的、邏輯的、有機體的等不同類型的價值作一種單一的綜合的分析。

  價值論是關於社會事物之間價值關係的本質與發展規律的學說。

  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屬性與本質及運動規律的認識;二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即價值)的認識。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學理論,後者就是價值論。

  由此可見,價值論是人類的科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因此,價值論也是一種特殊的科學理論。

價值論的簡述

  由於社會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本質上就是價值作用,任何社會事物的運動與變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追求或價值追求為基本驅動力,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地與價值論存在某種聯繫,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價值論為假設前提。由此可見,價值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價值問題是任何社會科學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價值概念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價值論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種高深莫測的、遠離塵世"經院哲學",價值問題似乎只有理論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事實上,價值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的一切行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價值為原動力,不同的價值思維價值取向將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價值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人們的一切行為都需要考慮其實際意義在進行任何一項工作時,總是在不斷的權衡,某項工作是否有價值,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等等都是價值學意義的。這說明價值是一個與人們的實際非常密切的字眼。然而,在一般的概念中,價值總是被認為是一個哲學概念或者經濟學概念,遠離人們的生活。

  價值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內容

  人類主體之間所建立的社會關係是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關係是利益關係,尤其是經濟利益關係,其它社會關係都是利益關係所派生出來的,併在本質上都是為利益關係服務的。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關係,因此,價值關係是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和核心。

  價值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社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方式可以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血緣的,但本質聯繫或核心聯繫只有利益聯繫,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要建立彼此之間的各種聯繫,目的在於獲取所需要的利益。例如,經濟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經濟交往;政治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的政治利益,政治利益往往通過經濟利益具體體現出來;文化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文化交流。血緣、姻親關係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生理聯繫。法律雖然是用於維持社會秩序,但它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歷史學則是站在時間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社會行為社會現象生產力的角度來評價分析歷史事件、歷史行為、歷史的真善美;社會學是站在空間的角度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來研究和解釋社會現象、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規律性的科學,美學是根據人的美學關係及其規律,美的形式、美的感受、美的評價與判斷、審美意識與情感、美的創造思想;文學藝術則是站在美學的角度來審視作品的美學價值;倫理學是以道德活動、道德意識和道德規範為研究對象,道德的本質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以"應該"的形式來,從"善"的角度,則是站在生產力的角度來評價分析社會行為、行為規範(外行為規範:如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內行為規範:良心、內心信念),道德關係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客觀價值關係;心理學研究人的需要、情感、個人心理特征、意志活動;管理學;經濟學是研究社會怎樣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學問。行為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態度、行為及其規律的科學;管理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以求達到最大的價值增長率;法學是關於法律的起源、本質、形式、作用及其一般規律,法律通過強制性手段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總之,價值論在整個社會科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地與價值論存在著某種聯繫,價值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任何社會科學中關於社會利益關係的理論與觀點,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價值論為前提。

  價值論的發展狀況決定社會科學發展狀況

  價值論在整個社會科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狀況在根本上決定和制約著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價值論的客觀性決定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價值論的精確性決定社會科學的精確性;價值論的價值分類決定社會科學的基本分類;四、價值論的微小謬誤將引發社會科學的更大謬誤,它一旦存在某種概念上的模糊或朦朧就會在社會科學的許多概念上引發更大的混亂與曖昧;它一旦存在某種觀點上的謬誤就會以不斷擴大的方式傳播到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它一旦出現某種理論上的危機必然導致其他許多社會科學出現更嚴重、更深刻的危機;社會科學中所存在的許多矛盾與爭論,最終可歸結為價值論上的矛盾與爭論。由此可見,正確認識和圓滿解決價值論上所存在的各種危機,不僅是價值論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科學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價值論發展危機

  沒有任何一種學說像價值論那樣,存在著如此繁多的、莫衷一是的、各自為政的觀點。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這絕不能歸咎於價值現象的矛盾性與複雜性,而只能歸咎於在整個價值論體系的內部存在著某些嚴重的危機,問題在於能否正確認識和圓滿解決這些危機。傳統價值論的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價值論統一化危機

