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開放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開放度是指一國生產或消費中貿易品對非貿易品的比率。[1]
經濟開放度綜合反映了一國(地區)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對其度量主要有兩種方法:
①指標體系法。例如Dollars(1992)和Sachs & Warner(1995)分別採用單一指標法、綜合指標法來考察經濟開放度。
②模型構建法。例如Lloyd & MacLaren(2002)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計算開放度水平等。從國內研究來看,不同學者的度量方法也不相同。李翀(1998)、胡智等(2005)從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三個角度進行測算。黃繁華(2001)、蘭宜生(2002)、何楓等(2004)認為經濟開放度指標僅包含貿易和投資兩個範疇等。
對於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學術界有較為一致的觀點,即經濟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對於經濟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具體作用過程與內在機理關係,不同學派和學者的觀點卻大相徑庭。以Romer(1986)、Lucas(1988)等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貿易)開放主要通過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Barro & Sala-I-Martin(1995)認為,開放國家有更強的吸收先進國家技術進步的能力。還有學者從競爭的角度來研究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係,認為貿易開放使來自國外的競爭加強,世界市場的競爭提高了生產率,因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
- ↑ 李鑫.關於亞洲貨幣合作的探討.理論導刊[J],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