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企業倫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倫理學(Corporate Ethic)

目錄

什麼是企業倫理學[1]

  企業倫理學是研究企業倫理道德的一門新興學科。企業倫理學為一般倫理學與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又一途徑。開展企業倫理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市場經濟呼籲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企業倫理道德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既需要經濟的繁榮,又需要包括企業在內的文化道德的同步發展;研究企業倫理學有利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企業經營與倫理道德通常被認為是互不相干的。可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企業經營管理與倫理道德結合已是大勢所趨,並認為這二者的結合是管理上一場深刻的革命。本世紀70年代,企業倫理學這門新學科在美國悄然興起。企業倫理學是研究企業倫理道德的科學。企業倫理道德是企業在處理內外關係時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和準則,這些行為規範是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等非強制性手段作用於企業及個人的。目前,企業倫理已引起眾多企業的重視,許多企業有成文的倫理準則來規範企業和職工的行為。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世界不少國家的管理學院紛紛開設“企業倫理學”課程。到1993年,美國90%以上的管理學院(系)開設了這門課。重視企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已成了世界各地MBA(工商管理碩士)教學的一大趨勢。

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對象[2]

  企業倫理學是一門研究企業倫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所謂企業倫理就是企業活動中的倫理,即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所構成的各種關係,以及處理這些關係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總和。相應的,企業倫理現象則包括:企業的倫理行為(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具有維護或損害作用,並可作道德判斷的行為)、倫理選擇(基於某種道德原則、為維護某種應然關係所作出的權衡和取捨)、倫理評價(針對企業行為選擇所產生的道德思考和議論)、倫理悖論(面對不同利益關係,難以作出行為抉擇所形成的道德困境)和倫理意識(企業內部特別是管理者道德考量和選擇的意願)等。企業倫理規律則是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所構成的倫理關係種類及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及處理所有關係應遵循的道德法則。

  上述研究對象還可以在企業倫理學的屬性中得到確認。首先,企業倫理學屬於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應用倫理學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新學科,“旨在為人們思考現實社會不同領域出現的重大問題開闢的倫理維度,也就是說,為由這些問題引起的道德悖論的解決,創造一種對話的平臺,從而為贏得相應的社會共識提供倫理上的理論支持。”

  可見,作為應用倫理學專業領域的企業倫理學,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普遍的道德原則運用於企業活動領域,從而形成特殊的企業責任義務及行為規範,而是從企業各種利益關係的當然性及其維護的角度,進行價值觀念的思考、行為兩難的選擇和利益取捨的考量,以便使構成關係的利益相關者在原則層面達成一致,為化解顯在的和潛在的內外矛盾創造環境。它所關註的核心問題應當是,企業管理與經營活動如何平衡各種利益關係,以全面實現企業的責任。這就決定了企業倫理學不僅要瞭解和掌握倫理關係,而且還要遵循倫理規律以便正確處理這些關係。如果我們將企業倫理學界定為“是將一般規範倫理學的原則和方法應用於工商管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學科,顯然會因為僅僅將其研究對象限定在職業道德範疇之內而忽視其豐富的內涵。

  其次,企業倫理學還是倫理學與企業管理學的交叉學科。這一性質決定了企業倫理學一方面要以促進企業管理為目的,另一方面則要以倫理考量為基本方法和手段。根據羅賓斯等人的觀點,管理其實就是用“正確的方法”來“做正確的事”。而倫理學的要義則在於依據基本道德規範維繫應然關係。如果一種行為促進了應然關係的發展(實現了道德理想),或尚沒有扭曲和破壞應然的關係(堅守著倫理底線),那麼它就處於“正確的”範圍之內。因此,作為倫理學與管理學交叉學科的企業倫理學,必須聚焦於企業如何“做正確的事”,即以“企業怎樣做正確的事”為研究對象。顯然,企業要“做正確的事”,不能不考慮企業的各種倫理關係,也不能不掌握和遵循特定的倫理規律。

  綜上所述,企業倫理學是一門倫理學與管理學交叉的應用倫理學科,它以企業在維護應然關係和承擔特定責任等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倫理現象、倫理規律等道德問題為研究對象。

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內容

  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具體包括五大方面:

  ①企業的社會責任

  ②企業與消費者的“應然”關係以及企業對消費者履行道德義務的方法和手段;

  ③企業與其員工的“應然”關係以及企業對員工履行道德義務的方法和手段;

  ④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道德關係

  ⑤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涉及的其他有關道德的問題。

企業倫理學的基本概念[2]

  概念是理論致思凝結而成的邏輯環扣,也即理論把握研究對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間的關係則構成一定的理論體系。與上述致思路徑相應,企業倫理學主要有下列若幹基本概念:

  1.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是描述企業利益關係的主要概念。“關係”的前提是對立和聯繫,只有存在和出現一個對立關聯者,行為主體才會被置入某種關係狀態。此概念的基礎性在於,它可以將企業與員工、消費者、競爭者等之間的關聯性,抽象概括為“利益相關者關係”。弗里曼正是根據關係的互動性,將利益相關者界定為“能影響組織行為決策、政策、活動或目標的人或團體,或是受組織行為決策、政策、活動或目標影響的人或團體”。[3]

