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说:“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 “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一个故事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实暗合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实际上,“阿伦森效应”在组织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以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政府部门工作,从被保护的环境一下子跳入了一个竞争性的环境,很容易发生“适应不良症”。作为新人,开始时的勤奋工作可能被领导和同事重视并得到赞扬,但日子一长,从局外人逐渐成为局内人,领导的表扬没了,同事的赞赏少了,他会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产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没有初来时的那股干劲了,孰不知这种由勤到不勤的转变,对领导和同事而言,同样会产生:“褒奖递减”作用,形成“阿伦森效应”,对其表露出不满。这会进一步加剧该学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懒散,进而大家对其更没有好印象。这种恶性循环会使这位大学生越来越陷入一种非常失败的关系之中。
评论(共48条)
对于一些艰深的难题,只要能跳出思维定势的怪圈,就定能找到易如反掌般的好计策~~
而,这良策,是建立在对人类心灵特性的娴熟掌握基础之上~~
上面的故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啊~~~
还有一点,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新的法则:目标转移法则
开始,小孩子们的目标纯粹只是玩玩而已,后来,加上奖品,因为利益的驱使,将他们的目标转移到了奖品上来,如此悄无声息,真是厉害!
目标悄无声息转移很好哈, 也说明利是人所共想的东西, 当然贬损递减,褒奖递加会增强彼此的心相近,增加好感; 而反之,贬损递加,褒奖递减也会减弱好感,和增强敌意。 可以建议一套贬损等级和褒奖等级的制度。最好在褒奖上具有无限延伸性,那么对于人心的拉弄和稳定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逐渐递减正激励也是一种负激励!所以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近美好的生活是很好的选择,从天上掉下来则让人难以接受!80、90后们喜欢上繁华的都市,不愿意回到生养自己的穷地方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效应只是针对特定情形,可千万不要误解,那个先小人后君子更不可取,你要明白你做事做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工作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对待生活工作耍这种小聪明是自欺欺人,最终会害了自己
这里列举的几个例子跟 过度理由效应 里面例子 一样的 这两个效应有何相同跟不同之处呢?期盼高手解惑
我觉得可能 过度理由效应会在关注物质激励的同时也会关注精神方面的激励吧,从而形成内外部共同的驱动力,而 这里的理论可能更多地说的是物质方面。
目标悄无声息转移很好哈, 也说明利是人所共想的东西, 当然贬损递减,褒奖递加会增强彼此的心相近,增加好感; 而反之,贬损递加,褒奖递减也会减弱好感,和增强敌意。 可以建议一套贬损等级和褒奖等级的制度。最好在褒奖上具有无限延伸性,那么对于人心的拉弄和稳定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精神上的制度怎么建立
好问题
经历过第一个例子,但我当时想的:有东西就行,后来没东西,也觉得无所谓
在没有对照的基本情况下,人们喜欢往高处走;反之,在有对照情况下,当开始从拐点走下坡路的时候,会让人更加失望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