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壟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行業壟斷[1]
行業壟斷是指政府或政府的行業主管部門為保護某特定行業的企業及其經濟利益而實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礙其他行業參與競爭的行為。
在理論上,有關著述大多將行業壟斷歸為地區壟斷之列或者根本不提及行業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法》第7條對行業壟斷也未作出規定。但是,在我國實踐中,不僅存在地方利益,也同時存在部門或行業利益,而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為了保護本部門或本行業的利益,常常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排斥、限制或妨礙其他行業與本行業之間進行的競爭。此外,競爭不僅有同一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在我國有關立法(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等)允許企業跨行業經營之後,部門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複雜,因此,行業壟斷是客觀存在的。然而,行業壟斷雖然與地區壟斷有相似之處,但行業壟斷畢竟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如果將其歸入地區壟斷之列,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均會顯得牽強。
行業壟斷的表現[1]
1.限定他人購買其自己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經營者的商品(包括服務)。其情形是多種多樣的。如限定他人購買和使用其附帶提供的相關商品,不得購買和使用其他經營者提供的符合技術標準要求的同類商品;限定他人只能購買和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生產或經銷的商品,不得購買和使用其他經營者提供的符合技術標準要求的同類商品;強制他購買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強制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
2.以檢驗商品質量、性能或者以拒絕或拖延提供服務、濫用收費等方式,阻礙他人購買、使用其他經營者提供的符合技術標準要求的其他商品,或者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用戶、消費者拒絕、中斷或者削減供應相關商品,迫使他人購買其指定的商品。
3.一些行業壟斷者與行政機關或者公用企業等相互串通,藉助他人的優勢地位實施限制競爭行為。
行業壟斷與地區壟斷[1]
行業壟斷與地區壟斷的區別在於:
首先,行業壟斷保護的是部門或行業利益,地區壟斷保護的是地方利益;
其次,行業壟斷排斥的是不同部門或行業之間的競爭,甚至包括同一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地區壟斷排斥的是不同地區之間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的競爭;
再次,行業壟斷的結果是形成行業封鎖或部門封鎖(即條狀封鎖),而地區壟斷的結果則是導致地區封鎖(即塊狀封鎖);
最後,行業壟斷的實施者主要是行業的政府主管部門,地區壟斷的實施者則主要是政府。
行業壟斷的弊端[2]
弊端之一:獲取了大量的壟斷租金
胡鞍鋼對此曾作過系統的研究,根據他的研究,中國的主要壟斷部門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租金情形如下表:
中國的主要壟斷部門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1995—1998/1999)的租金 | ||
---|---|---|
行業類別 | 壟斷租金(億元) | 壟斷租金占GDP的比重(%) |
電力 | 900~1200 | 0.5—0.75 |
交通運輸 | 700~900 | 1.0—1.2 |
民航 | 75~100 | 0.1—0.13 |
郵電通信 | 215~325 | 0.29—0.43 |
合計 | 1300~2020 | 1.7—2.7 |
資料來源:胡鞍鋼主編:《中國挑戰腐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弊端之二:壟斷行業職工收入水平增長過快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1990年至1999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速度為16.5%,,郵電通訊業為20.2%,航空運輸業為19.9%,高於全國年平均工資增長速度3.4—4.9個百分點。1978年至1998年這二十年間,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2.16倍,而同期的壟斷性行業如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和金融保險業的平均工資分別增長了12.32倍、14.13倍和17.43倍,均高於全國水平。另據胡靜波和李立(2002)等對幾家壟斷經營的大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壟斷企業大多存在突破工資總額計劃的現象,並且在超發工資總額的同時,還有大量的未納入工資總額統計範圍之內的工資外收入。被調查的企業中,超發工資總額計劃比例高的達到40%,工資外收入占工資總額計劃指標的比例,最高的達到工資總額計劃的 66%。由此可見,壟斷租金很大一部分變成了職工的個人收入。
弊端之三:社會福利受損
一方面這些部門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卻為社會提供了較少的產出,不少企業浪費嚴重甚至嚴重虧損,如電力行業占用了8000億元資產存量,每年只有80多億元利潤,還有資料顯示,我國城市自來水的平均漏水率平均高達20%,高於巴黎、東京、慕尼黑等國際大都市近一倍(胡家勇,2003)。另據《長江日報》 2000年8月2日的報道,中國電信所屬31個省市的分公司中僅有11家贏利,其餘都處於虧損狀態,鐵路部門更是全行業虧損;另一方面部門利益的驅動加之由行政壟斷強化的壟斷地位,使得自然壟斷部門的產品或服務往往質次價高,由此給社會福利帶來了四大損害:
其一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首先是供給不足,不少地區的交通擁擠及經常性的停水、停電,就是最好的說明;其次是消費者付不合理高價,據有關專家1999年的研究,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而言,以美國的費率為基數,換算得到: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0.05,卻付出了4023倍的價格連接互聯網。中國消費者所購買民航票價的相對價格水平是美國消費者的32倍,每年因民航壟斷而造成的民航消費者的福利損失達75—100億元。再次消費者飽受強制消費及非法受費之苦,根據過勇和胡鞍鋼的估算,僅1998—1999年間,電力行業違法收取資費就達27.4億元,電信行業違法收取資費就達21.7億元(過勇、胡鞍鋼,《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7月13日)。
其二影響內需的擴大。內需不足是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問題。國家採取了多種措施來拉動內需,如加大國債規模、提供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征收利息稅、刺激假日經濟等等,但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壟斷部門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不斷上漲,一方面它壓縮了廣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費空間。以煤氣和自來水為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價格就大幅度增長,近幾年更是飛速增長,很多地區年增幅都達兩位數,由於他們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無疑無助於廣大中低收入者擴大消費。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我國的投資環境,不利於吸引外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間資本的投資,使得拉動投資需求的難度加大。鑒於此,有不少經濟學家如楊帆等認為,以降低壟斷價格的辦法,來提高大多數城鄉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是擺脫通貨緊縮,擴大居民需求的主要辦法(楊帆,國研網,2001年6月11日)。
其三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自然壟斷性行業大多是基礎行業,根據投入——產出分析,這些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是其他行業的投入。一方面這些行業的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行業價格的連續超幅度上漲,都將使得相關產業的發展受阻。比如很多農村地區就是因為缺電才減少了對家用電器的購買,在城市家電需求增長趨緩的情況下,家電業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再比如一些地方不少企業就因自然壟斷部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不合理高價而陷入虧損的境地,根據有關學者的實地調查,安徽某地的化工廠就因供電部門的壟斷高價格而大受其害,供電部門從發電企業以每千瓦0.25元的價格買來的電以每千瓦0.5元的價格賣給化工企業,使得燒鹼行業的電費成本大大增加,占到了總成本的70%,企業每生產一噸燒鹼就要虧損500元,如果企業自己發電則每噸燒鹼可降低成本500元,不少企業立即就可以扭虧。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已經加入了WTO,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態勢已十分明朗,競爭也將日趨激烈。自然壟斷部門多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命脈性部門。如果不能在較短的時期內剋服自然壟斷部門存在的上述問題,最終勢必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鑒於此,十六大報告及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才強調要“打破壟斷,引入市場競爭”。
行業壟斷的治理[2]
消除行業壟斷不能單兵突進,必須多管齊下。簡言之就是:“順應潮流,尊重國情,破立結合、配套推進”的對策思路,
1、順應潮流。
放鬆管制、引入競爭是當今世界各國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的基本潮流,是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等的必然反映,是壟斷行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遵循這一潮流,而不能過分強調中國特色。
2、尊重國情。
我國行業壟斷的形成和發展、問題與矛盾等都有其特殊性,必須明確順應潮流是在改革的大方向上的遵循,決不等於可以照搬照抄國外的一切做法,自然壟斷部門的國企改革必須充分我國的具體國情,讓國有經濟繼續發揮重大作用,不能簡單地搞民營化,否則很可能造成“淮橘為枳”的惡果,現實經濟生活中這種事例實在太多了。
3、破立結合、配套推進。
破字當頭。首先要打破行政壟斷,使自然壟斷真正“自然”,其次要打破“縱向一體化”,區分自然壟斷部門的壟斷環節與潛在競爭環節,在潛在競爭環節引入競爭;再次,要打破國有經濟的一統天下,適當引入民間資本。破的同時還要立。關鍵的是三個方面:
一是重塑微觀主體,做到政企分離、政資分離,實現國有企業的產權主體多元化,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
二是改革管制方式,更多的運用激勵性管制方式如價格上限制等,
三是重塑政府管制體制,做到管制機構獨立化、管制過程法治化。上述各個環節應該相互協調,並作好相關的配套工作,以降低改革的阻力,順利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