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互聯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互联网+)

目錄

什麼是互聯網+

  互聯網+是指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併進一步推動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概念提出

  “互聯網+”是對創新2.0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的高度概括。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於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於揚當時提出移動互聯網它的本質,離不開“互聯網+”。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孟慶國等在《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分析中提出,無所不在的網路會同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一起推進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與發展。馬化騰在兩會上關於“互聯網+”的提案進一步將其帶入公共決策視野,他認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麼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

首次概念提出

  “互聯網+”概念最早由產業界提出。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於揚先生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於揚當時提出移動互聯網它的本質,離不開“互聯網+”。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幹這樣的想法。而怎麼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1]2013年,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提出,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顛覆傳統產業。

研究認識深化

  “互聯網+”在信息通信技術與創新2.0互動的學術研究中深化。2015年,清華大學孟慶國教授等在《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一文回顧了創新2.0的發展和研究,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在對2015年研究熱點展望時強調,“除了無所不在的網路,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一起推進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以及數字向智能併進一步向智慧的演進,並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與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路,以及無人機、無人車、智能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慧群體系統集群及延伸終端,將進一步推動人們現有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產業模式、合作形態的顛覆性發展。”[2]

進入公共視野

  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於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表達了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註。他呼籲,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

政府正式提出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與較早相關互聯網企業討論聚焦的“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基礎上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路,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進一步催生了無所不在的創新,引領了知識社會的創新2.0,催生了“互聯網+”。[3] “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了、泛在了、應用於某個傳統行業了,更加入了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2015年07月04日,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互聯網+”的深刻內涵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線上化、數據化。無論網路零售、線上批發、跨境電商、快的打車、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線上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線上化”;只有“線上”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線上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線上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游、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範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穫(每個階段各20-30年)。

  2015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1周年,中國迄今已經有6.5億網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信網路的進步、互聯網智能手機智能晶元在企業、人群和物體中的廣泛安裝,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的內涵根本上區隔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我們之前把信息化定義為:ICT技術不斷應用深化的過程。但假如ICT技術的普及、 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享使用,就會出現“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難以體現。

  現在很多人的共識是,所謂的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平臺上加上一個傳統行業,相當於給傳統行業加一雙“互聯網”的翅膀,然後助飛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由於與互聯網的相結合,誕生出了很多普通用戶觸手可及的理財投資產品,比如餘額寶、理財通以及p2p投融資產品等;比如互聯網醫療,傳統的醫療機構由於互聯網平臺的接入,使得人們實現線上求醫問藥成為可能,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聯網+的案例。

  事實上,互聯網+這種產品模式也不是2015年才有的。互聯網也的確已經改變了我們身邊很多的傳統領域,尤其是在餐飲娛樂領域,互聯網+早已侵入到我們的生活。互聯網加電視娛樂,已經誕生了眾多的視頻網站;而互聯網加餐廳,就誕生了眾多的團購和外賣網站;互聯網加婚姻交友,誕生了眾多的相親交友網站等等。

  而且,互聯網+顯然不是一個產品創新的“高帽子”,誰都能適合戴?在一些行業壟斷的領域,互聯網+並不是靈丹妙藥。儘管目前互聯網的的確確已經在改造很多傳統行業,但是在今天互聯網對於很多傳統行業的改造速度是緩慢的。

  而且互聯網對於傳統行業的改造也並不是剛剛開始,有的甚至已經持續了十年。比如在醫療行業,互聯網+的服務模式早已有之,不過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改造依然是緩慢的,除了線上問醫生和線上掛號等幾個方面外,大部分的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依然沒有體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好處。實際上,最終互聯網+的究竟能夠走多遠,很可能最終還是需要根據國家政策的開放程度而定。[4]

應該怎麼理解“+”

  這個“+”可以看作是連接與融合,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之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這個“+”之中。這裡面會有政府對“互聯網+”的推動、扶植與監督,會有企業轉型服務商家的服務,會有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不斷造訪,會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不間斷的探討,還有連接線上與線下的各種設備、技術與模式。如果去翻閱資料,還會有更多內容在裡面。總之,這個“+”即是政策連接,也是技術連接,還是人才連接,更是服務連接,最終實現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對接與匹配,從而幫助完成兩者相互融合的歷史使命。

  在技術上,“+”所指的可能是WiFi4G無線網路,移動互聯網的LBS,感測器中的各種感測技術O2O中的線上下線相連接,場景消費中成成千上萬的消費,人工智慧中的人機交互3D列印中的遠程列印技術,生產車間中的工業機器人,工業4.0中的一是智能工廠、智能生產與智能物流

互聯網+的評價[5]

