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馬化騰:QQ之父,騰訊公司創始人之一,騰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馬化騰,漢族潮汕人,1971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1993年獲深圳大學理學士學位。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現任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青聯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
1984年隨父母從海南遷至深圳,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電腦系。同年進入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尋呼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1995年創建惠多網深圳站,名為ponysoft。 1998年,馬化騰和同學張志東註冊成立"深圳市騰訊電腦系統有限公司",隨後陳一丹、許晨曄、曾李青相繼加入。
2017年8月7日,騰訊股價盤中再創歷史新高價320.6港元,馬化騰身家361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富。
2018年4月,獲《時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榮譽。
2018年10月25日,福布斯發佈了2018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馬化騰憑藉328億美元的身家蟬聯榜單第二名。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馬化騰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3月,馬化騰以388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0位。
2019年9月5日,突破獎基金會及其贊助人——馬化騰等人共同宣佈2020年突破獎及新視野獎的獲得者。
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排名第4位。
2019年10月19日,入選2019福布斯年度商業人物之跨國經營商業領袖名單。
2019年11月7日,以2,545.50億元財富值位列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第2名。
目錄 |
一、馬化騰,何許人也?
1971年10月29日出生於汕頭潮陽。1984年隨父母從海南遷至深圳。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電腦專業,進入潤迅通信發展有限公司,任軟體工程師、開發部主管。1998年創辦深圳市騰訊電腦系統有限公司,多次被評為“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馬化騰擔任公司董 事局主席和CEO。同年被美國《時代周刊》和有線新聞網評為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之一,榮膺香港理工大學第四屆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 獎,捧走了“2004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獎盃。2006年4月獲“廣東青年五四獎章”。
二、掀起通訊革命
你也許沒聽說過馬化騰,但一定聽說過QQ;你也許沒聽說過QQ,但一定見過那隻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鵝。顯然,馬化騰遠沒有QQ或是小企鵝圖標的名氣大,雖然這些都是他和騰訊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難怪,目前騰訊QQ的註冊用戶已經高達二億多,其中的活躍用戶超過7500萬,而且這個紀錄在以每天39萬的增幅不斷被刷新。馬化騰創建的騰訊公司不僅 在4年內改變了1/13的中國人的溝通習慣,而且還創造了一種文化。現在每13個中國人中有1個人逢人會說:“別CALL我,Q我。”時尚的青年男女們背 著企鵝背包、穿著QQ服裝、床頭擺著QQ相架、床上扔著QQ靠枕……要做QQ一族;許多網民將QQ視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網路虛擬世界的“載人飛船”,在 那個虛幻空間里,他們盡情展示著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表現出來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托著他們在現實生活之中未得到滿足的許多情感和夙願。QQ已經帶來繼 電話、傳真之後的另一種通訊革命。
QQ發展之快,不僅好多資深網民沒有預見,甚至連馬化騰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創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讀音縮寫,中文意思就是:我在 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尋呼機,所以ICQ也被人們稱之為“網路尋呼機”。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因為上網衝浪交流的需要而 設計了ICQ後,這個被形象地稱為“網路尋呼機”的軟體就以風捲殘雲之勢捲走全球互聯網用戶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時,且不說之前的ICQ 已經是世界級品牌,並占領了相當的中國市場,就算在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術並不領先,與先前的幾家相比並沒有特別優 勢。但它確實在僅2年的時間里發展了2000多萬用戶,無可爭議地打敗了所有對手,成為了事實上中國霸主。這就不得不讓人對這一切的締造者馬化騰刮目相看 了。馬化騰原來是一隻“超級網蟲”,他的名字在網迷中耳熟能詳。
三、第一代“網蟲”
馬化騰年輕得有點令人意外,極像個臉龐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處事低調,即使現在大紅大紫,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的自負,只有超越年齡的平靜和淡然,只有談到電腦和網路,才會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和得意,他是個完全沉浸於IT感覺的人。
少年時代的馬化騰曾經極愛天文,但那畢竟有些遙遠,當電腦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的生活中出現了新的主宰。他考入深圳大學後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電腦專 業,當時馬化騰的PC水準已到了令老師同學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可以成為各種病毒的剋星,為學校PC維護提供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又經常幹些將硬碟鎖住的 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雖然年紀不大,馬化騰的網齡卻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許多網迷已在慧多網上早早體會到網路的樂趣。而馬化騰就是 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網他就樂此不疲,半年後自告奮勇地投了5萬元在家裡搞了四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承擔起慧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久而 久之,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名聲鵲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馬站長其實只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回憶起那段生活,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才會獲得完全的 興奮。”
四、創立騰訊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他進入潤迅公司,開始做軟體工程師,專註於尋呼機軟體的開發,並一直做到開發部主管的位置上,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明確了開發軟體的 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許多軟體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軟體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則希望自己搞出的東西被更多 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實用軟體概念不僅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體市場感覺,也使他從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馬化騰是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 合作開發的股霸卡在賽格電子市場一直賣得不錯。馬化騰還不斷為朋友的公司解決軟體問題。這使他不僅在圈內小有名氣,而且也有了相當的原始積累。但他真正意 義上的第一桶金是來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馬化騰平靜而有耐心的個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魚得水,手頭很快就有了百萬資金。他最精彩的一單是將10萬元炒到 70萬元。這為馬化騰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許多網路界朋友的新變化令馬化騰開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機會太多了,我為什麼不可以抓住?
