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蒂奇納的知識溝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蒂奇納的知識溝理論( P.J.Tichenor'S Knowledge Gap Theory

目錄

什麼是知識溝理論

  “知識溝”理論是1970年美國傳播學蒂奇諾P.J.Tichenor)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理論假說。這一理論認為: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經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社會經濟地位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識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知識溝”理論背景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的學校中,貧富兒童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明顯差距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也就是說,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兒童常常是在進入小學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學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貧困的兒童在學前沒有錢請家庭教師,沒有錢購買啟蒙讀,進入小學後,二者在學習能力和成績上自然會產生明顯的差距。有關研究證明,這種差距隨著年級的上升而不斷擴大,從而導致升學率、學歷甚至將來的職業社會地位上的兩極分化

  面對上述情況,一股要求實現教育機會平等的社會呼聲不斷高漲。在當時這種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美國政府出台了一項“補充教育計劃”,試圖通過大眾傳播和其他手段來改善貧困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條件。通過製作兒童啟蒙教育的電視系列片,利用電視媒介來緩解貧富兒童接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就成為“補充教育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於是,針對這一目的製作的《塞薩米大街》(又名《芝麻街》)電視系列片應運而生。

  然而,在對該系列片播放後的實際效果的研究中發現,在貫徹這個意圖方面的目的並沒有達到,這一舉措失敗了。《塞薩米大街》播出後雖然對貧富兒童都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總的實際效果卻是擴大了貧富兒童之間在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的差距。因為對節目接觸和利用最多的還是那些富裕兒童。

  這部以緩解受教育條件不平等為目的的電視系列片,播出後的實際效果表明,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將同樣的知識信息傳送到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角落,人們在接觸和利用傳媒的機會上並不存在平等與否的問題,然而它所帶來的社會結果並不是如此簡單。對此,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為主的“明尼蘇達小組”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於1970年在《輿論季刊》上提出了“知溝理論”。

“知識溝”理論的主要內容

  蒂奇納(P.J.Tichenor)的“知識溝”理論認為,“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二者這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除了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外,蒂奇納認為,還有五個因素是造成“知識溝”擴大的原因:

  第一,傳播技能上的差異。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較大的閱讀量,這有助於他們對公共事務或科學知識的獲取。

  第二,知識信息儲備上的差異。

  從先前的大眾傳媒和正規教育渠道得來的知識越多,這些見多識廣的人,對新事、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會交往方面的差異。

  “教育通常意味著日常行動圈子較大,參與更多的社會團體,人際交往更多,由此擴大了與他人討論公共事務話題的機會。”社交活動越活躍,交往的範圍越廣,獲得知識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對信息的選擇性接觸接受、理解和記憶方面的差異。

  對信息的選擇性接受記憶,可能是態度與受教育程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大眾媒介的研究始終發現,人們往往以符號(既有信仰又有價值觀)的方式解釋記憶信息。也就是說,個人生活的水準、層次與大眾傳媒的內容越接近,對媒介的接觸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第五,發佈信息的大眾媒介系統性質上的差異。

  迄今為止,傳播有一定深度的關於公共事務和科學知識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眾主要集中於高學歷階層。這與當今的廣告不同,科學知識、公共事務和新聞一般重覆較少,而重覆有利於社會地位低的人群對話題的學習與熟悉。

  “知識溝”理論是關於大眾傳播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理論

  “知識溝理論”認為,在操作上,“知識溝”假設至少可以用以下兩種方式表達:

  第一,經過一段時間,文化程度高的人,對媒介大量報道的話題知識的獲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時間里,經媒介大量報道的話題知識獲取教育程度的相關性,比未經大量報道的話題高。

  “知識溝理論”認為,當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起作用時,社會經濟地位高的階層都處在有利的地位,這是造成“知識溝”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知溝”也就尤為明顯。因此,當大眾媒介2媒介流量繼續增加時,傳播技能知識儲備、社會交往態度性選擇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知溝”也隨之加深。

對“知識溝”理論的評價

  蒂奇納提出的“知識溝”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它揭示出造成“知識溝”的根源在於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高低不同。

  日本學者兒島和人認為,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知識溝”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它不僅表現在貧富階層之間,而且會廣泛地表現在性別、年齡、職業行業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以及文化之間。這些或許是蒂奇納和卡茨曼在分析“知識溝”的原因時所忽略的一個方面。

