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技術引進風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技術引進風險(Technology import risk)

目錄

什麼是技術引進風險[1]

  技術引進風險是指由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所引進的技術項目的不熟悉,技術項目本身的難度及複雜性,以及企業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技術引進所發揮的作用沒有達到企業預期的效果。

技術引進風險的內容[2]

  1.技術質量風險

  在技術引進中,其技術質量是否與雙方約定的一致,即技術的先進性是否真實,技術的各項指標、參數是否達到標準,技術是否還得要經過中間試驗等成熟性方面的信息與技術擁有者所披露的信息是否一致,不一致就會有風險,而且差異程度越大,風險將越大。

  2.信用風險

  技術擁有者會不會不遵守合同或單方面退出合同的履行;或者技術擁有者背離合同將技術又授權給第三方從而構成不利的競爭態勢。另一種情況是當技術轉讓簽約後,如果技術價值在以後的開發試驗中超過了預期價值,在目前合同制度不很完善的條件下,技術提供方不顧信譽,尋找任何藉口把合同撕毀。這些都是技術擁有者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守信用所造成。

  3.談判風險

  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雙方都要進行討價還價,技術擁有者為了儘快將技術出手,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總是誇大其辭地對技術水平、技術性能做出評價,並儘可能描述其技術與引進技術的企業的現有配套生產設備、工藝原材料、零部件相吻合。尤其在我國技術供求關係存在結構性短缺的情況下,企業家青睞短平快的技術項目而市場又缺少供給,企業往往抓住一個機會,陷入對方的談判圈套中,對實際情況不作詳實的調研分析,一旦談判完後進入實施時才發現技術對配套工藝要求高,技術水平未達到預期要求。企業不得不重新調整計劃,給企業加大了風險

技術引進風險的表現[1]

  技術引進中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技術選擇模仿創新、技術應用和投放市場四個階段。

  1.技術選擇階段。① 目前,技術引進對我國而言還是賣方壟斷市場,技術引進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技術輸出國往往不願將尖端的核心技術加以轉讓,企業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術轉讓成本,卻引進了二流的、他國已淘汰過時的技術,或是搬回一些質量低劣的機器設備。技術引進成為企業的一種風險投資行為。②企業採取引進新技術方式來彌補自身技術能力不足的缺點或縮短創新周期,可能由於技術本身不成熟或技術供給方供給能力不足而導致技術轉移的失敗。③ 企業可能因為某項技術未能引進或是核心技術不到位,而使企業的整個技術項目成為一盤散沙,或是技術研發無法開展。

  2.模仿創新階段。① 我國技術引進還處於模仿創新階段,對技術母國的依賴程度大,企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受制於人。戰後日本之所以能使經濟迅速恢復乃至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對所引進的技術進行模仿創新,並將開發的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然而目前中國已加入WTO,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企業模仿創新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高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如果技術本身領先程度不高,則很容易被其他競爭者模仿,或者被更新的技術所替代。② 在模仿創新過程中,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企業缺乏持續開發的能力,則所引進的新技術很難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會影響企業開發周邊的產品服務,而且容易把技術階段的風險傳遞至後面的產品生產和市場試銷,而且一旦整個項目失敗,企業蒙受的損失將更大。

  3.技術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技術將被應用於企業的實際生產, 由於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存在,企業要承擔“引而不用” 的風險。所引進的技術能否成功應用,將取決於企業的軟、硬體環境。軟體主要表現在企業人員素質、機制方面。目前我國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國企人員技術知識、裝備老化,國企機制僵化。硬體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原材料及相關技術方面。各類風險主要體現在:① 由於技術人員技術能力不足,缺乏各種輔助性技術和相關技術的支持,或企業現有的整體技術水平不能完成新技術所要求的所有運作環節,導致技術應用被迫延遲或終止。② 企業現有的生產能力與所引進的技術可能不相容。新技術與現有技術之間的落差,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的落後都限制了新技術的投入生產。③ 生產開發可能缺乏各種原材料和輔助材料的支持。新技術投入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無法從市場上取得,供應商的供貨時滯也會影響到企業的大批量生產。總之,缺乏軟、硬體環境的有力支持,新技術在應用階段將不能發揮最大功效,企業因而出現高投入低產出。

  4.投放市場階段。據有關資料顯示,與前幾個階段相比,我國企業在這個階段的失敗率最高,承擔的風險最大,這和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是密切相關的。① 市場調研的困難使企業很難掌握全面的市場信息,使企業無法準確預測市場需求的規模,而導致錯誤的生產及營銷策略。② 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加劇了產品更新周期的縮短。現在一項技術的創新過程一般需3—5年,短則l—2年,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快,等企業將所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二次創新後,並將新產品投放市場時,飛速變化的市場恐怕早已將其淘汰出局。③ 企業從投放新產品或服務到收到消費者接受的信息回饋之間有一定的時滯,如果時滯過長,會影響企業收回在前期階段投入的資金。④ 激烈的市場競爭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競爭對手之間的爭奪會使整個產業的獲利水平下降,企業有可能在前期各階段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市場銷售階段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和回收,會蒙受巨大損失,而需承擔債務風險。

技術引進風險的防範[1]