  傳統的價值論長期停留在零散的敘述性分析之上,不同社會學科在價值論上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論點,每一種論點往往只適用於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社會歷史時期,只有較低的系統性、兼容性和公認性,具體表現在:(1)不同社會學科的價值論中,價值所代表的內涵有很大程度的差異,其度量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價值哲學或哲學價值論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倫理與道德等方面的含義,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醜惡)的程度來衡量;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類一般勞動量,其大小用勞動者生產該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在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產費用勞動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產、交換和消費時所耗費的貨幣量來衡量;在價值工程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功能與成本的比值。(2).同一社會學科的價值論中,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內部矛盾與衝突,有著眾多的學術派別。例如,在哲學價值論中,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觀價值論和客觀價值論之分;根據研究出發點的不同,有人本價值論進化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屬性的不同,有屬性價值論和關係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的決定因素的不同,有主體價值論、客體價值論、兩因素價值論和三因素價值論之分;根據事物的價值關聯性的不同,有非統一價值論和統一價值論之分;根據事物的價值還原性的不同,有非還原價值論和還原價值論。 ⑶社會科學的價值論與自然科學完全脫節。傳統價值論似乎完全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礎之上,它把價值運動看作是一種完全理性的、脫離一般物質運動的特殊運動,使價值論與自然科學完全隔絕,無視自然科學特別是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論、突變論及超迴圈論在研究生物運動和人類社會運動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價值論與自然科學

  傳統價值論的基本假設和基本觀點都建立在主觀想象的基礎之上,無法驗證其客觀性和準確性,例如:"價值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覺和主觀評價"、"不存在任何客觀的、統一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基準尺度"、"事物的價值量取決於該事物對於人所產生的苦樂量"、"價值是欲望的函數"、"價值就是負熵"、"價值是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一種屬性"等觀點,都是一種主觀假設,都是主觀想象的直接產物。價值論只有大量引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並嚴格遵循自然科學的邏輯法則,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前提和推理論證的主觀隨意性。

價值論數學化

  除了經濟學,其它學科的價值論幾乎沒有採用數學分析手段。在使用價值度量問題上,傳統價值論認為,不同層次及不同形式的使用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可通約性",不能進行相互比較和統一計算;在勞動價值度量問題上,傳統價值論(主要是政治經濟學)採用時間形式來度量勞動價值,無法用精確的、定量的方式來定義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勞動複雜度等變數,因而無法在此基礎上建立勞動價值與各個變數之間的函數關係。傳統價值論在數學化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根本上決定了它在實際應用上的局限性。

價值論出路

  解決價值論各種危機的出路在哪裡呢?顯然,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衝破傳統研究思路的約束,實現價值論的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才能闖出一條生機勃勃的新路來。

價值論七大誤區

  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人的一切活動都可歸結為價值的生產與消費過程,所有形式的社會關係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關係,價值運動是一切社會運動的核心內容,因此價值論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價值論的的微小謬誤,都將以不斷擴大的方式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進行延伸,並會引發其它社會科學一系列的重大謬誤。價值論存在著若幹誤區,嚴重阻礙著價值論的進一步發展,進而阻礙著整個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誤區一:

  "價值是特有的人類現象",實際上價值是一種複雜的物理現象。

  人類是由低等生物進化而來,而低等生物又是由無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因此伴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價值現象必然是由一般的物理化學現象進化而來。

  一般物質系統的自發過程都是朝著混亂程度增大的方向進行,即系統的"熵值"將會不斷增大,例如,在孤立系中,氣體總是從高壓區向低壓區擴散,熱量總是從高溫區自動流向低溫區。然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卻是另一番景象,它們不斷發生進化,不斷從無序走向有序,不斷從簡單走向複雜,即生命體的"熵值"將會不斷減少,這與熱力學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對此,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一個處於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依靠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和能量,以從外界取得"負熵流"的辦法來抵償系統內部的熵增量,使系統總的熵變為零甚至為負值,從而使系統的有序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樣,普利高津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把物理學規律與生物學規律統一起來了。

  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每一種運動形式都對應著特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用以衡量不同運動形式之間運動規模大小的統一尺度,也是用以改變物質的運動規模的動力源。顯然,一般物質系統的無序化運動是通過某些能量來完成的,那麼,生命體的有序化運動也是通過某些能量來完成,這些能夠促進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因而稱為有序化能量。對於植物來說,太陽能是其有序化能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學能是其有序化能量。

  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稱之為"有序化虛能",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有序化虛能"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和有序化虛能統稱為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由此提出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來表示。

  不難發現,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價值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而是一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它是由一般的物理現象進化而來。

誤區之二:

  "不同類型的價值不可能統一度量",實際上所有價值類型的價值都可以統一度量

  長期以來,人們被價值複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和通約性。事物可分為兩大類(一般事物和人),因此價值可分為兩大類型: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其中,勞動價值是人或勞動者的使用價值,而一般事物的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相對於消費系統)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相對於生產系統)兩種。