  關於艾蒂瑪等人所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論,一些學者認為,個人在一段時間內追求某種特定的知識的過程中,這個“上限”可能是存在的。但在一個人一生追求知識的整個過程中,這個“上限”是否存在還是一個問題。如果“認為通過大眾傳播的‘知識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會知識溝’,實現普遍社會平等的觀點是很幼稚的”話,那麼,“上限效果”理論正從反面說明瞭“知識溝”理論的正確性。

縮小“知識溝”的對策

  為了縮小“知識溝”,有許多學者提了兩個方面的對策。

  第一,從硬體方面,必須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者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對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區實行價格優惠,以推進硬體在全社會的普及程度。

  第二,在“軟體”方面,必須提高社會成員的“媒介使用的能力”。此外,還有學者提出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激發他們強烈的欲望,培養他們的勤奮、持之以恆的意志品質。如果他們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沒有勤奮、持之以恆的意志品質,僅僅把電腦、電視等傳媒當成娛樂消遣的工具,縮小“知識溝”的目的是難以實現的。

“知識溝”理論的否定

  與“知識溝”理論持相反意見的是J.S.艾蒂瑪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論

  該理論的中心內容是:個人對大眾傳播信息傳達的需求並不是無止境的,都存在著一定的上限。雖然由於個體社會經濟地位不同,達到某一上限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高者與地位低者都會先後獲得飽和,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識溝”不斷變窄、變小。

“知識溝”和“數字鴻溝”之間的關係

  關於數字鴻溝的研究皆聚焦於數字技術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謂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數字鴻溝。對數字鴻溝的這兩個維度的研究,的確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數字技術的分佈和應用不平等的社會景象。然而,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數字技術接入和使用上的鴻溝,是否導致了人們知識上的鴻溝,卻被研究者們忽略了;在信息社會,這直接關涉到個人與社區的生存和發展。考慮到數字技術的接入和使用鴻溝對社會的影響往往被研究者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且從未被納入到相關研究設計中這一事實:

  (1)由互聯網的接入差異可預測人們政治知識的獲取

  (2)由人們對互聯網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預測其政治知識的獲取。

  (3)互聯網使用比互聯網接入能更佳預測人們政治知識的獲取。對一個在美國進行的全國性調查數據的再分析,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個假設。

  研究發現為“數字技術的分佈和使用的不公帶來了不利的社會影響”這一論斷提供了經驗證據,譬如,知識溝便是這種負面社會影響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對於互聯網接入而言,互聯網使用對於人們的知識獲取有更大影響。因此,在互聯網接入日漸普及的今天,有關政策應對人們的互聯網使用予以更多關註。

  此外,就傳播理論而言.知識溝一方面可被視為是數字鴻溝研究的一個方向.是一個介於接入溝、使用溝和其他社會不公之間的中間變數;另一方面,助於對數字鴻溝的研究,知識溝研究亦有了不斷發展的潛能,在各種影響知識溝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術成為一個顯著影響和型塑知識溝的變數。在這樣的意義上,可將數字鴻溝理論與知識溝理論貫通起來。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鲈鱼,林巧玲,Mis铭,苏青荇,陈cc.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蒂奇納的知識溝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183.179.* 在 2010年5月5日 11:30 發表

知識很全面很有條理,設有編輯的功能也很人性化,很喜歡,比百度好用多了~

回複評論
112.81.70.* 在 2016年8月11日 23:34 發表

61.183.179.* 在 2010年5月5日 11:30 發表

知識很全面很有條理,設有編輯的功能也很人性化,很喜歡,比百度好用多了~

可以給個聯繫方式嗎

回複評論
王兴付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13日 22:44 發表

這個理論對單一傳播途徑或內幕消息來說可能有用,對現在信息傳播分散來說不一定實用。所有應用理論註意適用範圍

回複評論
27.154.10.* 在 2016年8月15日 09:37 發表

王兴付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13日 22:44 發表

這個理論對單一傳播途徑或內幕消息來說可能有用,對現在信息傳播分散來說不一定實用。所有應用理論註意適用範圍

同意

回複評論
M id 35e7214a02d8b60a180014fba857f297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2月16日 15:28 發表

咋發了看不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