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超個人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目錄

什麼是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指意識的擴充能超越自我的範圍和時空的限制。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學充分發展的結果,也可以說它是人本心理學的派生物。亦稱“超現實心理學”。20世紀60年代末由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等人提出。目的在於探求人類心靈與潛能的終極本源,主要關註人生價值、人類幸福、宗教體驗、自我超越的途徑、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識狀態等問題。試圖融合東西方科學、文化,建構比人本主義心理學更開放的範式

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轉換意識狀態

  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核心是意識論,但它不同於西方傳統的意識理論,而是一種包含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分層次的、有高低級之分的意識理論。概括地說,人的意識可分為正常的意識狀態和轉換的意識狀態。前者是低層次的、分化的意識狀態,而後者則是高級的、超越自我的意識狀態。塔爾特將其定義為“個體明顯地感覺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就是說,它感覺到的不只是一種量的轉換,而且其心理活動的質已有所不同”。克瑞普納則具體劃分了20種不同的意識狀態,其中前19種是轉換的意識狀態,而最後一種則是正常的醒覺意識。

(1)做夢狀態:其特點是出現快速眼動,在腦電圖上呈現快波。

(2)睡眠狀態:未出現快速眼動,腦電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狀態:其特點是在出現睡眠迴圈時有生動的表象。

(4)朦朧狀態:睡眠迴圈結束時出現的狀態。

(5)過度警覺狀態:表現為高度集中註意和警覺,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出現,或表現為對某些藥物的反應。

(6)睏倦狀態:表現為心理活動速度明顯減慢,例如在強烈的抑鬱狀態下,或由於低血糖、過度疲勞等引起的狀態。

(7)狂喜狀態:行為有強烈的主動性或表現出欣喜若狂的情緒,有時由狂歡儀式等引起。

(8)癔癥狀態:表現出強烈的消極破壞性情緒,如主觀暴力行為、恐懼或憤怒等。

(9)分裂狀態:表現為人格的主要成分無法整合,例如在變態心理、多重人格等狀態下。

(10)退行狀態:一種與實際年齡明顯不符的意識狀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當催眠師發出年齡退行指令時,被催眠者所表現出的行為。

(11)沉思狀態:是一種轉換、擴張的知覺形式,具有強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體驗強烈,通常由專門的沉思訓練所引起。

(12)迷離狀態:表現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覺和關註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

(13)白日夢狀態。

(14)遐想狀態:沉浸在某種幻覺之中。

(15)內部掃描:對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反思。

(16)因酒精藥物等引起的木僵狀態:表現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狀態:表現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儲存記憶狀態:表現為過去的某一經歷被生動地再現或回憶起來。

(19)擴展的意識狀態:這是由致幻劑等藥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體控制的一種知覺方式。

(20)正常的醒覺狀態。

  目前超個人心理學正在對這些轉換的意識狀態進行認真的研究,且有相當數量的成果出現。

意識譜理論

  肯威爾伯是當代超個人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他於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關於人的心理發展模型的“意識譜”(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論。該理論把人的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即心靈層、存在層、自我層和陰影層,每一層代表著對個人本體的不同理解。

  心靈層是人的最內在的意識與宇宙的終極實在相認同時的意識狀態,它是意識的唯一真實的狀態,因而又被稱為宇宙意識層、人的最高本體層。在這裡我(self)與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達到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層表明人與有時空的心身機體相認同,正要把我與非我、機體與環境分隔開來。此時人的理性思維開始發揮作用,自我感、意志等開始發展。同時,其它因素也對人產生影響,使每個人的存在意識和經驗出現個別差異

  自我(ego)層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認同。人的有機體一分為二,一個是作為自我奴僕的肉體,另一個是與肉體相脫離的自我。人的本體意識在這一層次逐步縮小。

  陰影層是意識中最狹窄的層次,此時人只和自我意識的某些部分(或與其人格面具)相認同,自我的其它傾向則被視為痛苦的、不適當的陰影而被排除在外。

  這四個層次中只有心靈層才是唯一真實的,其它層次都是虛幻的意識層。維爾伯認為,西方心理學主張主客二分,從而把身與心、我與非我、心靈與宇宙人為地分隔開來。超個人心理學就是力圖剋服這種主客二分,使心靈的虛幻分化轉變為本體意識的統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發展階段聯結成一個連續統一體。

沉思

  沉思(meditation)又稱靜坐、入靜,是人類最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這種以沉思的姿態坐著的形象。近30年來,超個人心理學在推動沉思的研究和訓練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調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國就有600多萬人嘗試過沉思的治療或訓練。目前,沉思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研究意識狀態改變的方法。人們只要經過嚴格的沉思訓練,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進行心靈的對話。這種起源於古代東方心理訓練技術已經和現代西方的科學實證相結合,成為拓展心理學家的視野、探索心靈奧秘的一種特殊技巧。

宗教

  超個人心理學非常關註宗教現象與神秘體驗,但它不是從宗教迷信的觀點來盲目信仰,而是試圖通過對宗教體驗的研究,探討其中的超覺智慧和心理作用。威爾伯研究超個人心理髮展階段時曾確定了三個階段。第一是產生微妙的內心體驗階段。當人們在沉思、祈禱或瑜珈功訓練中,使喧鬧的心靈沉靜下來時,便會覺知到一種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感覺。第二是因果關係階段,此時所有的經驗對象都發生了分解,留下來的只有純意識。第三是純粹階段,經驗對象在意識中重新出現,但這是經過純粹改變的意識,是心靈的徹悟。因此,所謂神秘的宗教體驗就是訓練心靈經歷不同的心理髮展階段,產生自我超越的意識狀態。

  沃什在研究宗教現象時指出,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宗教教派和教義之爭,是因為不同教派的創立者產生了不同的意識狀態。如果能用專門的訓練方法使人產生相同的內心體驗,就能在異常的超越狀態下進行心的交流,從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內涵。沃什認為,必須通過才能使人產生這種體驗,這包括三個過程。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為有智慧的人。這種智慧不同於知識。智慧是能對我們進行改造的東西,而知識則是我們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動改造我們的東西。第二是學習和掌握一個人希望進行交流的那種文化的語言和概念系統。第三是進行翻譯,即把個人的理解翻譯成適合該文化的語言和概念,最終產生一種“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體驗。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超個人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