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啃老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啃老族

  啃老族主要是指那些到了就業年齡而不願工作,或者在就業與失業之間不斷游走,經濟上完全依賴或半依賴父母的年輕人,其中也包括少部分中年人。啃老一族又被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這類人群是躺在父母襁褓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長期閑呆在家裡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過著悠然、輕鬆、安逸的生活,甚至還顯得樂此不疲。[1]

新型啃老族

  “上進型”啃老族

  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千禧年前,擁有一份大學文憑,很輕鬆便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如今,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生數量也是越來越多,預計將在今年突破千萬大關,本科文憑的就業壓力也是越來越大。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不少年輕人都會選擇考研,博取一份更高的學歷,以從本科大學中脫穎而出。

  據統計,2022年,全國考研人數達到創紀錄的454萬,但最終只有約30%的人能夠順利上岸,換言之,約有300萬人落榜。而這些落榜的考生之中,只有少數會選擇放棄考研,絕大部分則會繼續二戰、三站甚至是連年征戰,直至上岸為止。長此以往,也導致每年參考人數越來越多,落榜人數也是年年攀升,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惡性迴圈。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備考的年輕人,往往都沒有工作,一心撲在學習之上,也自然要繼續依靠父母供養。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年輕人為了避免參加工作,不斷地向上學習,從本到研,從研到博,從單學位到雙學位,甚至到多學位,只要不工作,就能一直讀下去。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非但沒有覺得子女在啃老,反而還認為子女上進,為自己的人生拼搏,並向他人炫耀。但事實上,有上進心固然值得提倡,這樣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學習,但也應當給自己設定一定的期限與目標,在達到期限或是完成目標後便參加工作,或是真正參與學術研究,為社會作貢獻,回歸正常的人生軌道。否則一味如此的話,不僅會導致自己的人生缺失了一段重要的經歷,還會導致父母供養壓力加大,無法安養晚年。同理,還有部分常年考公務員的人群,也應給自己設立一定的期限與目標,避免陷入惡性迴圈。

  “孝順型”啃老族

  所謂“孝順型”啃老族,是指那些成年後拒絕獨立,甚至在成家後依然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並且還要靠父母供養的人群。在外人眼中,這類人群可以說是孝順的代表,不僅帶給了父母更多的陪伴,並且幫助父母分擔家務,降低了生活壓力。

  但實際上,也有不少人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讓父母照顧自己,不僅要在經濟層面上予以幫助,甚至連家族、照顧孩子這些瑣事都要由父母承擔。退休之後,本應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卻成為了子女的“保姆”,拖著奮鬥了幾十年的疲憊身軀來照顧子孫後代,足以想象他們的辛苦。即便是很多老人樂在其中,但從身體方面考慮,也不應讓父母過度操勞。

  顯而易見,這兩類新型啃老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外表看似優秀,實則卻是在正大光明的啃老。而“被啃”的父母們,同樣也樂在其中,並對子女稱贊有加,甚至向他人炫耀。

啃老族的心理狀態[1]

  1.擇業怕苦的心理。在啃老一族中,絕大部分都是到工作的年齡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成年人。當問及啃老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很多都是:“好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自己“不喜歡”、“太辛苦”,“不願乾伺候人的活”等等。當代的年輕人普遍的缺少吃苦的精神,這與生長的時代背景、家庭條件、教育觀念都有很直接的關係。但究其根本,個人的心理狀態是主要原因。

  2.攀比的心理。在對一位已在家待業半年的當事人的訪談中,當問及啃老的原因時,他說:“我同學都找到了輕鬆的好工作,工資高、待遇好。而我之前找到的工作都不能和他們比。索性不幹了。我這是在等待好工作,並不是想啃老。”從這位當事人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的攀比心理。這種攀比心理直接促成了他待業在家的原因。這樣的“啃老族”所占的比例並不少。

  3.求利的心理。求利的心理狀態也是現階段“啃老族”群體普遍存在的。我們承認,人要生存是離不開物質的保證的,求利的心理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我們所講的求利是建立在正當的情況下,通過自身的勞動來獲取的收益。而“啃老族”們的求利心理則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他們的求利心理是脫離現實的,建立在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對於金錢的追求。

  4.依賴的心理。在我國現階段的“啃老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條件相對優越的群體。他們之所以選擇“啃老”是認為父母有這個經濟實力。現存的啃老族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通過“啃錢財”來啃老的。而對於那些本來經濟就不是很好的家庭來說,啃老族便啃上了父母的勞力。一旦子女婚後有了孩子,當父母的便成了義務保姆和不計報酬的廚師,一天到晚圍著子女轉。有的子女在婚後“賴”在父母身邊與他們吃住在一起,無形之中就將所有家務活兒都推給了老人。

啃老族形成的原因分析[2]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以夫妻子女為基本成員、共同生活的初級社會群體。與傳統社會家庭相比,現代社會家庭的部分功能(如生產功能)已經喪失,但教育功能一直存在。家庭在兒童社會化方面具有其他社會單位不能替代的作用。個體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個體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規範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啃老族”的出現,反映出本應成為子女第一大課堂的家庭在教育功能上出現了偏差。