  “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推動了創新2.0模式的發展和演變,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區) 、Fab Lab(個人製造實驗室、創客)、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Wiki維基模式)、Prosumer產消者)、Crowdsourcing眾包) 等典型創新2.0模式不斷涌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與演進推動了“互聯網+”的浮現,關於知識社會環境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演進可參閱《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一文。互聯網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入應用帶來的創新形態演變,本身也在演變變化並與行業新形態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以及Fab Lab及創客為代表的個人設計、個人製造、群體創造。可以說“互聯網+”是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的提出也引發創新2.0研究群的熱議。“互聯網+提出的背景與思路,有點類似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理念。” 北京大學博士、超圖軟體先進技術實驗室主任黃騫認為,“互聯網+”是希望用國內相對優質與國際領先的互聯網力量去加速國內相對落後的製造業效率品質創新、合作與營銷能力的升級,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也會與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相結合,推展整體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黃璜也認為“互聯網+”不僅包括製造業,也包括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以及創客創新。他進一步說,“互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不僅僅是工業化,而是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並與工業,商業金融業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一定是大於二。“我想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付志勇將此概括為“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提法的升級版。他說,比如在智慧民生服務當中,強調用戶體驗,利用“互聯網+”可以促進市民真正參與到服務創新中來。“之前我們的學生基於創新2.0的理念做過一個叫做CityCare的項目,通過市民移動端的應用收集對社區的意見和建議,發動其他社區成員點贊支持,從而推動管理部門做出改善,之後改進的結果又可以反饋給市民。”

  上海市浦東新區經信委副主任張愛平說,浦東正在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而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正是“互聯網+”,邏輯樞紐是“政務雲+”,突破急需“雲調度+”。此乃創新2.0語境下智慧城市的生態演替趨勢。

  北京大學移動政務實驗室宋剛博士對此表示同意,認為“互聯網+”概括了信息通信技術高度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社會創新2.0的互動與演進,也是對當前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和趨勢的一個概括。“互聯網+”作為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將推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涌現的生態。互聯網+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為本推動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與創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潤喜說,“中央已經很清楚地意識到互聯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間的重要性,不僅是互聯網作為信息化的核心與工業化交融,今年一號文件也講了要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由此看來,互聯網+是一個很綜合的概念,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曾潤喜說,以前的互聯網還只是作為一個外在工具,當今互聯網已經作為了核心引擎,推動社會創新。也就是說,以前大家把互聯網當作“輪胎”,但其實它是“發動機”。不過也有不同觀點認為,互聯網還是“輪胎”,而引擎永遠是知識創新

  北京郵電大學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紀陽說,“讀罷李總理關於創新創業以及‘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一些論述,為本屆政府點個贊。”他表示,許多政策非常務實,在信息互聯+創新的一些政策及舉措上,思路能夠與國際和潮流接軌。“政府推動這些事情,需要一些敢於打破舊格局積極求變敢於試錯的勇氣。這很不易。” 紀陽說,“但其實恰恰是這樣以人為本的路徑,能讓中國的創新會走得更合理也更穩健,並讓很多人有希望通過創新改變家國天下的願望,而創新創業似乎成了一種新時代的生活方式,這是最重要的。”

  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認為,“互聯網+”的提出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近兩年,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更快融入傳統產業以及金融理財、打車等民生領域。而PC互聯網時代升級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後,互聯網技術與兩化融合相結合會有更多看點,並推動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說,“互聯網+通信,將成為2015年通信新未來,通信改革機遇:虛擬運營商、寬頻運營商和鐵塔公司,讓泛電信化滲透各行業實現移動信息化和移動互聯網,為全國手機用戶提供智能生活的入口。”

  最早發源於互聯網的民間環保機構“綠色北京”的負責人宋欣洲提出,驅動我們當今世界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路(泛在網路),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普適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無所不在的網路與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一起形成和推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創新民主化進程,催生了創新2.0,改變著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會同政府市場社會關係的進一步調整,將進一步極大的激發社會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宋煜對此表示認同,併在討論中強調,社會創新、社會經濟才是根本性的創新之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孟慶國教授指出,在工業發展領域,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工業4.0。創新2.0時代的新工業革命匯同生態革命、創客浪潮,進一步推動了新能源、綠色生態、智能製造、開源創造等趨勢。我國十八大後推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實行顛覆性創新,變“全球製造大國”為“全球智造強國”。

  中國互聯網的籌建者、前國務院信息辦常務副主任陸首群認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互聯網+”即“後互聯網”時代。他曾在《互聯網的神奇和挑戰》一文中談到,互聯網未來(後互聯網時代)將全面發展信息經濟,這是後現代世界的主流經濟模式。“而目前的新常態是信息經濟發展的起步,或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的開端,今天經濟的轉型和增長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知識社會創新2.0模式是創新驅動的最佳選擇。”

  陸首群總結道,“創新2.0是推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強大引擎,要將當前在中國大地正在掀起的創客的創新創業大潮引導其使用互聯網或創新2.0這個利器,以期完成中國當前新常態的經濟轉型和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也為互聯網+時代為全面發展信息經濟做好開局。”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Dan,Mis铭,刘维燎,Pku08,LuyinT,陈cc.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互聯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8.213.82.* 在 2019年5月28日 11:33 發表

非常細,謝謝

回複評論
M id 3c59d91f5a4bec85d1070ff2f2a6a020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3月31日 09:51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112.13.40.* 在 2022年6月14日 11:46 發表

學到很多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