  1、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勞動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證明,人的勞動能力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勞動潛能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也相應地劃分為四個層次,即溫飽類、健康與安全類、自尊與人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①溫飽類使用價值,以食物能量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衣服、水份、空氣、氣候、鹽等)使用價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補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補償食物能量,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②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安全類使用價值)或內部生命失效率(健康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溫飽類使用價值。③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社會失效率(人尊類使用價值)或內部社會失效率(自尊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④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內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或外部理性失效率(自我發展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

  由此可得:所有層次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

  2、勞動價值的統一度量

  馬克思採用時間的形式來度量勞動量和勞動價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論是採用時間形式和身體化學變化形式,還是採用犧牲安樂形式和支付工資形式,都不能準確而全面地度量勞動者的勞動量。

  勞動價值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人們通過對生活資料的消費和對生產資料的勞動,實現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的相互轉化,併在相互轉化過程中達到增值的目的。

  ①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的轉化(消費階段)。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緒)的需要,但在客觀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

  ②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的轉化(勞動階段)。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

  ③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生產階段)。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新的使用價值

  研究表明,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消費量"來度量勞動量,具有尺度穩定性高、直觀性強、可量化性高、適應性廣或靈活性高等優點。這種度量方法無需對生產條件、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勞動複雜度等做特別的規定,從而具有廣泛的時空適應性和靈活性。由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因此勞動價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3、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

  在一般的生產系統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可分為生產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力表現為勞動價值,該生產系統在管理者、相應的管理體制和一定的生產組織程式等綜合作用下,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從而產生價值增長。生產資料的客觀動因在於替代、補充、增強和擴展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就是說,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客觀動因在於替代、補充、增強和擴展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研究表明,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取決於它在生產過程的均衡狀態下所等效的勞動價值量。因此生產資料使用價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總之,勞動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均可統一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

誤區之三:

  "流通領域不能創造價值",實際上所有生產領域都創造價值。

  傳統的價值論認為,客觀事物的使用價值只與該事物所固有的品質特性有關,而且主要與該事物的物理或化學性質有關。從這個觀點導出了"只有產業部門才能生產價值和使用價值"、"流通領域第三產業管理部門並不生產價值和使用價值,它們只是為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等一系列錯誤結論。顯然,要徹底澄清上述錯誤觀點,就必須首先對使用價值的變數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1、使用價值的函數。事物相對某一主體的價值不僅取決於該事物本身所擁有的本質特性,還取決於主體特性、客體特性和介體特性三個基本要素,就像物理學的萬有引力一樣,其大小不僅取決於自身的質量,還取決於對方的質量以及雙方之間的距離。介體的品質特性是指所有能夠影響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相關事物所具有的品質特性,其中,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條件是介體的主要形式,時間與空間是介體的特殊形式,隨機特性綜合反映了主體、客體和介體三個方面的隨機品質。因此,事物的使用價值是一個由客體品質特性、空間特性、時間特性、環境因素特性、主體品質特性和隨機特性等六類變數所組成的複雜函數。

  2、使用價值的生產方式。社會的各種行業部門分別以各自的方式改變著社會事物使用價值的變數,其中,製造業主要是改變物質的品質特性;交通運輸業主要是改變人或貨物的空間特性;商業主要是改變商品的時間特性、空間特性和歸屬特性;銀行業主要是改變貨幣的時間特性;股票證券期貨交易主要是改變貨幣或商品的時間特性和隨機特性;保險業主要是改變事物的隨機特性;環境保護部門主要是維護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環境特性;服務性行業主要是綜合性地、零散性地、隨機性、個別性地改變事物的品質特性、空間特性、時間特性、環境特性、隨機特性、主體特性等,以達到價值增值的目的;社會的各種政治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等主要是維護和改變事物的社會環境特性;社會管理尤其是經濟管理主要是改變價值資源在不同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生產領域、消費領域、主體之間的配置情況;等等,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改變事物的使用價值,均參與了使用價值的社會生產過程。因此,使用價值的創造過程就不只發生在產業部門,同樣還會發生在非產業部門,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將會越來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來社會裡,傳統意義的產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將通過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途徑,逐漸由高智能化機器和機器人來直接完成,人們主要從事信息創造、信息收集信息處理工作。

誤區之四:

  "經濟領域是價值生產的唯一領域",實際上政治與文化領域同樣生產價值

  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有經濟領域能夠創造財富,而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只是進行價值的消費,只能為經濟領域的價值創造過程構築必要的社會環境。事實上,經濟領域只是直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是間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屬於廣義的社會生產領域,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創造財富,相互之間在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

