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喪營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喪營銷

  喪營銷指的是在極高的成本營銷環境下,以喪文化作為土壤,喪營銷是一種基於情緒營銷的營銷方式,利用"喪"的表達方式,打造出針對90後年輕人的產品和營銷活動

喪營銷的起源

  “喪”文化的興起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喪”?我們不如從南韓的年輕一代中尋找答案,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學生對畢業後生活漸漸感到前路茫茫,Daumsoft表示,網路上使用有關畢業的形容詞也有所改變。“煩惱”、“壓力”、“擔憂” 等負面辭彙的比例從2013年的22%增加至28%。同時誕生了諸如“大五生”、“NG族”、“對文”和“N無世代”等形容年輕人慘淡現狀的新名詞。

  對於中國而言同樣如此。

  現在中國經濟下行社會不再處於急速上升期,上升通道越來越窄,踏實勤奮開始變成貶義詞,努力工作不再和過上好日子畫等號,除了特別有能力、有運氣或有個好爹,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更低階層流動。更何況除了奮鬥無望,這一代獨生小年輕走入社會時會感受到極大的生活反差。以前在家時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下,在改革開放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下,不用幹活也不擔心吃喝,可入了社會後工作難找、經常加班、諸事不順,這才明白現實的殘酷,此時“喪”的情緒自然而然地在他們心中扎根。      但人們心中埋下的情緒種子總需要一個引爆點,而互聯網不僅幫助人們發泄內心的情感,“群體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並且極易被影響”,社交網路裹挾著更多的人參與進這場社交狂歡,於是“喪”作為一種網路文化興起了。

  “喪”文化真的喪嗎?

  照常人的理解,“喪”是社會壓力與日俱增下年輕人對於環境的一種反應,是一種放棄生活的精神狀態。那麼相對應的,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安守本分,聽父母安排,對於自己的理想和命運不會抱有太大的期望。可有趣的是,在很多的社會事件中,我們發現喊著“逃離北上廣”的人和留在北上廣“漂”的人是同一撥人,他們一面嘴裡含著“喪”、哭訴著生活艱難,但另一面卻扔堅持留在大城市打拼。加班加點的是他們,熬夜趕作業的是他們,貸款買房買車奶娃的還是他們。他們喪喪迷迷地躲在谷底,一點一點地咬著牙往上蹬,似乎誰都沒有真正放棄。

  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的行為自相矛盾?所以我更願意相信:“喪”文化並不“喪”,它是一種自嘲,是一種宣泄,也是為了得到一種社會認同,本質上是為了迎接更好的生活。

  為便於理解,我們結合幾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前幾年,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很多年輕人會在交談時發出感嘆“唉,我老了,怎麼怎麼樣了”,徐靜蕾那時正當年輕貌美,也在博客自稱“老徐”。據那時的京報網報道,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年輕人中,竟有80%以上說自己老了。其實這就是一種自嘲,表達的意思是:我老了,我和你們不一樣,我不太懂你,但這不是你的錯,是我跟不上節奏了。在這個例子中自嘲作為一種幽默的方式,更便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為自己找了一個臺階。這對於“喪”文化同樣適用,自嘲“我很喪”一部分是幽默,渴望此來拉進彼此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情緒的一種宣泄。

  除了通過表達“我很喪”來自嘲、來宣泄之外,同樣也為了一種融入群體歸屬感。人是群居動物,天生害怕孤獨。你為什麼會不停地看微信微博?為什麼愛表達愛分享?都是因為你渴望得到認同,渴望一種歸屬感。“喪”文化就是很好的橋梁——再沒有什麼能夠比我們是一類人更令人高興的了。

  這是屬於中下層階級的狂歡。

  所以回頭來看,既然“喪”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心理防禦手段,而不是真正失去希望,那麼我們便能看到隱藏在“喪”中的“不喪”,那就是對於未來的期望——當下的自嘲、宣泄都只不過為了以一個更好的姿態去迎接未來。

喪文化對品牌的意義

  一、為品牌曝光,使用戶與品牌進行初次接觸

  喪”是一種基於內心情緒的表達方式,那麼試想一下,我們能否通過幫助用戶更好地表達心中所想來讓產品傳播?能否讓產品自帶話題?

