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無接觸經濟(Contactless Economy)
目錄 |
無接觸經濟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路等平臺,達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不接觸就可以實現交易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在經濟交往的各個環節中,人與人儘可能地減少面對面的物理接觸和空間接近,而更多地通過“人-物-人”“人-網路-人”等物理和實體空間相對隔離的方式開展經濟生活。[1]
簡單來說,無接觸經濟就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或制度安排,幫助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在實現空間上隔離的同時,保障經濟活動順利進行、保障交易信息和交易物順利流通的一種經濟模式,其本質上仍屬於“數字經濟”的範疇。[2]
無接觸經濟的發展背景[3]
新冠疫情作為一個難以事前預測的外部強衝擊,在全球化出現大變局的轉折期發生,對全球經濟、社會均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疫情期間,國內企業和居民的交易模式和消費行為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以交通運輸、酒店旅游、餐飲娛樂、線下教育等為代表的密集接觸行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而以互聯網、金融科技為基礎,提供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的“無接觸經濟”新業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無接觸經濟的表現形式[1]
無接觸經濟的表現形式有網購、電商平臺、無接觸服務、視頻會議、電子政務、智能物流,等等。可以說,這些經濟形態的興起標志著一場顛覆式變革正在到來。無接觸經濟代表著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安全地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求,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加快培育。
無接觸經濟包括遠程辦公、智能配送、互聯網醫療和線上教育,這些行業以前也存在,這次由於疫情的“逼迫”,客觀上起到了市場教育和催生的作用,用戶從過去的被動認知轉到現在的主動瞭解和接受,在短期內迅速完成了對用戶的認知和普及,讓這些行業迎來了用戶和業務量的爆炸性增長。
無接觸經濟的特點[1]
1、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支撐。無接觸經濟的內在要求是供給和需求在現實世界不發生直接接觸,因此,它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之上的。縱觀全球,無接觸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都是互聯網大國,因為如果沒有強大的產業信息化、人工智慧、數字技術為基礎,例如像網路電商、遠程醫療、智能物流這樣的無接觸經濟只能是空中樓閣。
2、從數字經濟發展而來。網路信息技術應用逐漸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延伸拓展,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重塑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一系列新業態,其中很大一部分(例如電商、網購),如果植入以智能化、無人化為代表的無接觸消費場景就會蝶變成為無接觸經濟。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無接觸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一部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以及智能物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是數字技術的基石,也是無接觸經濟的技術載體。 3、“點對點消費”有利於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網站的商品陳列和導購的網路直播便於供給方的盡情展示;由於去掉了中間環節,需求方可以隨時隨地根據個人購買偏好下單,產銷通過互聯網實現直接交易;消費終端多樣化、分散化,遍佈城鄉的消費場景通過分散式終端呈現。無接觸消費通過點對點配送的方式送達顧客,滿足人們個性化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4、無接觸經濟考驗著無接觸支付。買賣雙方交易時未曾謀面,支付時也需無接觸支付,從而對支付體系帶來一場新的變革。在這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幾乎遍及社會每個角落,而西方現在還使用著信用卡和現鈔的方式。
5、配送網路具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商品被安全、精準、快捷、無接觸地送達買主,需要科學強大的配送網路加以支撐。線上外賣風生水起的背後是較為完備的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目前,中國已經打造出分鐘級即時配送網路:騎手的調度規劃0.55毫秒就能完成,每小時可以規劃29億次配送,配送時間從60分鐘縮短到30分鐘以內。個性化的需求在生產領域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中尚體現不出來,但在物流方面卻表現得十分明顯。運輸和配送網路要求兼具安全、快捷、精準和無接觸,造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可這種配送網路一經建成,可變成本卻很低,特別是當用戶數量趨向於無窮大的時候,可變成本和邊際成本都趨向於零,也就是說,無接觸經濟的配送網路具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效應。
無接觸經濟的影響[4]
1、更重視健康
