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熱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投資熱潮(Investment Boom)
目錄 |
熱潮是指比喻蓬勃發展、熱火朝天的形勢或行動。投資熱潮就是指投資處於繁榮的形勢。其表現為用於投資的資金迅猛增長。
高科技股投資熱潮[1]
在現今世界上,人們對高科技的投資充滿著空前的熱情,使高科技股一路上揚,但由於各種原因,高科技股又起伏震蕩很大,這使人們對於高科技股的投資前景充滿憂慮。那麼,如何看待目前人們對高科技股投資的熱情,是不是其中已經孕育了巨大的危險呢?
有人認為當前的高科技股票價格大大地超過了其實際價值,存在著較大的泡沫,斷言目前的繁榮孕育著巨大危險,甚至有出現像30年代大蕭條相類似情形的可能。但如果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說目前人們對於高科技股的投資熱情實際上是體現了市場對於中長期經濟發展的一種資源配置作用。投資者近乎瘋狂的對於高科技的投資熱情,並不只是會製造泡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現代經濟發展說明瞭一個事實,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領域的開拓越來越要通過風險性很大的活動和計劃來獲得,投資者對高科技股的青睞,為新技術的開發提供了條件。但是對創新技術的下註與傳統的賭博不同,與舊經濟領域中的過度投資也不同。傳統賭博是一種"零和博奕"的你贏我輸的游戲,它不會創造出新的財富來。在傳統經濟領域,傳統產業和資源的利用是有周期性而且是收益遞減的,隨著市場擴展空間變小,生產會萎縮下來,使股市飆升所造成的泡沫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高科技開發領域的情況則不一樣,對於高科技產業來說,雖然過度投資的行為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但這種後果的發生並不像傳統經濟股票那樣出現股災。這是因為目前的科技創新不但會創造新的增長點,而且它對於產業調整來說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由此產生的良性效應在不斷地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使公司的利潤增長,擴大消費,以此消化股市飆升出現的一些泡沫成分。
不僅如此,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具有收益遞增的效應,只要技術創新沒有停止,而且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創新,不斷地促進新的產業、產品出現,那麼,就會為今後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奠定基礎。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顯現,迄今為止還看不到它的極限,對人類工作和生活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也還沒有完全被認識清楚。斷言高科技股已經孕育了大災難,還為時過早。
對高科技風險投資,是人們把握未來發展的一種方法。它將風險承受轉化為驅動現代社會向前發展的催化劑,把未來的風險變成一種機遇,使下在未來的賭註和人們渴望高收益的熱情成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量。對高科技的投資熱潮是否導致泡沫,關鍵是要看人們所投資的高科技能否獲得成功,暫時出現泡沫是不為怪的。相反地,新的經濟發展的性質要求人們改變投資觀念,有了風險投資意識,才有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才能取得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誰在高科技領域投資的積極性高,誰就會在未來發展中走在前列。美國這一輪經濟增長靠的就是新技術,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在高科技上的風險投入跟不上去,也就會落在他人後面。
高科技是未來發展的動力,而敢於冒風險就是一種對未來命運的選擇。如果沒有人從事風險投資,那麼就不可能使高科技得以迅速發展。因為用傳統產業資本積累的方式來發展高科技產業,就不可能有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它主要不是依靠自身的積累,而是利用資本市場的支持得到快速的發展。如雅虎在1996年春節時,公司虧損230萬美元,靠10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的支持進入納斯達克股市,籌集資金3380萬美元,從而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人們熱心創辦高科技企業,也是因為成功後能得到投資成本的幾十倍、幾百倍的回報,而這種高額回報一般不能通過商品市場獲得,只能通過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去獲得。美國風險資本投資成功後,大部分都是通過創新企業股票上市而從資本市場退出的。
華爾街掀中國投資“熱潮”[2]
一波投資熱潮,正迅速跨越中美之間的太平洋。
在全球的資金監測報告上,這股趨勢如同一個強勁的脈衝信號,正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在圖表上。
“華爾街對中國的這股投資熱潮是十分明顯的。而且中國熱肯定不是一年兩年的趨勢,會是一個長久的趨勢。”一位全球排名前三位的頂尖基金經理對本報記者這樣說。這位華人基金經理所在公司目前管理的資產已達1080億美元。該公司旗下的新興市場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04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投資基金之一。
新興市場投資熱潮據花旗集團2009年10月26日發佈的全球資金監測報告,自8月份以來,亞洲投資基金的資金凈流入,已經達到21億美元。除了亞洲市場,整個全球新興市場(EM)的投資都很繁榮,自8月以來凈流入到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已經達到86億美元。
在亞洲市場中,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投資熱情是最高的,投往香港和中國臺灣的資金在過去一個月內都有所減少。與大中國概念競爭的,則是印度、南韓、泰國等周邊經濟體。
華爾街一家組合基金(Fund Of Fund)的董事總經理William Liu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個總趨勢是有大量的資金在進入基金行業,市場上的風險偏好還在上升。獵頭公司.”