  2.企業角色

  所謂角色是指處於一定社會地位的行為主體,在適應社會環境、回應社會期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界定企業角色,有助於澄清企業的社會期望。這對於把握企業的應然關係狀態,規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正是這種紐帶功能,使得此概念獲得基礎性特質。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一書中通過對美國通用公司的個案研究,在三個層次上考察了這家企業,並由此認為企業實際上扮演著三種角色:一是作為市場活動主體的經濟角色,二是實現某種社會價值的文化角色,三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角色。上述結論顯然是德魯克將企業置於自系統和社會巨系統背景上進行觀察後獲得的,一方面提示著企業的關係種類,另一方面則蘊含著企業的社會責任

  3.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維持和發展企業應然關係的內在要求,也是角色所寓含的社會期望。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即意味著對某種應然關係和角色期待的回應和滿足。因此,這一概念涵攝了企業的關係種類和角色類型,是企業倫理學的核心概念(範疇)。也正是這一緣故,研究者對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西方學術界曾給出豐富的界定,總體上呈現出兩種取向。一是作狹義理解,如羅賓斯認為“企業追求有利於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它超越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並將它與社會義務(符合經濟與法律規定的義務)和社會響應(符合某種社會要求的義務)進行了比較,強調社會責任的道德義務屬性。一是作廣義界定,如卡羅爾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實際上是將企業社會責任看作是一個由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等四類責任次第相疊而構成的金字塔。根據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基本類型,從企業內部和外部關係角度理解企業社會責任顯然更加穩妥。

  4.企業倫理原則

  倫理原則是處理企業內外關係、界定角色責任、制定行為規範的根本法則,是體現企業倫理學之倫理學學科特色的關鍵要素。企業利益共同體的性質,決定了企業倫理原則在所屬類別和概念內涵上均與倫理學的一般理論相一致,總體上分為目的論和義務論兩大類。目的論包括利己原則和功利原則;義務論包括基於個體權利的人道原則和基於群體權利的公平原則等。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倫理原則,對於分析和評價企業行為(無論是抽象還是具體)的正當性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

  5.企業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價值取向,即關於“價值”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實質上是行為主體對一系列主客關係所作的倫理判斷。它包含下列要素:(1)主體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構成了哪些主客關係,何種關係最為關鍵;(2)在處理主客關係中主體應承擔哪些責任,何種責任優先;(3)主體在處理各種主客關係時應遵循何種原則;(4)主體在處理各種主客關係時應著重為誰謀求利益。可見,企業價值觀決定了企業認為何事(或某利益相關者)有價值,值得去做(或交往),或更值得去做(或交往);何種責任、原則、利益是應該優先、堅持和實現的。

企業倫理學的致思路徑[2]

  一般而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維持應然關係、承擔特定責任可以依賴三種途徑。一是體現科學化要求的技術途徑,如高科技生產技術和通訊技術手段;二是反映法制化趨勢的制度途徑,如環境審查制度和責任報告制度等;三是蘊涵價值追求的倫理途徑,主要表現為倫理思考。顯然,在這三個途徑中,第三種途徑是根本性的。因為缺乏對關係和責任“應該怎樣”的倫理思考,沒有倫理思考所給出的方向和價值,技術手段的運用甚至可能產生反作用力,制度體系的完備反而會成為不當行為的保護傘。可見,企業倫理學在保證企業“做正確的事”的向度上應當發揮關鍵性作用。

  那麼,企業倫理學在研究企業倫理現象、思考企業倫理問題這一過程中又是怎樣致思的呢?企業倫理學首先從企業經營活動所構成的關係入手。也就是說,對企業活動領域內各種關係的梳理是企業倫理學致思歷程的起點。

  現代企業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同時又是社會巨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企業微觀社會系統內,企業經營者分別與企業所有者和員工構成兩組重要的內部關係。置於社會巨系統內,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社區居民、政府、自然環境金融組織行業協會等又分別構成若幹利益相關關係。面對如此眾多的關係,企業倫理學在致思的起點階段不得不作過多停留,以至於有些學者乾脆將對利益相關者的分析與管理作為企業倫理學的主體內容。美國著名企業倫理學專家卡羅爾和韋斯均選擇這一視角,將他們所撰寫的教科書分別命名為“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和“商業倫理:利益相關者管理與問題管理方法”。

