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目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特征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總起來講是資本剝削雇佣勞動。具體說來,這裡有三個要點。

  第一,資本家階級壟斷了對生產資料占有

  第二,廣大勞動者對生產資料“一無所有”而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佣勞動者。

  第三,資本家無償地占有雇佣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動機和根本目的。

  (2)這是一種採取商品經濟形式、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通過擁有資本而占有他人勞動獲取剩餘價值的剝削方式。

  (3)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與以往的剝削制度的區別在於,歷史上一切剝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剝削者無償占有被剝削者的剩餘勞動,而資本主義剝削則表現為資本家無償占有雇佣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以雇佣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其實質是資本剝削雇佣勞動。從理論體繫上講,本節闡述剩餘價值理論,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剩餘價值生產的前提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雇佣勞動制度形成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運行的前提條件。勞動者擁有勞動力所有權但喪失了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勞動力商品價值使用價值都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其最大的特殊性在於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過程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2)勞資關係的形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義上,所有制是直接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間的社會經濟關係,並表現為經濟利益的實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憑藉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佣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佣工人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3)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從社會再生產的三個主要環節入手闡釋該觀點。

  第一,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從直接生產過程來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不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但這並不等於說,資本的所有部分都能發生增殖。資本的不同部分在生產剩餘價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變資本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重要的物質條件,只有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才帶來剩餘價值。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資本家總是儘可能地採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兩種方法。從再生產來看,為了追逐更多的剩餘價值和應對競爭的壓力,單個資本的規模通過積累和集中兩種形式而不斷地膨脹,資本有機構成隨之提高,其結果是社會財富占有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的產生,終將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

  第二,剩餘價值的實現。馬克思從資本迴圈資本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等方面闡釋了資本增殖的條件,揭示了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增殖。產業資本要連續不斷地迴圈,就不能處在某一種職能資本形式上,必須按一定比例分割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必須保持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也就是空間上的並存性,時間上的繼起性。

  資本運動速度的快慢會影響增殖能力的大小。資本周轉研究的是資本運動速度。兩大因素影響資本周轉速度:一是周轉時間,二是產業資本的結構,即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的比例與各自的周轉速度。資本運動速度影響年剩餘價值量和年剩餘價值率

  社會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關鍵是要解決物質補償和價值補償問題。分析社會資本運行的理論前提是:在物質形態上,社會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在價值形態上,社會總產品分為C、V、M三個部分。無論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中還是在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之間都必須保持規模和結構上的協調,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

  第三,剩餘價值的分配規則及其結果。從兩個方面來看。其一,勞資之間對新價值的分配決定了剩餘價值總量。資本主義工資勞動力價值價格的轉化形式,工資數量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剝削雇佣勞動的基本經濟關係,況且,工資的增幅遠低於新價值的增幅,因而剩餘價值總量不斷遞增。其二,資本家各利益集團間對剩餘價值的瓜分。在剩餘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下,資本在部門間的流動,使得利潤率平均化,形成了等量資本得等量利潤的分配規則,在此基礎上,不同部門的資本家集團分別獲得了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銀行利潤、地租等相應份額,完成對剩餘價值的瓜分。

  (4)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貨幣執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就使得經濟危機有可能發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在剩餘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下,再生產的比例並不能被自覺遵守,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所難免,根源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產關係與社會化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新的特點。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缺陷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他們所生活的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根本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實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極其不平等的。勞動臣服和隸屬於資本。雇佣工人與資本家在生產領域是尖銳對立的。

  第二,在分配上,資本家憑藉資本所有權,通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占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與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相伴而生。無產階級的貧困加深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第三,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大生產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經常發作的經濟危機中迴圈。由於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本質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已經被證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這些制度及體制性的缺陷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反映生產力與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僅僅是時間的問題了。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缺陷並沒有從根本得到剋服

  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他們預見不到的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主要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併在基礎上發展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使得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形式、收入分配政策及經濟運行模式等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缺陷並沒有從根本的得到剋服。

  從私有制的實現形式上看,儘管股份公司形式在很大程度實現了資本社會化,但私有制的性質決定了它只能是一種私有制的實現形式,並且是一種有利於大資本對中小資本及廣大作為股東的勞動者控制的形式。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壟斷資本均可視為股份公司制度的一個自然的發展。作為勞動力的勞動者與大中小資本所有者在生產中的地位仍是極不平等的。

