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貨市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舊貨市場(Flea Market)
目錄 |
舊貨市場又稱二次性商品市場,指已被消費者使用過但仍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重新進入流通領域所形成的市場。
舊貨市場是商品離開流通領域進入了消費領域後,又從消費領域重返流通領域的交換過程,亦稱商品的二次開發。發展舊貨市場有利於增加商品的市場貨源,改善供應,節約資源,提高消費品的使用效益,也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舊貨市場的潛力[1]
舊貨市場的發展應同時具備供給和需求這兩個條件,從目前我國情況看,我們已具備了大力發展舊貨市場的條件,並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舊貨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貨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產品大量涌現,企事業單位辦公用品和居民家中的生活用品更新換代速度日益加快。僅就家用電器而言,我國大多數居民家庭購買的家電產品已進入更新期,據專家預測,在 1997~2000年內,城市中70%~80%家庭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需要更新換代。而據統計,到1995年底,中國大城市每百戶擁有量:彩電為 89.8台,洗衣機為92.35台,電冰箱88.95台。以全國彩色電視機保有量1.2億台計,產品周期如果是20年,每年則有10%要更新, 再加上企事業單位更新換代的辦公用品,如此一來,我國舊生活資料的市場規模是非常龐大的。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轉軌,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優化組合,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一些企業轉產、停產、併購、破產,由此形成了巨大的積壓物資。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 截至1996年底,全國鄉級以上工業企業的積壓產品達1.3萬億元。 調查顯示,全國各省市無一例外都存在著數量不等的積壓產品,且廣布在各行各業,尤其是我國經濟進入買方市場發展階段後,商品積壓更加嚴重。國家經貿委統計資料表明,僅1996年上半年,全國新增積壓商品為800 億元。可以預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將保持大量的積壓產品。這為我國舊貨市場的發展又提供了一大貨源。
(二)經濟發展不平衡,消費層次多樣化為發展舊貨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日趨明顯,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消費水平差異必然顯現出來。在不同的消費者之間,不同的地區之間,消費的多層次非常突出。這種消費層次的“梯式”分佈,為舊貨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城市中,低收入者是舊貨消費的主體。據北京市進行的一項隨機調查顯示,24%的消費者曾購買過舊貨,雖然有58%的人未曾購買過,但他們表示在今後會有購買意圖。這說明,舊貨市場存在著大量的潛在消費者。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大量流動人口涌進城市,他們需要購置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自行車、電視機、服裝等,由於他們經濟條件較差,工作不穩定,因此“二手貨”是他們十分理想的選擇對象。
廣大農村尤其是老、少、邊、貧地區是舊貨更大的需求市場。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鄉居民不僅在收入水平、消費觀點上有很大差別,而且存在著較大的消費時差。很多工業品在城市中已更新換代,而在農村還未普及,因此將城市居民中具有使用價值的換代商品轉移到農村,對於滿足農村居民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舊貨市場的作用[1]
舊貨市場,在西方國家又名“跳蚤市場”,作為一種專門組織舊貨流通的場所,它在活躍流通,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方面發揮著新產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舊貨市場雖然沒有西方國家那樣完善、發達,但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舊貨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筆者認為,舊貨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力拓展舊貨市場,對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舊貨市場的建立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節約,提高資源利用率
我國是一個“資源約束性國家”, 人均資源擁有量世界排名在120位左右。如果將舊貨扔掉,對社會資源是一種浪費,通過舊貨市場交易可以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使一部分人“多餘”的物品在社會範圍內得到合理利用。從全社會範圍看,實現舊貨的合理流通,可以極大地節約經濟資源和社會勞動,從而使資源配置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