  企業處理各種關係,無論就其表現還是其本質來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從而滿足相應的角色期待。因此,在關註企業活動領域內各種複雜關係的同時,企業倫理學還得思考和辨析企業活動主體的社會責任。通過界定企業社會責任和指導企業實現社會責任來維繫應然的關係狀態。這也是企業倫理學聚焦於企業如何“做正確的事”的題中之義,即作為倫理學與企業管理學交叉學科的內在要求。或許正是考慮到責任與角色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以及責任實現與關係維繫的同步性,卡羅爾先就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撰寫了具有緒論性質的第1章,緊接著就在第2章界定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相關概念。而一些管理學通論性的專著和教科書中,涉及管理倫理的部分則側重於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如果僅僅糾纏於利益關係和社會責任兩個環節,企業倫理學的致思路徑還不足以映現該學科之為應用倫理學的根本性質和關鍵特征。正如甘紹平先生所言,應用倫理學是應社會生活的複雜化而產生的,為的是給解決社會矛盾開闢倫理維度、提供對話平臺,以獲得社會共識。這些特性規定了企業倫理學並不執著和拘泥於具體方法和手段的設計和思考,而只是試圖在原則和價值層面給出答案。這就使得企業倫理學的致思路徑在越過關係和責任兩個環節之後,直接上升到倫理原則這一層面,並通過倫理原則的確定和詮釋,觀照和規範企業行為。由於恰當的企業行為必定有利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和應然關係的和諧,因此,企業倫理原則同時又被當作檢驗企業行為的標準。在構成相對完整的致思鏈環之後,企業倫理學便可進入企業活動的實際過程和微觀領域,探討具體的企業倫理現象和企業倫理問題。

一般倫理學與企業倫理學[1]

  企業倫理學,一方面是一般倫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是對一般倫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的深化。就倫理學而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般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之間互補,是倫理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美國學者約瑟夫·P·德馬科和理查德·M·福克斯曾指出:“現存的倫理學理論看來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為實際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要麼維持其對於實際事務的無效性甚至無關性。”一般倫理學研究一個社會中普遍的道德問題,但企業及其經營活動畢竟有其特殊性,因而要把一般倫理學應用於企業經營活動還需要作專門的探討,這就是企業倫理學的任務。企業倫理學為一般倫理學與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又一途徑,增強了倫理學的實用性和相關性。

  企業倫理學還是深化企業管理學的需要。管理的關鍵是決策,而幾乎每一個企業決策都會涉及到包括所有者、職工、消費者、供應者、協作者、競爭者、國家、公眾、社區等在內的相關群體的利益關係。這些相關利益者往往有不同的價值觀,他們都希望透過與組織的結合實現各自不同的目標,當不同的價值觀相互衝突時,道德問題便會出現,而道德準則是利益相互衝突情況下人們行動的指南。國外有的管理學家甚至認為,企業倫理學可以定義為:研究決策如何影響他人的學問。管理的特點是通過別人來把工作做好,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活動,而不是上級指向下級的單向活動。管理的本質是協調,管理是集體活動的產物,而集體活動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須協調構成集體的每一個成員的努力。與傳統的計劃、結構、制度、等級等協調方式相比,倫理協調是更高層次的協調,是對傳統協調方式的有益補充。總之,倫理道德滲透在管理活動之中,企業倫理學的引入,必將對企業管理的有關觀念、目的、任務、職能和方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企業倫理學與市場經濟[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企業倫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企業與內外部相關組織、群體和個人的關係的內涵和性質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例如,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由直接的行政隸屬關係轉變為間接的法律和經濟關係;企業之間的供應與協作關係由原來的靠指令性計劃協調轉變為現在的靠契約來規範;企業間的競爭關係從無到有

  ,而且日趨激烈。既然企業與內外部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作為指導企業處理內外關係的企業倫理理所當然地應該與這種變化相適應,有許多新現象、新問題、新理論需要企業倫理學去研究。事實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籲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經濟實體。企業自主權的增大和對利潤的高度敏感,使企業道德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法制不健全,道德觀念薄弱的情況下,一些問題變得相當嚴重。這些年來,在一些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短斤缺兩、廣告虛假、合同不履行、競爭不擇手段、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偷稅漏稅、短期行為、不顧職工基本權益等現象屢見不鮮。凡此種種,嚴重地違背了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目的,損害了消費者、正當經營者乃至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敗壞了社會風尚,玷污了我國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這些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要解決這些問題,一要靠法律,二要靠倫理道德。法律具有強制性、外在性,它憑藉的是有組織的國家執法機關的懲罰措施,道德則有自覺性、內在性,它主要依賴群體監督、輿論褒貶和內心自省;法律只規定可接受的行為的最低共同標準,而道德可以超越這一標準;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所不包,而道德則有強烈的滲透性,它無處不起作用。法律與企業倫理道德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企業倫理學與社會進步[1]

  企業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在現代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為有機體生存發展的手段而存在,要服務於有機體系統;另一方面,它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必須謀求自身的發展。企業的生存必然要依存於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需要靠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共同推動。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企業與社會的利益關係,而這正是企業倫理學所要研究的內容之一。事實上,從古到今,各種道德學說的核心內容就是調整個人利益社會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在企業倫理學中,“個人”既可指整個企業,也可指企業內的成員。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講究倫理道德。只有當企業遵守一定的是非準則,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才能共同繁榮,一個國家的經濟才能健康發展。此外,社會發展不能單純依靠經濟,更不能單純依靠經濟原則去衡量一切。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既需要經濟的繁榮,又需要包括企業倫理在內的文化道德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陳炳富,周祖城.開展企業倫理學的研究,人民日報(學術動態版),1995,(7).
  2. 2.0 2.1 2.2 張增田.企業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與教學策略.教育與現代化[J],2008,(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Dan,Mis铭,Lin,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倫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