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亞伯拉罕·馬斯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Abraham H. Maslow)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放大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目錄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生平簡介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突發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隻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面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係之惡劣。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後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使馬斯洛成為一個害羞、敏感並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後來當他回憶同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後的馬斯洛由於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後來才有所改變。馬斯洛從五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曆史時,托馬斯·傑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青少年時期他曾因體弱貌醜(鼻子太大)而極度自卑,藉鍛煉身體冀求得到補償。進人大學後讀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的早年經歷不僅影響了兒時的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後的馬斯洛仍然害怕當眾發言。以至於每一次演說之前他都會經歷極為強烈的焦慮。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佈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佈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裡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裡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佈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爾·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傑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傑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傑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他的父母未受過教育,但他們堅持讓他學習法律。起初他滿足他們的願望於 1926 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專修法律。但僅僅兩個星期,他就斷定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法律上,感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而廣泛地另選擇各種喜歡的學科。三個學期之後,他轉往康奈爾大學。他的心理學導論課的教師是 W.馮特的學生 - 構造主義學派的創始人 E.鐵欽納,但他很快厭倦了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分析和鐵欽納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紐約市立學院。1928 年,馬斯洛不顧父母的反對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學貝莎(Bertha Goodman)結婚,他們有兩個女兒。馬斯洛宣稱,他真正的生命是從結婚和轉學威斯康星大學時開始的,那時馬斯洛 20 歲,貝莎 19 歲。婚後,馬斯洛和貝莎遷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他的學業,這也是他真正進入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時,馬斯洛發現了行為主義併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師從當時行為主義代表之一 C.赫爾研究動物學習行為。然而,隨著他日益增多地研讀格式塔心理學S.弗洛伊德心理學,馬斯洛對行為主義的熱情漸漸減退。當年輕的馬斯洛夫婦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馬斯洛又有了個重要的發現。他寫道:“我們的第一個嬰孩改變了我的心理學生涯,他使我從前為之如痴如醉的行為主義顯得十分愚蠢,我對這種學說再也無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如果適當地運用它們,人的生活就會變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樣美好。”

  馬斯洛於1930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次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1934 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威斯康星大學,他選修了美國靈長目動物研究的主導研究者,以研究羅猴和依戀行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實習課,併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後來又成了他的第一個博士生。期間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學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馬斯洛的老師。至此,他漸漸對猿猴產生了興趣,並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馬斯洛每天花數小時,在不驚擾動物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 35 個靈長目動物悄悄進行觀察,並做詳細的筆記。並完成了題為《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的博士論文,用來證明不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他註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種“內在的自信心”或“優越感”,而不是通過肉體攻擊取得的。在某種意義上,他正在構思一個建立在支配驅力之上的初步理論,用來解釋高級動物中的許多社會行為。由於他的論文非常出色,他給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倫比亞大學給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後獎學金,並邀請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學院協助自己進行新的課題研究。1935 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見馬斯洛雖反對行為主義,但受的卻是行為主義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學院擔任心理學副教授時,他在思想上才放棄行為主義,改而走向人本主義

在布魯克林學院期間影響馬斯洛心理學思想轉變的原因有四:

  1. 他的第一個孩子出世後,他觀察嬰兒行為的奇妙現象,使他領悟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企圖藉動物研究結果推論解釋人類行為的做法,根本不切實際。因此他曾對人說:“我敢說,凡是親身養育過小孩的人,絕不會相信行為主義!”
  2. 受現象論中所強調的立即和直接經驗觀念的影響。
  3. 存在主義哲學家所強調的個人存在和自由意志觀念的影響。
  4. 格式塔心理學思想中整體論理念的影響。馬斯洛在布魯克林任教期間,正是德國納粹迫害學術思想時期,很多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避難美國,他亦因而得識格式塔心理學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K.霍妮、阿德勒及 E.弗洛姆等人。這些人的思想都對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念產生了影響。

  1951 年馬斯洛應馬薩諸塞州新成立的布蘭代斯大學之聘擔任心理學系主任和心理學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惟以當時行為主義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視,連他的文章都無法在心理學刊物上發表。直到 1961 年結合志同道合者創辦《人本主義心理學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後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第 32 分會。至此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才獲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9 年退休後赴加州,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1970 年 8 月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併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議。1971 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設置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兩件事標誌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獲得美國及國際心理學界的正式承認。遺憾的是,馬斯洛本人未能親眼看到他多年為此事盡瘁所獲致的成果。

馬斯洛心理學思想貢獻

  馬斯洛的主張雖未完全取代行為主義,但他所強調的心理學應研究人性整體的思想,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具體言之,馬斯洛心理學思想最大貢獻,有以下幾點:

1.人本心理學方法論
  馬斯洛所推動和發展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他反對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當作動物和機器和盲目照搬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機械主義心理學方法論,倡導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以“整體動力論”消除還原主義的弊端,消解科學與價值的矛盾,使心理學成為“價值科學”,提倡性善論和對健康人格的研究,重視人的潛能、自由、責任和尊嚴,強調人性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建立起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
2.人性本質觀
  對人性本質的看法,馬斯洛的心理學思想顯示了以下四個論點:
  1. 對心身關係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論觀點,此觀點顯示在其需求層次論,從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發展是採連續觀。
  2. 天性與教養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天賦善根是其一生髮展的內在潛力。
  3. 對知識來源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綜合觀點,他認為理性主義所講的先天理性、經驗主義所講的後天經驗及現象論所指直覺,全都是知識的來源,而直覺則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4.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非決定論的看法,不但反對物質決定論,而且也反對精神決定論。因此他強調個人的行為決定於他自己,決定於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點正顯示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3.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主要載於他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惟他所指“動機”一詞,並非如一般所持“動機是促發行為的內在力量”的說法;他所說的動機,是指人性本質中的善根。動機像一棵大樹的種子,在長成大樹之前,種子之內已蘊藏了將來成長為一棵大樹的一切內在潛力。人類的動機也就是個人出生後一生成長髮展的內在潛力。因此,馬斯洛的動機理論亦即其人格發展理論。馬斯洛在該書中,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求層次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1954 年他在書中將動機分為 5 層: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 - actulization needs),1970 年新版書內,又改為如下之 7 個層次: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護與免於遭受威脅從而獲得安全的需求;
  3. 隸屬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納、愛護、關註、鼓勵及支持等的需求;
  4. 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 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對美好事物欣賞並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 自我實現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解釋,各種需求層次之間存在有以下的關係和特點:

  1. 各層需求之間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後順序之別;只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現意外。例如:創造性的人的創造驅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為強烈,也有些人的價值觀和理想是如此強烈。以致寧願死也不放棄他們。
  2. 七層需求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較高的後三層稱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質,為均系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產生,故而又稱匱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3. 較高層次的需求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就像生物的進化一樣;
  4. 需求的層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較低,這種需求容易消失,同時相伴的酬賞延遲也較沒關係;
  5. 生活在高需求層次的人意味著其物質性的事物較充分,較長壽,較少生病,睡得較好,胃口較佳;
  6. 高層次的需求強度較弱;
  7. 高層次需求得來的滿足是較為主觀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穩,內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8. 當個人的環境(經濟、教育等環境)較好時,個人較易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9. 當個人滿足其高層次需求之後,個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實現的目標。
4.自我實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個人人格獲得充分發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質的終極目的,也就是個人潛力得到了充分發展。據馬斯洛估計,人群中能夠自我實現者不過十分之一,原因是個人條件之外,難免受環境因素的限制。他選出美國名人中傑佛遜、林肯、愛因斯坦等人,認為他們都是自我實現的人。馬斯洛分析發現這些人的人格特質有幾點相同:
  1. 有良好的現實知覺;
  2. 能正視自己、別人和自然;
  3. 他們活動和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被迫的;
  4. 能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形成看法;
  5. 有獨立自主性,不受環境和文化的支配;
  6. 能認識人類;
  7. 和為數不多的人發生深厚的友誼;
  8. 有與眾不同的鑒賞力和審美觀;
  9. 具有民主的價值觀;
  10. 有一種哲理性、無敵意的幽默感;
  11. 具有創造力;
  12. 有較多的高峰體驗
  13. 有高度的社會興趣,但不墨守成規。
  在這些特征中,馬斯洛特別強調頂峰體驗的概念。頂峰體驗(peak experience)指自我實現者在人生歷程中曾有過體驗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經驗。頂峰體驗多在人生領悟、至愛授受、苦盡甘來或宗教悟道等情境下產生,是人生難得的經驗,只有實際經歷過的人才會有此體驗。高峰體驗是人類的共同感受,每個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這種體驗。自我實現者的高峰體驗頻率較高且程度較深。
5.超個人心理學
  由於不滿足於人本主義只關註個體自我及其實現,再加上受到東方智慧的影響,馬斯洛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中後期經常和蘇蒂奇等其他人本心理學家討論超越人本的問題。他們開始醞釀關於這一新領域的心理學,即“第四勢力”或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馬斯洛認為這種心理學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實現心理學特別是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等。超個人心理學自誕生之後,在西方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馬斯洛8階段模型最終版