  1、經濟的本質。經濟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追求經濟主體利潤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等要素)的比例配置,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經濟領域所增值的財富通常也是按照參與該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的價值量比例來進行分配的。

  2、政治的本質。政治以權力對比為導向,以追求一定社會區域的價值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規則,以緩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內耗,協調各方關係,平衡各方利益,以調動各階級、各民族、各團體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達到財富可持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政治主體對於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的影響權數(即權力大小)來進行分配的。

  3、文化的本質。文化以理論依據為導向,以追求人類社會長遠的價值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在理論上的系統性、觀念上的認同性、意念上的連續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數理邏輯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則上的和諧性和語義邏輯上的一致性,即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之規則,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融合社會觀念、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文化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文化理論和宗教觀念所要求的內容來進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強者對於窮人和弱者所實施的救助,以及對於他人錯誤所實施的寬容等)。

  4、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內在邏輯關係。①經濟就是關於價值資源比例的"配置",政治就是關於價值資源的"配置之規則",文化就是關於價值資源的"配置之規則之規則"。②政治事物是一種特殊的經濟事物,文化事物是一種特殊的政治事物。③經濟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位移控制",政治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加速度控制"。④政治是為了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又是為了確保政治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⑤經濟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三次分配

誤區之五: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實際上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勞動是如何創造財富的,其內在機理是什麼?要深入探索價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須徹底瞭解"價值"的本質內涵和"信息"的本質特性。

  根據"資訊理論"創始人申龍的觀點,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或"提高確定性",可以發現:"消除不確定性"就是"消除無序性",實際上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從描述的對象來講,"有序性"可分為物質有序性和能量有序性兩種,從描述的方式來講,"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或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結構的有序性應該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結構上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為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於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顯然,對於來生命機體(即耗散結構)而言,所謂"有序性"是指活的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死的結構有序性。因此,對於人類而言,信息的本質就是提高系統的功能有序性或增加系統的有序性功能。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價值就是有序性功能,可以發現,信息的本質就是"改變系統的價值量"。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信息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

  信息的產生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生物進化,二是人類勞動。信息的原始積累來源於生物進化,雖然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價值的原始基礎,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物之所以不斷進化,關鍵在於生物信息的不斷積累;人類社會之所以高速發展,關鍵在於信息和知識的高速積累。對於人類來說,其機體的進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勞動來帶動的,其生活資料生產資料也都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生物的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積累的信息量非常微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人類勞動可以認為是信息積累的唯一來源,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此時,"信息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

  "創意,創新,創業"是一般產業發展價值鏈流程,這三個階段都是信息的積累過程,也是價值的不斷積累過程。

誤區之六:

  "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是投入產出比",實際上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是價值率。

  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功能效應,因此它把"價值"定義為:"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與獲得該功能的全部費用之比",即

  V=F/C ⑴

  式中,V為"價值",F為功能,C為成本。

  價值工程學所謂的"成本"是指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耗費,由於不同形式的價值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因此價值工程學所謂的"成本"實際上就是系統對於所有價值資源的投入量。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功能"有著複雜多樣的表現形式,它們的描述和度量方式也千差萬別,難以進行相互比較和統一度量,但是所有的功能最終都將表現為對於使用者(即人)的功能,也就是對於使用者的價值,由於所有形式的價值都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因此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功能"實際上就是系統對於所有價值資源的產出量。由此可見,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價值的產出量與價值的投入量之比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投入產出比"。

  "價值投入產出比"這種對於系統價值特性的描述方式並沒有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為此,提出"價值率"的概念:

  價值率:設投入的價值量為Qi,產出的價值量為Qo,時間為T,則把

  P=Qo/(Qi×T) ⑵

  定義為價值率。

  理論證明:事物的價值率越高,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就越高,人就會越多地追加向該事物投入價值資源,該事物的存在規模就會越來越大;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就越低,人就會越多地從該事物抽回所投入的價值資源,該事物的存在規模就會越來越小,直到走向滅亡。因此決定事物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途的決定性因素不是該事物的投入產出比,而是該事物的價值率,決定人對於事物的根本態度的決定性因素也不是該事物的投入產出比,還是該事物的價值率。

