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倫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管理倫理。
目錄 |
管理倫理是指在管理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倫理關係以及協調處理這些關係的倫理道德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其本質在於將管理倫理的作用與管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管理倫理這種管理活動的深層精神動力來推動管理合乎倫理地發展。
管理倫理不僅具有社會價值、生態價值、道德價值,而且具有經濟價值,主要表現為:
1.管理倫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又要採取很多措施來防止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不相符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根據委托——代理理論,企業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關係構成的組織。所有者是委托人,經營者是代理人,同時,上級領導是委托人,下級員工是代理人。由於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激勵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委托代理關係會產生代理問題並引起由此而增加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就是委托人採取很多管理措施來監控和限制代理人的活動而產生的管理成本。企業通過加強管理倫理建設工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增強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
2.管理倫理可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了當前的“買方市場”,產品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除了提高產品質量和搞好售後服務外,還要註重樹立企業良好的企業倫理形象。這是由於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不僅考慮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精神文化和倫理方面的因素。美國學者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的人們更傾向於追求愛與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有保障後,人們更樂於接受具有社會責任感、重視消費者權益的企業的產品。當人們知道某家企業的不道德行為之後,一方面可能因對該企業產品質量及各項承諾產生疑問而拒絕購買,一方面還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願購買該企業的產品以免成為不道德行為的幫凶。
3.管理倫理有利於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以人為本”,倫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對倫理規範的重視和是否按倫理規範行事對員工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根據心理契約理論,員工在與企業確定正式的勞動合同之外,還會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約。員工的心理契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條款外,企業的各種行為都是影響員工心理契約的重要因素。如果員工感覺到企業講究社會公德,公平地對待員工,尊重員工的人格和權利,對員工負責,員工就容易形成關係型的心理契約。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歸屬感和忠誠感將大大增強。員工會感覺“有責任”回報企業,自發地努力工作。在關係型心理契約下,員工將更重視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係,更願意與企業長期共同發展,不過分看重短期物質利益。
4.管理倫理是推動企業管理髮展的精神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倫理屬於社會意識,它對企業管理髮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管理倫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動管理實踐的發展,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這是因為:首先,進步的倫理道德能夠為管理的變革做輿論準備,論證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學性,批判腐朽落後的倫理道德觀念,從思想理論上闡明改革的重要意義,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在同錯誤倫理道德觀念的鬥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提高管理實踐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的空前活躍,市場需求的千變萬化,社會關係的日益複雜,管理者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從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須不斷創新,更需要進步的倫理道德作為指導,予以保證。其次,倫理道德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作為制定政策法規的指導思想,影響著管理法規的制定,由於不同的道德觀念,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會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規。
5.管理倫理能夠為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人文環境
