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社會計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計算(Social Computing)

目錄

什麼是社會計算

  社會計算是指社會行為和計算系統交叉融合而成的一個研究領域,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計算系統幫助人們進行溝通協作,如何利用計算技術研究社會運行的規律與發展趨勢。國內有學者將其的定義為:即面向社會活動、社會過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和社會功能的計算理論和方法。

  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個人計算向社會計算轉型的時期。個人計算關註個體使用信息技術,社會計算通過小型的社會群體或大型的社區用戶一起協作使用信息技術。社會計算對社會和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儘管不用質疑其影響,但也很難定量研究其影響的程度,只能在跨學科的範圍內保持其一定的領域評判。

  1994年,社會計算的概念第1次出現,Schuler認為:“社會計算可以是任何一種類型的計算應用,以軟體作為媒介進行社交關係的應用”;Dryer等人將社會計算描述為一種理論概念,包括科學和技術方面:“人類使用計算技術進行的社交行為和交互行為所產生的相互作用”;Wang等人認為社會計算是:“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研究和社會動態發展”;社會計算是指使用信息系統作為社會交互的場所,並使用信息系統作為數據收集和處理的空間,社會計算是在虛擬場所中的感知、交流和協作,社會計算需要把計算設備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需要人機交互設定成為一個社會實踐的環境,將理解社會過程作為交互系統的一部分工作。

  近年來,科學家不僅發現人類大腦和生命是計算系統,而且發現整個世界也是一臺計算系統,因此哲學界產生了計算主義思潮。計算主義認為:“人所處的整個世界是由演算法控制,並且按演算法確定的程式進行演化。宇宙是一部巨型計算裝置,任何自然事件都是在自然規律作用下的計算過程。事物的多樣性是因為演算法的複雜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外部表現;雖然計算主義導致許多哲學家的質疑,但計算的確己經滲透到經濟學、物理學乃至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計算己成為人們認識自然、生命、思維、社會的一種普遍的觀念和方法。如果沒有電腦,就沒有當代科學的突飛猛進發展,就不會有社會的快速進步,複雜性科學就不會出現。

社會計算產生的歷史背景[1]

  社會科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才出現,這是對工業化所帶來的挑戰作出的回應。由於大規模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的出現,人們的社會聯繫越來越頻繁和多樣,導致社會衝突加劇,社會管理控制的難度空前增大,傳統的那種靠少數社會精英拍腦袋決策管理社會的方式己經過時,社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成為歷史的必然。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有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學研究的是市民社會以及以市民社會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組織,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以及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只是學術建制意義上的區分,它們之間總是密切聯繫。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20世紀50年代之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對獨立,跨學科研究較少。

  20世紀70-90年代,人類進入後工業化(post industrialization)時代,信息革命改變了一切,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融合達到新的階段,科學發展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複雜。大工業和高科技為人類創造了非常豐富的財富,但同時也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置於一個危險的境地,社會不平等、階級衝突、社會異化、種族衝突、政治革命、宗教衝突、國家衝突、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突出,人類越來越重視對自身前途與命運的價值關懷。為了準確地研究社會問題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都試圖形成一套完整的定量分析研究手段,用嚴謹的數學方法對問題進行描述和求解,但由於現實世界是一個多變數複雜系統,很難像物理學那樣用數學公式精確地描述和求解問題。在這種共同的背景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開始走到一起,任何一門科學都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相對性,意識到與其他學科密切關聯。

  Parson、在1949年主持美國社會學學會工作時,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哈佛大學社會關係系,儘管其結構功能主義理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廣受批評,但他開創了跨學科研究的先河。Parson、的理論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對歐洲社會學在控制論系統科學方法的影響。

  互聯網的締造者、心理學家Licklider在擔任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第一任主任期間,於1960年發表了《人與電腦的共生》叫一文,創造了網際網路的原始設想,第1次提出了交互計算概念,他認為人類將會有一種網路將世界上所有電腦聯成一體,人們可以使用地理上很遠的電腦,獲取任何電腦中的數據,使用很多電腦來做一件事,可以互相共用資源、平衡負載,為全世界的用戶服務。在Licklider等人的推動下,電腦網路作為一種通信設施於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發展。

  1978年,社會學家Hiltz等人出版了《網路國家:人類通過電腦交流》一書,這是最早描寫網路社區社會學的著作。網路社區通過電腦網路將人們互聯,人們在網路平臺上相識、工作、討論、爭論、協作。該書最早預測到未來虛擬社區以及對社會、政治、法律等方而的影響,也最早預測到網路的爆炸式發展以及隱私問題、匿名問題、遠程辦公、線上政治活動等。書中還提到了審查制度、監管制度、成癮問題、IP盜版Email美國郵政服務的消亡以及工作、政治、法律的改變。該書的出版引起了電腦科學家、管理科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醫生、電腦狂熱人士等一大批人的興趣,被稱之為電腦會議上的“聖經”。