於是,1998年,騰訊誕生了。這個名字帶有很強的公司的定位含義,就是做有關互聯網與通訊有關方面的業務。“騰”表示“信息跳躍的一種方式”。整個發展 過程,馬化騰認為很簡單、平常。但是“作為一家沒有風險資金介入就成立的軟體公司”,初期的每一筆支出都讓馬化騰和他的同伴“心驚”。
在決定做OICQ的時候,當時國內已經有了兩家公司先做,產品比騰訊更有市場名氣。馬化騰沒有想得更多,除了因為這個產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項發展業務移動 局、尋呼台、無線尋呼方案和項目相互促進外,也因為當時“飛華、China.com等許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時通訊項目,市場顯得很有發展前景。”
做不了還不能撤呀?這是當時馬化騰打好的如意算盤。
五、柳暗花明
可是事情並沒這麼好做,回憶起當初,馬化騰說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很多人認為騰訊的誕生和發展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個傳奇。但馬化騰知道,“傳奇”光環的背 後,是許多不為人知的艱難而困惑的日子。創業之初,為了能讓騰訊存活下來,馬化騰率領自己的團隊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式設計……“什麼業務都敢接”。 但由於不懂市場和市場運作,騰訊的產品拿出去向運營商推銷,卻經常被拒之門外,“甚至連見我們都不見。”
公元2000年,那可是OICQ的冬天,是騰訊的冬天,第一次網路泡沐席卷了整個中國互連網,騰訊也不能幸免,要出手讓賢了。
騰訊的高層某人找過中華網,新浪。100萬這個現在讓人覺得杯水車薪的數字,在哪個時候,騰訊覺得是天文數字了,可以放棄這個明天不太明朗的中國版的ICQ了,可是,中華網,新浪的高管層都非常客氣的對騰訊去找他們的代表說:麻煩你從門外把門關上,好嗎?
當時,新浪,中華他們覺得太貴了,不就是一個對話嵌嘛,而且還嚴重存在侵犯以色列人ICQ權益的小東西,要100萬,不買!大不了我們自己搞一個,後來的新浪的UC就是實證。
在做個漂漂亮亮的新娘美夢破滅後,QQ明白,什麼都要靠自己了,馬化騰幾乎是傾其所有,這個時候,QQ不知道自己的贏利點到底在哪裡?註冊資源是 很多,有什麼用呢?難道QQ只能向申請QQ號碼的用戶收取可憐的一點註冊費嗎?(有一段時間QQ上,申請號碼要收費,就是QQ最艱難的見證)
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已經有風投公司這位百樂相中了騰訊這匹千里馬了,風投公司砸錢幫助騰訊在香港上市了,QQ當時是沒有現金資本的,如果一定要講 資本的話,那就是許多許多與你我這樣的數量高達3.4億的QQ用戶。從哪個時刻開始,騰訊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那是馬化騰做夢都在想的時代,資本時 代,以後的QQ不會再沒有錢,不會再寒酸,不會----
現在說起來,馬化騰還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現在他經常這樣告誡同行:“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路人才往往沒有註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因為不到兩年,OICQ註冊用戶數量超過3000萬。
馬化騰是個崇尚共用、自由精神的人,與其他創業者不同的是他絕不會單純強調“我”的價值,他從心底裡知道團隊的意義。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路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幾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聯網的人,這無疑可以在技術和業務層面為騰訊提供很多幫助。
六、塑造“Q文化”
短短4年,馬化騰的QQ世界里有令人咋舌的1億用戶,對於全世界的任何一個網路服務商來說,都有些不可思議,可騰訊做到了;無疑,QQ已經成為一個王國。不過在馬化騰眼裡,用戶過億和日均39萬的增長量已經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註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馬化騰是應該覺得驕傲的,因為人們在看待QQ的時候,更多的是當做文化事物來看待的。曾經有一段轉載率很高的論述,即使在今天來看也是非常貼切的:“這兩 年互聯網熱,中國的網站們上億上億地扔錢下去,的確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元串來,比如Sina、Sohu、Netease。但只可以說是知名字元串而不是品 牌,原因也很簡單,這些東西後面沒有他們對應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訴我Sina、Sohu、Netease對應的文化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嗎?仔細算算,真正 能夠夠得上品牌兩個字的恐怕也只有騰訊的QQ和他那隻胖乎乎的企鵝標誌——因為我至少知道QQ後面對應的文化是網戀、網友、網上溝通這些東西。”
馬化騰雖然是騰訊名副其實的老闆,但他跑業務的時候,名片卻只是簡單地印上工程師的稱謂,他希望客戶從他身上看到騰訊有強大的後盾,而不是老闆頭銜。“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們希望騰訊的經歷為年輕人提供啟發——騰訊的故事其實就是他們的故事。”
七、未來之路
在馬化騰看來,騰訊的核心發展策略就是緊密圍繞用戶價值: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發展安全健康活躍的平臺,“是騰訊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金科玉律。”他認為,廣大互聯網用戶是騰訊價值的基礎,“脫離了用戶價值,騰訊的所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只有不斷增加用戶社區價值,註重平臺健康發展,增加活 躍、忠誠用戶,騰訊才可以有長遠的發展。“因此在工作中,騰訊一直要求每個員工都以創造用戶價值為己任,不斷在營運、服務和創新上豐富和提高用戶的體驗和 滿意度。”
