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human capital depreciation)

目錄

什麼是人力資本存量貶損[1]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指人力資本承載者獲得收入的能力、拓展收入空間能力的弱化或消失。其實質是人力資本承載者無法獲得既有投資決策時點的預期投資收益。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表現[1]

  任何形式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都與一定的收入狀態改變直接聯繫,比如承載者失去收入來源、收入能力以及拓展收入空間的能力弱化,這裡的收入特指通過投入人力資本獲得的收入。

  (1)人力資本承載者失去收入來源。若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勞動力市場,承載者徹底失去通過投入既有人力資本獲得收入的來源;同理,失業期間,承載者暫時失去通過投入既有人力資本獲得收入的來源。

  (2)人力資本承載者收入能力弱化。收入能力弱化體現為承載者獲得收入的機會減少和/或收入水平下降。其一,就獲得收入機會而言,在人力資本市場上,與供給小於需求的狀態相比較,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態弱化了承載者獲得高收入的談判力量,過量的供給同時減少了其獲得收入的機會。另外,技術進步不斷淘汰舊有人力資本,這必定會弱化承載者的收入能力,因為既有人力資本不符合高收入機會的需求,而在既有人力資本適合的機會上又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其二,就收入水平而言,一方面,人力資本供給大於需求、人力資本價值基於技術進步等原因貶值都加劇了承載者失業的壓力,在強烈的就業需求下,合意的收入水平會有所降低,導致收入量減少:另一方面,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還可能導致承載者無法獲得與其人力資本存量匹配的最大化收入水平。不充分就業、人職不匹配會導致部分人力資本閑置、不能最大化利用既有人力資本,從而承載者無法獲得最大化的收入量。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類型[1]

  對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進行分類的目的在於,能夠使人力資本投資者明確應對不同類型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所應選取的形式和策略。根據不同的劃分依據,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現從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不同原因、能否逆轉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方向兩個視角,對其進行分類。

  (一)有形貶損與無形貶損

  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因素有市場性因素和非市場性因素。市場性因素指人力資本市場供求關係、技術進步、相關資本等;非市場性因素指健康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會等因素。根據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不同原因,將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劃分為有形貶損和無形貶損,這與物質資產減值非常類似。

  有形貶損指由非市場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即由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社會性因素引致的生產能力(生產率)下降和/或喪失,是既有人力資本使用價值的減少。比如,疾病、工傷和生育等導致既有人力資本再次投入生產時生產能力(生產率)有所下降,因而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包括失意人口),收入能力下降;甚至承載者的生產能力可能喪失殆盡,導致其愈後無法再投入生產中,不得不永久性退出勞動力市場,從而徹憔喪失收入能力。有形貶損發生時,人力資本的生產能力低於貶損前,為承載者帶來的收入量和收入機會減少。人力資本存量的有形貶損類似於物質資產實體損耗。

  無形貶損指由市場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即由非健康、非社會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資本市場價值貶值。這種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由人力資本市場供求、技術進步、相關資本等市場性因素引致承載者的既有人力資本市場價值減少、獲得收入的機會減少,或因被市場淘汰而徹底報廢,比如,失業、不充分就業、人力資本價格下降、退休、退出勞動力市場成為非勞動力人口(包括因為長期找不到丁作而成為失意人口退出勞動力市場、因為偏好閑暇自願退出勞動力市場)等。除市場性因素外,還有少量人力資本承載者因為犯罪服刑等其他原因暫時或永久性退出人力資本市場,由於承載者的市場價值和使用價值均未減少,故將其視為特殊形式的無形貶損。人力資本存量無形貶損類似於物質資產在資產實體沒有損壞、使用價值完好的前提下,因陳舊過時、經營環境改變等因素而引發的減值。

  應對有形貶損與無形貶損的人力資本投資選擇是不同的:應對有形貶損,更多強調醫療、衛生、保健等健康投資,這裡的健康投資包括生理健康投資和心理健康投資;應對無形貶損,更多會選擇正規教育、在職培訓、遷移與流動等典型人力資本投資形式。