(二)舊貨市場的建立有利於啟動農村市場
開拓農村市場是我國的一項戰略任務。發展舊貨市場,利用城鄉之間消費的梯次差別,把城市居民更新換代的、有使價值,且農民又需要的耐用消費品,經過一定加工整理後組織到農村,可以滿足農村不同層次、不同用途的需要,從而有效地開拓農村市場。
(三)舊貨市場的建立有利於豐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滿足消費者買賣舊貨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市場上性能好,設計新穎,功能完善的新產品不斷涌現,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居民家中淘汰的商品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於消費層次的多樣性,消費存在著明顯的時差,低收入者需要購買便宜的商品,舊貨市場的建立便為消費者買賣舊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舊貨市場的建立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寬敞的生活空間。隨著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居民將搬進新居,對他們來說,過時或不用的物品擺在家裡會占用一定的空間,扔掉又覺得可惜,經濟上會受到一定損失。舊貨流通,可以使他們較好地處理這些物品,做到物盡其用,各得其所。
(四)舊貨市場的建立能夠促進新產品銷售,推動生產發展,加速技術革新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居民家中的舊物如不能及時地處理掉,就會影響到市場上新產品的銷售。舊貨被處理之後,人們就會產生新的市場需求,而且按一般道理,他們會維持或提高原有的消費水平,從而帶動市場上新產品的銷售,推動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支持工業發展。
(五)舊貨市場的建立有利於繁榮地區經濟,增加社會就業
舊貨市場的建立可以帶動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在舊貨從收購到銷售出去的過程中,商品檢測、鑒定、評估、修理、翻新、二次包裝等相關行業也會隨之發展起來。因此,大力扶植舊貨市場的發展,對於搞活地區經濟、增加社會就業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舊貨市場的建立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尤其是商品市場體系,促進商品的合理流通。 (七)舊貨市場的建立有利於盤活企業資產,使企業擺脫資金緊張的困境,保證生產及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轉。
舊貨市場消費特點[2]
通常,在人們的潛意識裡,舊貨即廢品、破爛,而光顧舊貨市場的顧客大多為低收入群體,如失業人員等。但實質上,現在的舊貨大部分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有的甚至是全新產品,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而轉手降價出售,也成了“舊貨”。因此,在國外,一般稱舊貨市場為二手貨市場。舊貨市場的顧客群體並非完全是低收入者,私營企業主、企事業職員也占了一部分,甚至於其購買力占舊貨市場零售總額的70%以上。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如英、德等國,即使是高收入者,乃至一些演藝界名人或設計者也一樣光顧舊貨市場,在這裡購買他們所需的產品。根據購買習慣及購買身份不同,舊貨市場的消費者大體包括以下幾種:
1.經濟型消費者。
這類消費者受收入限制但又為了滿足消費需要,面對大商場中價格不菲的產品,他們往往更願意到舊貨市場上“淘寶”。他們特別註重消費成本最小化,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到最實用的產品。這種類型的消費者主要包括:
(1)城鎮低收入者。一般是在當地享受低保的人群,這部分生活在城鎮的消費者,對一些產品雖然不是出於生活必需,但也不能缺少,如電視機、電冰箱等,全新產品由於價格太高無法購買,於是轉而走進舊貨市場;
(2)農村消費者。就現階段而言,即使政府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我國農村與城鎮收入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於是農村市場也就成為舊貨的主要銷售地,特別是舊傢具、舊電器甚至於舊服裝等。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20世紀60、70年代的第一代黑白電視機有80%在城鎮居民的更新換代過程中銷向了農村;
(3)具有傳統消費觀念的老年人。“勤儉節約”一直是我國一部分老年人的消費心理,他們在購買時不受品牌、包裝等的影響,只要價廉物美就會產生購買行為,在舊貨市場上,那些來自於市場淘汰的全新新產品或具有較大價值的“舊貨”,對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理性型消費者。
理性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建立在自己對產品客觀認識和消費者本人支付能力基礎之上的。這類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受品牌、包裝、產品外觀、廣告宣傳、購買場所等因素的影響,而註重商品質量是否合格、性能是否優秀、功能能不能滿足其需求,等等。這類消費者具有典型的實用型購買動機,他們中有的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與追求名牌相比,他們更看重產品實用,而不在乎以使用的產品來顯示身份。因此,具有一定實際使用價值的舊貨,特別是那些並沒有使用過的但又在舊貨市場進行銷售的處理物資,更受他們歡迎。廠家購買者或集團購買者是舊貨市場上理性型消費者的主要構成者,特別是舊貨市場上的一些閑置設備,更成為理性購買者的搶手貨。另外,一些古舊書籍市場上也大多是一些理性的消費者,由於書籍不同於其他產品,時尚性和流行性不太強,理性的消費者在購買時看中的不是書籍本身的新舊,而是書中的內容。
