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績效指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流績效指數((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
目錄 |
物流績效指數是指基於對跨國貨運代理商和快遞承運商的績效調研得出的一系列數據指標。互動式的基準測試工具,幫助各國識別他們在貿易物流績效裡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助其改善提高。
物流績效指數的綜合分數反映出根據清關程式的效率、貿易和運輸質量相關基礎設施的質量、安排價格具有競爭力的貨運的難易度、物流服務的質量、追蹤查詢貨物的能力以及貨物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收貨人的頻率所建立的對一個國家的物流的認知。指數的範圍從1至5,分數越高代表績效越好。數據來源為物流績效指數調查,該調查由世界銀行聯合學術機構、國際組織、私營企業以及國際物流從業人員共同完成。世行高級運輸經濟學家和LPI項目創始人讓-弗朗索瓦·阿維斯說:“LPI試圖捕捉一個相當複雜的現實,即,供應鏈的屬性。在物流成本較高的國家,造成高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不是貿易伙伴之間的距離,而是供應鏈的可靠性。”
物流績效指數(LPI)及其指標是建立在一項跨國貨運代理商和快遞承運商的專業人士的問卷調查的基礎上。LPI及其指標具體給出是1.5範圍內的數字,這個數字範圍也能夠用來解釋績效的衡量結果。例如,問卷調查中額外的國家相關信息基礎上的分析表明,一般來說,LPI低1分(如不是3.5,而是2.5的話),意味著進口時從港口到公司的倉庫需要再多花費6天的時間,出口時則需要再多3天。同時也意味著在入關時需要花費5倍的時間在貨物檢查上面。
物流績效指數的指標[1]
(3)安排國際貨物運輸的便利性和負擔能力;
(5)跟蹤國際貨物運輸的能力;
(6)貨物運輸抵達目的地的及時性。
物流績效指數的對策[2]
物流資源是提升物流績效指數的物質基礎,加強各層面的物流規劃,對於整個國家物流體系的構建和物流系統效率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層面,要從打造國民經濟高效實體網路的角度出發,統籌各地區、各部門的物流發展,做到合理佈局、協調規劃。
物流作為各個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一項戰略資源,不同國家要想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實體網路,主要依賴於這些國家的物流基礎設施以及行政機構的辦事效率。同時物流基礎設施的質量不僅是物流績效一般和較差國家密切關註的一個重要問題,甚至也是物流績效較高國家所關註的,要不斷增加通訊、IT設備、運輸等物流基礎設施供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物流服務的需求。
從市場競爭主體方面看,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和世貿組織規則,積極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增強物流產業的競爭力。從企業的營商環境看,要在開創企業、辦理建築許可證、雇佣工人、登記財產、取得信貸、保護投資者、支付稅款、進行跨國界貿易、執行合同法等監管環境方面進行制度創新,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
- 推進位度創新,構築各層面組織機構的政策推進機制
要提高物流績效指數,不僅要有相關的制度安排的創新,還要有使各個制度安排聯合發揮作用的機制,形成有利於物流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推進橫向方面制度措施的協同,使社會資本配置、放鬆管制與技術創新發揮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