談到騰訊的未來,馬化騰有些風趣地表示,“今後將重點向跨國互聯網巨頭學習他們的持續發展和擴張能力。”“騰訊過去成長的經驗告訴我們,競爭是發 展的動力,我們利用高素質的競爭對手促進我們更快地成長,虛心學習競爭對手的優點,堅持自主創新……在競爭中和競爭對手一起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上,馬化騰說:在我們現在更加的清醒,在未來的戰略整合方面會做創新。從底到上是低端到高端的發展,也就是下游到上游的發 展。同時我們要在有序進行的同時要看用戶是否有需求。在不同的環境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在家裡,可能對娛樂和商務的需求不一樣,不要說我是商業人員就怎麼 樣。所以要考慮新經濟商業模式的話,要考慮用戶需要什麼樣的環境?騰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的通訊在全球排名第二。在亞洲是第一位的。同時我們的門戶網 站在經過兩年半的時間之後,一舉進入了中國的三大網,這一點在中國排在第一位,在全球排在第五位。騰訊提供了在全球上最大的游戲平臺,就是QQ游戲,在全 國超過了300萬人的線上量,此外,騰訊還提供了最大的博客平臺。同時騰訊還有巨大的投資量,在3G方面的量是最大的。線上生活就是人們起床到睡覺的時間 內都有服務,現在網路的成本非常的昂貴,我想只要我們創新,我們會有很多的機會。
在業界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管理一家大企業方面,馬化騰可能比不上楊元慶,但如果給他們同樣的資金去創業,馬化騰會遠遠勝過楊元慶。
雖然這種說法有偏頗的成分在內,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化騰對於市場的敏感度、對同類產品的取優補劣,在中國網路界確實無人能出其右。換句話說,馬化騰能夠懂得如何把握潮流,知道該從潮流中學什麼,並懂得將學到的東西進行怎樣的改進。
“馬總對事物判斷的眼光很獨到,很特別!”在今天的騰訊公司,馬化騰可以充分享受到來自職員的奉承。但平心而論,和比爾·蓋茨等人相比,馬化騰並不屬於能夠被劃入天才範圍的那類人。
只想當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從一開始,年輕的馬化騰就和當時大多數軟體工程師不同,他並不安心於埋頭機房與枯燥的代碼打交道,而是非常註重程式的實用性。
1984年,年僅13歲的馬化騰跟著追趕經濟大潮的父母舉家從海南遷到了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潮頭,以電腦配件為代表的電子加工業開始逐步成為深圳工業的主流,這使得青春期的馬化騰有機會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到電腦。
當電腦的魔力展現在面前時,中學生馬化騰認識到生活中出現新的主宰,他開始與那些神奇的二進位代碼打起了交道。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高考時,馬化騰想都沒想就在志願表上選擇了電腦專業。
求學的四年中,馬化騰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語言方面的大師級程式員,而在深圳大學內部,馬化騰的電腦水準已到了令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經常為學校電腦維護提供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此時的馬化騰就已經表現出了原始的價值意識――技術要轉化成生產力,以清除機房機器中的各種病毒為條件來換取上機的時間,甚至為了能有更多的上機時間,常常幹些將機器鎖住的惡作劇,這一度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馬化騰進入了當時業界名氣很大的潤迅公司,開始做軟體工程師,專註於尋呼機軟體的開發。由於表現優異,一直做到了開發部主管的位置上。回顧這段時光,對於馬化騰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
“許多軟體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軟體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則希望自己搞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通過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更加明確了開發軟體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
從軟體到互聯網 認識信息的商業價值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聯網普及之前,有許多網迷已在惠多網(FidoNet,它誕生在1984年的美國,非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上早早體會到網路的樂趣,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惠多網上掛了半年之後,馬化騰就義無返顧地投入了5萬元,在家裡搞了4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承擔起了惠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甚至為此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圳“馬站”在惠多網上有著極高的人氣。回憶起那段生活,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才會獲得完全的興奮,至今也沒有改變過。” 當時馬化騰為何會在網路上花這樣一筆不菲的財力以及物力和人力?除去本身的興趣所在之外,更重要的是馬化騰認識到了網路能夠帶給自己的價值,他也需要對這個新生事物進行嘗試和摸索,而這一切還要從當年馬化騰的副業炒股票開始。