3.環保型消費者。
近幾年來,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可持續型、節約型消費已成為許多消費者的共識。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更促進了舊貨市場的繁榮,既吸引了舊貨產品的來源,也改變了舊貨市場購買者的結構。環保型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特別註重資源利用,往往讓自己的購買行為在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只要商品能夠正常使用,他們就會儘可能地來到舊貨市場,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的剩餘使用價值。這類消費者大都有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較高,社會意識較強,觀念先進。因此,在發達國家,舊貨市場的消費者並非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詞,一些社會地位較高、收入頗豐的公眾人物如政府官員、演員等,從考慮環保出發,也成了舊貨市場的常客。他們不僅購買舊貨,而且希望舊貨的收集、整理、分類等每個環節都做到環保。也正因為如此,在國外,一些舊貨市場是真正的環保消費市場,舊貨市場上的經營者會做到全方位的環保。如瑞士的 “Myrorna”舊貨市場,不僅僅銷售的產品是為了保護環境,且在舊貨收集、分檢及處理的過程中都將環境保護放在首位。
4.過渡型消費者。
這類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長期消費,而是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一種短期性、過渡性消費行為,他們購買舊貨是為瞭解決短期內的生活需要。導致這種購買行為的原因有:一是暫時居無定所。由於不確定定居地,在購買一些大件家電或傢具時,舊貨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沒有新品價格高,所以受到這部分消費者的歡迎;二是目前沒有消費能力卻有消費需求。這類消費者也會在舊貨市場上“淘金”,他們主要屬於剛剛畢業的高校學生、工作流動性大的職員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我國,目前這種類型的消費者占舊貨市場的絕大多數。
5.投資收藏型。
不少舊貨市場都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常去之地。以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來說,每年會吸引大批的消費者進場購買,據其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吳順林先生介紹,整個潘家園舊貨市場的年交易額超過5億元人民幣。 前來購買者不僅有本國消費者,而且有大量的外國游客,他們來這裡購買仿古傢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牙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文革遺物及生活用品,等等。舊貨市場上價值連城的古玩珍品及收藏價值不高但具有觀賞價值的物品,吸引著投資收藏型消費者。這類消費者主要由古玩愛好者、高收入者及外國旅游者組成,他們有著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在乎商品的價格,但較為註重舊貨的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
舊貨市場消費特點
構成舊貨市場的消費者各種各樣,使得舊貨市場表現出不同的消費特點:
1.消費需求差異大,個性明顯。除了汽車、手機、古玩等幾個較少的專業舊貨市場之外,大部分舊貨市場都是包羅萬象,所售商品幾乎包括了所有能夠再利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既有價值連城的古玩,也有公益性質的廉價品。正因如此,前來選購舊貨的消費者也各有所需,表現出較大的需求差異和明顯的個性特征。有的追求舊貨的實用,有的追求舊貨的收藏價值,還有的則追求產品的廉價,等等。與新品市場有相對明確的目標群體相比,舊貨市場消費需求差異大,包含了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2.購買時註重心理預期價值。舊貨市場上,商品價格基本不能反映商品的真實價值。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舊貨價廉,只要進入舊貨市場,即使是沒有使用過的新品或只使用一次的新品,到了舊貨市場價格就會大打折扣。在福州,一位消費者花1000多元買的手機,用了不到10天,在舊貨市場銷售就只值400元了。也正因如此,價廉吸引了絕大部分的消費者;二是舊貨價高,這主要是那些有收藏價值的古玩,這些產品越是年代久遠,價格就越高。由於價值與價格的背離度較大,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其成交價格取決於當時的心理預期。
3.產品知識熟悉程度要求高,專業性強。即使是日常用品,在舊貨市場也要求有較豐富的產品知識。由於舊貨市場魚龍混雜,甚至還包括一些售假販假者,如果消費者沒有一定的商品知識,再加上舊貨市場沒有專門的商品質量檢驗機構,是很難識別產品質量、保護好自己利益的。尤其是那些價值不菲的古玩,更加要求有專門的產品知識。因此,與新品市場有較為充分的產品信息相比,舊貨市場要求有更強的專業性,消費者要能識別舊貨的真假、價值多少,等等。