Image:马斯洛8阶段模型.jpg

亞伯拉罕·馬斯洛語錄

  •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柄鐵錘,你就可能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鐵釘。
  • “人的需求層次理論”:最低層次是對生理上的需求;第二,包含對安全、穩定和質量的需求;第三,歸屬感;第四,對獲得尊重的需求;第五,人類對自我實現的需求。
  • 成長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而有人會逃避成長。
  •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去做比你儘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麼,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里,你將是很不幸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聯繫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
  • 為了避免對人性失望,我們必須首先放棄對人性的幻想。
  • 一個音樂家必須作曲,一個畫家必須畫畫,一個詩人必須寫詩,這樣他才能最終做到心平氣和。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就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
  • 我們不光會熱愛自己最好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機會感到恐懼。
  • 榮譽感與成就感是人的高層次的需要。
  •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有自製力。
  • 對任何事物都需要極大的愛才能夠聽其自然,讓它保持原樣,任其隨意發展。
  • 當兒童感到不安全的時候,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的表現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來。
  • 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
  • 一個愛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滿足的成年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獨立。正是那些堅強、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經受住愛和聲望的損失。
  • 當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被尊重的需要,被愛的需要。
  • 對於只有一把錘子的人來說,他遇見的每樣東西看起來都像一顆釘子。
  • 如果你手裡有一把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

馬斯洛的主要著作

  1. 《動機與人格》(1954)
  2. 《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
  3. 《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1964)
  4. 《科學心理學》(1967)
  5. 《人性能達的境界》(197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5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亞伯拉罕·馬斯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4.180.* 在 2009年1月15日 16:19 發表

偉人、教父、一生的目標

回複評論
112.2.167.* 在 2010年9月4日 01:10 發表

什麼需求、、人活著就是在追求滿足感。無論善惡高低貴賤善惡思想肉體。只是層次不同,素質決定的。只有提高素質才能達到第5種境界。誰說年輕人達不到、、、、

回複評論
124.73.85.* 在 2010年12月25日 14:49 發表

可敬的人,導師!

回複評論
220.191.253.* 在 2011年3月8日 21:08 發表

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

回複評論
14.223.15.* 在 2011年6月23日 15:00 發表

偉人!

回複評論
218.241.185.* 在 2011年7月14日 12:50 發表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用在教育上,我覺得對我們幼兒園教育和家長育兒都很有啟發。想想,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上課認真聽講,希望孩子們在家聽大人的話。卻很少有家長真正能夠理解孩子的需求。當一個困了,累了,餓了的孩子,在沒有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時,大人們期盼孩子們能夠學習,這是不合理的期盼。當孩子情感上受到了傷害,沒有覺得被愛和關註,或在被脅迫,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習就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同時,會是孩子對學習產生錯誤的認識:學習不快樂。並影響孩子一生。 因此,請老師們,家長們,在要求你的孩子好好學習,擁有好的行為時,請先滿足孩子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去求之後,再來就容易的多了。呵呵,有感而發。

回複評論
211.143.23.* 在 2011年10月7日 19:18 發表

洞察世界,先知

回複評論
220.115.38.* 在 2011年12月14日 14:13 發表

零度極限

回複評論
117.43.216.* 在 2012年6月21日 16:35 發表

呵呵 我喜歡管理 更對偉人敬重

回複評論
211.138.5.* 在 2013年3月23日 09:25 發表

我是一位企業管理者想想銷售,工人力度,生產效率深感體會啊

回複評論
113.110.216.* 在 2013年4月7日 23:51 發表

是啊,管理這個東西是最難的,其實,道家的思想是很那個的,無為而治吧。

回複評論
81.87.36.* 在 2013年12月2日 08:33 發表

太天真

回複評論
183.67.62.* 在 2016年12月14日 06:23 發表

謝謝文獻

回複評論
223.104.105.* 在 2017年8月15日 20:01 發表

需要層次理論我看有的書寫的是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的,有沒有確切的文獻考證啊?

回複評論
182.97.125.* 在 2021年6月18日 18:19 發表

223.104.105.* 在 2017年8月15日 20:01 發表

需要層次理論我看有的書寫的是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的,有沒有確切的文獻考證啊?

你是不是要寫論文

回複評論
122.118.115.* 在 2021年12月26日 22:43 發表

218.241.185.* 在 2011年7月14日 12:50 發表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用在教育上,我覺得對我們幼兒園教育和家長育兒都很有啟發。想想,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上課認真聽講,希望孩子們在家聽大人的話。卻很少有家長真正能夠理解孩子的需求。當一個困了,累了,餓了的孩子,在沒有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時,大人們期盼孩子們能夠學習,這是不合理的期盼。當孩子情感上受到了傷害,沒有覺得被愛和關註,或在被脅迫,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習就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同時,會是孩子對學習產生錯誤的認識:學習不快樂。並影響孩子一生。 因此,請老師們,家長們,在要求你的孩子好好學習,擁有好的行為時,請先滿足孩子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去求之後,再來就容易的多了。呵呵,有感而發。

贊同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