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財務信息失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財務信息失真(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tortion)

目錄

什麼是財務信息失真

  財務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大致能反映真實經營情況,併在一定程度的範圍內有所偏差的現象。其具體行為表現是在符合與財務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則制度的大前提下,對現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

財務信息失真的現象[1]

  目前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財務信息失真的現象,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是以老的國有企業為代表的,企業資產不實,存在潛虧隱患,比如機械行業中,已淘汰產品,仍然占用產成品庫存,待處理資產損失過大沒有核銷,應收帳款中呆死帳沒有反映,企業沒有足額計提折舊等。在國有改製企業中則往往存在企業的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特別大,但實際已是呆死帳的情況。

  二是以私營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為了避稅,隱瞞產品銷售收入,加大生產成本的現象,這種情況在競爭激烈的行業領域表現的特別突出。

  三是私營企業中,財務人員受命於企業老闆,違反紀律亂下帳。

  四是部分企業惡意做假帳

財務信息失真的動因分析[2]

  1.財務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

  財務信息生產者(包括財務人員、企業經營者及其他可以對財務信息施加影響的人員)與財務信息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關係,是產生虛假財務信息的內在動因。

  利益關係包括兩方面:一是企業利益,企業通過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獲得投資者債權人的信任,獲取資金貸款稅金減免等經濟利益。二是個人利益,企業經營者通過影響財務人員工作,製造虛假財務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財務人員作為財務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違反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經營者的領導,按經營者的要求完成會計工作,並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

  在企業中,與財務信息相關的利益極為複雜,這些複雜的利益關係構成了虛假財務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2.財務信息失真的外部動因

  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式的選擇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受利益影響,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財務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據對財務信息失真的統計,大部分不實表現在收入虛增、折舊計提、費用攤銷、各項準備金計提等方面。

  同時,迫於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的壓力,企業也會粉飾財務信息來迎合外界的需要。按照我國會計法規定,企業應設置會計機構並配備財務人員,把企業財務信息的生產過程置於企業內部,由企業控制財務信息的產生過程,客觀上為企業財務人員製造虛假財務信息提供了渠道。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取相應的利益,可以充分利用對會計部門控制,有針對性地生產虛假財務信息。

  3.財務信息失真的經濟學根源

  委托代理關係和信息不對稱性的存在,是財務信息失真的經濟學根源。

  在企業經營者、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構成的財務關係中,經營者和投資者之間、經營者和債權人之間構成委托代理關係,由於委托人代理人之間利益不一致,導致經營者為了某種利益而出現調整財務信息的狀況,引起財務信息不對稱性的存在。

  財務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在經營者和投資者構成的委托代理關係中,由於雙方所處的地位和優勢不同,代理人掌握而委托人不掌握的財務信息,稱為不對稱信息

  財務信息的不對稱性主要表現在企業財務信息的失真和虛假,企業出於各種目的對外發佈不實的信息來欺騙投資者。例如:提供虛假的會計報表,重大事項的披露不及時等,投資者由於採用了這些信息,產生錯誤的決策導致的損失。

  (1)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致引起財務信息失真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人,都會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們的效用目標通常是不一致的。代理人除了尋求以貨幣衡量的物質報酬以外,還致力於一些非物質性的因素來實現其效用最大化,如增加閑暇時間,追求在職消費等。而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標是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一致的。由於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激勵不相容,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會損害另一方效用最大化,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效用(包括經營業績和報酬),會採取措施影響財務信息,甚至提供虛假財務信息。因而,委托代理雙方的效用函數不一致是導致財務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

  (2)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

  由於委托雙方對相關信息占有的不對稱而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嚴重降低市場運行效率逆向選擇是委托代理雙方在交易前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問題。企業經營者知道自己的態度能力,並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業績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企業所有者不直接參与企業的經營過程,只是通過經營者提供的財務信息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由於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所有者不能對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企業獲利能力、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斷,只能按照企業業績選擇經營者。

  由於兼併市場和經理人市場的存在,企業經營者為了避免企業被兼併以及被所有者解雇,必然利用信息優勢尋機粉飾財務報表,達到誇大經營業績的目的。引起企業的平均業績上浮,財務信息質量下降,導致劣質財務信息驅逐優質財務信息,造成財務信息失真,財務信息平均質量下降。

  道德風險是委托代理雙方在交易達成後由於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問題,經營者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為所有者的利益謀劃和決策;所有者卻不知道。因此,交易達成後,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經營者就會利用自身占有的信息優勢進行內部控制,提供虛假財務信息增加自己效用,並做出對所有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不利的行為,這同樣會引起財務信息失真情況的發生。