4.購買決策較為簡單,成交容易。一般而言,消費者在購買新產品特別是大件產品,如汽車、傢具、家用電器時,會在做出購買決策前廣泛搜集產品信息,進行反覆思考,最終做出購買決定。但在舊貨市場上,即使其購買行為多種多樣,大多數消費者出於過渡或節約的需要,與新品購買相比,在購買之前不會過多地去搜集產品信息,也不會進行反覆選擇和比較。他們往往會直接在舊貨市場上決定及實現其購買行為,只要價格合適又能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就能立即成交。也正是這種簡單的決策及成交行為,會導致消費者對舊貨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忽視,並最終導致自己的權益受損。
我國舊貨市場的現狀[1]
根據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經貿委進行的首次全國商品交易市場快速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6月底,全國鄉鎮以上經批准的舊貨市場415個,其中零售市場354個,占85.3%。在這些市場中條件較好的封閉式市場有214個,露天市場有162個;市場合計營業面積達254萬平方米,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7億元;90年代以後開業的市場達385個,占92.8%。
全國舊貨市場擁有攤位容量5.9萬個,其中已出租攤位3.9萬個,出租率65%。在已出租的攤位中,經營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的最多,為 4832個;其次是機電產品及設備類4049個;日用品類與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分別為3473個和2674個。1998年全國舊貨市場成交額達 3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9%;市場管理費總額1988萬元,增長42.7%;稅金總額2603萬元,增長62.6%;攤位租金總額7513萬元,增長72.2%。
我國目前最大的舊貨市場是山東即墨市舊貨市場,1998年成交額達2.7億元;其次是沈陽鐵西舊物市場,成交額達2.5億元;江蘇吳江市廢舊物資交易市場、河北省地道橋廢舊物資專業市場、大連金州廣發物資市場、河北神堂坡廢品回收陶瓷市場、山東聊城市五金市場、江蘇東海縣桃林舊貨交易市場和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等,年成交額也都達到了億元以上。
舊貨市場拓展面臨的困難[1]
潛在市場,並不等於現實市場。我們既要看到舊貨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但更應認識到拓展舊貨市場的艱巨性。筆者認為,要使我國舊貨市場的潛力充分地發揮出來,需要作不懈的努力,因為目前舊貨市場的發展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
(一)受傳統思想觀點的影響,人們缺乏對舊貨及舊貨業的正確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受封建社會的輕商思想和賤商風氣的影響,在不少人看來,舊貨業是低檔次,不好的行業,買賣舊貨不光彩,沒層次,甚至有失身份,因此,對舊貨買賣不屑一顧。還有一部分人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生活觀念的影響,認為物品使用過苦,已沒有再利用價值,因此,即使手中有舊貨,也認為值不了幾個錢,寧願放在家裡閑著或送人,也不願賣掉;需要用品時,認為舊東西毫無使用價值,寧可湊錢花高價購買新商品,也不願到舊貨市場挑選“二手貨”。從而影響到舊貨市場的健康發展。這是阻礙當前我國舊貨市場發展的最大因素。
(二)舊貨價格難以確定,舊貨有效供給不足
儘管舊貨的供給潛力巨大,但由於價格的制定較為複雜,導致舊貨的有效供給不足。就居民手中的舊貨而言,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舊貨收售定價制度,因此,舊貨雙方常在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的協議,從而影響著舊貨的正常流通。在缺乏統一的定價標準,舊貨價格管理法規又不健全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舊貨經營企業的價格行業的非規範性和短期傾向,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挫傷消費者出售舊貨的積極性。據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15%的人認為收購價格不合理,收購的價格與售出的價格差額太大。就企業的積壓物資而言,由於涉及到國有資產的保值或增值,如果降價出售,就會形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雖然企業的積壓物資是一種巨大的潛在資源,但因價格問題,使其步入舊貨市場,面臨著不少的困難。
(三)經營舊貨的外部環境亟待解決
舊貨業是一個特殊行業,其發展狀況受外部影響較大。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四個,其一,啟動資金不足。舊貨業是一個盈利小又頗有風險的行業,企業籌集資金難度大;其二,經營範圍沒有放開。目前國家對盈利水平較高的緊俏物資、舊車、非機動車控制過嚴,從而使舊貨企業的經營範圍受到限制;其三,運輸管理問題。從我國的實際看,舊貨在省際間、區域間的流通是發揮舊貨市場潛力的重要方面。但目前舊貨跨地區運輸受到很多限制,一是運輸費用大,增加了舊貨收購成本,二是關卡多,收費高,影響舊貨行業的積極性。
舊貨市場的拓展對策[1]
(一)加大宣傳力度,轉變消費觀念
