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資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儲備資產(international reserve assets)
目錄 |
國際儲備資產一國官方持有的用於國際支付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流動性資產。其數量多少體現了一國國際清償能力的強弱。
目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包括四個方面。
1、政府持有的黃金儲備
這種黃金儲備,是指成員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黃金。黃金是世界貨幣,黃金儲備“天然”地具備國際儲備的主要特點,因而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實際儲備資產。尤其在金本位制時代,黃金是最理想的國際流通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二次大戰後,隨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建立,美元、英鎊和西方其他自由兌換貨幣相繼成為各國儲備的主要對象,從而導致黃金在各國儲備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70年代後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及黃金非貨幣化程度的加大,黃金的地位進一步被削弱。1997年東南亞貨幣危機後,國際社會還出現了拋售黃金儲備的浪潮,黃金市場價格逐漸走低。儘管黃金作為貨幣的職能已大大降低了,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黃金仍是一國最後的支付手段,以黃金作為儲備資產仍具有它的優越性,因此黃金在各國國際儲備中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
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是指成員國貨幣當局持有的流動性較高的自由外匯資產,而不是政府持有的一切外幣資產。能夠成為外匯儲備的貨幣稱為儲備貨幣。在歷史上被最廣泛地用作儲備貨幣的是英鎊和美元,70年代後,儲備貨幣走向多樣化。按IMF公佈的標準,在1994年以前,多樣化的儲備貨幣主要包括7種貨幣,即美元、德國馬克、日元、英鎊、法國法郎、瑞士法郎和荷蘭盾等。從1994年起,IMF已將“歐洲貨幣單位”(ECU,1999年以來稱歐元)列為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因此,目前世界上外匯儲備貨幣種類增至8種。
外匯儲備現已成為國際儲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以來,無論從其增長額來看,還是從其占國際儲備總額的比例來看(見下表),外匯儲備在國際儲備中均居主導地位。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國際儲備日趨“外匯儲備化”。
全球國際儲備資產的具體構成
1950 | 1960 | 1970 | 1980 | 1990 | 1995 | |
黃金儲備 | 69.0 | 61.1 | 40.4 | 57.8 | 28.5 | 3.3 |
外匯儲備 | 27.6 | 33.1 | 47.8 | 38.5 | 66.5 | 91.0 |
儲備頭寸 | 3.4 | 5.8 | 8.4 | 2.2 | 2.7 | 3.7 |
特別提款權 | - | - | 3.4 | 1.5 | 2.3 | 2.0 |
3、儲備頭寸(reserve position)
儲備頭寸,是指成員國在IMF中的債權頭寸,等於成員國以外匯儲備資產向IMF認繳其份額的25%部分,而產生的對IMF的債權[這部分儲備頭寸稱為 “儲備檔貸款”(reservetranche)],以及IMF用去的本國貨幣持有量部分。
儲備頭寸是成員國在IMF里的自動提款權,成員國可以無條件地提取以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一國若要使用其在IMF的儲備頭寸,只需向基金組織提出要求,IMF便會通過提供另一國的貨幣予以滿足。
4、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
特別提款權,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成員國的一種用來補充現有儲備資產的手段,是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的賬面資產。因為它是普通提款權即儲備頭寸以外的一種特別使用資金的權利,故稱特別提款權,另名紙黃金(papergold)。它也是一國國際儲備的重要構成部分。
當某一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動用特別提款權,把它轉讓給另一成員國,換取可兌換貨幣,彌補逆差,並且可直接用特別提款權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
特別提款權同上述三種儲備資產相比,有三個特點:
(1)它是一種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記賬單位,雖創設時也規定含金量,但實際上不像黃金具有內在價值,同時也不像美元等儲備貨幣有一國的政治和經濟實力為後盾。
(2)成員國可無條件享有它的分配額,無須償還。它與成員國原先享有的提款權不同,後者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償還給基金組織,而特別提款權則70%無須償還,可以繼續使用下去,但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
(3)它主要用於彌補成員國國際收支逆差或者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任何私人和企業均不得持有和使用,也不能用於貿易或非貿易支付,更不能用它兌換黃金。
(4)它不受任何一國政策的影響而貶值,因此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儲備資產。
作為國際儲備的資產必須具備這樣三個特點:
其一,它必須為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而不是為其他機構或經濟實體所持有;
其二,它必須具有流動性,即能夠進行轉移和轉換;
其三,它必須能為各國所普遍接受。
分四個階段:
①黃金-英鎊儲備體系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國際商品交換中的主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黃金。因此,黃金是國際儲備的最初形式。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黃金生產趕不上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而英國作為當時最強的經濟和貿易大國,處於國際貿易和金融的中心地位,英鎊也成為國際間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由黃金髮展為黃金-英鎊儲備體系。
②美元-黃金儲備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力量逐步上升而英國經濟力量相對下降,使用美元進行國際結算的業務逐漸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際收支日益惡化,英鎊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超過英鎊。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發展為美元-黃金儲備體系
③美元儲備體系。佈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成為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資產。
④多種貨幣儲備體系。
6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西歐和日本經濟力量的相對增強和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持續增加,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美元危機頻繁發生。為避免美元匯率動蕩造成外匯儲備資產損失,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國際儲備體系開始由單一的美元向多種貨幣儲備發展。在國際儲備日趨多元化的階段,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變得極為重要方法主要是控制黃金儲備數額,外匯儲備的規模,貨幣種類的構成及比例,以及對儲備資產的資金運用和安排。基本原則是要達到流動性和盈利性的最優組合。
①國際收支的順差;
②政府或貨幣當局向外借款;
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
⑤貨幣當局增加黃金持有量,或者從國內收集黃金並集中於中央銀行,或者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應根據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其下限是保證該國最低限度進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儲備資產量,又稱經常儲備量,是一國經濟發展的臨界制約點。上限是該國在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外貿量與其他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儲備資產量,又稱保險儲備量。它表明該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是否足以應付最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任何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
一國的最適國際儲備量應處於上、下限之間,其確定因素主要有:
①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通常以一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衡量,國際儲備的數量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
②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國的國際儲備數量與該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成正比;③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外貿條件良好,進出口能大致平衡或有出超,儲備數量可適當減少,外貿條件惡化就有可能動用較多儲備;④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其額度可參照經濟規模和偶發事件出現的平均概率及程度來確定。
①調節臨時性國際收支不平衡,實現國內經濟目標;
②干預外匯市場,使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
③作為償還外債本息的基礎和保證。
1、經濟活動規模
經濟活動規模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體現。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國的經濟活動規模大,而該國又非儲備貨幣發行國,則其會增加國際儲備需求;反之,經濟活動規模小,會減少國際儲備需求。一般來說,國際儲備大小與一國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成正比。
2、國際收支差額
國際儲備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此,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來說,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逆差呈正方向變化,逆差出現的頻率越高,數額越大,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順差呈反方向變化,一國若出現持續性順差,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相應地逐漸減少。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平衡,則國際儲備維持正常狀況即可。多數發展中國家因受經濟結構不平衡、經濟政策失當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迫使它們提高國際儲備需求水平。