據他說,最近他所接觸到的一些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已在制定2010年的全年投資策略。而且,有不少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也對外宣佈,將在明年進一步提高對新興市場的投資比例。
不過,因為離年底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所以這些策略還有可能會變化。獵頭.
不少跟蹤新興市場的指數基金(ETF),也受到了美國投資者的熱捧。如巴克萊資本旗下的複製摩根士丹利(MSCI)指數的新興市場指數基金EEM,最近的凈資產已經上升到了351億美元。在這個指數基金的投資組合當中,對中國、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的投資已占到了整個投資組合的10.47%、6.54%以及10.48%.也就是說,對於大中華區的投資已經占到了整個組合的27%左右,接近100億美元的額度。
遇障:中國QFII額度政策轉變但在全球對中國等新興市場迸發出熱情的時候,中國金融監管政策上的變化,讓外國投資者有些無所適從。
在10月中旬,中國外管局和證監會發佈QFII新規,突然禁止QFII額度的轉讓及租借。
“全球已經很少有國家實行QFII制度了。臺灣之前有QFII制度,但現在也已經放開了外資投資了。”上述基金經理指出。他說,類似印度、巴西這樣的新興市場,外資到資本市場投資都是相當方便——只要向該國證監會提交申請,拿到批准後,就可進行投資。但投資中國要申請QFII額度,而且過程漫長,這大大阻礙了全球資本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速度。
重要的是,早期QFII額度的發放對象和現在的QFII額度使用政策,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問題。
“早期QFII額度發放,全部都是給予華爾街券商,如瑞銀、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但是,券商其實是不會動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投資的。”該人士指出。所以,華爾街券商們一直都是向華爾街的其它基金銷售QFII額度,賺取當中幾十個基點的租金,並且可以賺取基金買賣股票時的佣金。這樣,等於變相給予華爾街券商一大筆“制度紅利”。
“現在(禁止QFII額度的轉讓和租借)讓很多國外機構投資者騎虎難下。”該基金經理說,“現在持有的中國股票怎麼辦?清倉嗎?”
整個美國資本市場正在對中國概念急劇升溫,中國經濟是全球不多的增長地帶。在這種情況下,撤出中國市場幾乎是一個“不可選項”。而重新申請QFII額度需要相對漫長的審批過程。
“目前這種情況下,99%的投資者都被擋在中國外面了。”該基金經理說。
投資熱潮引發三大效應[3]
“中國政府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在中國引發了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投資熱潮,並因此帶來了一系列沒有預料到的漣漪效應,包括信貸熱潮、消費熱潮和資產價格通脹”。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近日表示,本輪投資熱潮可能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裡程碑,為未來十年內需推動的高速經濟增長鋪平道路。
投資熱潮仍將持續
孫明春表示,去年底啟動的這輪投資熱潮可能會持續到2010-2011年,從而推動對原材料和投資品的強勁需求。明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望達到40%,可能會導致上游行業出現短缺現象。投資刺激規模現在遠遠大於政府最初的計劃,而且持續時間可能會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
孫明春認為,中國的投資刺激作用不太可能很快消退,因為大部分投資都是用於大型的、需要耗時多年的政府基建項目。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開工投資項目的計劃投資總額遠遠超過了4萬億元,且這些項目的施工期可能會超過原本預計的兩年時間。
由於刺激規模遠遠大於原本計劃,使得部分投資者擔心投資被提前到了今年,導致2010年增長空間有限,對此孫明春表示不贊同。他認為,為了給期限很長(3年、5年、甚至7年)的公共基建項目提供資金,後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會非常龐大。
孫明春還表示,刺激投資不太可能會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見頂。由於2009年投資出現加速增長(上半年投資增長非常緩慢,下半年加快增長),因此年投資額不太可能在2009年見頂。估計今年的投資額將僅占這些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的25%,大部分的投資(約75%)可能會發生在2009年之後。