不斷增強人們對舊貨及舊貨市場的認識,是大力發展我國舊貨市場的前提。因為沒有思想認識上的轉變,就不會有行動上的變化。美、英等西方國家舊貨市場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者的商品意識、市場觀點強,消費者能夠正確對待舊貨購銷活動,他們無論是出售還是購買舊貨,都沒有任何顧慮和羞澀,絲毫不感到有損體面。而在我國,由於歷史及社會原因,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人們對舊貨及舊貨業的認識都存在著偏見,這種偏見又直接影響到具體的交易行為。因此,要推動我國舊貨市場的發展,必須加大宣傳的力度,增強廣大居民的商品意識。要利用報紙、電臺、電視等新聞媒體,採用多種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在老、少、邊、貧地區,對舊貨市場進行宣傳,提倡舊貨消費利國利民的觀點,讓廣大消費者瞭解舊貨市場,認識舊貨市場的優越性,讓舊貨市場在消費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引導人們自覺地進入舊貨市場,培植良好的消費環境。
(二)科學合理地設置舊貨市場的網點
舊貨市場的發展,同其他商品市場的發展一樣,是一個客觀過程,其發展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因此,各地在建立舊貨市場的過程中,要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在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舊貨經營網點,不要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在設置網點過程中,要考慮到舊貨資源的供需狀況,網點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以及人口稠密等因素,使網點的分佈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買賣舊貨的需要,又能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發揮出最佳效應。
舊貨業的形象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直接影響到舊貨市場的生存與發展,它是維繫舊貨市場前途及命運的大事。為此, 企業應努力做到:
(1)牢固樹立“便民、利民、為民”的宗旨,切實解決消費者買賣舊貨難的問題。
(2)自覺遵守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公平競爭。
(3)在舊貨收購中,要採取門點收購、定點定時收購、 電話預約上門收購等多種形式,方便廣大消費者,收購要按質論價,公平交易,不能搞壓價收購,損害消費者利益。對於小部分價格難以達成一致的,企業可按消費者自定價格代為寄售。
(4)在舊貨銷售過程中, 要註意信譽,講求社會效益,出售的商品要保質保量,不能以劣充優,坑蒙消費者。
(5)完善售後服務體系。對大件商品要送貨上門, 該安裝調試的要負責安裝調試,解決消費者的後顧之憂。
(6 )建立健全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努力提高經營及服務水平。
(四)堅持走連鎖經營的道路
舊貨業的特殊性,要求舊貨經營實現低成本運作,努力降低交易費用。因此,舊貨經營企業應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在開拓城市舊貨市場的同時,註意開拓農村舊貨市場,把經營的“觸角”伸向廣闊的農村。舊貨銷售不能只局限在現有城市網點,要積極與基層供銷社合作,通過租賃、聯營等形式,建立農村舊貨銷售網點,從而使舊貨經營網點由城市延伸到農村,由經濟發達地區延伸到經濟落後地區,由高收入、高消費地區延伸到收入較低、消費水平較低的地區,從連鎖經營中獲取經濟效益。為了使舊貨適銷對路,企業應開展調查研究,弄清農村居民對舊貨的品種、數量、價格、質量等方面的需求和意見,剋服經營中的盲目性,堅持以需求指導收購,不斷提高舊貨的適銷率,加速資金周轉。
(五)加快制定舊貨定價標準,完善價格運行機制
為保證舊貨市場的順利發展,保護買賣雙方的正當利益,制定舊貨定價標準,加強舊貨價格法規建設已刻不容緩。建議由行業主管部門或權威部門根據各行業的具體情況,結合商品的新舊程度及市場行情等特點,制定不同舊貨商品的收售價格,然後印成冊子向社會公開發行。買賣雙方在成交舊貨時,便以此價格為參照數進行交易。這樣做,一方面能使舊貨價格公開,防止市場上的欺詐行為,保證舊貨交易的公平競爭,另一方面,能使舊貨經營者贏得良好的市場信譽和客源。同時,各級政府及物價部門應儘快制定舊貨價格管理的各種法規,完善舊貨價格運行機制,保證舊貨的公平交易。
(六)積極構建信息、運輸及收售網路,疏通舊貨流通渠道
暢通的流通渠道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從我國舊貨市場發展的趨勢看,舊貨市場僅局限在城市是難以發揮其巨大潛力的,必須走“大流通”的道路,實現舊貨在地區間甚至在全國範圍內的合理流通。為此,要積極組建信息網路、運輸網路和收售網路,以推動舊貨市場更好更快地發展。
(1)信息網路。要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 在城鎮與鄉村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建立起信息網路,加強信息溝通,促進舊貨大區域和小範圍的流通。
(2)運輸網路。 利用社會及行業的運輸能力實現舊貨跨省、跨地區的流通。
(3)收售網路。 要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既要發展有形的舊貨市場,又有開展靈活多樣的無形市場,形成較穩定的收售網路,方便消費者買賣舊貨。
(七)大力培養舊貨業經營人才
舊貨經營者應具備舊貨質量鑒別知識、舊貨市場營銷知識和經濟核算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但目前我國舊貨業的從業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大都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素質普遍較低,難以適應我國舊貨市場發展的需要。為此,應加大培養舊貨業經營人才的力度,並建立舊貨鑒定評估師的資格考試製度,儘快提高舊貨業經營者的素質。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