  (二)可逆貶損與不可逆貶損

  和物質資本一樣,面對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要思考應對之策。個人應對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策略指通過後續的人力資本投資抑制貶損的發生。根據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能否逆轉存量貶損的方向,將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劃分為可逆貶損和不可逆貶損。

  不可逆貶損指通過後續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能恢復承載者生產能力的貶損形態,比如,由於健康狀況失去勞動能力、死亡,因為犯罪入獄判處終身服刑役、退休等,其共同特征是承載者必須退處勞動力市場或人力資本載體消失.在人力資本載體死亡、因健康原因喪失勞動能力、達到退休年齡後退出人力資本市場時,已經喪失或基本喪失了追加人力資本投資的意義,此時,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物質資產減值相似,都具有不可逆性,因為這種貶損無法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得到補償。

  可逆貶損指通過後續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逆轉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趨勢,在經過人力資本投資後,能夠改善承載者的生產能力和/或提高其生產能力。對於健康的、或通過健康投資可以恢復健康體魄的勞動力人口,其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可逆的,即通過後續的人力資本投資是可以動態地實現保值和/或增值的。應對可逆貶損與不可逆貶損的人力資本投資選擇是不同的,不可逆貶損一旦發生,事後無法補救,因此,事前的防範型投資策略是有效的;應對可逆貶損,起到亡羊補牢作用的事後補償型投資策略是可行的,事前的防範型投資策略也對預防和抑制存量貶損的發生起著關鍵作用。

  儘管做了上述劃分,實際發生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往往並不能簡單歸為上述任一種貶損類型,很可能同時兼具兩類特征,故應對貶損的投資策略選擇也是多樣的。例如,有形貶損具有不可逆性,可以同時採取防範型策略和健康投資形式;無形貶損具有可逆性,可以同時採取補償型和防範型策略以及典型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特點[1]

  (一)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就業狀態呈現出差異性特征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承載者的就業狀態密切相關,故本研究以就業狀態作為各種因素引起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中介變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並非只有失業狀態可能引發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就業者的人力資本也可能遭遇存量貶損。因此,人力資本存量發生貶損時,其承載者或者處於就業狀態或者處於非就業狀態。

  1.非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相對於發生在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因承載者處於非就業狀態而引發的存量貶損更容易理解。非就業狀態不僅包括失業狀態,也包括人力資本承載者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勞動力市場。(1)失業。承載者失業時,既有人力資本或供求過剩、或行將或正在或已經被淘汰、或因為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導致人力資本閑置。閑置期間人力資本不能為其承載者獲得收入,同時暴露於存量貶損風險中。(2)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勞動力市場。這種情況包括因工傷、疾病等原因致殘而徹底失去勞動能力或死亡的勞動力,失意人口,自願性失業人口。這是一種徹底切斷人力資本與市場聯繫的非就業狀態.該人力資本不能再通過繼續投入使用為其承載者創造收入,其人力資本報廢,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為零。實際上,與工傷、疾病致殘徹底失去勞動能力而不得不退出人力資本市場不同,當某些承載者永久性退出人力資本市場時,比如終生服刑役、失意人口、自願性失業人口,其人力資本仍具有一定市場價值,但是,由於永久性退出人力資本市場,無法繼續創造生產力,其人力資本報廢。人力資本報廢是人力資本閑置的一種特殊形式,報廢時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為零。

  2.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非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類似,有些處於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同樣會暴露在存量貶損的風險中。(1)不充分就業,或稱隱蔽性失業。承載者處於不充分就業狀態時,其部分人力資本被閑置,人力資本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2)人力資本失業。具有多種技能的人力資本承載者會對其技能給出供給序列,該供給序列由市場價格收益率確定,先供給價格高或收益率高的人力資本,當這種人力資本價值實現比較困難時,轉而選擇供給次優的人力資本。因此,雖然承載者處於就業狀態,及很可能並未使用能夠給其帶來最大收益的人力資本,此時,最優的人力資本對處於失業狀態。人職不匹配、人力資本低價使用都可能導致最優人力資本閑置,將最優人力資本暴露在存量貶損的風險中。