  價值增長率:生產系統在單位時間內價值增量與投入價值量之比值稱為價值增長率,用Z來表示,即

  Z=(Qo-Qi)/(Qi×T) ⑶

  由此可得,價值率與價值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P=Z+1 ⑷

  顯然,對於經濟領域,"價值增長率"就是"利潤率"。也就是說,利潤率是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它決定著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的根本前途,決定著人對於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的根本態度。投資者總是優先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能夠產生較大利潤率的生產領域,商品生產者總是優先生產能夠產生較大利潤率的商品。

  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功能效應,而系統的"投入產出比"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只有系統的"價值率"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事實上,許多非工程類社會系統同樣希望以最少的代價來取得最大的功能效應,追求"最大價值率"是一切社會系統(經濟系統、政治系統和文化系統)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投入產出比"不是社會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價值率"才是社會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

誤區之七:

  "情感沒有任何客觀目的",實際上情感是人腦對於事物價值特性的主觀反映

  情感作為人類兩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然對應著某一客觀存在。拙著"數理情感學"認為,情感的哲學本質就是人對事物的價值關係的一種主觀反映,情感與價值的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價值觀的客觀目的在於識別事物的價值率,它是事物價值率的主觀反映值,人在價值觀的引導下,可以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選擇傾向。

  然而,僅僅認識事物的價值率是不夠的,人仍然無法真正確定對事物的價值資源的投入原則(投入方向和投入規模)。事實上,當事物的價值率較小時,人不僅不會對它投入價值資源,而且還會不斷把以前投入的價值資源抽調出來,只有當事物的價值率大於某個確定值時,人才會不斷追加對它的價值資源的投入規模。這個確定值就是主體的"中值價值率"。

  中值價值率:根據主體所有活動的價值率以及相應的作用規模,可以求出一個加權平均價值率,稱為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或平均價值率,用Po來表示。

  "中值價值率"是主體一個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它反映了主體的價值創造能力或本質力量的最重要方面--價值增長速度,主體的情感將會以它為參考系,確定對於所有事物的基本態度:凡是價值率大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正向的情感;凡是價值率小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負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以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為基準,識別事物的價值率相對於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的差值,從而為主體的行為和思維活動提供精確、有序和恰當的驅動力。

  價值率高差:事物的價值率P與主體的中值價值率Po之差值,稱為該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用△P來表示,即

  △P = P-Po ⑶

  根據這個定義可知: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主體就會擴大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相反,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主體就會縮小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由此可見,事物的價值率高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特性參量,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對該事物基本的"立場、態度、原則和行為取向",決定著人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規模,因而必然會反映了人的頭腦中來,形成一種特定的主觀意識--情感。為此,對情感做出如下定義:

  情感:人對事物的價值率高差△P所產生的主觀反映值,定義為人對該事物的情感,用μ來表示。

  情感發生的邏輯過程: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正向情感(如滿意、愉快、信任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不斷趨向於該事物,以不斷擴大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著作用規模的增長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負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顧慮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負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背離該事物,以不斷縮小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著作用規模的縮小而上升,負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等於零時,人通常不會產生情感,從而維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規模。

  這裡要註意:情感的強度並不與事物的價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現出指數函數的關係。人的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所涉及的事物也是複雜多樣的,人對於所有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可以組成一個複雜的情感系統,並可採用一定的數學表達式進行描述和運算。

  總之,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如何有效地識別價值、表達價值、計算價值、消費價值和創造價值,以獲取最大的價值收益。揭示情感的哲學本質,建立情感的數學模型,為情感機器人的研製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他價值論

  政治經濟學價值論

  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①古典政治經濟學將經濟學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包含價值論的萌芽。

  此後,價值論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徹底的勞動價值論。另一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種表層次的非本質的研究即均衡價值論,代表人物馬爾薩斯、薩伊、馬歇爾。

  至今,世界存在三大價值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價值論體系、新古典主義價值論體和斯拉法價格理論體系。

  馬克思價值論的偉大意義在於,他突破了從成本或從需求兩個角度說明價值的思路,而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說明價值問題。勞動價值論只是作為馬克思對經濟作長期分析的一個外殼,最終要說明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變遷表現為經濟的量的提高,制度的變遷,本質卻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遷。

  每一種價值論都有其特定哲學方法論基礎,價值基礎理論構成影響甚至決定著價值論的性質和具體領域價值問題的結果。價值論的對人生、真理、意義的解答決定了價值論就是一種哲學觀,而任何一種哲學體系在其無法擺脫的階級性、社會性的意義上,也就是一種價值論。對一種價值論的深層揭示和先進性的認識,首先就是對其方法論基礎的定位。

  theory of value

  關於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哲學學說。它主要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人們的行為對個人、階級、社會的意義。某種事物或現象具有價值,就是該事物或現象對個人、階級或社會具有積極意義,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成為人們的興趣、目的所追求的對象。價值是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實現的。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興趣和目的是多方面的,所追求的價值也是多方面的。"價值"概念廣泛地應用於經濟學、倫理學、美學、認識論以及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它在這些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具有不盡相同的含義;而價值論則是研究一般價值的理論。

