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輿論危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輿論危機

  輿論危機就是在某一時期或某一事件中,各類媒體對某人、某單位、某政治集團或國家片面、偏激或敵對的輿論占據主導地位,並使絕大多數受眾的情緒、思維行為等產生共鳴的一種輿論傳播現象[1]。輿論危機的主體包括輿論危機的製造方和承受方,而其傳播本身是個動態的過程,製造方和承受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全球傳播時代的到來,信息流動程度的提高,輿論危機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而其傳播方式也呈現新的變化[2]

輿論危機的傳播原理[2]

  輿論離不開傳播,20世紀末隨著數字化互動式多媒體的出現和國際互聯網的延伸以及手機的普及,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傳播時代的到來。“Web2.0時代的到來,新媒介傳播已經從以技術為導向的、獨自式的傳統線性傳播模式,轉向以關係為導向的、對話式的全息傳播模式”。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固有格局,而多媒體的同程傳播給政府公共輿論管理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多媒體共同傳播在這裡指的是媒體機構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和手機媒體同程傳播。在以往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把持著設置議程,成為傳播權的占有者和控制者。同時,傳統媒體還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由他們決定公眾可以接受哪些信息,不可以接受哪些信息。在某一公共事件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把關人”便隔絕相關的報道。在多媒體共同傳播的今日,民眾可以通過網路和手機直接參与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將他們所關註的事件作為“議題”提到公眾的議事日程上來。而傳播的互動弱化了“把關人”的作用,人人都可以自由傳播信息,信息傳播呈現自由化態勢。在多媒體共同傳播時,傳播渠道的多樣化、議程設置難度的增加以及“把關人”作用的弱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輿論危機爆發的強度和規模,輿論危機的製造方和承受方也因此呈現更加多變的趨勢。輿論危機考驗著政府的輿論管理能力,政府在應對輿論危機的過程中處置不當會引發眾多的負面輿論,甚至成為公眾關註的對象並形成新的輿論危機。2007年的“華南虎照”事件、“重慶最牛釘子戶” 事件等;2008年“3·14”拉薩暴力事件、“貴州翁安”事件等;2009年雲南晉寧“躲貓貓”事件、“杭州飆車”事件和“湖北鄧玉嬌”事件等;2010年的“聖元奶粉”、“李剛門”等。政府“輿情危機”已是新媒體時代政府經常遭遇的一種危機。面對頻發的輿論危機,政府需要瞭解輿論危機傳播的特點,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輿論危機傳播的特點[2]

  1、輿論危機的發生主要是依托網路、手機等新媒體

  新媒體的出現導致公共“輿論場”發生了變化。所謂“輿論場”,是指“包含若幹刺激因素,使許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境。”網路傳播、手機傳播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尤其是網路傳播的互動性、及時性、匿名性的特點,使其成為網民暢所欲言的平臺,使得大部分公眾能夠參與到輿論之中。網路和手機成為新的輿論場,同時也成為各類信息的集散地。綜合以往的輿論危機事件不難發現,大部分事件所引發的輿論危機都和網路相關,然後再由傳統媒體的介入而進一步擴大。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速度迅速,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輿論,而未加任何導向的輿論往往會對事件製造方和承受方造成損害。在“躲貓貓”事件中,一則普通的新聞報道在網路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傳統媒體繼續跟進導致事件的擴大化,促使其成為一場質疑政府公信力的輿論危機。

  2、輿論危機傳播形態呈現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混合的態勢

  輿論危機傳播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有網路傳播、大眾媒介傳播、手機簡訊傳播和人際間的口頭傳播,其往往是手機簡訊、口頭傳播、大眾媒體和網路之間的結合產生的聚集效應,且每種傳播途徑和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呈現互動式、多通道的傳播態勢。多種媒體的傳播交叉影響,互聯互通,在輿論危機傳播的進程中,電視、報紙、廣播、網路和手機全部參與到整個事件的傳播,其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導致其傳播形態呈現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混合的態勢。

  3、多媒體傳播背景下的輿論危機增加了政府預測的困難性

  在過去的公共輿論管理中,政府和傳統媒體有著密切的聯繫,許多事件還未釀成輿論危機時就被政府所知,政府可以及時採取相關的措施進行解決。但是,在網路廣泛應用、多媒體共同傳播的今天,政府對輿情的預測無法及時到位。另外,多媒體共同傳播的傳播體系使得各種輿論之間相互影響的機制十分複雜,政府很難對輿論的產生以及發展方向加以判定,所以政府無法及時預測輿論所產生的危機。

政府應對輿論危機的策略[2]

  政府能否應對並正確處理輿論危機,考驗著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執政能力。處理不當,必然使得政府的公共形象受損,同時公眾也會質疑政府的公信力;處理恰當,政府可以以此為契機加深政府和公眾之間的相互理解,併為自身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

  1、建立完善的政府輿情監測機制

  “危機管理依賴於信息交換能力和危機管理者依據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動方針的能力。” 掌握充足的信息是收集和監測輿論危機的前提,同時也是處理輿論危機的關鍵因素。政府在多媒體共同傳播的時代背景下收集信息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建立全國範圍的信息採集和分析系統,通過輿情調查瞭解公眾訴求和公眾輿論,並且對於公眾的意見給予及時反饋。輿情調查可採取文獻研究、社會調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網路調查、輿情直報點、內參、信訪工作、網路論壇等形式。通過輿情調查獲得全面的信息,政府才能進行有效的公共輿論管理。

  2、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從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政府公共輿論管理領域出台的一項新舉措,保障了公眾的輿論權、知情權。輿論危機發生時,政府是公眾最可靠的信息來源之一,政府所發佈的公開、公正的信息就成為對抗負面信息的利器,同時也增強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政府的信息公開透明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贊譽,併成為處理危機事件的典範。

  3、疏通公民表達渠道

  化解輿論危機必須疏通公民的表達渠道,保證輿論的社會溝通能力。長久以來,我國的輿論傳播形態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達,而不是雙向對稱的溝通和交流。在多媒體共同傳播的今天,這種輿論傳播形態明顯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在輿論危機發生的時候,政府應當確保公民行使輿論權、參與權權利,保證雙向信息傳播的暢通,才能對公眾訴求進行及時的反饋,在第一時間化解輿論危機。

參考文獻

  1. 傅開強,張戰勝.全球化時代輿論危機現象探析[J].軍事記者,2007(7)
  2. 2.0 2.1 2.2 2.3 丁祥雲,左偉娜.淺談輿論危機的傳播原理特點及政府應對策略[J].新聞世界,201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Tracy,Mis铭,苏青荇,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輿論危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