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需求結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總需求由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構成,這三項也俗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 1.消費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我國GDP構成的三大要素中,消費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2001—2011年間,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始終維持在48%以上,超過投資需求和凈出口。但是,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從2001—2010年呈下降趨勢,最終消費率從2001年的61.4%持續下降到2011年的49.1%。著名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000美元左右時,居民消費率一般為61%。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GDP的構成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71.2%,企業投資為12.3%,政府支出為20.3%,凈出口為-3.8%,與美國這個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水平還處於低水平。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了5414美元,但居民消費率卻僅為35.4%,比“錢納里標準”約低了26個百分點。從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0l-2010年間貢獻率保持在40%左右,沒有過多的波動變化。在最終消費率中,2011年我國政府消費需求對GDP的貢獻率為16.7%,比上年增長2.2%,可見政府的購買支出對經濟的影響很大。
- 2.投資需求。
從我國總需求結構來看,我國投資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處於較高水平,至2003年起一直處於4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投資支出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占據主導地位,尤其在2009年政府投入4萬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旨在刺激危機時期國內的經濟,導致當年的投資貢獻率高達87.6%。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3114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3.8%,說明我國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
- 3.凈出口需求。
在我國加入WTO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穩步提升。2001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為38.7%%,2007年達到62.6%,之後雖有所降低,但2011年外貿依存度仍然達到50.8%。這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合作。雖然凈出口的提高可以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是它易於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凈出口額下降,對GDP的貢獻率為一37.4%,減緩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促進我國總需求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1]
針對我國總需求結構中存在的失衡問題,結合凱恩斯的國民收入理論,必須將我國總需求結構調整到一個合理的比例結構上來,在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 1.消費需求的調整。
在“高投資,低消費”的失衡結構下,提高居民消費邊際傾向,擴大國內需求成為了首要任務。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措施包括:一、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二、調整稅收;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我國基尼繫數已達0.45,高於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表明我國收入分化現象已比較嚴重。在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上,註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體制,兼顧公平與效率。在稅收上,降低個人所得稅率,增加稅種,如財產稅、遺產稅等。在社會保障上,完善醫療、養老、教育等保障體制,使居民減少儲蓄,提高消費邊際傾向。
- 2.投資需求的調整。
中國投資需求的調整應該包括兩個含義:一是規模調整,與消費需求匹配,不致引起產能過剩;二是結構調整,與國家產業政策和消費結構匹配,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投資效率和效益。重點在於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環保產業。在規模調整方面上,我國要建立健全的投資巨集觀調控體系,保持投資的適當增長。相關部門要制定出合理的投融資方案,確定投資方向,重點在於新興產業,避免高耗能產業的投資。在投資結構方面上,我國要完善私人投資體制,增加私人投資渠道,尤其是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上,這樣既可以帶動私人投資,也可以杜絕政府投資的完全壟斷。除此之外。完善金融市場,提供更多新的投資渠道。積極發展促進金融機構多設置適合中小企業需要的服務,如完善信貸擔保體系和投資服務體系,還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私人投資採取多種方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項目建設。
- 3.凈出口需求的調整。
為了平衡我國內外需求,出口需求的調整是非常必要的。調整包括兩方面,一是控制出口需求規模,二是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對於凈出口需求的調整,相關部門可以藉助稅收制度,例如調整出口退稅率。
- ↑ 陳欣.我國總需求結構分析及政策建議[J].商,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