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經濟良性迴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財政經濟良性迴圈指從定量的來看,應是財政經濟綜合指標達到一定水準;定性的來看,應是經濟的發展帶動財政收人相應增收,財政實力增強後通過合理分配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是一個螺旋式發展的動態過程;同時,科學的決策和管理是實現良性迴圈的重要保證。
這個定義有四層含義,其一是財政經濟綜合指標達到一定水準;其二是財政與經濟間的辯證關係。根據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於經濟的原理,二者間的關係應是經濟發展帶動財政增收,實力增強後的財政通過分配作用又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其三是財政與經濟的迴圈應是相互促進而非相互制約的螺旋式上升的動態過程;其四是財政經濟實現良性迴圈離不開一支業務水平高,作風過硬,訓練有素的財政幹部隊伍。[1]
財政經濟良性迴圈的影響因素[2]
1.財政籌資缺位,非財政籌資越位。
財政分配職能弱化,財力過於分散,預算內財力嚴重不足,預算外財力迅速膨脹且分配無序。到目前為止,就各種行政性收費來說,政府至少沒有完全統籌安排,合理使用,儘管也有部分納入財政預算管理,但也由於這些部門的力爭而最終還是從預算中列支返還。同時,由於長期以來一直未建立起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和財政支出保障機制,財政收入難以滿足財政支出不斷增長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就把收費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重要渠道,在國家規定以外巧立名目,自定政策向企業、農民、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征收各種費用。久而久之,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收費規模越來越大,最後造成費大於稅。這樣不僅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擾亂了國民收入的分配秩序,為貪污腐敗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溫床,而且侵蝕了稅基,財政籌資缺位,非財政籌資越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嚴重削弱了財政的巨集觀調控能力,使市場經濟的種種缺陷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剋服,經濟運行的客觀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很多包袱最終還是轉嫁於財政負擔,給財政經濟的良性迴圈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2.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嚴重擠占了生產建設資金。
各類行政事業機構的雍腫和龐大,吃皇糧人數的眾多和持續增大,是一個屢次精簡之後易犯的痼疾。目前,機構改革尚未讓吃財政飯的機構從根本上得到削減;同時,由於種種原因,事業單位進行政機關、企業進事業單位、企業進行政機關的人員繼續車水馬龍,吃財政飯的隊伍龐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於發工資,個別地方全部財政用於發工資還不夠。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嚴重擠占了生產建設資金,對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的有序運行構成極大的威脅,制約了財政經濟的運行。
3.財政資金投資不合理。
首先,對生產建設的投資是各級地方政府爭取上級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增補或追加投資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往往是通過投資配額計劃把建設項目的框架搭起來,遇到資金供應不足所造成的既成事實,便向上級申報困難,爭取上級“開口子”,以彌補地方項目的資金不足,所以地方各級大量出現建建停停的即期“滾動”計劃也就不可避免;
其二,各級地方政府面對“百業待興”和轄區內各種旺盛的投資需求,並沒有把投資配額計劃的安排與動員建設資金結合起來,地方自籌困難重重,最後只好挖財政、挖銀行,採取擠、壓、湊的辦法;
第三,許多“首長項目”、“條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資金缺口,更加深了計劃安排的隨意性和項目決策的非科學性,特別是經濟開發區項目表現得最為突出,不僅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已經破壞了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村勞動力和土地),造成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內的財政經濟的惡性迴圈;
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把投資利益演變為領導班子或個人的政治虛榮,把建設大型工程看作是政績顯赫的人為標準,而輕視其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較少考慮每一項具體投資項目的不科學、不經濟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
第五,投資的不合理,造成了財政資金的大量浪費。在我國,政府大樓越蓋越豪華,各種辦公設施在不斷地超前更新換代。富裕地區如此,貧窮地區也不示弱,也有著奢華程度毫不遜色的政府大樓和辦公設施。特別是在政府資金和財力嚴重不足,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經常性支出大手大腳,投資性支出嚴重低效浪費的現象。除了諸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巨大浪費之外,就是社會公眾所急需要的工程和項目,也存在著嚴重的鋪張浪費、人浮於事等弊端。這些都不同程度地浪費了社會公眾的錢。一方面社會需要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另一方面有大量財政資金在不斷浪費,必然使財政經濟難以良性迴圈。
促進財政經濟良性迴圈的基本對策[2]