任何企業都是在一定環境中從事活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管理倫理對企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正確的管理倫理的指導下,能夠建立一個競爭有度、互助合作、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使個人的生活、工作、事業、理想等和整個組織統一起來。任何企業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為了使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業內部的管理倫理和社會的倫理相適應,使企業內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倫理關係而保持和社會的協調,這樣,就有利於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當企業的管理倫理與社會倫理相一致時,也有利於企業塑造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因為企業的行為符合社會倫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倫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業管理倫理的“善”的行為,也是社會倫理所認同和倡導的“善”的行為,這種“善”的行為越多,對社會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起來,將大大有利於企業的興盛發展。因此,良好的管理倫理是促成個人、企業、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強有力的紐帶和橋梁。
近年來,美國和日本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新趨勢,即無論理論界還是企業界都開始高度重視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倫理問題研究與實踐,並逐步形成一個新學科——企業倫理學;同時,倫理向企業活動廣泛而全面的滲透也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一個新的趨勢。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學經歷了傳統管理、科學管理和科學管理與行為科學相融合的現代管理階段,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管理倫理階段。H·艾倫·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經營管理》一書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業是未來企業成功發展的必由之路,有機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為第三次浪潮型企業的基本模式。而有機管理除了關心產品、組織外,特別關心倫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實質上就是倫理型公司。美國學者愛德華·福瑞曼和丹尼爾·R·吉爾伯特在《公司戰略與公司倫理》中指出了當代管理學革命的兩個前沿:第一,組織是由人組成的,而且有著複雜的價值網路。因此,管理者應採用價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組織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中。他們認為,尋求卓越實際上就是尋求倫理,經營倫理一體化是正在發生的管理科學革命的關鍵所在,倫理經營是管理髮展的一個新趨勢。
企業要想真正做到倫理管理,就必須在各種管理活動中充分考慮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對利益相關者負起道德責任。企業道德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及其他活動中所應該承擔的對員工、客戶、社會和環境保護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企業無論是作為人格化的社會經濟組織還是作為由許多個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識組合而成的群體主體,總體上都是人的有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必然結成諸種社會關係併在協調和解決這些社會關係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發展。因此,企業在創造自己社會關係的同時也受到這些社會關係的制約。每一種社會關係及其主體都有特定的利益和倫理要求,這就決定了企業在自己的生存發展中必然承擔著特定的道德責任。
倫理管理要求企業正確處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具體來說要做到:
(1)就企業與員工的關係來說,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愛護員工,視員工為企業的生命,努力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企業應當本著公正合理的原則,為員工提供平等的上崗就業、工資分配和接受教育、職位升遷的機會;企業應本著民主平等的原則,為員工創造自我管理企業的機會,激發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從而使員工盡心儘力地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努力工作。
(2)就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來說,企業應當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應當支持政府的社會公益活動、福利事業、慈善事業,服務社會。
(3)就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來說,企業應當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安全、舒適和耐用的商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誠信”應當成為企業為消費者服務、對消費者負責的基本價值理念。“誠信”指誠實守信,企業應為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安全可靠的產品,不製造或銷售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的假冒偽劣產品,銷售中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不搞虛假廣告等。
