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股災(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
目錄 |
股災是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蕩,並造成巨大損失的異常經濟現象。股災不同於一般的股市波動,也有別於一般的股市風險。一般來說,股災具有以下特點:
①突發性。每次股災,幾乎都有一個突發性暴跌階段。
②破壞性。股災毀滅的不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銀行,而是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使股市喪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災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遠超過火災、洪災或強烈地震的經濟損失,甚至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損失。
③聯動性。一是經濟鏈條上的聯動性,股災會加劇金融、經濟危機。二是區域上的聯動性,一些主要股市發性股災,將會導致區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確定性。股災表現為股票市值劇減,使註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化為烏有;股災會加重經濟衰退,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機會減少,會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衝擊著金融市場。
從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災發生算起,幾乎每一個有股市的國家或地區都發生過股災。1720 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和英國南海股災是世界上發生最早的股災;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於美國的股災,是波及範圍最廣的世界性股災;日本、臺灣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最頻繁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包含股災在內的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表現出匯市與股市輪番暴跌的特點。
股災後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論,主要認為股災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價過高、市場上流動資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認同的理論是股災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電腦程式實時計算股價變動和買賣策略, 在1970年代末漸在華爾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時買和賣。股災後很多人說電腦程式看到股價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設定的機制加入拋售股票, 形成惡性迴圈, 令股價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價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拋售股票。
(2)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謂投資組合保險,就是當市場下滑時,為止住損失,就賣掉股票。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得有潛在的接盤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盤者都消失了,投資組合保險的操作方式將股價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資組合保險依靠的是幾乎沒有限制的資金流動性,但流動性並不總是存在的,資金的流動性有時會幹涸。在每個人都想賣出時,這樣的投資策略是不可行的。
(3)經濟學家 Richard Roll 認為市場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國盛行, 但沒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卻在10月19日當天帶頭下挫, 因此是因為市場全球化令在一個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動在一天內漫延全球股市。
引發股市股災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 一國的巨集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 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 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 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1929年大股災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災難的發生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註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上午11點,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狂跌不止。自殺風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當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 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 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 美元跌至7美元。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
大股災之後,隨即發生了的大蕭條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 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股災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 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再次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蕩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股災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1989年12月,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日本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
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連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欲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1969年由李福兆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1973年發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
1987年到1990年,臺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當時臺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臺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涌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臺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涌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臺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 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從12000點的下跌過程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
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佈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 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只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止,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股災之所以叫股災,是因為它的破壞性大,造成了社會經濟巨大損失,引起了社會經濟巨大震蕩,因此,股災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考察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股災,不難發現,儘管各次股災發生的時間、時機和地點不同,導致股災的主要原因也不盡相同,但各次股災的經濟後果則存在驚人的相似。股災的經濟後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破壞股市自身的發展