  (二)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原因呈現出多樣性特征

  人力資本獲得收入的能力和拓展收入空間能力的弱化甚至消失可能由技術進步、供求關係、相關資本、人力資本閑置與報廢等多種因素導致。

  1.技術進步引起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由技術進步引起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價值存量貶損。技術進步不斷以新的人力資本替代既有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同時可能替代與其互補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這意味著既有人力資本市場價值貶值。

  2.供求關係引起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人力資本市場的供求關係和產品市場的供求關係會影響人力資本存量。如果供求關係變動是長期現象,那麼供給大於需求會帶來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人力資本市場供大於求引起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既非市場價值貶值、也非使用價值減少,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具有派生需求特征,是由人們對人力資本所生產出的產品服務的需求派生出對該人力資本的需求。產品市場供大於求則引起人力資本市場價值貶值。

  3.相關資本引起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相關資本對既有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人力資本市場價值貶值。

  4.人力資本閑置和報廢影響人力資本存量。如前所述,人力資本在閑置期間不能為承載者帶來收入,閑置本身加大了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風險。人力資本報廢表明既有人力資本已經失去了市場價值和/或使用價值,其承載者徹底失去了依賴該人力資本獲得收入的能力,或承載者放棄繼續使用該人力資本獲取收入。

  (三)相對於物質資產減值的特征

  1.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物質資產減值在形式上非常類似。(1)根據引致存量貶損的原因,非市場性因素引起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形貶損類似於物質資產的實體損耗,市場性因素引起的人力資本存量無形貶損類似於物質資產在資產實體沒有損壞、使用價值完好前提下,因陳舊過時、經營環境改變等因素而引發的減值。(2)根據貶損與減值的表現,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表現為收入減少,物質資產減值表現為企業利潤受損失。(3)根據應對的策略選擇,可逆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可以通過資本化費用化的後續支出達到延長人力資產使用壽命的目的,物質資產減值也有類似特點,不可逆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形式類似於等待直接報廢的已經減值的物質資產,但二者的應對策略並不相同。

  2.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物質資產減值也具有很多差異。與物質資本不同,人力資本以人為載體,這決定了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特殊性。(1)從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原因看,人是社會人,非市場性因素中的社會性因素會影響人力資本存量。但沒有社會屬性的物質資產顯然不會受該因素的影響。(2)從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後果看,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首先影響承載者個人,而後波及到其所屬企業和社會。但物質資產減值首先影響企業,而後可能對個人、經濟體、社會產生影響。(3)從對發生貶損的人力資本的處置看,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與物質資產減值有諸多不同之處。其一。從處置主體構成上看,不同主體在處置中的行為選擇不同。承載者作為人力資本第一所有人,要做出是否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投資內容選擇、投資策略選擇等一系列決策。然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企業,在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危及企業利潤時的首要選擇可能是替代既有人力資本承載者。政府作為巨集觀經濟調控者,從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視角出發,要對發生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承載者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維護承載者基本的生存權利。比較起來,物質資產的減值處置比較簡單,直接的處置主體就是企業,與個人和政府無關。

  其二,從資產報廢的內容上看,對發生減值的物質資產,直接報廢物質資產本身及其依附形態即可。與物質資產報廢不同,除非承載者死亡,人力資本報廢的只是人力資本,並不是將人力資本承載者同時報廢。即使因為人力資本報廢導致承載者不得不退出市場,也仍然需要通過社會保障等制度環境維持承載者良好的生命存續狀態。

  其三,從後續支出上看,無論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以任何形式出現,後續的人力資本投資都是必需的(除非承載者死亡)。但物質資產減值並不必然意味著企業要進行資本化或費用化的後續支出,因為效益的硬約束,企業要通過成本收益分析評估後續支出的必要性。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原因[1]

  引致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因素有市場性因素和非市場性因素。市場性因素包括市場供求關係、技術進步、相關資本等。非市場性因素指人力資本承載者生理、心理健康狀態和社會性因素等。無論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由市場性因素還是由非市場性因素引致.最終都必然歸為人力資本的收入能力、拓展收入空間的能力弱化,人力資本閑置,人力資本報廢三種一般性原因上。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影響[1]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會影響到個人、企業和社會三個主體。