  從分配上看,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改變分配不公正收入再分配政策,並建立、完善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一、二百年前無產階級曾經歷的貧困生活確實已不多見了,但無產階級貧困化現象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高比例的貧困人口的存在表明資本主義分配製度的內在缺陷並不會因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而根本改變。

  從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角度觀察,雖然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不斷變化並日趨緩和,但體制性的缺陷仍十分明顯,從“市場失敗”到國家干預,再從“政府失敗”回到市場自發調節,錶面上看僅僅是國家與市場調節作用問題,本質上是無論採取何種形式,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都是無法剋服的。這已為二戰前和二戰後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所證明。如果說二戰前的經濟危機與政府不幹預經濟有關的話,70年代以後出現的“滯脹”則直接就是國家干預的結果。減少國家干預與實行國有經濟民營化可能會暫時使經濟走出“滯脹”的泥潭,但政府不幹預卻會帶來戰前體制的復歸,孕釀著更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意義

  依照馬克思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形態,它是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以資本剝削雇佣勞動為特征的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它繼承了以往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功績。

  第一,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是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產生的。列寧指出:“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註:《民粹經濟學家的理論錯誤》,《列寧全集》第3捲第17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在人類社會開始後的漫長歲月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有了剩餘產品,商品交換才成為可能。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了出來。這時,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隨之而來是貿易,不僅有部落內部和部落邊界貿易,而且還有海外貿易。”(註:《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第159頁,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社會上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產,只從事商品交換的社會階層——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到最高程度。不僅一切勞動產品都成了商品,而且連人的勞動力也成了商品。當勞動力商品供過於求時,“工人階級中就業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後備軍隊伍,而後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家的擺佈。”

  第二、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

  生產社會化是從資本主義登上歷史舞臺開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原來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生產轉變為由分工和協作聯繫起來的機器大工業。這一變革推翻了幾百年來的工匠手藝,使社會生產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變革,使生產過程愈來愈具有社會性。首先是生產資料在使用上的社會化。即把有限的生產資料從單個人使用轉變為社會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其次是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個人行動變成了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產品也從單個人的產品變成了社會性的產品。再次,生產是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進行的,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狹小的市場匯合成為統一的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隨之而迅速擴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已經從一國範圍擴大到世界範圍。生產的社會化形成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擴大了各個生產部門的分工,而且把各種產品的生產,甚至把一種產品的各個部分生產和工藝操作,都變成了專業化生產。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裡,不僅實行了產品專業化,而且實行了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專業化的優勢就是把小批量生產變為大批量生產,可以採用高效率的專業設備和自動生產線,採用先進的工藝以及科學的組織形式,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顯著降低,產品質量更有保證生產周期大為縮短。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規律反映資本主義本質。即資本家通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對工人榨取剩餘價值。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以榨取雇佣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作為其生產的直接目的和動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都以利潤多少為轉移,大利大幹,小利小乾,無利不幹,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所決定的。為了榨取更多剩餘價值,資本家必須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工人生活資料的價值,從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這樣才能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在同一個部門的各個企業中,首先採用新技術的資本家,他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卻按必要勞動所決定的價值出售,這樣就可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逐,使資本家之間發生你死我活的競爭。剩餘價值的規律曾使資本主義大生產迅速排擠個體小生產,在全世界範圍內帶來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主義制度的勝利,帶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空前增長。

  第四,在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範圍更加廣闊。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是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的。這個商品價值量只能由社會的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就每個生產者來說,不管你耗費了多少個別勞動時間,得到社會承認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時間超過社會必要勞動量的生產者,如果不提高勞動熟練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勞動時間,就會被淘汰。“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

  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就每個生產部門來說,不管你在生產某一類商品時支出了多少勞動量,社會所承認的,只是社會總勞動量應分配給這類商品的份額。就是說,商品的供給超過了社會對它的需求,那麼儘管每一個商品都是包含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但超過社會需求的那一部分商品的勞動量,卻不會被社會所承認。所以,供求關係的變化必然使商品價格圍繞商品價值上下波動。資本家只有通過商品價格的漲跌看到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多少,而決定自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生產多少。價值規律促使各個部門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而擴大和縮小它的生產規模,促進資本家採用新技術,來攫取超額利潤。所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論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社會經濟到處都是劇烈的競爭,蘊含著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動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xe,wasd,Yixi,东风,连晓雾,泡芙小姐,林巧玲,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