  哲學史上的價值論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沒有明確的價值概念,也沒有形成系統的價值理論。但是,哲學家們在探討人生理想和人的行為的評價標準時,圍繞著義與利、理與欲、志與功的關係所進行的爭論,同價值問題密切相關,併在不同方面表現出他們的價值觀。孔子把"仁"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價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都重義輕利、揚理抑欲,輕視物質方面的價值,重視精神方面的價值,倡導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基本內容的價值觀。荀子一方面主張先義後利,以義制利,表現出重視精神方麵價值的傾向;但另一方面又不排斥人的物質欲望,不排斥人對物質方麵價值的追求。他肯定自然界的萬物"有用為人",認為人通過裁製萬物,就能使它們"盡其美,致其用",從而獲得美好的、有用的價值。後來陳亮、葉適倡導道義與功利相統一的價值觀,王夫之也傾向於義與利、理與欲不可偏廢的價值觀。同儒家學派對立的墨子主張"貴義",他所謂義,是指有利於國家百姓人民。墨子把利國家百姓人民的義,視為最高的道德價值,作為判斷某一行為是否為義的根據。這種道德價值是以功利價值為基礎的。墨子還把這種價值觀貫徹於他的認識論,他曾經提出判斷理論的三條標準,即"三表",其中之一就是"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這是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評價理論的價值標準。此外,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有以重我輕物、全生保身、縱欲享樂為人生最高價值的。

  西方哲學史中的價值觀 在西方哲學史中,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就對人生的價值問題進行了探討。蘇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認為善和美德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他提出一種同特殊相割裂並先於特殊、脫離特殊的一般的善或美德。柏拉圖從他的理念論出發,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他認為,只有永恆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有價值的東西,只有理性才具有絕對的價值,才是善;人的靈魂是理性的部分,而肉體則是靈魂的桎梏。靈魂脫離肉體,沉思善的、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最終目的。亞里士多德把美德看作是一個人本人好、工作也好的性格狀態,這種性格狀態同一件藝術品之為美完全相通。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總是趨向於至善。這樣,至善就成為一切事物的最高價值。這種價值在人身上的實現,也就是善或美德的形成。伊壁鳩魯認為,人生應該追求的幸福和目的是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無干擾的快樂,而快樂也就是至善。斯多阿學派則認為快樂不是絕對的善,它本身毫無價值,只有德性才能使人幸福;而德性來自善良的意志,它要求擺脫一切快樂、痛苦和欲望的激情,要求節制。

  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斷言上帝是永恆的、超驗的存在物,是全智全能全善的。因而上帝具有最高的價值,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只有上帝所願,才是有價值的。神學只承認宗教信仰的價值、不死靈魂的價值,而抹煞現實的人及其世俗生活的價值,抹煞科學知識的價值。文藝復興以後,資產階級思想家批判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宗教價值觀,提出尊重理性和人權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人的價值。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集中地體現了資產階級關於人的價值的觀點。

  文藝復興以來的許多進步思想家,都堅信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巨大的價值。例如,F.培根強調"知識就是力量",肯定科學知識對於推進人類福利的價值。B.斯賓諾莎強調一切科學以及道德哲學、教育學對於達到最高的"人生圓滿境界"的價值,並把不能促進實現人們目的的東西,一概斥為無用。資產階級的思想家還對經濟、道德、美學、知識以至宗教各個領域的價值進行了考察,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觀。19世紀,歐洲大陸的一些資產階級哲學家,如德國的R.H.洛採(1817~1881)、F.W.尼采、K.R.E.von哈特曼(1842~1906)、W.文德爾班、F.布倫塔諾(1838~1917)等,在廣泛的和一般哲學的意義上來理解價值概念,從而產生了現代資產階級的所謂價值哲學

