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需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國際儲備需求是指為了獲取所需的國際儲備而付出一定代價的願意程度,具體而言,它是指持有儲備和不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二者之間的平衡。
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因素[1]
影響一國國際儲備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很複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際儲備需求同國際收支調節密切相關。
一方面國際儲備需求受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影響,調節機制越能順利運行,國際收支失衡情況越輕緩,所需要提供的國際儲備就越少。另一方面,國際收支逆差的規模與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與速度也是影響國際儲備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
一國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等於投資收益率與利息率之差。這一差額越大,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越高;差額小,則表明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低。受經濟利益的制約,一國需求國際儲備的數量會同其持有國際儲備的成本成相反方向變化。
第三,匯率制度。
儲備需求同匯率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一國採取的是固定匯率制,並且政府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爆發的大規模投機。反之,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其儲備的持有量就相對較低。
第四,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
發達的金融市場能提供較多的誘導性儲備,這些儲備對利率和匯率等調節政策的反應比較靈敏。因此,一國金融市場越發達,政府保有的國際儲備便可相應越少;反之。金融市場越落後,調節國際收支對政府自有儲備的依賴就越大。
第五,貨幣的國際地位。
一國貨幣如果處於儲備貨幣地位,它可以通過增加本國貨幣的對外負債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較多的儲備;相反,則需要較多的儲備。
第六,國際資金流動情況。
一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外匯管制越松,用於抵消國際資金流動衝擊所需的儲備就越多,特別是在不能有效、及時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借入儲備的情況下,自有儲備的數量需求就大大增加;相反,一國所需的儲備就可少些。
第七,國際貨幣合作狀況。
如果一國政府同外國貨幣當局和國際貨幣金融機構有良好的合作關係,簽訂有較多的互惠信貸備用信貸協議,或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其他貨幣當局能協同干預外匯市場,則該國政府對自有儲備的需求就少。反之,該國政府對自有儲備的需求就大。
最後,一國承受國際收支政策調節的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政府採用政策調節的意願,也會影響對儲備需求的估計。
綜上所述,影響一國最佳儲備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它們交織在一起,使最佳儲備需求的確定複雜化。
- 一、國際儲備需求管理的內涵
國際儲備需求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特定條件下,願意而且能夠獲得(並持有)國際儲備資產的量。
國際儲備的需求管理,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數量管理,第二是幣種管理。數量管理講的是一國應保持多少儲備才算合理,幣種管理講的是怎樣搭配不同種類的儲備貨幣,才能使風險最小或收益最大。
- 二、國際儲備需求數量管理
如上所述,國際儲備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獲得國際儲備、持有國際儲備都是有成本的,過多的儲備還會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
(一)國際儲備需求的相關概念
與國際儲備需求相關的概念有:最適度國際儲備量;最低限國際儲備量;最高限國際儲備量;保險國際儲備量;經常國際儲備量;國際儲備需求目標區。
(二)、影響國際儲備需求的因素
從實踐上看,國際儲備需求經常在變化(這種變化包括“中心”、“上限”和“下限”的變化)。制約國際儲備需求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對外貿易狀況
(1)對外貿易規模
(2)貿易條件及競爭力
2.調節體制特性
(1)調節機制的特點
(2)調節手段的選擇偏好
(3)調節速度的選擇偏好
3.國家的經濟狀況
(1)經濟結構狀況
(2)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
(3)借債能力
(4)經濟發展水平
4.外經貿的管理體制
(1)外匯管制
(2)外貿管制
- 三、國際儲備需求的幣種管理
一國對國際儲備的管理,除了在量上將國際儲備保持在最適度水平上外,還需要在質上擁有一個適當的國際儲備結構,尤其是各種儲備貨幣的構成。這具體包括儲備貨幣種類的比例安排和儲備資產流動性結構的確定。
- ↑ 楊勝剛,姚小義.國際金融學學習指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