國際收支差額對適度儲備量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第一,貿易收支差額。國際學術界最初分析國際收支對儲備需求的影響,就是從貿易收支差額開始的。而其主要又是考察進口規模。美國耶魯大學特裡芬教授開創了系統研究貿易進口額與國際儲備量比例關係的先例,併在經驗數字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特裡芬法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應該指出,一個國家進口規模的大小,確實是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單從這個因素去考察儲備需求進而推論貨幣當局應該持有多少的外匯儲備,會降低適度儲備量確定的準確性。因為進口僅僅表示資金的一種單向流動,只有考慮到進出口或國際收支差額,從資金的雙向運動中把握一國一定時期對儲備的實際需求,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儲備需求水平。
第二,資本收支差額。資本收支可以包括長期資本收支、短期資本收支、實物資本收支、貨幣資本收支,等等。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僅取對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一個變數,即一國一定時期的外債餘額來分析。一般來講,一國舉借的外債多,那麼外債到期償還的壓力就大,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比較強烈;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相應就小。
3、外匯管制與匯率制度的安排
如果一國經濟開放度低,對外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一切外匯收支都按計劃或須經批准,則用匯量必然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一般會小些;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會大些。與外匯管制相關的一個措施,便是一國對匯率制度的安排。
前已述及,外匯儲備的一個主要作用是平衡國際收支,另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干預匯率,因此,儲備需求與匯率制度是密切關聯的。即一國無論是實行固定匯率制,還是選擇管理浮動匯率制,都會影響到國際儲備需求水平的高低。例如,在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情況下,由於匯率的波動受到事先約定的波幅的限制(波幅較小),且一國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IMF一般也不允許),則該國金融當局就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
因此,相對來講,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的惡性投機的衝擊,維持匯率波動的界限。如果一國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則政府的靈活性較大。但若此制度下匯率波動次數過多、幅度過大,一國貨幣當局為了不因匯率變動傷及本國的經濟,也會進行干預。實際上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行過徹底的自由浮動匯率制,當今世界匯率制度的主流是管理式浮動匯率制,加上現實中匯率頻繁波動,因此各國對市場的干預時時存在,甚至因諸如強大熱錢(hotmoney)等投機的全球化,單靠某個國家已無法對外匯市場進行良好的駕馭,因此一個國際性的干預機制—聯合干預逐漸形成並日趨成熟;可見,即使在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下,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也是必須的。
4、對外資信與融資能力
一般來說,一國有良好的對外信譽和形象,可以在必要時較容易或迅速地籌措到各種外匯資金,那麼,該國對儲備的需求會小些;反之,對儲備的需求會大些。與此相關,一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的高低與儲備需求也存在密切關係。如果一國有能力通過各種方式(借款、發行債券、設立基金、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等等)獲得所需的資金,就可補充其國際清償力抵消可能出現的資金缺口,則對儲備的需求減少;反之,對儲備的需求相應增加。可以說,儲備需求與對外資信及融資能力呈負相關關係。這裡須註意,從發展中國家來看,由於其對外資信較差,融資能力較弱,因此其對儲備的需求是主動而強烈的,但是正因為其資信較差、融資能力較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並不易得到所需要的資金,因此,對儲備的需求更多的是“一廂情願”。這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決的措施,目前在發展中國家有三個方面:一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二是簽訂區域性或多邊互惠信貸協議,三是儘量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支持。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成本和效果
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如在逆差時除可向外部融資以外,還可實行系列調節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削減政策,或者說通過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包括匯率政策)和貿易政策來平衡國際收支。
