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時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時滯

  時滯是指組織成員認識到戰略變革的必然性與開始執行戰略變革之間存在時間差。時滯是戰略變革過程中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其實質是要解決戰略變革適應期的問題。適應期越短,戰略變革就越快,組織所獲得的競爭優勢也就可能越大。

時滯的類型

  一般來說,財政政策運用過程中,政府行為產生的“時滯”主要有:

  1.認識時滯,即市場經濟發展本身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與政府決策官員意識到這種調整的必要性之間產生的時間差距。這種時差通常可能長達數月之久。縮短此類時滯的主要辦法是搞好巨集觀經濟預測,如不斷提高經濟計量模型分析的質量

  2.執行時滯,即從政府經濟政策決策開始,到政策制定、落實、執行之間的時間差距。這種時滯一般也會長達數月之久,剋服這種時滯的辦法就是簡化有關立法、行政程式

  3.效果時滯,即政府政策執行到實際可以觀察到經濟形勢發生預期變化的時間長度。這種時滯至少要長達半年以上,因為政府財政收支的變化導致乘數效應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反映出來。

  4.貨幣政策時滯:即為了配合財政政策運用,政府調整貨幣政策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調整後貨幣政策實際與財政政策實現聯合使用的時間。貨幣政策時滯相對比較短,但是其與財政政策配合在時間上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這種時滯往往也影響財政政策的實際效果。

時滯的相關研究[1]

  學者斯通和麥庫姆斯(1981)曾做過一項研究,專門用於考察議程設置的時滯問題。他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從以往做過的實驗中找到有關公眾議程的數據,然後對該實驗進行前較長一段時間的媒介內容做一次分析。此後,他們檢查了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實際上是基於《時代》《新聞周刊》)之間的相關關係,其中媒介議程集中分析訪問公眾之前的一段時間里許多不同時間點的媒介內容。斯通和麥庫姆斯對三組不同的調查數據做了分析,它們分別來自:夏洛特調查的6月訪問,夏洛特調查的10月訪問,外加在錫拉丘茲大學對大學二年級男生作的一次調查。這些不同系列的數據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一則新聞從媒介議程轉向公眾議程,似乎存在一個必然的時間差,這段時間大致是2~6個月。

  休梅克、汪達和萊格特作了一項關於公眾對毒品問題擔心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試圖解決議程設置所需的時滯問題。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來看,斯通、麥庫姆斯和溫特、伊爾及德喬治發現的時間差都是正確的。他們的研究認為,媒介關於毒品問題的報道與公眾其後對此問題的關註之間,相關時間差有兩段:一段是在一兩個月之間,另一段是在四五個月之間。

  汪達和羅伊(1995)也曾研究過議程設置中一些有關時間的問題。他們對這麼兩個問題頗有興趣:議程設置的效果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在受眾身上體現出來?由於記憶的衰減,其效果又能持續多長時間?為了考察這兩個問題,他們在美國一個特殊的社區里通過電話調查測量公眾議程。然後,他們查閱了電話調查前6個月的《範德比爾特電視新聞摘要》,查閱了電話調查前50天內的地方電視臺日誌,還對調查之前長達6個月的地方報紙頭版內容作了內容分析。通過這樣一些方法,研究人員就可以知道電話調查之前的一段時期里ABC新聞、地方電視臺和地方報紙每天的議程。然後,研究人員計算出調查前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之間每一天的協同效果(coefficients)相關係數。在做這一工作時,他們對3家新聞媒介是分開獨立計算的。

  對ABC新聞節目的內容分析表明,該台對國際問題做了大量報道,但國際問題卻處在公眾議程榜的末端。研究人員在作分析的時候把國際問題擱置在一旁,結果發現,該問題的議程設置效果在報道後的第4天出現了。同樣,地方電視臺是在第6天,地方報紙則是在第8天顯示議程設置效果的。ABC新聞節目的議程設置效果出現6天後就開始消退,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效果在出現第11天後開始消退,而地方報紙的議程設置效果持續最為長遠,維持到85天後才消退。正如作者所言,這些研究成果佐證了肖和麥庫姆斯的一個早期結論(1977),即電視新聞有很強的短期效果(short-termeffect),而報紙產生的是持續更長的效果(longer-lastingeffect)。他們的研究還表明,人的記憶在議程設置效果上有其獨特的作用。由於記憶力的自然衰減,議程設置效果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消失。研究結果表明,ABC的新聞節目在其播出後的4至5天存在最佳的議程設置效果。

  對於媒介實務人員來說,時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公共關係其他信息行業工作的人,如果他們清楚,要將一個議題提到公眾的意識里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將自己的工作策劃得更好。有關時滯的這些研究發現也向我們昭示了議程設置如何作用的一些情況,議程設置效果既不會如一夜春風梨花滿枝一般立竿見影,也不至於苦候多年,千呼萬喚不出來。

時滯的經典案例

  面對開始於1971年8月5日的“尼克鬆衝擊”,日本不得不將日元升值。為避免通貨緊縮,日本開始實施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但是由於經常賬戶餘額對匯率調整的反應有一定的時滯,日本經常項目順差繼續擴大。為加快複蘇進程,日本銀行降低貼現率,同時政府大幅增加財政預算。但是此時貨幣供應量增長已經超過20%,經常項目順差開始下降,但仍然採用擴張性的政策。其後果是從1973年初開始,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很快突破兩位數。貨幣政策非常靈活卻有相當時滯,影響時間較長,同時貨幣政策缺乏前瞻性,本應當進行緊縮時未能實行,出現通貨膨脹時已經晚了。

參考文獻

  1. [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Gaoshan2013,精英学生会.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時滯"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