  (1)關乎個人生存。人力資本發生存量貶損時,其承載者的收入能力、拓展收入空間的能力下降,這意味著承載者的生存能力下降。

  (2)影響企業利潤。個體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被視為企業人力資產減值。一方面,減值通過員丁的生產率下降影響企業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減值通過人力資產賬麵價值減少導致企業直接的資產損失,使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沉澱。

  (3)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效應,它曾一度使美國的“新經濟”呈現收益遞增趨勢。反之,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則會阻礙社會經濟前進的腳步。

  與增值類似,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市場的常態,它會給個人、企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這些主體應對貶損的行為同時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存量貶損是表明既有人力資本的市場價值貶值、使用價值減少、人力資本承載者收入能力弱化的市場信號,它引導市場將生產人力資本的資源配置到防範與補償既有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投資領域中,使市場的人力資本投資與需求相匹配。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主要扮演著消極因素的角色,亟待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和整個社會的高度關註。

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測量[1]

  (一)度量人力資本承載者收入能力弱化

  人力資本市場價值貶值和使用價值減少最終都反映為承載者收入下降,獲取收入的能力和拓展收入空間的能力弱化,因此,可以用收入變動作為度量承載者既有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指標。由人力資本承載者獲取收入、拓展收入空間能力弱化引發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可以用人力資本價格變動來表示,故通過對比不同時點上該類人力資本的收入數據來測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程度。此方法選用的收入指標為實際平均工資或實際平均工資指數,觀察不同受教育程度、職業、行業的人力資本承載者在一個時間序列中該指標的變化趨勢,若在任意兩個時點間該指標呈現下降趨勢,基本判定人力資本存量發生了貶損。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下降可以直觀地表示出承載者的存量貶損情況,這與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定義完全吻合。其一,從行業、職業、受教育程度等視角能夠測算出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大致趨勢。其二,對個人而言,通過比較兩個時點上的收入數據可以判定其人力資本存量是否發生了貶損。

  但是,用收入指標測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一,按職業和行業測算的實際工資指數是可以獲得的,但職業、行業的實際工資數據往往呈不斷上升趨勢,根本無法反映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另外,按受教育程度測算的實際工資指數可獲性較差。其二,用行業、職業、受教育程度測算的是行業整體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情況。實際上,行業內、職業內的人力資本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承載者的人力資本存量變動規律也呈現出差異性特征,籠統測算無法反映個體類別的情況。因此,選用收入指標要求同時從行業、職業等整體視角、人力資本類別、甚至個體角度同時進行測算,以立體地反映出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情況。其三,由於收入下降、收入能力弱化是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故藉助收入的絕對或相對下降度量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為導致實際工資下降的因素非常複雜,單憑實際工資下降的趨勢判定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有些武斷。因此,必須將其他因素的影響剝離出去,但這種剝離技術上不好操作。

  綜上所述,用單純的收入數據測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不太適合,可以考慮通過比較收入變動幅度和勞動生產率變動幅度度量收入能力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生產率增長應該帶動實際工資同步增長,如果實際工資率增長幅度小於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則可判定該人力資本發生了存量貶損;如果實際工資率增長幅度超過生產率增長幅度,則該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風險比較小。

  (二)度量人力資本閑置

  就業狀態和非就業狀態都可能有人力資本閑置,因此,度量人力資本閑置需要從就業狀態和非就業狀態同時著手,並選用不同的指標。

  1. 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閑置

  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閑置(隱蔽性失業)可以用閑置的工時直接測算。從人力資本承載者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和年齡的角度考察人力資本閑置程度。在測量中,按《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中“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的標準測算閑置的下時數,工作時間為1—4天的、或工作時問≤39小時的人力資本承載者被判定為就業不充分,其部分人力資本被閑置。人力資本閑置的工時數可以根據人力資本市場上該種人力資本的價格轉化為收入形式,因此,用閑置的工時數表示存量貶損實質上也是用收入數據測算存量貶損。