財務信息失真對價值評估的影響及防範措施[2]

  企業價值評估必須依靠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才能進行。由於財務信息失真,必然導致評估結果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1.財務信息失真對企業價值評估的影響

  財務信息失真對企業價值評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評估指標受財務信息影響

  目前我們採用的評估方法,尤其是利用收益預測的評估模型,對財務信息的依賴性非常強。

  即使是整體現金流量預測模型,不論是Rappaport預測模型,還是自由整體現金流量的直接法,都是以銷售收入或者凈利潤為基礎。而銷售收入和凈利潤等指標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利用,對經過人為因素凋節之後的有關指標進行評估參數的預測,會使預測結果失真最終影響企業價值和評估結果。

  (2)會計政策的選擇對評估的影響

  由於會計政策在某些方面具有可選擇性,例如折舊方法存貨的發出和計價方法等,客觀上為利潤調節提供了便利。如果完全依靠企業損益表提供的數據進行評估,可能會使評估結果失真。

  (3)對評估參數選擇的影響

  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往往需要對評估參數進行選擇和預測,例如:利用加和法進行評估時,需要對單項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例如對建築物的評估,可能會考慮建築物的重置成本、成新率等參數,而這些參數的選取往往會依靠企業的歷史財務信息,如果財務信息失真,可能會對評估參數的選擇產生誤導。

  2.財務信息失真的防範

  財務信息失真是一個社會現象,即使在會計監管非常嚴格的美國,也同樣發生了像安然世界通訊公司等虛增巨額利潤的案件。因此,財務信息失真是一種社會現象,要防止財務信息失真,只有依靠財務創新、建立信息保障機制和加強監管來完成。

  (1)依靠財務創新

  財務信息真實性的實現主要依靠會計管理體制上的革新和保證,要建立一套既隸屬於企業的日常行政管理組織系統,又在某種程度上與企業的董事會聯繫的會計組織機構,也就是應該實現企業財務人員的雙重“共管制”。目前的會計委派制就是會計管理體製革新的一個明顯例子,但會計委派制使企業財務人員與被其核算和監督的會計主體的關係脫離程度太大,不便於企業內部財務信息的生成和提供,但這畢竟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一些大中型企業的二級或三級單位的財務人員,甚至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二級核算單位的財務人員都可以由總部派出,使二級單位的財務人員能站在總部的立場上對二級單位進行核算和監督,這不但有可能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加強對二級單位的會計監控,還有可能均衡整個企業財務人員的收入水平,因為派出財務人員的工資獎金由總部根據會計工作量和財務信息質量確定,可以避免因二級單位經濟效益的差距導致財務人員報酬出現差異。

  (2)建立財務信息質量保障機制

  防止財務信息失真還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系統的財務信息質量保障機制。首先,財務信息的結果不能與財務人員的職業收人相聯繫,財務人員並不會因為企業發生虧損就減少會計工作量,也不會因為企業盈利導致會計工作量急劇上升。會計作為一項社會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專業工作,它的工作量的衡量應該大致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財務人員收入應該與勞動力市場的相關人力資源價格相稱,並與其提供的財務信息質量相連,具體財務人員的薪酬和激勵的確定應該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共同確定。企業財務人員的薪酬和激勵與財務信息質量聯繫的越密切,受股東的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就越能充分發揮企業財務人員的監督職能。

  (3)建立激勵模型

  解決道德風險的主要途徑是消除風險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不合作,使兩者達成非合作下的均衡。讓雙方在不完全信息下達成利益一致的合作,使雙方都能夠盡全力為企業工作,在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經營者和股東(投資者)獲得最大的回報。

  但是投資者和經營者的最大分歧在於,投資者希望經營者努力工作,在最短的時間內使企業價值最大,從而出售股份獲得高額

  回報,減少投資風險。為了達到此目的,投資者會採取積極措施,激勵經營者努力工作。同時,根據對經營者的瞭解,在經營者努力工作時,增加對經營者的信任,減少約束機制;否則增加約束條件。我們統一概括為投資者對經營者的”信任”或“不信任”。

  經營者希望增加閑暇時間、獲取最大薪金收入和持續經營企業。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經營者在一定程度上會欺騙投資者,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通過權力影響財務報表,加大財務信息的不完全性,使投資者無法掌握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主要表現在:通過修改會計政策而調節利潤,通過虛假信息影響股票價格,利用職權增加個人效用等,我們統一概括為經營者“偷懶”,否則就是“努力”。

  因此,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矛盾,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國家經貿委青年理論研究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課題組編著.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理論、實踐、政策、借鑒[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 2.0 2.1 李延喜著.動態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ixi,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務信息失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