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下行(Economic Downturn)
目錄 |
經濟下行是指衡量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都在不斷的降低,比如GDP、PPI、CPI等,也就是經濟從一個增長趨勢變成一個下降趨勢。
經濟下行始於2008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的擔憂的加劇,自此,“保經濟增長”成為了主基調。
始於沿海最後蔓延至內地的經濟下行現象引發全國關註,在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國內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這是當前國內外輿論普遍關註的一個重要問題。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下行[1]
6.9%來之不易,含金量高
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為6.9%,近25年來首次回落到7%以下。經濟下行壓力有多大?如何看待增速放緩?今年還能保持中高速嗎?這些問題自然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習慣於高速增長的人或許會對增速回落感到不適應。但如果看到這個增速的來之不易和實際內涵,就不會對增速放緩大驚小怪了。”河南省科技廳廳長張震宇委員說。
歷史地看,增速放緩是客觀規律,需保持平常心。代表委員們認為,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做不到、受不了、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速度換擋,能給轉方式、調結構留出空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舉措,更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客觀地看,6.9%的增速來之不易,位居世界主要國家前列。“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的高基數上,能取得6.9%的增速,已是難能可貴、來之不易。”貴州省六盤水市市委書記李再勇代表算了筆賬,中國GDP現在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10年前增長2.5個百分點,一年的經濟增量已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經濟總量。
全面地看,增速雖然放緩,但仍處於合理區間,且“含金量”更高。“去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任務、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物價總體穩定,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仍處於合理區間,健康穩定。”張震宇說,新常態下,我們對經濟發展質量、百姓生活水平更加重視,因此“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百姓獲得感增強,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沒什麼大不了”。
中國經濟不會斷崖式下跌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絕不意味著經濟倒退,更不會斷崖式下跌。”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代表說,去年包括浪潮在內的眾多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對傳統產業的帶動效果也將逐漸顯現。“經濟社會發展從無坦途,每一個當下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新起點。”
代表委員們認為,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內憂外患”。看國內,產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去產能去庫存與穩增長、融資難融資貴與財政金融風險上升等兩難、多難問題凸顯;看海外,世界經濟複蘇依然步履維艱。困難不容低估,但信心不可動搖,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信心來自於“大國優勢”。代表委員們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和出口大國,我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量大質優的要素資源。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我們具備發展中大國特有的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李再勇說。
底氣來自於“改革紅利”和“創新驅動”。“全面深化改革為像浪潮這樣的高科技企業營造了更好的市場環境,我們有決心將企業發展得更好、更有活力。” 孫丕恕說。
能力來自於“調控智慧”。這些年,黨中央、國務院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創新巨集觀調控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較多。“中國沒有像一些國家一樣盲目搞‘大水漫灌’,我們的政策儲備箱里依然有很多工具。中國經濟絕不會‘硬著陸’。” 張震宇說。
中國打組合拳遏下行[2]
無可置疑,“向下走” 已是近年來經濟數據的“集體表情”。隨著出口、鋼鐵行業下滑,大洋彼岸金融風暴帶來的浪潮,已經在拍打中國的實體經濟。面對這樣的危局,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簡稱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支招,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的今天,中國的改革回到了新起點。要邁向更深刻的改革,先決條件是理順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社會保障和醫療、土地、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等。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系列巨集觀調控政策已經箭在弦上。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表示,由於受諸多因素的衝擊,需要要進一步增加國內需求,中央需要考慮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擴大內需。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10項措施促經濟增長這套組合拳,國家用巨集觀調控來遏制經濟下行的戰鬥已經打響。其中最醒目的手段為:繼續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努力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大投資力度, 抓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和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提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IZI;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住房交易稅費,支持居民購房等等。此前,國家同時降低兩率,即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貸款利率,這是多年來罕見的巨集觀調控手段,轉折性地打開貨幣從寬通道,表明中央政府全力遏制經濟下行的決心。
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1]
穩中求進,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定不移。“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在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李再勇說。
爬坡過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蹄疾步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加快解決束縛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形成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張震宇說。
迎難而上,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快馬加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廣泛深度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版圖,中國應搶占這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只有抓好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兩個法寶,才能增強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孫丕恕說,從浪潮發展的歷史來看,從上世紀80年代的個人電腦時代,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時代,無一不是通過創新挺過了極端困難的時期,最終領跑信息產業。
面對國際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下行的趨勢,全世界對中國寄予厚望,希望中國充當救市的主力軍,成為力輓狂瀾的救世菩薩。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還不十分堅固,中國還是個強大而又脆弱的國家——經濟總量大但人均不足,因此,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採取靈活審慎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儘快出台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措施,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同時,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 ↑ 1.0 1.1 人民網.經濟下行壓力怎麼看
- ↑ 蔡思澤,巨集觀調控遏制下行趨勢,Policy Guid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