在1992年以後的幾年時間里,股市成為了中國經濟的熱點,尤其在深圳,炒股幾乎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有一家公司的樓下就是營業廳,在營業廳看盤的時候還是5塊錢一股,跑上樓找人買股票時,已經漲到了6塊錢,下樓時就變成了7塊錢。一個上午賬面就多了幾十萬,吃飯都不知道什麼味道,簡直是撿錢。”
在這種形勢下,僅僅工作了一年多的馬化騰也跟隨大潮進入了股市。在炒股的同時,馬化騰發現有一種安裝在電腦上的板卡能通過網路實時顯示股票走勢,這無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瞭解股市實事動態的股民們。
“別人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做?”馬化騰和幾個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場上已有的各種股票板卡優缺點,並模仿相關的產品,開發出了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時間在深圳著名的賽格電子市場賣斷了貨。
通過股霸卡以及平靜而有耐心的個性,馬化騰兩頭“開花”,在股市上也如魚得水,手頭很快就有了百萬資金,這也為馬化騰後來的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而此時,網易的丁磊正流落廣州街頭,還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彈”。
賺到了錢的同時,馬化騰卻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信息的價值將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也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如何將它轉化成實在的商品價值?
“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實用軟體概念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體市場感覺,但通過開發能夠聯網顯示即時信息的股霸卡,馬化騰認識到了信息的價值,也使得自己將目光開始轉向互聯網。
創業只是為了將興趣和職業結合
馬化騰最初的創業想法其實並不複雜,和許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樣――“探索、提升自己的價值”,當時,馬化騰手中已經有了百萬的原始積累,已經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奔波,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愛好更有目的地轉移到自己更熱愛的行業上。
馬化騰熱愛互聯網,但當時潤迅開發部主管的職位卻與自己對於互聯網的興趣發生了衝突。 作為開發主管,因為市場的需求,公司要求馬化騰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必須放在尋呼業務上,而對於馬化騰提出關於互聯網方面的相關開發,由於當時尋呼業的火爆形勢,使得潤迅並沒有重視。
由於職業不能與自己的興趣互聯網關聯,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價值的馬化騰開始有了離開潤迅自主創業的想法,但惟一讓馬化騰感到擔心的就是做互聯網軟體是否有前途。
“丁磊後來的成功為我帶來了啟發,只要去做,在互聯網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2月,由於資金緊張,在丁磊將耗時7個月寫出的網易免費郵箱系統及163.net功能變數名稱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位於廣州的飛華網之後,對於搖擺不定的馬化騰而言,中國互聯網未來的走向無疑開始變得清晰起來:網路必然會成為今後的一種潮流。從現在看來,馬化騰當時的決定儘管有著一定的風險性,但無疑是明智的――隨著手機的興起,尋呼業務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歲的馬化騰與大學同學張志東一同創辦了騰訊,開始研發無線網路尋呼系統。這套系統最主要的功能是讓用戶可以不必撥打長途電話,而直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尋呼機上。實際上,在創建騰訊之初,馬化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路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所有的判斷是來自自己5年來的網齡和職業經驗。
隨後3個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從當時來看,OICQ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新,完完全全是馬化騰以往熱衷使用的ICQ的一個翻版。
創業對於馬化騰而言,並不是一帆風順。正如馬化騰自己所言,“在騰訊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而馬化騰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了其他創業者往往容易進入的誤區,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誤區就是:似乎只有“絕對的創新”才能成就中國互聯網。 最初的“抄襲”是為了生存
有前人成功的事例在先,使得後來者創業成功的概率會增大很多,這是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但事實並不如此,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卻往往被淹沒在一片高呼“創新”的論調中。
嚴格上講,當時在中國IT業和馬化騰一樣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數,但往往這些人最終的失敗卻是因為創新,“大多數都是因為‘死’得太有理想”――有人曾經如此評論。