1.完善財政職能。樹立大財政的理財思路,把財政問題納入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局,不能單純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為國家作用於社會經濟關係的重要杠桿,財政部門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能範圍和理清各杠桿之間的相互關係,要著眼於財政經濟的大環境,把對經濟發展和迴圈過程中的引導和調節貫穿於財政工作的全過程,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和政策環境。按照市場經濟賦予的財政職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建立由財政、計劃、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的財政與經濟良性迴圈的運行機制,形成一種職能配套、責權利對稱和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增強和壯大經濟實力。
2.加快財源建設。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迴圈的關鍵。財源建設在可能的條件下,必須按照財政辦工業,抓企業,活商業,具各業的發展思路,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樹立效益觀念,把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扭虧增盈作為財源建設的工作重點。二是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發展,鞏固基礎財源。在保證各級財政不斷增加農業投入的同時,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培植農業財源,大力推廣科技興農,有重點地選擇扶持一些技術含量高的鄉鎮企業,制定合理政策,適當集中規模經營,提高農副產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實現農副產品轉化加工增值的新突破。轉變農業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同時,減輕農民負擔以提高生產積極性。三是把第三產業這一新興財源培植成為主導財源。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應積極支持和鼓勵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的發展,通過加快市場建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和交通運輸建築業的發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財源,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資源,生產出口產品直接創匯,積極拓展外貿領域,為增加地方財源和財政收入,開闢重要途徑。
3.強化稅收徵管。加強收入徵管,防止收入流失,堅決堵住跑、冒、滴、漏,嚴禁違反稅法的包稅行為,只要有稅源,就要嚴格依法徵稅,從嚴控制稅收減免,把該收的稅堅決征收上來,做到及時足額,應收盡收,保證財政收入有效、穩定的增長。廣大財稅人員要牢固樹立“為國收稅沒有錯,有稅不收才是過”的思想,要進一步確立財政在社會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順中央與地方、國家與企業、國家與個人分配關係的基礎上,重點加強目前財政部門尚未介入分配的行業的稅收徵管,如證券交易、土地批租、房地產開發、轉讓、電子商務等,制定與《稅收徵管法》相配套的綜合徵管法規,開闢新的稅源。積極推行納稅申報制和稅收代理制,實行徵管公開化、社會化,堵塞稅收漏洞,取締非法收入。此外,在依法大力組織收入的同時,要保證財政收入的真實性,嚴防虛增虛列財政收入的現象,不該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堅決不納入預算管理,以提高財政的運行質量。
4.優化支出結構。深化財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實現支出結構的優化,切實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迴圈的必要步驟。優化支出結構具體來講就是要努力做到“三個保證,三個嚴控,三個提高。”三個保證,就是保證人員工資發放;保證政府行使職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要求;保證農業、教育、科技支出達到有關指標的要求。三個嚴控,就是嚴格控制一般非生產性支出;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口的增長;嚴格控制生產流通中的各種財政補貼,要在認真清理的基礎上,逐步削減或取消。三個提高,就是提高財政生產建設性支出比重;提高人均支出水平;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5.積極推進費稅改革。積極推進費稅改革,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和基金,將部分具有稅收性質的費改稅,把不宜改稅的收費和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納入國家預算管理,使收費“退位”和收稅“補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於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主體多元化,規範國家財政收入,完善財稅管理制度,為實現財政經濟良性迴圈創造良好的條件。
6.健全財政法規。建立健全財政法規體系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迴圈的有力保障。近年來,我國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先後頒佈了一大批財政法規,為維護正常的分配秩序,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財政經濟的良性迴圈,就必須高度重視財政法制建設,儘快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財政法規體系和有力的監督體系。把改革當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我們的財政運行進一步納入法治的軌道。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建立起有效的財政監督機制,實行日常監督與重點監督相結合的財政監督體系,為實現財政經濟良性迴圈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