  用閑置的工時能很好地量化在業人口人力資本閑置的基本狀況,不但方法簡便而且數據可獲,《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分別載有關於在業人口工作時間的絕對量和相對比例的統計數據。該方法優點在於:它僅表明瞭人力資本閑置的情況,不去探討閑置對人力資本再次投入使用後的存量影響,即只研究人力資本閑置下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不過,閑置工時法存在理論上的局限性。其一,理論上,閑置的工時可以通過市場上人力資本的價格轉化為收入,這符合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定義中描述的以收入能力和/或收入下降反映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規律。但是,根據不同行業、職業、受教育程度、年齡換算出的收入數據顯然是不同的,不同行業、職業、受教育程度、年齡的人力資本承載者的平均工資率有很大差異,導致對在業人口人力資本閑置進行估算時可能出現較大偏差,故將閑置的工時換算為收入數據以測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的方法缺乏說服力。其二,人力資本閑置將既有人力資本暴露於貶損的風險中,選用閑置的工時測算出的僅是可能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

  2. 非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閑置

  非就業狀態的人力資本閑置可以用失業率或失業量進行測算。對不同教育程度的承載者分行業、職業、年齡和失業原因測算人力資本閑置程度。

  基本可以通過承載者的失業狀態判定其人力資本存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貶損,因為在失業期間人力資本失去了為其承載者獲得收入的功能,再就業也往往意味著獲得低於先前就業收入的報酬水平。但有四種失業類型不能被簡單判定為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其一,摩擦性失業。在由工作搜尋導致的摩擦性失業期間,人力資本承載者損失的收入可以視為人力資本配置成本,即人力資本投資成本,不能由此簡單判定承載者的人力資本存量一定發生了貶損:其二,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又稱為總需求不足的失業,是指由於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這種失業是暫時的,既有人力資本市場價值並未貶值,承載者的生產率也沒有變化,周期過後總需求增加,人力資本能自然恢複原來的存量。其三,自願性失業。自願性失業是指,勞動者不願意按照現行貨幣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就業而引起的失業,實際上,如果想工作,他們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可見。與非自願性失業或需求不足型失業不同,它不是真正的失業。自願性失業者的人力資本存量到底是發生了存量貶損還是直接報廢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自願性失業者只是短期失業,在對現行市場工資率和自身勞動力價值進行適當修正後會重返勞動力市場,則其人力資本並未報廢,在失業期間人力資本只是暫時閑置;一旦重返勞動力市場,則意味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因為承載者就業的實際收益低於其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點上的預期收益水平,如果自願性失業者因此徹底退出市場不再返回,則其人力資本報廢。2001年教育部組織的“首屆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調查”結果顯示,約5%的大學生選擇不就業,按2001年全國l17萬高校畢業生人數計算,約有5.85萬選擇不就業。八年以後,這個數字有增無減:來自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撰寫的2009年就業藍皮書《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09)》的數據顯示,在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有16.5l萬人既無工作無學業,也沒有求職求學行為,成為“待定族”,變成了時下時髦的“啃老族”,約占2008年559萬應屆畢業生人數的3%。其四,失意人口。失意人口的人力資本存量變化有兩種情況:如果失意人口在合適的市場機會出現時重返勞動力市場,則其人力資本只是暫時閑置;如果失意人口灰心到極點,因此徹底退出勞動力市場,則其人力資本徹底報廢。

  總之,失業率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如果能同時剝離出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自願性失業和失意人口中的人力資本被報廢的部分,其所估算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程度是比較精確的。

  (三)度量人力資本報廢

  人力資本報廢引發的存量貶損可以直接通過永久性退出人力資本市場的人數進行測算。這裡主要選用勞動年齡人口中因疾病、工傷死亡的數據,或雖未死亡但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口數據,終身服刑役的人口數據,失意人口數據,自願性失業數據等作為主要的度量指標。只要數據可獲,該方法能比較準確地量化人力資本報廢情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張學英著.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及應對策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0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Gaoshan2013,林巧玲,方小莉,Mis铭,Lin,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力資本存量貶損"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