持有儲備實際上是成本與收益的統一。持有儲備顯然具有持有效益,如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干預匯率等,而且儲備資產首先是一種外匯資產,存放在外國銀行也有利息收入。但同時,儲備資產又是一種外國實際資源的象徵,不“貯藏”它而及時予以運用就可用於向國外購買生產必需品或消費品,也可用於進口物資推動經濟增長與提高投資收益。而“貯藏”它就等於這段時間放棄對這種實際資源的使用權,喪失由此帶採的效益。這就是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例如,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國民經濟增長和投資收益率,高於國外存款的利息收益,其差額就構成了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又如,持有儲備而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上漲,也構成持有儲備的一種成本。如果我們把因持有儲備而放棄的對一定資源的使用權,用資本邊際生產力來表示,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就等於一國資本生產力與儲備收益之差。可見,一國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則儲備的需求量就應低些;反之,儲備的需求量可相應高些。即一國儲備需求與持有儲備的成本呈負相關關係。
7、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
金融市場是儲備的重要來源渠道,發達的金融市場使得金融當局可通過市場操作獲取所需的儲備,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迅速地“借入儲備”,即發達的金融市場存在一種迅速地把民間資金或社會資金轉換為中央銀行直接持有的機制,我們估且稱為儲備轉換機制。因此,金融市場越發達,儲備轉換機制越完善,貨幣當局對儲備的需求“衝動”就減少;反之,對儲備的需求“衝動”就增加。
8、對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水平
一國如果具有系統和專業化的經營與管理機構,可以根據市場變化的要求,快速地決定某一時期本國需要的主要儲備貨幣或對儲備貨幣進行轉換、組合,並確保儲備在保值的基礎上增值,亦即該國的儲備經營與管理水平較高,則該國可相對減少儲備需求;反之,可相應地增加儲備需求。
9、與他國政府或國際性金融組織的協調程度
如果一國與他國或國際性金融組織(如IMF、WB等)在經濟、金融、貨幣等方面的協調合作較好,而且還可通過訂立某些協議(如互惠信貸協議、備用信貸協議等)互為支持幫助,則可減少儲備需求,反之,會增加儲備需求。例如,過去的歐共體(現稱歐盟)各成員國由於在關稅、金融、貨幣等方面的政策與合作較為協調一致,不少國際收支和匯率上的問題可通過協商來解決,因此,它們的外匯儲備並不多。
10、是否為儲備貨幣發行國
如果一國是儲備貨幣發行國,則該國可直接用本國貨幣來支付短期逆差,也可對外直接投資去獲取更高的投資報酬,就可降低對儲備的需求;反之,則要增加儲備需求。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是美元、馬克、日元、英鎊、法郎等。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儲備貨幣,是關鍵貨幣,因此,儘管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最大,開放度與市場化極高,但其外匯儲備並非最多。
此外,一定時期的偶發或突發事件的頻率與重要性程度,如戰爭、自然災害、外交風波、貿易製裁以及重大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等,也會對儲備需求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經濟增長與當期收入水平的偏好、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的高低、一國承受國際收支政策調節的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政府採用調節政策的意願等因素,同樣對儲備需求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由上分析可見,影響適度國際儲備量的因素是很多的,而且每一個因素都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對適度國際儲備量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又引伸出另外一些問題,即各個因素的具體影響力多大,在這些因素影響下的適度儲備量該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或途徑來確定等較為複雜與關鍵的問題。
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1]
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就是指對這些資產的管理,即確定這些資產之間的最佳構成比例,以應付各種國際支付,避免動蕩多變的國際金融市場帶來的風險。
一、黃金儲備比例的確定
黃金相對於其他儲備資產有保值、安全可靠的優點:
第一、黃金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儲備資產。在紙幣本位制條件下,以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可以避免因通貨膨脹而可能帶來的貶值風險。有時,黃金價格隨著通貨膨脹而相應上升,從而保持原有的實際價值。因此,在世界性通脹日趨嚴重或主要國家貨幣貶值日趨嚴重時,黃金是唯一的可靠的保值手段。這也是黃金儲備的主要作用。
第二、黃金是唯一可稱為“社會的一般財富”的儲備資產。
第三、一國的黃金儲備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可以自由支配,不受任何外國或超國家權力的干預。因此,持有黃金儲備,是維護本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人們稱之為“彈葯庫”動機(“war--chest”motive)。60年代戴高樂執政期間,法國曾用美元向美國大量兌換黃金,正是出於這種動機。而其他儲備資產,都是當作一種對外債權而用於國際支付,而且必須受債務國或負債的金融機構的信用和償付能力的制約,因此,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在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蕩時,這種不穩定性將十分突出。
第四、黃金始終是唯一的最終的國際支付手段。因此,各國都持有一定量的黃金儲備。
黃金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也有不足:
第一、黃金不便用作日常的清算支付手段。因用黃金結算還要連帶現金輸送或拍賣等過程,遠不如非現金結算迅速方便。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主要是用外匯充當日常的國際支付手段。
