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社会计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

目录

什么是社会计算

  社会计算是指社会行为和计算系统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计算系统帮助人们进行沟通协作,如何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社会运行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国内有学者将其的定义为:即面向社会活动、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个人计算向社会计算转型的时期。个人计算关注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社会计算通过小型的社会群体或大型的社区用户一起协作使用信息技术。社会计算对社会和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不用质疑其影响,但也很难定量研究其影响的程度,只能在跨学科的范围内保持其一定的领域评判。

  1994年,社会计算的概念第1次出现,Schuler认为:“社会计算可以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计算应用,以软件作为媒介进行社交关系的应用”;Dryer等人将社会计算描述为一种理论概念,包括科学和技术方面:“人类使用计算技术进行的社交行为和交互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Wang等人认为社会计算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研究和社会动态发展”;社会计算是指使用信息系统作为社会交互的场所,并使用信息系统作为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空间,社会计算是在虚拟场所中的感知、交流和协作,社会计算需要把计算设备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需要人机交互设定成为一个社会实践的环境,将理解社会过程作为交互系统的一部分工作。

  近年来,科学家不仅发现人类大脑和生命是计算系统,而且发现整个世界也是一台计算系统,因此哲学界产生了计算主义思潮。计算主义认为:“人所处的整个世界是由算法控制,并且按算法确定的程序进行演化。宇宙是一部巨型计算装置,任何自然事件都是在自然规律作用下的计算过程。事物的多样性是因为算法的复杂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外部表现;虽然计算主义导致许多哲学家的质疑,但计算的确己经渗透到经济学、物理学乃至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计算己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生命、思维、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观念和方法。如果没有计算机,就没有当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快速进步,复杂性科学就不会出现。

社会计算产生的历史背景[1]

  社会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这是对工业化所带来的挑战作出的回应。由于大规模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的出现,人们的社会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管理控制的难度空前增大,传统的那种靠少数社会精英拍脑袋决策管理社会的方式己经过时,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研究的是市民社会以及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以及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只是学术建制意义上的区分,它们之间总是密切联系。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之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独立,跨学科研究较少。

  20世纪70-90年代,人类进入后工业化(post industrialization)时代,信息革命改变了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融合达到新的阶段,科学发展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大工业和高科技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财富,但同时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社会不平等、阶级冲突、社会异化、种族冲突、政治革命、宗教冲突、国家冲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突出,人类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价值关怀。为了准确地研究社会问题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定量分析研究手段,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描述和求解,但由于现实世界是一个多变量复杂系统,很难像物理学那样用数学公式精确地描述和求解问题。在这种共同的背景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始走到一起,任何一门科学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相对性,意识到与其他学科密切关联。

  Parson、在1949年主持美国社会学学会工作时,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尽管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广受批评,但他开创了跨学科研究的先河。Parson、的理论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对欧洲社会学在控制论系统科学方法的影响。

  互联网的缔造者、心理学家Licklider在担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第一任主任期间,于1960年发表了《人与计算机的共生》叫一文,创造了因特网的原始设想,第1次提出了交互计算概念,他认为人类将会有一种网络将世界上所有计算机联成一体,人们可以使用地理上很远的计算机,获取任何计算机中的数据,使用很多计算机来做一件事,可以互相共享资源、平衡负载,为全世界的用户服务。在Licklider等人的推动下,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通信设施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

  1978年,社会学家Hiltz等人出版了《网络国家:人类通过计算机交流》一书,这是最早描写网络社区社会学的著作。网络社区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人们互联,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相识、工作、讨论、争论、协作。该书最早预测到未来虚拟社区以及对社会、政治、法律等方而的影响,也最早预测到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以及隐私问题、匿名问题、远程办公、在线政治活动等。书中还提到了审查制度、监管制度、成瘾问题、IP盗版Email美国邮政服务的消亡以及工作、政治、法律的改变。该书的出版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家、管理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医生、计算机狂热人士等一大批人的兴趣,被称之为计算机会议上的“圣经”。

社会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1、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

  谈到社交网络服务,就会让人想起时下最热门的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研究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空间,实现社会性的交互和通信SNS还有一种解释是社会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许多传统网络工具都可以视为一种社会软件。

  在社交网络服务的网站上,人们以认识朋友的朋友的方式,扩展自己的人脉。国内最有名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是“人人网”,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点:社会关系强度、信息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新鲜事排序算法、隐私性以及社会化搜索。

  2、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群体智慧的典型应用是“维基百科”和“百度知道”。这些互联网平台系统不仅帮助用户相互沟通联系,更重要的是将用户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群体智慧,以协作的方式一起创造、加工和分享知识。

  2005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提出“人本计算(Human Computation)”的思想,用验证码、游戏等方式调动网民的热情,使众多的人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计算任务中,轻松地解决了本来非常耗时耗力的问题。这也是群体智慧的体现。

  知识获取是一切智能系统的瓶颈,传统的依靠专家编辑知识的方式效率太低,无法满足大规模真实信息处理需求。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群体智慧的出现为知识获取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如何巧妙地设计用户界面以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如何克服人脑计算的不精确性,如何将人脑和电脑最佳地结合起来,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会网络分析依据网络理论看待社会,节点是网络中的独立角色,边是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就是由节点和边构成的一张图,这张图往往非常复杂,节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多种多样。

  社会网络分析的典型例子是社区计算。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指出:社区是社会信息网络的普遍现象,大规模信息网络中的一些社会化特征在全局层面往往具有稳定的统计规律。如何度量、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是大规模社会信息网络分析与处理的一个基础问题。一般而言,社区结构是度量和利用这些特性的基本单元。因此,发现一个网络中有意义的、自然的、相对稳态的社区结构,对网络信息的搜索与挖掘、信息的推荐以及网络演化与扩散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4、内容计算(Content Computing)

  除社会网络外,社会媒体也是分析理解社会的重要素材,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由于它们都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展示形式,因此从事内容计算研究的学者需要掌握语言分析技术。当前内容计算的热点包括舆情分析、人际关系挖掘、微博应用等。

  舆情分析:传统上,对舆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观察思辨,,二是问卷调查。前者缺乏数据支持,后者采集的数据量亦有限。互联网技术为舆情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各种社会媒体的跟踪与挖掘,结合传统的舆论分析理论,可以有效地观察社会的状态,并能辅助决策,及时发出预警。

  基于内容的人际关系挖掘:互联网中蕴含着大量公开的人名实体和人际关系信息。利用文本信息抽取技术可以自动地抽取人名,识别重名,自动计算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关系描述词,形成一个互联网世界的社会关系网。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立方”就是一个典型系统。

  微博应用:如果说“人人网”是中国的Facebook,那么“新浪微博”则是中国的Twitter。近来“新浪微博”迅猛发展,2010年11月,其用户数为5000万,2011年3月,其用户数突破1亿,在四个月内翻了一倍。“微博”同时具有“社会网络”和“媒体平台”的属性,它催生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命,对社会事件和人们的意识已然产生了很大影响。“微博”明确地定位为平台,它提供开放的API接口,积极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发展,基于“微博”的研究与开发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互联网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

  5、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y)

  社会计算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复杂社会问题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实验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段测试和验证社会经济政策的效果,已成为一个公共政策领域的迫切需求,这些需求催生了“人工社会”、“平行社会”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

  通过建立各种人工社会,构造相应的平行系统,为“全面、综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并应用于复杂社会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可以为将要到来的数字化社会和数字化政府管理奠定基础。中科院自动化所是“人工社会”这一研究课题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孟小峰;李勇;祝建华.《社会计算: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1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林晓辰,苏青荇,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社会计算"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