在個人創業上,如何選對一條有發展前途的路往往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新生事物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告訴你這條路是否有前途”,“抄襲”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對於創業者而言,能夠最終生存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看來,模仿ICQ做OICQ是當時馬化騰惟一能夠選擇的一條道路。只要身處深圳,自然能夠感覺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熱度,創業在一段時間內竟然是深圳互聯網業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機會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鮮事物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這使得馬化騰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當時只有乾自己最為熟悉的事情”,對於馬化騰而言,當時的門戶網站、郵箱等熱門的業務,並不是自己的特長,自己最熟悉的互聯網軟體ICQ就成為了惟一的切入點。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術至上的業界人員對馬化騰和QQ的成功存在著異議,認為OICQ完全是一款抄襲ICQ的軟體,並沒有任何的新意。
事實上,QQ的誕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騰訊的幾個創始人也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ICQ已經是世界級品牌,並占領了相當的中國市場,在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自己的技術並不領先,與先前的幾家相比並沒有特別優勢……在這種形勢下,使得很少有人會去關心一個小小的聊天軟體――這也為馬化騰留下了機會。
“和疲軟的西方經濟比較,中國經濟能夠出現巨大的奇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無聊的方式不同。”原8848總裁王峻濤後來在談到簡訊的崛起時的一番論斷非常準確。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國用戶對中文環境ICQ的服務有極大的需求,而市場上流通的各種版本並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特色的問題。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單機上,一旦用戶更換機器登陸,所有聯繫人的信息都將丟失。在電腦在當時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對用戶而言,無疑影響了使用者的便捷程度。後來許多專業分析人士紛紛指出“QQ能夠在網上風行,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和溝通方式”。
做出一套伺服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式,對於一個技術人員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但將兩端的功能按照用戶的需求進行有機的結合,產生全新的效應並受到網民的追捧,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把QQ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後,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發展了500萬用戶,就連馬化騰本人也沒有想到。
在騰訊不再為用戶數量發愁的時候,馬化騰開始積極尋找各種可能贏利的點。此時的騰訊是在與時間賽跑,“等新的模式開始贏利的時候,騰訊很可能已經擔負不起OICQ的運營費用”,所以馬化騰並沒有思考新的模式,而是從南韓同行那裡找到了OICQ贏利的可能性。當時南韓流行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網路服務,馬化騰眼睛一亮,開始聯繫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把他們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網路上,供QQ用戶付費使用。
由此開始,騰訊才真正生存了下來。“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業務,騰訊也許很早就死掉了”,馬化騰後來坦然承認騰訊在發展初期確實危機重重,值得慶幸的是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方向。
活著的惟一法則就是眼前利益,馬化騰也不能例外