第二、黃金儲備盈利性較低。黃金的主要作用是保值,缺乏盈利能力。與外匯相比,黃金自身不會增值,相反,持有黃金還需要支付貯藏費用。如果黃金要保值,只能依靠金價的上升,決定於金價上升的幅度是否大於貯藏費用。80年代以來,金價暴漲的因素逐漸消失,到了90年代黃金價格不升反跌,因此,若以80 年代初的黃金價格為計算基礎的話,目前各國持有黃金儲備不僅沒有收益,反而虧損。可見,黃金的盈利性大大降低了。
第三、黃金儲備流動性弱。從90年代起,黃金已逐漸蛻化為一種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尤其在黃金非貨幣化後,如果想利用黃金干預市場,還必須轉彎抹角--把黃金轉換為外匯。這種轉換既麻煩又增加轉換費用,形成額外的負擔。
由於黃金儲備有著上述三個缺點,因此,各國貨幣當局持有黃金的比例總的來說有下降的趨勢。展望未來,估計各國貨幣當局仍會執行穩定或略有下降的黃金儲備政策。
二、外匯儲備比例的確定
外匯儲備比例的確定,包含有兩重含義:一是外匯儲備與黃金儲備及其他儲備資產的比例的確定,二是外匯儲備中各種貨幣構成比例的確定,即最優結構的確定。前者,在黃金儲備比例確定後,也就基本上確定下來了。後者則較為複雜,尤其儲備貨幣多元化以來,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各種儲備貨幣並存,因此,怎樣安排最佳比例的儲備貨幣組合,避免遭受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變得至關重要了。
各國貨幣當局如何選擇和確定外匯儲備中各種貨幣的最佳比例呢?其方法是做好以下三種選擇:
第一、儲備貨幣的品種選擇
在一般情況下,應儘可能地增加硬貨幣的儲備量,減少軟貨幣的儲備量。但還必須註意,並非硬貨幣保持得越多越好。這是因為:(1)硬貨幣的利率一般較軟貨幣為低,保持硬貨幣可避免匯率風險,但要損失一定的利息收入。因此,一國應先權衡“利息”與“風險”的得失,然後再確定持有何種貨幣及其量的大小。(2)一國儲備中貨幣總是有“軟”有“硬”的,如果是清一色的硬貨幣,到了支付時,還得兌換成軟貨幣,這既會碰到匯率風險,也會增加一定的兌換費用。(3)硬貨幣與軟貨幣的區分又是相對的,即硬貨幣在某一時期可能會變“軟”,如果全部保持硬貨幣,一旦硬貨幣變成軟貨幣時,就要承受匯率損失了。因此,軟硬貨幣如何組合,還得以辯證的觀點、運動的眼光,從長期與短期的匯率波動狀況中作全面考察與選擇。
第二、儲備貨幣的匯率選擇
各國貨幣當局應根據各種儲備貨幣匯率變動的幅度進行選擇。一般來說,應儘可能增加匯率波動幅度較小的貨幣儲備量,減少匯率波動幅度較大的貨幣儲備量。由於在短期內國際金融市場匯率變動頻繁,加之政府的干預,因此匯率的變動趨勢很難預測,這時,可以比較各種儲備貨幣長期內匯率波動的平均幅度來選擇,以減少匯率波動的貶值風險。
第三、儲備貨幣中的需求選擇它包括兩方面:一是指根據本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其他金融活動對儲備貨幣的支付需求進行選擇,即對某種儲備貨幣需求大,就儘可能增加其儲備量;反之,就減少儲備量。二是指根據本國干預外匯市場、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對儲備貨幣的需求進行選擇。一種貨幣用於干預市場多的話,就需多儲備;反之,少儲備。一些儲備貨幣發行國,儘管它能用本國貨幣支付逆差,但還要選擇其他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以備隨時干預外匯市場之需。
由於外匯儲備能夠剋服黃金儲備的弱點,流動性大,盈利性高,因此,世界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較之其他儲備資產比例都較高,其中,仍以美元占最高比例,以下依次為馬克、日元、英鎊等,只是美元的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而其他貨幣則有上升之勢。
三、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比例的確定
各成員國分到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的數量都取決於各國向基金組織繳納的份額,且受基金組織的分配安排或控制,不能隨意變更。80年代以來,這兩種儲備資產在各成員國儲備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始終未突破9%,而黃金儲備與外匯儲備則達90%以上。
國際儲備資產營運、安排的原則[2]
在確定國際儲備構成時,一國都會考慮到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保值性和盈利性等特性,這也是一國營運、安排其國際儲備資產的四條原則。這四條原則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1.安全性
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是指儲備資產本身的價值穩定,且存放可靠。首先,一個國家要持有何種資產,必須先考慮這種資產(幣種或信用工具)的價值是否穩定。如果一種資產價值經常會受到匯率的衝擊而貶值,那麼就說明該資產缺乏安全性,應當少儲備。其次,一個國家在確定外匯資產存放的國家與銀行時,必須考慮到這個國家經濟是否發達,銀行資信是否卓著,如果是的話,則存放可靠,該儲備資產安全性就大;反之則不宜存放。
2.流動性
所謂流動性,是指該儲備資產隨時能夠獲得與運用。不同形態的儲備資產,具有不同的流動性。一般來說,活期存款、現鈔、匯票等資產的流動性較高,可作為第一儲備。金銀、債券等資產的流動性較弱,可作為第二儲備。一國在權衡得失時,一方面應保持較多的第一儲備,以利於日常的國際支付,另一方面應把流動性強弱不同的各種儲備資產按時間作不同期限的投資,使各種資產的期限與對外支付的日期相銜接,保證資產的充分流動。
3.保值性
所謂保值性,是指儲備資產能保持原來的價值。進行保值的一般做法是,儘量使儲備貨幣多樣化,儘量對各種儲備資產進行最佳組合。這樣,儘管有時某些儲備資產受到損失或某些儲備貨幣貶值,但同時另外一些儲備資產會有收益,或另外一些儲備貨幣會升值,從而升貶相互抵消,使整個國際儲備資產價值不變或少變。此外,還可採取儲備貨幣與進口支付、干預市場需要的貨幣保持一致的做法,避免匯率風險。
4.盈利性
所謂盈利性,是指儲備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有較高的收益。一國在營運安排儲備資產時,一般應儘可能提高儲備資產的盈利性,由此降低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
必須指出,上述四條原則往往又是相互矛盾的,如活期存款的盈利性較小,但其流動性較高;債券的安全性較高,但流動性較弱;金銀的盈利性較差,但安全性與保值性較高;軟貨幣價值不穩定,但其盈利性卻往往較高;硬貨幣安全性大,但其盈利性卻較小,等等。因此,各國在營運安排儲備資產時,必須堅持四條基本原則,處理好各個原則的矛盾關係,達到收益較大、風險較小的最佳儲備資產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