  現代資產階級的價值哲學 價值哲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首先明確採用價值哲學這個術語的是法國哲學家P.拉皮埃(1869~1927)和德國哲學家哈特曼,德國的文德爾班、H.李凱爾特,奧地利的 C.von艾倫費斯(1859~1932)、A.邁農,美國的J.杜威、W.M.厄本(1873~1952)、R.B.佩里(1876~1957)、C.I.劉易斯和其他人格主義者、新托馬斯主義者,都曾致力於價值哲學的建立和研究。他們認為,諸如願望、目的、效用、善、正義、德行、道德判斷、審美判斷、美、真理等等,都同價值或應當是什麼有關,因而可以建立起包括經濟學、倫理學、法學、美學、認識論甚至神學等領域的價值在內的一般價值理論。他們把這種一般價值理論叫做價值哲學。

  現代西方的許多資產階級哲學流派都研究價值哲學。價值哲學所討論的問題,首先是關於價值的性質問題,研究家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例如,主張自由意志論的艾倫費斯認為,價值是願望的滿足;享樂主義者認為,價值是快樂;主張價值興趣說的佩里認為,價值是引起興趣的任何對象;主張感情價值說的劉易斯認為,價值是以某種方式被享受或可享受的質;J.羅伊斯認為,價值是純粹理性的意志;尼采認為,價值是有助於提高生活的任何經驗;G.桑塔雅那認為,價值是第三本質(一種難以下定義的自然質,是人們所願望或享受的對象)的理解;人格主義者B.P.鮑恩認為,價值是人格統一體的對照經驗;工具主義者杜威認為,價值是事物作為手段對實際地達到的目的的關係,等等。

  價值哲學的研究者們對價值的分類也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培里把價值分為道德、宗教、藝術、科學、經濟、政治、法律和習慣等 8個領域。劉易斯把價值區分為 5種形式:①對於某種目的的效用或有用性;②外在的或作為手段的價值;③固有的價值,如一件作品或藝術品的美學價值;④內在的價值,即無論是作為一種目的或是就其本身來說都是好的,這種價值以外在的或作為手段的價值和固有的價值為前提;⑤參與的價值,即對於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是好的, G.H.von萊特區分了工具性的善、技術性的善、功利性的善、享受性的善和福利等等。杜威不贊成目的和手段的區分,強調整體性的價值,認為許多實際東西,諸如健康、知識和德行,在手段和目的兩方面都是好的。

  對於價值的標準,研究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享樂主義者主張在所得到的快樂的份額中尋求價值標準直覺主義者如布倫塔諾求之於對愛好、選擇的根本洞察。文德爾班認為價值標準是一種理性規範的系統,B.鮑桑葵?認為價值標準是理性的全體和融貫。杜威把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和調節作為價值的標準。神學家通過神的啟示來建立價值標準。

  關於價值與科學所研究的事實的關係,人類的價值經驗與獨立於人的實在的關係,即價值的所謂形而上學性質,也是價值哲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對此大體上有3 種看法:①主觀主義的看法。認為價值完全依賴於人類經驗或僅僅同人類經驗有關。享樂主義者、工具主義者、實證主義者都持這種觀點。②邏輯客觀主義的看法。認為價值不依賴於認識的邏輯的存在或本質,但在實際上它又沒有實體存在的狀態和作用。③形而上學客觀主義的看法。如有神論者、絕對主義者和某些自然主義者,認為價值是完全的、客觀的、積極的形而上學實在的本質(神學家認為是神所意願的存在的本質)。

  現代資產階級的價值哲學,儘管流派很多,對價值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但它們在本質上都是唯心主義的價值觀。它們或者否定價值以客體的一定屬性為客觀基礎,或者把價值看作是某種超現實的、超驗的規範或本質。同時,它們還否定價值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觀察各種價值現象,認為價值的一般本質在於:它是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價值同人的需要有關,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價值有其客觀基礎,這種客觀基礎就是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所固有的屬性,但價值不單純是這種屬性的反映,而是標志著這種屬性對於個人、階級和社會的一定的積極意義,即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成為人們的興趣、目的所追求的對象。人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的屬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價值。就客體的屬性滿足主體的不同需要而言,價值可分為物質的、經濟的、科學的、道德的、美學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和歷史的價值等等。

  價值的客觀性 價值雖然不由人的需要來決定,但離開人的需要和如何滿足這種需要,就不可能有價值判斷。價值雖然不單純是客體屬性的反映,但它又是對客體屬性的一種評價和應用;離開客體屬性,價值就失去了客觀基礎和源泉。價值本身正是人的某種需要同滿足這種需要的客體屬性的特定方面的交接點。人不僅有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作為價值關係的客體相應地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但是,作為價值關係的客體的這些精神現象,也要通過一定的物質的形式,如書籍、繪畫、雕塑和人的各種感性行為等等,才能表現出來。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價值都有其客觀的基礎和源泉,都具有客觀性。