如今的騰訊市值35億美元,2006年第一季營收超過8000萬美元,皆為中國互聯網之最。但恐怕沒有人想到過,馬化騰最初的想法竟然是想等QQ成熟後賣掉套現。從當時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階段來看,馬化騰的最初想法無疑是正確的,個人英雄們的最終出路大多是賣掉自己的成名作品。 即使這樣,對於技術型創業的創業者而言,賣掉產品也是需要重新學習的一門課程,對馬化騰也不例外。在研發出OICQ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困難和挫折,由於不懂市場和市場運作,OICQ拿出去向運營商推銷,卻經常被拒之門外,“甚至連見我們都不見”。平心而論,當時營運商的態度完全可以理解――在ICQ風行的時候,運營一個新的聊天工具確實風險很大,畢竟贏利是運營商最根本的追求。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購買OICQ的公司談判也並不順利,每當進行到實質性階段時,對方公司卻“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示只能按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多少個桌椅板凳來買”。最後,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預計100萬的底線,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萬。後來在業界談論最多的,並不是騰訊如何以及為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過它的主意――不乏有網路業高管以惋惜的口氣回憶說,自己的公司曾在什麼價位上試圖買下騰訊,但最終失之交臂。
與此同時,對QQ的大量下載和暴增的用戶量讓公司難以支撐――因為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伺服器,那時一兩千元的伺服器托管費都讓當時小作坊式的騰訊公司不堪重負,沒有資金更新設備,工作人員也快發不出工資,“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伺服器用,最開始只是一臺普通電腦,放到具有寬頻條件的機房裡面,然後把程式偷偷放到別人的伺服器裡面運行。”
“網頁、系統集成、程式設計……什麼業務都敢接”,正如馬化騰自己所言,當時的期望很簡單,讓公司活下去。
如果不是看到老友丁磊拿到了風險投資,不堪重負的馬化騰最終很有可能就60萬賣掉QQ(因為版權問題,後改名為QQ)。然而網易獲得風險投資使馬化騰意識到了互聯網還有其他的玩法,也使馬化騰意識到Q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間,“我們決定自己‘養’下來”。
為了獲得風險投資,馬化騰和其他合伙人一共做了六個版本的商業計劃書,每一份都有20多頁,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但1999年的深圳高交會輓救了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憑藉OICQ僅半年占領的市場地位,馬化騰幸運地拉來IDG和李澤楷旗下盈科數位220萬美元的投資,這無疑為騰訊找到了活路。
“我們曾險些把開發出的QQ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路人才往往沒有註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當騰訊在香港上市後,馬化騰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經歷。
八年前,馬化騰開始做IM(即時通訊),現在用戶數量第一;在三年前開始做門戶,現在流量第一;做休閑游戲,將業界老大聯眾取而代之;進入網游後成長勢頭凶猛,讓盛大、網易開始警惕;一年前開始電子商務,在拍賣和線上支付上一齣手,讓馬雲、王志東等前輩緊張萬分。在中國互聯網業,做到橫跨多個業務線的企業並不少,卻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像馬化騰這樣在多條業務線上同時做到領先,那麼馬化騰是如何做到的?
當今的互聯網市場變化得太新太快,幾個月的時間就會冒出很多新事物,憑什麼判斷熱點?換句話而言,這意味著任何的結局都有可能出現,僅僅由自己主觀來判斷,只會導致出錯的幾率增大。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觀察別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後再改進。“我不爭第一,沒意義。新產品一齣來就要保證穩定,不能想怎麼改就怎麼改,要慎重。”馬化騰說。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騰訊的步伐過於謹慎”,不少業界人士如此評論騰訊,“如果騰訊能衝勁更足一些,騰訊的規模會比今天更大。”對於這種評論,馬化騰坦然承認在發展問題上自己的確顯得比較保守。因為自己信奉的哲學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是否具備成功的條件,能否做成?”在開展每一個新業務之時,馬化騰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內的相關人員自我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把握,自己寧可不做。馬化騰這樣的態度與馬雲形成了鮮明對比,甚至業界流傳著如此的調侃:馬雲是完全不看底牌、把自己全部籌碼壓上“豪賭”,而馬化騰是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細算的玩法。
“為什麼騰訊能夠在短短的7年中發展到如此的規模,在許多新業務上並沒有走太多的彎路?”這與馬化騰的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騰訊為什麼沒有從眾奔赴納斯達克上市的事例最能說明問題。
“承銷顧問里,六家建議在香港,四家建議在納斯達克,三家建議兩邊同時上,搞得我頭都大了。”當時的馬化騰面臨著抉擇。很明顯,從顧問的建議中不難看出,騰訊選擇香港上市無疑把握會更大一些,儘管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要比美國低。選擇香港上市無疑更符合馬化騰的理念。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效果不錯:2004年6月16日在港上市以來,騰訊的股價一直在穩步上升,遠高於在美國的網易和新浪。甚至丁磊也公開表示,準備炒一炒騰訊的股票。
同樣,關於業務擴張的問題,在騰訊內部馬化騰並不是一點壓力都沒有。作為管理層集體決議的制度,馬化騰經常會和其他人發生衝突,激烈程度曾達到拍桌子,甚至摔門而去。