  當然可以,除了文首提到的“喪”營銷系列產品,我再舉個例子。

  酒類品牌江小白曾推出“表達瓶”,通過一句句走心的文案放大飲者情緒,使酒超越了一種單純的飲品,成為了表達的潤滑劑,不僅讓酒桌上的飯局更添一份情誼,更引發消費者群體間的瘋傳。

  同時兩家的營銷手段被各大媒體深挖報道,又引發了二次傳播,品牌獲得了更大的曝光。一個簡單的“表達瓶”,不僅說明引導消費者情感、幫助消費者表達情緒的重要性,也道出了互聯網時代的營銷邏輯:社交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害怕與世界脫節。人們依賴於社交,每個人都是內容製造者,都有傳播屬性;在當下這個喧囂的時代,新生代的兩大共同痛點是:都市孤獨症和焦慮症,因此產品要引起熱議必須有兩大特性:1.產品要有溝通力,基於消費場景、基於消費者產品能產生互動;2.產品要自帶社交屬性,能製造話題,引發自主性傳播,沒有二次傳播的廣告依然是渠道思維,低效且會被淘汰。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用戶在哪,他們的內心對什麼有衝動,然後幫助用戶表達他們的想法。在社交網路上“沒有事實、只有情緒”,將產品製造成為情緒的宣泄口,讓用戶自發地傳播品牌,這是互聯網帶給品牌最重要的機會。

  二、為加強連接,促進轉化銷售

  任何一次營銷推廣都有其目的,一般來說可以將其分為告知、說服、提醒、強化。

  除了上面講的對於品牌“告知”上的幫助,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加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直接促進銷售

  無獨有偶,可口可樂曾經推出了昵稱瓶、歌詞瓶、臺詞瓶等一系列“表達瓶”,同一種套路,只不過可口可樂的目的在於“提醒”,讓消費者意識到“真的好久都沒有買過它了”,然後通過文案讓消費者對品牌再次產生認同,促進銷售。其本質與“喪茶”等產品一致:幫助消費者表達。

  但“喪”營銷帶給品牌的絕不止這些,我們不妨將眼界放開一點去思考。眾所周知,每一個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而對於品牌來說最需要防範的是品牌的老化。在中國的商業發展史中,很多有著二三十年曆史的企業倒閉並不是因為產品不行、質量不好,最根本的死亡原因是與時代脫了節。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信息透明,新生代用戶的消費行為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功能性購買轉為了情感性訴求,那你能拿什麼和他們去溝通?怎樣連接品牌與消費者的心智?

  這就是“喪”營銷給企業帶來的可能:讓並不那麼知名的品牌能夠獲得大量的關註,讓那些品牌知名度高但缺乏新主力消費人群認識的企業能夠重回消費者視線。

喪營銷相關產品案例

  1. 江小白

  以走心的“喪文案”出名,推出了主力單品“表達瓶”,讓消費者可以在瓶身上創作文案,在喝酒的過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緒,使酒超越了酒的本身,又上升了一定的情懷,贏得了消費者的贊賞。

  2. UCC咖啡

  UCCBLACK作為一個日本品牌的純咖啡,已純黑包裝與天然負能量相聯繫,通過網紅林育聖號召大家分享負能量,抒發煩惱,在Facebook獲得了一定數目的點贊量,並且傳播到了朋友圈。

  3. 喪茶

  隨著網友自製“喪茶”文案走紅微博,一家網易新聞餓了麽聯手推出,為了營銷而開,只營業四天的奶茶店,刷屏的整個五一,該店使用很喪的羊作為代言人,充滿負能量的文案,總的整個給人的感覺是在一家“喪店”消費“喪茶”。

  4. “消極杯”

  臺灣手搖奶茶店“Moonleaf 月葉”和網路插畫家“消極男子”合作推出的4款KUSO飲品。“體重,不會因為少喝一杯飲料就變輕。”的喪語言,雖然赤裸裸吐槽粉絲,但是還是抵制不住粉絲購買的心。

  5.“沒希望”“不熟”和“扎心”酸奶

  由成都某乳品企業創意團隊“試物所” 推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喪營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