人們經此一疫,尤其是身處重災區的湖北人,心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在飽經數十天封閉、恐懼和無奈的痛苦煎熬,乃至經歷生死、渡盡劫波的洗禮,更多的人會大徹大悟:除了健康和生命,其他什麼都是浮雲。人們會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放在自己的健康上,更期盼自由自在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這個漫長而又充滿恐懼的封閉過程,出現心理或精神障礙的人群將會顯著擴大,以健康養生、心理修複為代表的泛健康產業將會蓬勃發展。
2、無接觸場景
疫情過後,除非有效治療方案和疫苗及時問世,人們將會主動避免或減少前往人員密集的消費場所。商家為了推動消費,必然會對現有消費場所實現無接觸式改造。以後的類似“無人超市”的智能消費場景將越來越受到青睞。也就是說,人們的生活將越來越依賴智能化無人化。在未來一個時期,酒店、超市等人員容易聚集的消費行業短期內面臨的失業壓力增大。
3、點對點消費
未來消費將更多地通過點對點無接觸配送方式進行,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智能物流、無接觸快遞、線上消費為代表的行業將更加繁榮。
4、分散式終端
未來的日常消費終端將更加多樣化、分散化,遍佈城鄉,更類似於遍佈街頭的銀行櫃員機、零售自動售賣機一樣,我們的消費場景將更多通過分散式終端呈現。
5、零服務消費
所謂零服務,就是在商品在向消費轉移過程中,消費者不再需要商家提供現場人工增值服務,儘可能減少消費中的增值服務流程。以前花錢買服務、消費裝大爺的情況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今後到酒店用餐,酒店提供的可能僅僅是餐品,而不會安排現場服務員。也就是說,自己給自己服務將成為未來消費常態。這個趨勢其實是對商品功能的初始化回歸。商品的早期都是基於消費者的功能需求開發和生產的。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將回到更加註重商品本身功能和品質上來。因此,人員密集的服務行業受到的打擊將會更大,就業更加困難。
6、特種養殖清零
全國數百萬人從事與野生動物養殖相關的行業,包括馴化、培育、生產、加工、銷售等,甚至連皮草行業都與特種養殖息息相關。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正在加緊修訂,預計在即將召開的全國人代會上獲得通過。事實上,自疫情發生後,輿論壓力、市場凍結及交通阻斷,以野生動物馴養為代表的特種養殖基本進入休克狀態。在新法律出台以後,這個行業面臨巨大轉型和就業壓力,並且自然會向涉農產業的其他領域轉移,並相當程度上會波及皮草服裝業。
無接觸經濟的發展趨勢[5]
無接觸經濟以海量數據的互聯和應用為核心,將數據資源融入產業創新和升級各個環節。未來無接觸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全要素做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使企業進化成一個數字平臺,在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營銷和品牌建設等環節全面數字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數據、模型和決策信息匯聚於平臺上,調用於線上,並與外部組織通過網路協同達到互聯互通,以形成網路化智能化生產經營模式。
無接觸經濟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5]
我國產業互聯網起步遠遠晚於消費互聯網,無接觸經濟的核心基礎是現代互聯網和人工智慧化。工業企業的數字化和人工智慧化已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期,以阿裡巴巴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迅速發展,但整體呈現的特點是偏消費端,還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平臺對消費端和製造端資源作出整合。目前很多企業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自發的、零散的和碎片化的探索階段,總體上,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一些地區和行業對數字經濟缺乏戰略謀劃,並且統籌推進工作力度不足,缺少前瞻性研究、系統性政策設計和統一規劃。在公共管理方面,一些政府部門之間數據共用難、協同效率低,數據的條塊分割嚴重,難以發揮海量數據的整體性協同效應,阻礙了無接觸經濟業態的持續發展。
人才也是無接觸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網路安全、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等專業對無接觸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實踐證明,無接觸經濟的創新人才是理論基礎扎實、而且能夠充分融合技術創新、商業開發和數據管理的複合型跨界人才。一些科技型企業和科研單位在這方面既缺乏人才,又沒有長遠的培養計劃,對這個問題應當高度重視。
在無接觸經濟發展過程中,線上的問題往往和線下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網路侵權、網路詐騙和網路犯罪等影響到經濟的良性運行,形成經濟治理的難點。無接觸經濟涉及的經濟主體數量多、違規行為多種多樣、業務方式更替迅速,事前審批和事中事後集中人力檢查的治理手段和屬地分割、條塊管理的監管體系明顯不適應上述局面。無接觸經濟的發展要求治理方式優化創新,也要求法律法規儘快跟進,對無接觸經濟主體平臺企業的權、責、利給出明確的界定,保證無接觸經濟的持續發展。
- ↑ 1.0 1.1 1.2 王大樹、張輝.無接觸經濟代表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日報.2020.7.20
- ↑ 杜麗群, 王歡. 疫情催生下無接觸經濟的演進邏輯[J].人民論壇, 2020(18):3.
- ↑ 巴曙松, 劉曉依. 無接觸金融:疫情衝擊下的銀行業務模式轉型[J]. 清華金融評論, 2020(5):3.
- ↑ 王銀芹.面對疫情催生的“無接觸經濟”,我們該如何準備?.湖北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2020.4.17
- ↑ 5.0 5.1 方英, 鄭國華. 無接觸經濟的未來趨勢與發展挑戰[J]. 人民論壇, 20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