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差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
目錄 |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遺傳和環境的交互影響,使個體在身心特征上顯示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現象。
瞭解個體差異的目的:在於使組織能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責
個體差異的研究[1]
近代對個體差異的重視和研究源於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對個體差異的實驗室認定。1879年,隨著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第一個實驗室,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人類行為的共同特點時,發現對於同一刺激,各人的反應常常不同。開始時以為這是由實驗本身的誤差造成的,但經過長時期的實驗後,終於發現這種差異與誤差無關,而是由被試個體之間的差異造成的。隨著這一發現,個體差異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隨後,高爾頓、卡特爾、桑代克、比奈、斯騰等人對個體差異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個體差異的研究逐漸被性向研究所代替。性向(aptitude)作為某種特定情形下行為的預先傾向性或適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個性,既包括意動,也涉及情感,而且還暗含著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學以及社會決策和規劃的許多領域中均具有重要意義,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特別是克龍巴赫和斯諾的開創性研究,使之與教學緊密聯繫了起來,直到現在仍然是個體差異研究乃至教學論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之一。
60年代,有關動機的研究日益豐富和深入,進一步揭示出人類行為多樣化的根源。動機理論表明,由於人的需要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動機,從而導致了不同的行為,而不同的行為反過來又強化了不同的動機。如此迴圈往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動機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將人的個體差異的研究從單純的心理差異引向了社會性差異,由微觀的個體差異引向了巨集觀的個體差異。
70年代初,元認知研究的興起,把個體差異研究又推上了一個新臺階。1976年,弗拉維爾在《認知發展》一書中對元認知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和系統的論述:“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知,它是以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為對象,以對認知活動的調節和監控為外在表現的認知”,其實就是“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元認知在個體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它對於更好地解釋個體差異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學習的差異性等,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從而極大地深化、完善了個體差異的研究。
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各學科研究既縱深分化又綜合貫通的趨勢,對個體差異的研究也進一步微觀化和綜合化。前者比如在個體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認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現,後者比如許多研究通過強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從環境與人相互作用的觀點解釋人的個體差異的形成與發展等。
近年來,關於個體差異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學、教育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學習風格、內部動機、認知方式等個體差異變數逐步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發展水平的差異
能力有高低的差異。大致說來,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現為正態分佈;兩頭小,中間大。以智力為例,智力的高度發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發展低於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後;中間分成不同的層次。如下表:
智商在人口中的分佈
(2)表現早晚的差異
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現較旱,年輕時就顯露出卓越的才華。這叫“人才早熟”。這種情況古今中外,各國都有。在音樂、繪畫、藝術領域,這種情況尤為常見。另一種情況叫做“大器晚成”。這指智力的充分發展在較晚的年齡才表現出來。這些人在年輕時並未顯示出眾的能力,但到中年才嶄露頭腳,表現出驚人的才智。這種情況在科學和政治生活舞臺上屢見不鮮。可見,並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3)結構的差異
能力有各種各樣的成分,它們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結合起來。由於能力的不同結合,構成了結構上的差異。例如,有人長於想像,有人長於記憶,有人長於思維等。不同能力的結合,也使人們互相區別開來。例如,在音樂能力方面,有人有高度發展的曲調感和聽覺表象能力,而節奏感較差;而另一人有較好的聽覺表象能力和強烈的節奏感,而曲調感差。查子秀(1990)比較了超常兒童與常態兒童的認知能力,包括語詞類比推理、圖形類比推理、數概括類比推理、創造性思維和觀察力。結果發現,二者在認知的不同方面並非都差異明顯,而是在解決難度大的問題上思維能力差異大,如超常兒童在創造性思維和數概括類比推理上發展特別突出。
(4)性別的差異
20世紀30年代的許多研究發現,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沒有性別差異。40年代,韋氏智力量表問世,使智力測驗不僅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還能測查特殊智力因素。性別差異並未表現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數學能力的性別差異:數學能力是對數學原理和數學符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計算和問題解決上。計算能力體現了對程式性知識的速度和精確性技巧的要求;問題解決則體現了對信息的正確分析與選擇、組織好策略性知識、應用統計方法的綜合性技能的要求。海德(l990)縱觀40年來100個有關的研究,經過元分析發現:女生在計算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只表現在中、小學階段;在問題解決上,中學時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學階段則表現出男生的優勢。對於數學操作來說,男生在標準化測驗上普遍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學校所獲得的評定等級上比男生高。一些研究認為,男生在競爭性數學活動中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合作性數學活動中比男生好。
言語能力的差異:言語能力是對語言符號的加工、提取、操作的能力,表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言語能力並非單一的結構,它包括對言語信息的記憶、轉換、理解、組織和應用等方面。霍沃(1987)總結了3—8年級的一系列研究後發現:女生言語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種言語能力中,以詞的流暢性所顯示的女性優勢最為明顯(1990),而言語推理則顯示了男性優勢。但研究言語能力的性別差異並沒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
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空間能力是體現性別差異最明顯的一種能力、也是較難描述和解釋的一種能力。林蘭德等將空間能力定義為一種涉及表徵、轉換、生成和回憶符號和非言語信息的技能。基於以往的研究,他們提取了空間能力的三個因素:①空間知覺:指在干擾條件下,對垂直與水平方位的確定。②心理旋轉:指對二維或三維圖像表徵的旋轉能力。③空間想像:指對所顯示的空間信息進行多步分析加工的能力。研究表明,在空間知覺和心理旋轉測驗中,男性明顯優於女性;而在空間想像力測驗中,男女差異不顯著。
- ↑ 許潔英.個體差異研究及其教學意義.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906
抄襲百度百科的定義!!!丟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