社會計算主要研究領域

  1、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

  談到社交網路服務,就會讓人想起時下最熱門的Facebook。社交網路服務研究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虛擬空間,實現社會性的交互和通信SNS還有一種解釋是社會網路軟體(Social Network Software),電子郵件、網路論壇等許多傳統網路工具都可以視為一種社會軟體。

  在社交網路服務的網站上,人們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的方式,擴展自己的人脈。國內最有名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是“人人網”,他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值得重點關註的研究點:社會關係強度、信息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新鮮事排序演算法、隱私性以及社會化搜索。

  2、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群體智慧的典型應用是“維基百科”和“百度知道”。這些互聯網平臺系統不僅幫助用戶相互溝通聯繫,更重要的是將用戶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群體智慧,以協作的方式一起創造、加工和分享知識。

  2005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路易斯·馮·安(Luis Von Ahn)提出“人本計算(Human Computation)”的思想,用驗證碼、游戲等方式調動網民的熱情,使眾多的人腦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計算任務中,輕鬆地解決了本來非常耗時耗力的問題。這也是群體智慧的體現。

  知識獲取是一切智能系統的瓶頸,傳統的依靠專家編輯知識的方式效率太低,無法滿足大規模真實信息處理需求。在網路社會的大背景下,群體智慧的出現為知識獲取提供了一條嶄新的充滿希望的道路。如何巧妙地設計用戶界面以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如何剋服人腦計算的不精確性,如何將人腦和電腦最佳地結合起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3、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依據網路理論看待社會,節點是網路中的獨立角色,邊是社會關係社會網路就是由節點和邊構成的一張圖,這張圖往往非常複雜,節點之間的關係類型多種多樣。

  社會網路分析的典型例子是社區計算。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指出:社區是社會信息網路的普遍現象,大規模信息網路中的一些社會化特征在全局層面往往具有穩定的統計規律。如何度量、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是大規模社會信息網路分析與處理的一個基礎問題。一般而言,社區結構是度量和利用這些特性的基本單元。因此,發現一個網路中有意義的、自然的、相對穩態的社區結構,對網路信息的搜索與挖掘、信息的推薦以及網路演化與擴散的預測具有重要價值。

  4、內容計算(Content Computing)

  除社會網路外,社會媒體也是分析理解社會的重要素材,如新聞、論壇、博客微博等。由於它們都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展示形式,因此從事內容計算研究的學者需要掌握語言分析技術。當前內容計算的熱點包括輿情分析、人際關係挖掘、微博應用等。

  輿情分析:傳統上,對輿情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觀察思辨,,二是問卷調查。前者缺乏數據支持,後者採集的數據量亦有限。互聯網技術為輿情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線,通過對各種社會媒體的跟蹤與挖掘,結合傳統的輿論分析理論,可以有效地觀察社會的狀態,並能輔助決策,及時發出預警。

  基於內容的人際關係挖掘:互聯網中蘊含著大量公開的人名實體和人際關係信息。利用文本信息抽取技術可以自動地抽取人名,識別重名,自動計算出人物之間的關係,進而找出關係描述詞,形成一個互聯網世界的社會關係網。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立方”就是一個典型系統。

  微博應用:如果說“人人網”是中國的Facebook,那麼“新浪微博”則是中國的Twitter。近來“新浪微博”迅猛發展,2010年11月,其用戶數為5000萬,2011年3月,其用戶數突破1億,在四個月內翻了一倍。“微博”同時具有“社會網路”和“媒體平臺”的屬性,它催生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革命,對社會事件和人們的意識已然產生了很大影響。“微博”明確地定位為平臺,它提供開放的API介面,積極支持第三方應用的發展,基於“微博”的研究與開發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互聯網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點。

  5、人工社會(Artificial Society)

  社會計算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對複雜社會問題建立計算模型,進行實驗分析並提供決策支持。利用電腦模擬手段測試和驗證社會經濟政策的效果,已成為一個公共政策領域的迫切需求,這些需求催生了“人工社會”、“平行社會”等諸多相關領域的研究。

  通過建立各種人工社會,構造相應的平行系統,為“全面、綜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分析和評估方法,並應用於複雜社會系統的管理與控制,可以為將要到來的數字化社會和數字化政府管理奠定基礎。中科院自動化所是“人工社會”這一研究課題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

參考文獻

  1. 孟小峰;李勇;祝建華.《社會計算: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電腦研究與發展.2013年12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林晓辰,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會計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