一旦發生股災,股市自身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任何一個發生股災的股市都沒有例外。1720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後,法國人視股票投資為畏途,導致了法國股市和股份公司長期發展緩慢。同年,英國南海股災事件發生後,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面對股災的慘重教訓,英國國會在 1720年通過了著名的《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禁止公司自行發售股票,由此,剛剛興起的股份公司在社會上被視為金融欺詐團體而被宣佈為非法,陷入極其艱難的境地。在以後長達一個多世紀中,英國市場上的股票幾乎銷聲匿跡,英國股份經濟發展也因此停滯了 100多年。
1929年美國股災對市場的破壞力也大得驚人,人們談股色變,視股市如虎穴,人人畏而遠之,寧願把資金投向利息 2.5釐的債券,也不碰利息可達 7釐的工業股票。這次股災對美國投資者信心的打擊,用了 20多年才得以恢復,道·瓊斯指數也是在 25年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1992年日本股災後,投資者入市信心嚴重受挫,外資紛紛撤離東京市場,股份公司新股發行也另尋它徑。直到10多年後,日本股市還低迷不振。股災之所以會對股市造成如此大的破壞,這是由股市的本質特征和運行機制決定的。
從本質上說,股市是一個信用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是支持股市發展的動力。股災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導致股災的欺詐、違規、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過度投機行為使投資者有受騙上當的感覺而不敢入市。投資者不入市,市場就缺少需求,沒有需求的股市不可能發展壯大,股市的籌資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就會受阻。因此,股災是對股市積極意義的否定,是股市發展的大敵。
股市經濟損失嚴重
股市經濟損失多少,是衡量股災破壞力大小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能稱得上股災的,首先表現為股市經濟損失嚴重。股市經濟損失可從兩個方面來反映:一是股價指數跌幅大小。跌幅越大,經濟損失越大。例如,1929年美國股災,道 ·瓊斯指數累計跌幅高達82.30%,這意味投資者在這次股災中平均損失了82.30%的股票市值,或者說,股災前 100元的股票市值,在股災後已跌至 17.70元。二是股票市值損失多少。股票市值損失受股價指數跌幅和市場規模大小的共同影響。跌幅大,市場規模大,股市經濟損失也大。
由於現代股市規模普遍較大,因此,現代股災遠比過去股災的市值損失大。例如,1929年美國道 ·瓊斯指數跌幅為82.30%,紐約股票市值損失只有 741億美元。而 1987年美國道 ·瓊斯指數跌幅為33.7%,但紐約股票市值損失則達到 8000億美元,為 1929年的 10.79倍。此外,股災導致的股市經濟損失多少還與股災波及的範圍大小有關。世界性股災或世界區域性股災所造成的股市經濟損失,遠超過一個國家或地區股災所造成的股市經濟損失。例如,1987年 10年世界性股災的股票市值損失就高達 17920億美元。
引發或加劇金融危機
證券市場和金融市場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銀證合一的國家如此,銀證分離的國家也是這樣。這不僅因為證券市場的資金來自社會進而減少了銀行資金來源,而且因為證券市場的許多資金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銀行。股災導致股票市值重大損失,必然使從銀行流入股市的資金無法按原有數量流回銀行;股災導致經濟衰退使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或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機會減少,會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衝擊著銀行和匯市。總之,股災會引發金融危機。對於金融危機直接導致股災的國家和地區,股災的發生則會加劇金融危機。
1929年美國股災首先遭受衝擊的就是金融業。相當一部分銀行長期貸款資金成為呆帳。與此同時,客戶又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擠兌現象到處可見,許多銀行紛紛倒閉破產。美國倒閉、破產的銀行,從 1929年的 659家增至 1931年的 2294家,最高比例達銀行總數的10.6%。到 1933年,美國破產和行業整頓、改組的銀行高達 4004家,占美國銀行總數的28.2%。
由於銀行業推波助瀾是日本 20世紀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股市過度投機的主要原因,因此,1992年日本股災直接導致了日本深度金融危機。日本銀行呆帳、壞帳迅速增加,據日本大藏省公佈的數據就高達 50萬億日元。股災後,日本銀行普遍出現虧損甚至巨額虧損,一些銀行破產或倒閉。1992年日本股災對金融業的衝擊多年後仍未完全消除,1997年就有阪和銀行、京都共榮銀行和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由此,日本金融業在國際上信譽和聲望大大降低。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分別引發了墨西哥股災和東南亞股災的發生,後者反過來又把前者推向深淵,從而形成了匯市與股市輪番下跌的悲慘局面。1997年7月至 1998年1月,除港元外,其它幾乎所有金融開放的國家和地區貨幣都貶值,印尼盾貶值70%以上,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和韓元貶值幅度也高達30%~50%,新加坡元、新臺幣和日元貶值10%~20%。整個金融業陷入極度混亂狀態和劇烈動蕩之中。僅為了緩和或阻止貨幣貶值一項,墨西哥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就幾乎耗盡了多年節餘下來的外匯儲備,結果仍然無濟於事,留下來的是銀行壞帳、呆帳和不良資產日益增多,銀行信用降低,貨幣貶值,通脹加劇。
加劇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
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市與經濟共興衰,這已成了人們的一種共識。不管股災的起因如何,已有的經濟衰退跡象或投資者對經濟衰退預期的普遍認同則是股災發生的根本原因。由於股災的發生是對經濟衰退所作的一種過分誇大的反應,不僅破壞了股市自身正常的發展,而且引起或加劇金融危機,這都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從而加劇經濟衰退,嚴重時還會導致經濟危機。
1992年世界性股災導致全球經濟危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股災引起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極度悲觀,導致投資銳減。美國私人投資由1929年的160億美元減至1933年的 3.4億美元,美國經濟因此失去發展的動力。需求減少導致生產下降,美國工業生產 1933年比 1929年下降了50%,農場總收入由 1929年的 120億美元降至53億美元,下降了55.84%;國民收入由 1929年的 878億美元降至 1933年的 402億美元,下降了54.22%。生產下降導致工人收入減少和失業增加。
1929年,美國人均收入為 681美元,1933年降至 495美元,減少了21.32%;失業率從 1929年的5%上升到 1931年的25%。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整個西方世界經濟倒退了幾十年,直到 20多年後才得以恢復。1991~1992年日本股災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也是觸目驚心的。20世紀 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是整個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人均GNP先後超過了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1991~1992年日本股災後,日本經濟進入長期的衰退之中,資金外流嚴重,國內投資銳減,經濟增速明顯放慢,並從高於西方其它國家演變到低於西方其它國家。
例如,1990、1991、1992和 1993年,日本GNP年增長率依次為4.8%、4.3%、1.1%和-0.2%。股災前後經濟增長反差極為明顯。與此相反,同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卻出現了明顯的回升。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後,儘管有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機構大力援助,但較長時期仍未擺脫經濟困境。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股災不僅對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打擊是空前沉重的,而且對整個世界經濟增長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引起社會動蕩
股災及其所產生的嚴重經濟後果最終都會轉移到人們生活上來,這是社會動蕩的根源之一。
首先,每一次股災都會加劇貧富分化。這是因為股災的市值損失並不是平均分攤到每一個投資者身上的,只有在高位跟進且在股市暴跌中無法出逃的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高位賣出反而因禍得福而成為股災的受益者,在股市暴跌最初出逃的損失也較小。這就大大加劇了投資者收損的兩極分化,有的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更多的則血本無歸,傾家蕩產。
其次,股災加劇經濟衰退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失業上升,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也會引起社會動蕩。此外,股災加劇金融危機,造成貨幣貶值,引發通貨膨脹,都將直接或間接導致人們社會生活秩序混亂,社會動蕩加劇。1997年至 1998年 1月印度尼西亞金融危機後,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商品搶購、游行甚至暴動的現象,亦能說明這一點。
在我這裡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