除公共投資表現強勁外,近期私人部門投資也開始好轉。假定大部分的房地產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屬於私人部門投資,兩者最近都顯示出強勁複蘇的跡象。
帶來三大漣漪效應
孫明春表示,投資熱潮所帶來的三大漣漪效應不可小視。漣漪效應之一是信貸熱潮。鑒於今年有大量項目開工,野村估計央行將不得不在 2010-2011年也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銀行貸款餘額在未來三年時間內可能增加一倍;漣漪效應之二是消費熱潮。銀行貸款最終會逐漸流到個人的口袋裡,因此預期中的信貸熱潮將提高家庭收入並增強購買力;漣漪效應之三是資產價格通脹,快速增長的家庭財富應該會帶來對資產重新配置的巨大需求,從而對資產價格造成顯著的上漲壓力。
首先,信貸熱潮已經浮現。投資刺激主要通過銀行貸款融資,只有小部分由政府收入和發債來提供資金,這已經導致銀行貸款出現爆炸式增長,2009年有望增加10萬億元人民幣。9月份銀行貸款餘額同比增長了34.2%,同時M2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了29.3%。
“三年之內貸款餘額應該會幾乎翻一倍”,孫明春預測。從央行對貸款增長的控制來看,投資熱潮可能會使未來幾年的貨幣政策保持寬鬆態勢。信貸熱潮不會在今年結束,而是會延續至2010-2011年,預期2010-2011年的銀行貸款餘額每年將增加10萬億元。
其次,中國投資熱潮帶來的第二個積極漣漪效應是未來幾年消費可能會非常旺盛。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家庭凈金融資產(包括持有的現金、儲蓄存款、股票、債券、共同基金、人壽保險產品以及證券交易賬戶保證金)的變化與銀行貸款的變化高度相關。倘若銀行存款在家庭金融資產中占約70%,那麼2008年末中國的家庭部門擁有約31萬億元金融資產(截至2008年12月份,家庭的銀行存款達21.8萬億元)。假如78%的轉化率(從銀行貸款轉化為家庭金融資產)繼續適用的話,2009-2011年期間30萬億元的新增銀行貸款將會轉變成23.4萬億元的新增家庭金融資產,即家庭資產在三年內大幅增長75%。這意味著2009-2011年家庭財富的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20%。
第三,對於資產價格通脹,孫明春認為,信貸熱潮也給資產價格帶來了上行壓力。隨著家庭財富的大幅增加,資產多樣化需求應該會增強。這一需求加上強勁的經濟和盈利複蘇以及偏低的CPI通脹,這為資產價格通脹創造了理想的環境。根據央行對城鎮居民的最新調查報告,2009年第三季度受訪者中願意投資股票和共同基金的比例驟升至41.6%,接近2007年第三季度所創下的44.3%的歷史高點。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購房的受訪者比例也上升至17.1%,為自2006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因此,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不可避免,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滾越大。這場泡沫可能會持續好幾年,並且規模會超過 2007年。
看好銀行、水泥及消費板塊
基於投資熱潮的大背景,野村梳理出了未來的投資品種——包括銀行地產、汽車、水泥、消費。
野村認為,投資熱潮將成為中國銀行(4.38,0.03,0.69%)業未來一兩年增長的一個關鍵引擎。預計2010-2011年的年新增貸款額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再加上有可能加息,這兩個因素應該會支持銀行的利潤在未來兩年大幅提高。對於銀行股的催化劑,野村行業分析師認為,強勁的信貸增長和2010年一季度可能的加息將導致中國的銀行股被重新評級,銀行股的任何回跌都代表了不錯的入場時點。
野村預計,2010年水泥消費量穩固,建議投資者買入水泥股,催化劑來源於強於預期的需求增長、水泥更快漲價、行業整合和有利的政府政策。行業分析師認為,水泥能最好地體現中國在投資驅動下的經濟增長,因為它百分之百都用於建築業。由於水泥消費通常會比投資高峰滯後一到二個季度,相信水泥消費的下輪高峰即將到來。
同時,消費品也值得看好,平均售價漲幅高於預期和毛利率回升可能會成為行業催化劑。面向沿海地區的公司會在短期內出現更強勁的反彈,而在高儲蓄率、低消費率和低杠桿率的背景下,家庭(名義)金融財富的增長必將促進家庭消費。消費支出在經濟放緩增長期間顯示出極大的韌性,對諸如金融、酒店、醫療、零售和食品板塊的需求會加速增長。野村預計,2009年和2010年的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5.2%和18.3%。
另外,野村對汽車、工業品、資本品及機械、電力公用事業(2555.659,5.24,0.21%)和新能源以及房地產也都給予了看好的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