  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年輕人,是我國最初的幾代獨生子女,也是“啃老族”的主要人員。這些獨生子女往往從小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處處有家長呵護,而變得任性、缺乏責任感,而這又使得他們更加依賴父母,形成了惡性迴圈。據調查發現,這部分溺愛子女的父母大多經歷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幾個大事件:改革開放企業改製等。這些經歷使得他們在撫養子女過程中,渴望給子女一個安定溫馨的環境。他們認為“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再讓孩子受罪”,因而格外重視和關註子女身體衣著是否避寒保暖,身體是否健康等的“養身”。有的家長甚至認為給子女提供優越的條件是父母應盡的責任。這種家庭教育往往忽視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獨立、人格是否成熟。

  當然,這當中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家長有實力有條件滿足子女的消費,子女能夠得到的非勞動收入比較高,而這種非勞動的增加會使個人不參加工作的願望增強,因而對個人的勞動供給行為引起強烈的抑製作用,客觀上促使他們不會努力或者根本不會去尋找工作,寧願閑在家裡。

  (二)學校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啃老族”,在學校接受的多是應試教育,學校往往忽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升學率、考試分數是學生、家長和社會衡量學校的重要指標,生源、為了名聲,學校不得不註重應試教育,而人格完善、道德教育等這些不可量化的、不被家長們作為評價指標的內容往往難以引入教學中。

  在以升學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中,即使部分人有幸升人高校,但高校很多課程的設置同樣存在問題,教學課程設置沒有緊扣該學科的前沿動態。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在就業市場上沒有優勢(現在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採取了積極措施,如加強學生技能培訓,或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尤其是很多本科生處於就業尷尬的境地,學歷不如研究生、博士生,技能方面又不如職高生,加上自身心態沒有調整好,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這類人群既是“啃老一族”又是“待業貴族”。

  (三)社會根源

  就業較難是“啃老族”存在的又一個重要根源。從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就業較難的問題開始突出,部分人職場屢受挫折,這容易引起習得性無助感,從而造成自暴自棄。詳細分析有如下原因:

  1.就業環境的不公平性。社會是由人的活動所形成的關係而聯結成的網路。農業社會裡,鄉土關係和血緣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主導,工業社會裡,地緣、業緣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主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係本身所包含的政治關係、法律關係和倫理關係日益被經濟關係所取代。物質利益因素在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某些人通過血緣關係、裙帶關係、鄉土關係等獲得就業機會,這就給沒有“人脈”資源的人群造成了不公平。

  2.社會競爭激烈化。社會競爭的激烈導致了部分人由於學歷不高,或者沒有技能而無法就業,使他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啃老族”。對於部分已經就業的人而言,他們也被迫成為了“啃老族”。已經就業的這類人有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經濟收入並不低,應該不再“啃老”,但實際卻不然。例如,據筆者調查所知,一對夫妻都是高校教師,但是因為科研、教學加上兼職的行政工作,使其無法顧及家中事務,於是雙方老人輪流來照顧家庭。事實上,老人集採購員、炊事員、衛生員等為一身,如果小兩口以後有了小孩,老人還得兼任保育員。可見,這類人雖然在經濟上完全獨立(甚至可以包攬老人的全部花費),但是他們仍然是在“啃老”,不同之處在於物質和精神的差別而已。家務勞動社會化雖然已經走進不少家庭,但如果要請長期住家型的勞務人員,很多家庭仍然存在顧忌。

  3.職業分類“貴賤化”。職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由於受觀念意識的影響,人們選擇工作的時候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職業劃分為三流九等。比如服務行業,雖然已經被國家和社會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行業社會地位低。其次,許多人就業往往看中地位、收入、地域等。這些觀念導致人們就業的選擇面大大縮小,一方面是某些單位需要用人,一方面是某些人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找不到工作。

  4.用人單位的盲目性。很多用人單位招聘員工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其實有些工種並不需要這樣高的學歷。另外,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往往設置經驗障礙,如兩三年的行業經驗,這就將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

  (四)“啃老族”自身

  1.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過高。部分“啃老族”有明確的個人定位,但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之前,寧願不工作,這並不是他們的工作能力差,而是對自己期望值過高,不輕易就業,於是不得不“啃老”。事實上,雖然就業形勢相對嚴峻,但找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還是可以的。這部分人應當註意調整心態,降低期望值,一步一步實現願望。

  2.心理不成熟。部分“啃老族”主觀上並沒有工作的願望,在嚴峻的就業形式下,採取逃避方式,完全依賴父母。這類人遇到困難容易採取逃避策略,不能勇敢面對困難。這樣的情況可能與個人成長過程中遭遇諸多挫折有關,也可能與家庭過分溺愛有關。

針對啃老族的立法

  《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已經實施15年,對其進行“大修”,其中,“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財物。”這一特別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條款,把這部條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認為,父母對於是否繼續資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決定權,立法實在沒有必要;有人認為,針對“啃老”立法有助於彌補法律空白,對“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啃老族解決方式

  啃老族是沒有就業,大部分都是失業人群,政府國有企業倒閉淘汰,私人企業崛起更多創業問題,也不是利用極端問題用法律約束道德綁架解決問題是可不行的,近日出現老年化,應該要老中青三結合解決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未結婚人士成為視為所謂單身消費收入是沒有被國家承認的,所以會拖國家經濟發展,成為了社會中的亞健康,如果社會大部分人不想生孩子,或者是失去勞動力,勞動就有果實的,應該就業完成問題。

參考文獻

  1. 1.0 1.1 馬越,蔡紅霞.啃老族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A).人文社會研究.2009,4
  2.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A).廣西社會科學.2008,9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Lin,LuyinT,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啃老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