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環節差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流通環節差價[1]
流通環節差價足指在流通環節中出現的經營者的銷售價格與經營者的購進價格之間的差額。
商品在生產領域完成其全部生產過程後,由生產者按生產價格(農產品為收購價格、工業晶為出廠價格)出售給經營者。商品由此脫離了生產領域而進人流通領域。流通領域的商品經營者為滿足分散在各地的消費者的各種需要,必須通過各種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環節,對商品進行運輸、調撥、貯存、保養、分裝等各種活動,從而不斷追加社會必要勞動耗費,以流通費用的形式加人到商品成本,並且隨著銷售活動的進行還要獲得必要的銷售利潤和向國家上繳銷售稅金。因此,商品經營者的銷售價格與購進價格必然有一定的差額,這一差額就是流通環節差價。
流通環節差價的類別[1]
流通環節差價的類別流通環節的差價名目繁多,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差價。一類是流通環節中的批發企業出售商品時的銷售價格(調撥價格、批發價格)與購進價格(出廠價格、收購價格、調撥價格、批發價格)的差額,統稱購銷差價;另一類是流通環節中的零售企業出售商品的零售價格與購進價格(批發價格、調撥價格、出廠價格、收購價格)的差額,統稱批零差價。
1.購銷差價
購銷差價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的生產者(或經營者)價格與經營者價格之間的差額、購銷差價由商品經營者從事商品的購銷活動所花費的必要流通費用和向國家交納的稅金及商品經營者應獲得的利潤組成。購銷差價反映著商品的生產者與商品經營者或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經濟關係,因此,差價的實質是生產者與經營者、上一環節的經營者與下一環節的經營者之間利潤的合理分配問題。購銷差價合理既能凋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多生產商品來滿足社會需求,又能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以加速商品的周轉。合理的購銷差價也是促進商品經營者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由政府調整價格的商品,一般是政府根據不同商品的生產和流通情況,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類制定不同的購銷差率,據之可以根據商品的購進價格計算出差價,然後計算出銷售價格。
購銷差價=購進價格×購銷差率
銷售價格=購進價格+購銷差價
由市場調節的商品的差價和差率則直接計算:
購銷差價=銷售價格-購進價格
購銷差價= | 銷售價格-購進價格 |
X 100% |
購進價格 |
採用不同的價格計算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購批差價、批量差價等。
制定購銷差價應按價值規律辦事,同時兼顧各方面的利益。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地區生產和銷售也不相同,因此還要就商品類別和地區分類制定,以便對生產、經營進行調節,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
2.批零差價
批零差價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場、同一時期零售企業的零售價格與購進商品的批發價格之間的差額,由零售企業購銷商品時所花費的必要流通費用與交納的稅金及合理的利潤所組成。商品零售是商品流通過程的最終環節,也是商品經流通實現消費的關鍵。批零差價是否合理,既關係到商品零售企業的勞動耗費能否得到補償,並得到合理的利潤,又關係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是市場物價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保證。
批零差價可直接計算,公式為:
批零差價=零售價格-批發價格
如果有規定的批零羌牛,批零差價的計算則為:
批零差價=批發價格×批零差率
零售價格=批發價格×(1+批零差率)
若為倒扣批零差率,批零差價的計算則為:
批零差價=零售價格×倒扣批零差率
推導出:批發價格=零售價格×(1—倒扣批零差率)
為穩定物價水乎,有時規定某些商品的最終價格(零售價格),因而利用倒扣率,則可制定出該商品相應的批發價格。
安排批零差價仍應以價值規律為基礎.處理好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的利益關係,促進商品的正常流通。安排批零差價,還要從穩定市場物價的角度來考慮零售價格,處理姦經營者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對於不同的商品,批零差價的大小和國家控制的範圍應有不同:人民生活必需品,批零差價應小些;與人民生活關係不大廣且品種、花色、規格複雜的商品,批零差價可適當放寬一些;價值小、經營難、周轉慢、損耗大的商品,可以放開由零售企業自行確定價格,反之則應由政府適當控制。
3.地區差價
地區差價是指同一商品、同一時期在不同地區的相應環節的價格差額。地區差價是同種商品在兩個不同地區價格的空間對比。它是商晶由產地到銷售地的流通過程中所追加的必要流通費用以及稅金和合理的利潤所組成的。地區差價是調節不同地區之間物資交流的杠桿,反映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於生產力的合理佈局、各地自然資源優勢的最大發揮,以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合理的地區差價還有利於商品流通,對於減少流通環節、選擇合理的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提高流通效益都是極為有利的。地區差價可以直接通過兩地同一商品、同—時期、同一環節的銷售價格計算,即:
地區差價=銷售地價格-進貨地價格
也可以根據已規定的地區差率進行計算,即:
地區差價=進貨地價格-地區差率
安排地區差價應考慮:①利於各地生產優勢的發揮,實現生產力的合理佈局和經濟結構的協凋與社會分工的發展;②利於按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轉,防止重覆運輸和商品的迂迴倒流;③銜接好毗鄰地區的價格關係;④適當照顧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的老、少、邊、窮地區。在制定地區差價時,一般採用的是以城市為中心、工業品的銷售價越遠遞增和農副產品收購價越遠遞減的作價原則,對於老、少、邊、窮地區應作一些變通,以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
4.季節差價
季節差價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場的不同季節的價格差額。按季節差價產生的原因,有儲存季節差價和淡、旺季節差價之分。儲存季節差價由季節儲存費用構成其主要經濟內容。商品在儲存期間所耗費的各項必要的費用及應取得的合理利潤和上繳稅金就形成了同種商品的不同季節的價格差額。但應註意的是,儲存季節差價的費用應以儲存商品的再生產周期為限,超過部分不能得到補償,屬經營不善的損失。淡、旺季節差價是不同季節生產同種商品時,由於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而致使生產成本變化所形成。供求關係也是形成季節差價的重要因素,生產旺季時,商品供過於求,價格必然低一些;生產淡季時,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必然高一些。
季節差價反映了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係。合理安排季節差價,既有利於商品的均衡生產、均衡上市,也有利於商業企業及時收購、處理儲存,以保證市場供應,從而協調市場供求在季節上的矛盾。合理的季節差價還能夠起到鼓勵或限制消費的作用,以緩解不同季節的供求矛盾。
季節差價的計算一般是以旺季最低價為基價,價格與基價之差作為季節差價。其計算公式為:
季節差價=季節價格-基價
式中季節價格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屬於淡、旺季節性的商品,淡、旺季節差價由不同季節生產成本的差異形成,季節差價依據不同的生產成本來計算。
合理的季節差價,是發揮其對生產、經營和消費的有效調節作用的關鍵。因此,在安排季節差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要以不同商品在不同季節的價值量為基礎,使生產者在不同季節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經營者在不同季節追加的合理的流通費用都能得到補償,並獲得大體相同的利潤;第二,要有利於正確處理工商之間、農商之間、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做到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的協調統一,以達到促進生產、活躍流通、滿足消費的作用
5.質量差價
質量差價,是指同種商品祚同一市場、問一時期,由於質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商品的質量是指其使用價值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程度i其表現在商品的耐用性、效能的大小、性能的好壞或造型花色的美觀等方面。同種商品質量的高低是由生產:過程或流通過程的多種原因造成的。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原材料的差別、勞動者技能的高低、生產技術條件的好壞和自然條件的優劣都是影響商品質量的原因。在流通過程中,運輸、保管、包裝也會影響商品的質量。
一般情況下,質量較高的商品需要耗費較多的社會勞動,質量差價的實質是不同質量的商品所耗費的不同社會必要勞動的差異的貨幣表現。但也有些商品質量的差異並非耗費引會勞動的差異所致,而由自然條件所影響,但仍應承認質量好的商品包含的勞動量比質量差的商品多,商品質量好的,相當於節省了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相對地增加了社會財富。商品質量差價由於表現形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品質差價、品種差價,等級差價、規格差價、花色差價,造型差價、鮮活差價、新陳差價等。實行質量差價有利於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於促進科技含量的增加,促進科技的進步;有利於企業改善和加強經營管理,以滿足人民生活的不同需要。
質量差價的制定比較複雜,一般有如下程式:①根據商品的原料、工藝技術、花樣等項目劃分商品的類別;②從小選擇產量大、質量穩定、生產正常、價格水平有代表性的商晶作為比較質量的標準品;③審定比較準確的標準品的質量標準和成本、價格;④制定各類非標準品的質量差率與質量比率。
計算公式如下:
非標準品價格=標準品價格×(1±質量差率)
質量差價=非標準品價格-標準品價格
非標準品價格=標準價格×質量比率
實行質量差價要貫徹“優質優價、劣質劣價、同質同價、按質淪價”的原則,同時要處理好以下關係:第一,質量差價與供求的關係。在供求不平衡時,通過擴大或縮小質量差價進行調節,以適應供求的變化。第二,質最差價與地區差價的關係。二者產生矛盾時,要堅持以質量差價為主,第二,先進產地與落後產:地之間質量差價的關係。藉以促進生產:和流通的同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