  價值的基礎 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屬性多種多樣,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對人有用。但這些有用的屬性,往往不會自動地暴露出來,更不會自動地滿足人。即使這些屬性是直接地呈現在人們的感覺面前,而人們未能意識到它們對自己有用;或者即使意識到它們有用,但未能掌握它們的使用方式,那麼,它們也不作為人們所追求的價值對象而存在。人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係,是在現實的人同客體的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即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只有通過社會實踐,人們才能發現客觀事物及其屬性對自己的實際意義,並自覺地建立起同客觀事物之間現實的價值關係。同時,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人們才能實際地發現和掌握關於客觀事物的屬性的使用方式,使客觀事物有益於人的那些方面,以為人所需要的形式為人們所占有,亦即使它們的價值得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科學的實踐觀的基礎之上的,認為實踐的觀點乃是理解各種價值現象的鑰匙。

  價值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是客觀的,但它又與人們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所制約的需要、利益、興趣、願望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價值標準或價值規範受其階級地位的規定或影響。不同階級的需要、利益、興趣、願望往往不同,甚至彼此對立。因此,不同的階級對利害、是非、善惡、美醜等等往往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但一般地說,一定時代的人們的價值標準,總是植根於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必然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總要打上相應時代的歷史印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變化了,發展了,人們的價值標準和所追求的價值及其構成或早或晚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範疇,根本不存在永恆不變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價值問題上反對任何超歷史的觀點,認為對任何社會現象的評價都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條件;是否有利於當時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是衡量社會現象的價值尺度。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即共產主義,則是他們的全部社會活動所追求的最高價值。

  統一價值論

  統一價值論的基本思路:

  馬克思主義體系的基本思路是:"從時間角度看價值,從價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結論:"一切節約,歸根到底是對時間的節約",他採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度量勞動價值,建立了"剩餘價值價值學說",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建立了共產主義的理論體系。"統一價值論"的基本思路是:"從能量角度看價值,從價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結論:"一切節約,歸根到底是對能量的節約"。

  統一價值論的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在於實現三個方面的統一:一是實現價值理論與自然科學的邏輯統一。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可為科學研究提供簡潔的形式化語言、精確的定量分析手段和嚴謹的推理論證程式,它是人們完整、客觀、準確地把握客觀世界本質與規律的最佳方法。統一價值論從物理學角度將價值定義為"廣義有序化能量",它由實在序化能量和虛擬有序化能量兩部分組成,其中,虛擬有序化能量的客觀作用在於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在序化能量,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在有序化能量;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在本質上就是能量有序化規模不斷增長的過程,並遵循著"最大有序化法則",顯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價值理論具有很明顯的自然科學的基本特征,從而實現了統一價值論與自然科學的邏輯統一。二是實現了價值理論自身的邏輯統一。價值理論界存在大量的主觀假設,推理論證也往往沒有遵循嚴密的邏輯程式,因此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著眾多的學術派別。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價值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經過人的消費過程轉化而來,它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價值工程學的"價值"概念是一種沒有考慮時間因素的價值率,在基本概念上把哲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價值工程等統一在一個全新的價值理論體系之中,從而實現了"概念體系的統一";從能量角度來定義價值(即廣義有序化能量),度量單位是焦耳,並以食物能量來度量所有價值,從而實現了"度量尺度的統一";價值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主體的本質力量,價值判斷的客觀標準就是主體的本質力量(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個體勞動能力,對於集體來說就是集體生產力,對於社會來說就是社會生產力),從而實現了"判斷標準的統一";知、情、意分別是人腦對於事實關係、價值關係和行為關係的主觀反映,其中,價值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事實關係,行為關係又是一種特殊的價值關係,因此情感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意志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從而實現了"主客觀的統一"。三是實現了價值理論與整個社會科學的邏輯統一。價值理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價值理論為假設前提,許多社會科學理論之間所存在的巨大矛盾與差異,都可追溯到價值理論上所存在的細微矛盾與差異。統一價值論以物理學的"耗散結構論"所提出的"最大有序化法則"為假設前提,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推導出"廣義價值規律",再把廣義價值規律推廣應用到不同的社會領域,可以推導出一切社會規律,其中包括商品交換規律、人際交往規律和社會歷史規律,確立了廣義價值規律作為一切社會規律的"母規律"的基礎地位,從而實現了價值理論與整個社會科學的邏輯統一。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 id c709a3afbd2fa86682dd5562282d1fac,南徐,3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價值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