據一位騰訊的中層員工透露,對於從何種業務開始入手,當時騰訊高層觀點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電子商務、搜索還是門戶問題上,爭論最為激烈。而當時的形勢是微軟旗下的IM平臺MSN開始進入中國,同時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隨著微軟的腳步紛紛向騰訊宣戰,畢竟IM對用戶有著郵箱、游戲等其他任何業務所無法比擬的粘性,騰訊遭遇到了成立以來的最大挑戰。
此時做電子商務無疑是占據了行業的制高點,在2003年,電子商務畢竟還是一個新興的業務,潛力很大。而做門戶,騰訊面前已經有了三座“大山”。但馬化騰認為正是由於“門戶”和休閑游戲是中國互聯網業最為成熟的業務,無論從人才和用戶上都較電子商務更有優勢,因此做起來相對會更有把握。
於是,馬化騰挖來了在網易以及TOM都做過內容總監的孫忠懷開始籌建qq.com,同時也推出游戲平臺,主攻以棋牌類為主的休閑游戲。僅一年時間,到2004年年底,憑藉以億計的QQ用戶規模,QQ游戲的最高同時線上人數到達了100多萬,超過聯眾成為最大的休閑游戲門戶,僅僅兩年半時間,qq.com也成為流量最大的中文門戶。
當以阿裡巴巴和百度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和搜索業務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主旋律後,看清了形勢的馬化騰才針對搜索和電子商務分別推出了“搜搜”和“拍拍”網。
毫無疑問,這種理念儘管有時會使騰訊貽誤更好的戰機,但卻保證了騰訊在戰略發展的大方向上不會出現偏差,這對於已經度過創業期進入發展期的騰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變幻莫測的互聯網行業。
“抄襲”的目的是創新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王志東對此毫不忌諱。“現在騰訊拍拍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創新,所有的東西都是抄來的。”對於淘寶網“招財進寶”的流產,馬雲毫不掩飾對馬化騰和騰訊的指責。
在百度的搜索欄中敲入騰訊和抄襲兩個關鍵字,搜索結果是220,000項,這從一個側面證明瞭業界對馬化騰的看法,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微軟、Google也是抄襲大王,從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對於落了個“抄襲者”而非“創新者”的罵名,馬化騰卻不以為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不可否認的是,在IT領域確實如此,只要好的東西就難免會被模仿抄襲。
“做企業不是比誰動手早,而是比誰活得長。”後來丁磊對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論斷深得馬化騰的贊同。實際上,早在2001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華為的冬天》就已經闡述過這樣的觀點。
為此馬化騰不是沒有品嘗過苦澀,稍微有些網齡的網民都記得騰訊早期曾經做過郵箱業務,但推出沒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連馬化騰自己都承認“不願用第二次”。當時馬化騰認為這個項目簡單,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儘管註冊使用的人很多,但由於當時郵箱競爭太激烈,燒錢多,卻沒有盈利模式,導致最後根本無法支撐郵箱系統的正常運營。 有了這次深刻的教訓,馬化騰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老辦法”無疑還是正確的――“謀定而後動”,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顧客買的不是發明或技術,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實際上,QQ早期的崛起,就是馬化騰“抄襲”理論最好的實踐版本。
“辛苦做出來的新業務,騰訊其實就在後面等著,他們龐大的用戶群,要來占市場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正如後來TOM的王雷雷略帶嫉妒的言論,“那麼大的活躍用戶群,插根扁擔都開花。”確實如此,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平臺並不少,像許多游戲、郵箱、門戶都擁用大量的用戶,但為什麼成功複製其他業務的卻幾乎沒有?
至此以後,馬化騰形成一個“後發”的慣例――在決定某項新業務在何時推出的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將企業自身的學習周期與該產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協調,形成一個比較穩妥的擴張節奏,保證企業始終在當前業務與未來擴展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例如最近與淘寶網“招財進寶”流產牽纏在一起的騰訊的電子商務業務,事實上,早在2003年當阿裡巴巴閉門研發C2C的時候,騰訊也在同步研發,甚至一度提出與阿裡巴巴合作,但終因馬雲出讓的股份太少而作罷。電子商務計劃一直擱置,直到2005年淘寶大功告成,騰訊才在當年9月拿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業務。
大者是否恆大
互聯網行業的特點之一就是,風光總是暫時的,沒有誰敢說自己能穩坐釣魚台。大者恆大隻是大者的自我撫慰,大者被後來者挑落於馬下的傳奇故事,一直不停地在互聯網世界中上演著。成為業界的領先者後,騰訊的角色將從跟隨別人轉變成被別人跟隨,這對於馬化騰“後發”的策略而言,無疑是一個考驗,因為總有一天“模仿”會沒有對象。
6年以前,對於新浪、搜狐們來說,即時通訊軟體是副產品,不會用盡全力去投入,所以在這個領域它們打不過騰訊;當它們真正意識到重要性,重新重視起這個行業的時候,QQ 的先發優勢已經形成。
而現在,由於QQ用戶群的巨大優勢,必然會使騰訊自覺不自覺的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嚴格意義上這種優勢意識往往很難連根排除,在騰訊擴展其他領域的過程中,如何保證自己不出機制或者意識上的問題,從而錯失重要市場?