(4)就企業與其他企業的關係來說,企業與原料廠商、銷售廠商之間要誠實守信、互利互惠;企業與同行之間要公平競爭、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權和關係、地方保護主義,甚至以武力相威脅等手段強行銷售自己的產品。
(5)就企業與社區的關係來說,企業應當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尤其是幫助殘疾人就業,為社會排憂解難;企業應當積极參与社區的公益活動、慈善事業,救助無家可歸人員,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支持老少邊地區發展經濟,資助社區的文化、教育和體育事業等。企業與社區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企業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所作的努力,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6)就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來說,企業應當維護生態環境,註重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因許多企業掠奪式的發展而導致的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變暖等問題,不僅已經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且還對人類後代、非人物種的生存構成了威脅。企業作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必然要對其負責。倫理管理要求企業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發揮更加主動積極的作用。
事件:遠的有南京冠生園事件,近的有三鹿奶粉事件
2001年9月3日,中央電視臺報道“南京冠生園大量使用霉變及退回餡料生產月餅”的消息,舉國震驚。當年,各地冠以“冠生園”的企業更深受連累,減產量均在50%以上。其中,上海冠生園所受影響最大。 “南京冠生園事件”影響了6成多消費者2001年購買月餅的意願;有14%的消費者表示今年不會買月餅。這是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透露的信息。並有學者提出,要警惕短視的商業行為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負面影響。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所謂以人為本原則,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精神和要求。在管理中,貫徹人本原則還是物本原則,是區分現代管理與古典管理理論的分水嶺。人本原則其主要包括:(1)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2)肯定人們相互間的人格平等,將企業管理視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事業。(3)肯定人謀取正當利益的合理性,強調一切管理活動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
(二)義利統一的原則
1.要求管理者在追求管理效益時,其行為要合乎管理制度、規章和道德要求。
2.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要把本組織利益與其他組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有機結合起來。
3.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把物質利益的獲取與道德精神的追求有機結合起來。
(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就是要求管理活動既有效率,又講公平,要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證,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和動力。主要的重要的因素:企業文化和決策者的倫理素質。
管理倫理的發展趨勢[1]
一、管理倫理:管理變革新趨勢
儘管管理倫理思想也許從人類的管理活動產生之日起就萌芽了,但是真正使全社會關註管理與倫理之間的聯繫,並將管理問題放在“管理倫理”的名稱下加以專門研究,則主要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在這之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管理”與“倫理”兩個詞在人類的理論形態中即便不是對立的,也沒有聯繫在一起過。只是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美國,80年代起在歐洲,情況才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管理倫理突然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並迅速發展成為一門正式學科。而其直接的起因只是20世紀80年代比較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經濟醜聞,如飛機採辦中的行賄受賄,化學工廠中有毒氣體的大爆炸,對河流和海洋的大批污染,食物污染,汽車走私,非法武器出口以及內部貿易,證券公司和大額投資者的非法活動等。而一談到“醜聞”、“腐敗”,許多人便開始註意到“倫理教育”方案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發生倫理觀念上的變革,才能把這些問題真正解決。
時至今日,人們已普遍意識到管理倫理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義。管理學家認為,由於現代社會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管理早已超越了企業範圍而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現代管理不應停留在傳統的組織技術方面,而應著重研究反映現代人性的人文價值,批判傳統管理學中的實證主義哲學觀,建構組織系統的價值模式和考察現代人的行為價值邏輯,這應成為管理理論的核心。