  企業作為技術引進的最大受益者,同時也是技術引進風險的最大承擔者。技術引進作為一個單鏈過程,是沿著技術項目選擇、消化吸收、技術應用和投放市場四個步驟的順序進行的,企業要做到有效地控制風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各種內外部信息。企業在技術選擇、模仿創新、樣品研製和進入市場等階段應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情報信息的收集。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準確,企業在做風險決策時承擔的風險就會相對減少。外部信息上,企業應時刻密切註意國際上的最新科技動態,註意收集他國情報,關註自己所感興趣的技術在他國的應用情況,將他國市場與本國市場作一比較,在參照對比他國時,對自身引進該項技術的成功因素有一大體估計。同時,企業還要關註國家巨集觀政策的變化,加強市場研究,收集有關同類企業進展狀況的情報,隨時掌握市場動態,以便及時準確地瞭解用戶的需求,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去探詢技術源。內部信息上,企業應註意培養員工、領導層的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同時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要加強信息溝通,使企業內部各部門協調配合,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在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辨偽後,可建立企業的信息中心,不斷地進行動態信息的補充調整,以在早期識別各類風險。

  2.技術項目選擇方面。企業應註意引入根部技術,引入處於生命周期中開發期、成長期的技術,這種動態技術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更強。國家可通過巨集觀政策的調整和引導,提高引進技術中專有技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軟技術的比例。企業應明確引進技術產品的發展系列,以及該技術產品在各個時期、在不同國家的銷售量市場占有率及目前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同時還要註意投資合作方技術開發與產品設計能力,引進的技術產品應始終處於不斷改進之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瞭解跨國公司的研究動向,通過引進新興技術或實驗室技術,實現創新過程的早期參與。以參加國際合作研究開發的形式。一方面使得引進技術的源泉多樣化,另一方面又實現了技術引進風險的多方分攤。一般來說,企業領’導者在做技術項目決策時總會面臨高風險高收益和低風險低收益的兩難選擇,此時應採取科學方法,在風險成本和最大收益間選擇一個適中點,合理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3.建立風險預警系統。接下來的幾個階段都是在企業內部和市場上進行,因此建立一個風險預警系統,對整個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有助於企業控制風險、減少損失。風險預警系統的有效運作首先要求企業要充分掌握各類信息,並且信息在企業內部流動暢通。其次,企業可設立各項技術、生產、利潤指標用以考核進展程度,或將各個階段劃分為若幹個小時段,每個時段預設目標,以將風險分解在各個小區間內。當風險預警系統發現某個時段目標不符或指標不符時,就向企業發出風險預警,便於企業及時控制風險,也避免了風險向後傳遞造成更大的損失。風險預警系統除了根據各項指標幫助企業及時識別風險,進行事中控制外,還應具有風險預測即事前控制的功能。風險預警系統可在專家意見下建立各種風險預測模型,用一些歷史數據去模擬運算,不斷改進模型,提高準確度。在建立有關市場動態、消費者需求、國際經濟環境、政府巨集觀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庫後,風險預測模型根據動態變化的信息,能及時準確地預測出企業在各個階段可能遇到的風險,便於企業早做準備,採取謹慎的分步投資方式,根據預測結果調整自己的產品方向或市場方向,對各類風險做到防範於未然。

  4.建立風險控制小組。如果企業不能對風險預警系統傳遞的風險信號進行適時的反應和調整。就不能有效地防範風險,因此真正的防範工作還需設立風險控制小組。首先,風險控制小組成員的知識結構應多元化,既需要精通財務,能對各類收益、成本、損失進行準確估算的財務人員;也需要熟悉WTO中關於技術貿易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相關法律、政策、法規的法律工作者;還需要反應靈敏、熟悉市場運作的業務人員。其次,小組成員應建立起一種學習型組織的模型,在維護企業利益、把風險損失降至最低這一共同目標下,相互協調配合,制訂各種解決方案。在綜合權衡利弊的基礎上,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實現及時、有效地控制風險。第三,風險控制小組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成員可定期輪換,這樣一方面可保持小組內信息、工作方式的時常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由於控制人員、決策人員的主觀性而導致的風險。這樣,企業技術引進的風險防範工作就形成一個閉合迴路,而且迴路中風險預警系統、風險控制小組、企業內部其他系統、市場這四個環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Image:企业技术引进风险防范图.jpg

  從圖1可見,企業時刻與外部市場保持緊密聯繫。所引進的技術首先在企業的科研部門進行消化吸收;然後進入企業的生產開發部門,實現技術產品化;接下來將產品投放市場,實現技術市場化。這個階段企業市場營銷部門除了制訂產品的銷售計劃,還要負責收集市場信息,並將信息及時反饋給企業風險預警系統。風險預警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企業需要不斷地從外部獲得各種動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系統中預先設立的各種相關指標、階段目標及風險預測模型。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各相關指標和階段目標對企業內部其他系統進行事中實時監控,運用風險預測模型進行事前監控,並將各異常情況傳遞至風險控制小組。風險控制小組負責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指導企業科研部門、生產開發部門和市場營銷部門的活動,另一方面根據方案在各部門實施後的信息反饋,對原解決方案進行調整,以便不斷優化改進。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單騫胤.企業在技術引進中的風險識別與防範.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
  2. 謝作渺著.企業如何防範風險.新華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引進風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