這對於馬化騰來說才是真正的問題。在如今的互聯網競爭環境里,騰訊的對手們也同樣在進行著各式各樣的調整和擴張,誰都沒有壓倒一切的優勢。
儘管馬化騰公開的表示過騰訊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不是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是走相關多元化的戰略,也就是說騰訊所發展的任何一項業務都與騰訊的核心優勢結合,但實際上,這種多元化的戰略往往會因為“戰線”太長收不住而出現問題。
隨著MSN進入中國市場,所有的網路公司都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在即時通信領域,MSN在中國使用人群更讓騰訊感到如芒刺在背,儘管QQ目前還擁有60%的市場份額,但是這個比例隨著MSN Messenger、Skype的侵入而在逐年下降,IM市場只會火拼得越來越激烈。
同樣,在休閑游戲能快速做成名副其實的第一,是因為這是一個既缺乏技術含金量,又不需要太多質量管理的業務;但門戶不一樣,大型網游也不一樣,騰訊的用戶雖然眾多,但新聞的質量能否超過新浪、網游的質量能不能超過盛大,一切還都存在著許多的變數,需要極長的時間通過圈占市場份額去證明。至於電子商務和搜索,更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東西,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投入,這種局面是此前騰訊所沒有面對過的,也無從向對手學習的。
還有就是多元化帶來的團隊膨脹及管理上的挑戰。到目前為止,騰訊的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名,尤其近兩年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長,儘管馬化騰將各個自己看來不太適應的高管職位都讓了出來,但不可否認的事,這樣實際上並不利於騰訊的決策。
馬化騰如今被業界形容為“.com公敵”,互聯網界完全是一幅“圍剿騰訊”的局面,“看來,中國互聯網行業里的錢還是太多了,大家都資金過剩。”馬化騰的調侃掩飾不住一絲的無奈,畢竟現在的騰訊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我的風格是:要務實和專註,永葆激情,求知若渴;要快速思考,堅定執行;要關註戰略、速度與細節,親力親為。要像“小白”用戶那樣思考,並每天高頻使用產品,不斷發現不足,一天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會引發口碑效應。
好產品不需要所謂特別厲害的設計,因為自我感覺特別好的人就會故意搞一些體現自己厲害,但用戶完全不需要的東西,這往往是捨本逐末了。資源只是加法,產品力才是王道。10個都弱不如1個很強。否則一堆做不起來的產品,只能減分、分散精力。、
互聯網是主體經濟社會的一部分,“互聯網+”將連接實體、產業、服務、個人、設備等一切基本要素,創造出一個“互聯網+”的生態體系。
馬化騰在模仿間不經意打造了一個龐大的‘QQ帝國’,為中國人創造了全新的溝通方式。
互聯網新銳馬化騰,把一個SNS聊天工具打造成不可或缺的QQ,將騰訊變成了互聯網商業帝國。被稱為互聯網公敵的馬化騰。在騰訊成立的十年裡,馬化騰不斷給自己樹敵,最後,成功地走到了‘全民公敵’的境地。
溫和、為人低調,但卻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他1998年創立的公司已經發展到如此的高度,但他不只是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併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中,將獨生子女家庭以及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的人口聯繫起來。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wdz,山林,18°@鷺島,Angle Roh,Kuxiaoxue,Zfj3000,Vulture,Cabbage,526103916,Dan,鲈鱼,胡椒粉,Tears~,泡芙小姐,Yixi,东风,KAER,连晓雾,史杰,Gaoshan2013,林巧玲,方小莉,Mis铭,Cynthia,刘维燎,陈cc.評論(共27條)
馬化騰是好樣的!!!有借鑒才有進步!!!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就是應該向別人學習!!相比實力不濟又不肯向別人學習的人,馬化騰算是一個高手!!!
垃圾 一個
就會模仿人家~
確實是強盜行徑,不過沒什麼,適者生存
馬化騰抄襲確實比較嚴重,不過大家罵規罵,還是每天使用著他的產品。不能否認,騰訊在細節上做得確實很出色。用戶體驗都很好,這也許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吧
抄襲女生,姐笑了
姐嗎?請留下電話號碼,咱聊聊唄!
2018年4月,獲《時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榮譽。
垃圾 一個
就會模仿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