管理倫理問題最初圍繞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廣泛研究,諸如“利潤先於倫理”還是“倫理先於利潤”,企業是否具有道德地位等等。隨著研究的發展,進而擴展到企業同有關的環境、社會,包括經濟制度和政府經濟政策方面的倫理問題研究。
通過對管理與倫理的整合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給管理思想帶來了深刻變革。如勞倫斯·米勒認為,有8種基本價值觀能為具有競爭力的新企業文化打下基礎:(1)目標原則;(2)共識原則;(3)一體原則;(4)卓越原則;(5)成效原則;(6)實證原則;(7)親密原則;(8)正直原則。肯尼斯·布蘭查德在《道德管理的力量》一書中提出了可以作為道德行為準則的“道德力量5Ps”,這也是個人成功的要素:(1)目的(Purpose) (2)自豪(Pride) (3)耐心(Patience) (4)專一(Persistence) (5)洞察力(Perspective)等等。
二、管理方式的倫理化
所謂管理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指管理方法和管理形式。如果深入思考到深層,還包括組織或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認知態度,對組織目標的價值取向和管理者引導與協調組織成員的手段和方法,即領導行為模式。對人性的認知態度處於管理方式結構的核心層次,它是管理者對組織成員明示的或蘊涵的態度,反映的是管理者如何認知組織成員的本質、需要和價值;管理者對組織目標的價值取向、對管理方式具有導向作用,成為內在的價值評判標準。傳統的管理觀認為,組織存在的意義是實現某個有形的單一目標,現代管理追求的則是組織對於內外環境的靈活應變能力、融洽的組織氣氛、長遠的創新發展機制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高度結合;領導行為模式是處在管理方式結構體上的外顯層次,表現為管理者採取適當的手段和方法來處理自己和組織成員的關係,從而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使管理主客體發揮最優的運作效率。
現代管理科學歷經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直至今天的“企業文化”階段,由於“每項管理的決策與措施,都是依據有關人性與其行為的假設”(麥格雷戈),從這一角度考察管理方式變革與發展的過程,則能夠清晰地看到管理活動中的倫理化色彩:管理理論中的倫理思想日益增強,從對人的物理屬性的研究轉變為對人性之律的研究,強調管理要把握人性的特質。管理方法從技術組織維度即強調硬性控制和物質因素的刺激,如註重工作標準、工作程式、組織結構、規章紀律、物質獎懲等,越來越向社會文化心理維度即強調柔性控制和激勵因素,如註重價值導向、情感滿足、心理歸屬、文化認同、社會形象等轉化。現代管理理論不僅關註管理方法與管理組織的變革,更關註管理觀念層面的深層變革,不僅關註企業內部的變革,而且將企業和環境因素視為有機的開放系統,強調企業自身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企業再造工程”理論、“第五項修煉”學說以及管理倫理化趨勢的出現與應用,正是這一走勢的體現。人們在建設管理理論,進行管理實踐時,越來越藉助於倫理學概念、倫理方法和倫理道德思維。如管理科學學派認為,管理協作系統所包含的協作意願、共同目標、信息聯繫等,離不開人的道德觀,決策過程中應重視人的積極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管理過程應重視道德規範在系統內部的協調作用,註意職工隊伍的文化構成和道德構成,運用權變理論來控制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趨勢等等。
從管理活動本身看,管理與倫理的本質、核心、重心息息相關。管理的本質是協調。企業是由人組成的,企業活動是集體活動,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如政府、公眾、消費者、員工等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繫,要使企業活動取得成效,就必須使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相協調,企業要求與利益相關者要求相協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協調,個人的行動與他人的行動相協調。協調的實質是利益關係的調控,而如何正確處理利益關係正是倫理所要回答的。管理的核心是決策,決策貫穿於管理活動的始終,而倫理是優化決策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識到他們的價值觀、社會準則和倫理規範,並把他們用於決策,就可以改善決策;如果決策時能考慮到社會分析和倫理選擇,那對管理者本身、企業和社會都是有益的;各種倫理分析工具能幫助管理者作出更好的決策,更清晰地向利益相關者解釋其行為的理由。”(弗雷德里克·伯德)
從管理方式的結構層次分析倫理化管理方式,它具有這樣一些特征:第一,從對人性的認知態度看,“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是倫理化管理方式的基本原則。它強調管理要充分尊重人的價值,以信任人、尊重人、關心人、註意發揮人的潛能為著眼點,以追求人和技術設備相結合為中心環節,以實現企業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相統一為目的;倡導以人為核心,充分體現“人的主體地位”,不僅管理者是主體,被管理者也是主體,是管理實踐、認識活動的主體。第二,從目標價值取向看,把確立組織價值觀視為根本目標。這種價值觀以強調組織對社會的責任,強調對組織成員多層次需要的滿足,強調組織成員的主體價值和主體發展為突出特征。這種管理價值涉及面更廣,涉及層次更深入,因而更有利於組織的長遠發展。第三,從領導行為方式看,倫理化管理方式強調文化因素的中介作用,強調管理主體的影響作用,強調管理客體的主體化,主張通過順應文化傳統、創建文化氛圍、以價值觀為導向而實施柔性的控制,寓剛於柔之中,寓硬於軟之中,組織秩序的有效化盡在自然而然之中。
三、管理倫理對管理方式的創新
從管理方式的內容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管理與倫理結合的“管理倫理化”或“倫理管理化”方式。主要表現為:
(1)追求理想與利潤最大化的結合。傳統管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單純從企業自身利益而非社會整體利益來看待企業目的。倫理化管理則把企業作為社會一分子所肩負的使命來界定企業目的。講求倫理的企業傾向於追求好幾個目標,既追求利潤,也追求範圍更廣泛的、意義更深遠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又得到了利潤。它們兩方面都做到了。
(2)從手段人到目的人。管理中對人的認識從早期的“機器人”、“經濟人”發展到“社會人”、“複雜人”、“自我實現人”,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傳統管理之所以認為人重要,是因為人是一種彈性最大、具有潛力可挖的資源,是能帶來豐厚回報的資源,是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倫理化管理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僅僅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尊重每個人的尊嚴、權利、價值和願望,以人為中心,高度重視人的作用,充分發揮人的創造精神,認為這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核心。人在實現經濟過程的同時,保持個人尊嚴並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
(3)從註重目標、戰略、結構、制度到強調企業價值觀。目標、戰略、結構、制度一直是管理中的關鍵因素。隨著管理與倫理結合,進一步凸現了企業價值觀的作用。首先,倫理觀是價值觀的核心。人們對真假、善惡、美醜等價值觀的評判常常會是以善惡觀為軸心的。在經營活動中,大量的價值判斷都是關於“應該不應該”,即“善”或“惡”的。例如,是“質量第一還是假冒偽劣”,是“為顧客著想還是坑蒙拐騙”,是“愛護員工還是忽視安全”,是“公平競爭還是不擇手段”,是“關心社會還是對社會不聞不問”等等,都是“善惡”問題。其次,價值觀有崇高和庸俗之分。倫理化管理所說的企業價值觀,正是崇高的價值觀。如P&G公司的核心思想是:一流的產品,不斷自我完善,誠實與公正,尊重和關心人。IBM公司所堅守的信念是尊重人、一流服務、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價值觀,實際上也就是用道德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4)註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倫理是處理“人”、“己”關係的規範,管理與倫理結合,使人們對企業經營中各種“關係”的認識有了變化。人們發現,企業的所有決策,不僅會給企業及其所有者帶來利益或者損失,而且會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關係,企業離不開所有者、顧客、員工、供應者、政府、社區、公眾,而後者也能從與企業的合作中獲得好處。企業甚至需要競爭者,競爭可以促使企業更快地發展。所以,協調各有關方面,註重所有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應持的正確態度。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一種責任,它要求企業在實現所有者利益目標的同時,能合乎道德地對待其他利益相關者,使他們的需要也得到滿足。
(5)從遵紀守法到德法並重。通常認為,只要不違法,做什麼、怎麼做都行。管理與倫理結合,對管理帶來的最顯著變化是:僅僅守法是不夠的。不考慮倫理的企業關心的是在合法的情況下能做什麼。企業之所以不做某些事,是因為害怕受到法律的懲罰;員工之所以做或不做某些事,是命令、制度使然,服從命令、遵守制度可以獲得承認、獎賞,否則,則會受到批判、處罰。這隻是一種他律。管理與倫理結合,則要求企業通過管理措施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使企業成員認識到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並以這種認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員工做或不做某件事,不僅僅因為獎懲,而且還因為感到那樣做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傳統管理把講究道德與追求利潤對立起來,倫理化管理則認為,追求利潤是企業的責任,講道德同樣是企業的責任,兩者不能偏廢,應該是兩者兼得。
(6)從玩弄技巧到註重道德修養。管理與倫理結合,要求企業及其成員不斷提高道德素質。技巧是末,修養是本,不能本末倒置。技巧應該是道德修養前提下的技巧,要從玩弄技巧轉變到註重道德修養上來。管理者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到處事公正,尊重人,為他人著想。做到了這些,哪一種技巧都能收到效果。即使方式方法不是很妥當,也會得到下屬的諒解。否則,再註意技巧,也不能使下屬心悅誠服。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現代企業中,已非常註重管理倫理的可操作性,把倫理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具體表現為:一是制定企業倫理守則。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幸福》(Fortune)雜誌排名前500家的企業中90%以上有成文的倫理守則,用來規範員工的行為;二是設置專門機構。美國約有3/5,歐洲約有一半的大企業設有專門的企業倫理機構,負責企業有關的倫理工作;三是設置倫理主管。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前1000家企業中,20%聘有倫理主管,主要任務是訓練員工遵守正確的行為準則,並處理員工對經營行為提出的質疑;四是進行倫理培訓。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30%至40%的美國企業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倫理培訓。日本企業通過定期培訓,制定社訓,唱社歌,做朝禮等活動推動企業倫理建設。南韓企業界的民間聯合組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則在1996年2月向政府和社會公佈了《企業倫理憲章》,內容包括:正確認識企業的作用,樹立社會責任感;通過創造和革新,追求正當利潤;提倡公平、正當的競爭,尊重競爭對手,遵守公正交易和競爭秩序;樹立與顧客的共存意識,保護和增進消費者權益;實行按個人努力和業績進行公平分配,保障企業成員的利益;樹立環境意識,推行與環境協調的經營等等。
- ↑ 戴木才.西方管理倫理的發展趨勢(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