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human capital depreciation)

目录

什么是人力资本存量贬损[1]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指人力资本承载者获得收入的能力、拓展收入空间能力的弱化或消失。其实质是人力资本承载者无法获得既有投资决策时点的预期投资收益。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表现[1]

  任何形式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都与一定的收入状态改变直接联系,比如承载者失去收入来源、收入能力以及拓展收入空间的能力弱化,这里的收入特指通过投入人力资本获得的收入。

  (1)人力资本承载者失去收入来源。若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承载者彻底失去通过投入既有人力资本获得收入的来源;同理,失业期间,承载者暂时失去通过投入既有人力资本获得收入的来源。

  (2)人力资本承载者收入能力弱化。收入能力弱化体现为承载者获得收入的机会减少和/或收入水平下降。其一,就获得收入机会而言,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与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相比较,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弱化了承载者获得高收入的谈判力量,过量的供给同时减少了其获得收入的机会。另外,技术进步不断淘汰旧有人力资本,这必定会弱化承载者的收入能力,因为既有人力资本不符合高收入机会的需求,而在既有人力资本适合的机会上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二,就收入水平而言,一方面,人力资本供给大于需求、人力资本价值基于技术进步等原因贬值都加剧了承载者失业的压力,在强烈的就业需求下,合意的收入水平会有所降低,导致收入量减少: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存量贬损还可能导致承载者无法获得与其人力资本存量匹配的最大化收入水平。不充分就业、人职不匹配会导致部分人力资本闲置、不能最大化利用既有人力资本,从而承载者无法获得最大化的收入量。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类型[1]

  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人力资本投资者明确应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所应选取的形式和策略。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现从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不同原因、能否逆转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方向两个视角,对其进行分类。

  (一)有形贬损与无形贬损

  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因素有市场性因素和非市场性因素。市场性因素指人力资本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相关资本等;非市场性因素指健康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等因素。根据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不同原因,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划分为有形贬损和无形贬损,这与物质资产减值非常类似。

  有形贬损指由非市场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即由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性因素引致的生产能力(生产率)下降和/或丧失,是既有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减少。比如,疾病、工伤和生育等导致既有人力资本再次投入生产时生产能力(生产率)有所下降,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包括失意人口),收入能力下降;甚至承载者的生产能力可能丧失殆尽,导致其愈后无法再投入生产中,不得不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彻憔丧失收入能力。有形贬损发生时,人力资本的生产能力低于贬损前,为承载者带来的收入量和收入机会减少。人力资本存量的有形贬损类似于物质资产实体损耗。

  无形贬损指由市场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即由非健康、非社会性因素引致的人力资本市场价值贬值。这种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由人力资本市场供求、技术进步、相关资本等市场性因素引致承载者的既有人力资本市场价值减少、获得收入的机会减少,或因被市场淘汰而彻底报废,比如,失业、不充分就业、人力资本价格下降、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非劳动力人口(包括因为长期找不到丁作而成为失意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因为偏好闲暇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等。除市场性因素外,还有少量人力资本承载者因为犯罪服刑等其他原因暂时或永久性退出人力资本市场,由于承载者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均未减少,故将其视为特殊形式的无形贬损。人力资本存量无形贬损类似于物质资产在资产实体没有损坏、使用价值完好的前提下,因陈旧过时、经营环境改变等因素而引发的减值。

  应对有形贬损与无形贬损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是不同的:应对有形贬损,更多强调医疗、卫生、保健等健康投资,这里的健康投资包括生理健康投资和心理健康投资;应对无形贬损,更多会选择正规教育、在职培训、迁移与流动等典型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二)可逆贬损与不可逆贬损

  和物质资本一样,面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要思考应对之策。个人应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策略指通过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抑制贬损的发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能否逆转存量贬损的方向,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划分为可逆贬损和不可逆贬损。

  不可逆贬损指通过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能恢复承载者生产能力的贬损形态,比如,由于健康状况失去劳动能力、死亡,因为犯罪入狱判处终身服刑役、退休等,其共同特征是承载者必须退处劳动力市场或人力资本载体消失.在人力资本载体死亡、因健康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达到退休年龄后退出人力资本市场时,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了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此时,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物质资产减值相似,都具有不可逆性,因为这种贬损无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得到补偿。

  可逆贬损指通过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逆转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趋势,在经过人力资本投资后,能够改善承载者的生产能力和/或提高其生产能力。对于健康的、或通过健康投资可以恢复健康体魄的劳动力人口,其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可逆的,即通过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动态地实现保值和/或增值的。应对可逆贬损与不可逆贬损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是不同的,不可逆贬损一旦发生,事后无法补救,因此,事前的防范型投资策略是有效的;应对可逆贬损,起到亡羊补牢作用的事后补偿型投资策略是可行的,事前的防范型投资策略也对预防和抑制存量贬损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尽管做了上述划分,实际发生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往往并不能简单归为上述任一种贬损类型,很可能同时兼具两类特征,故应对贬损的投资策略选择也是多样的。例如,有形贬损具有不可逆性,可以同时采取防范型策略和健康投资形式;无形贬损具有可逆性,可以同时采取补偿型和防范型策略以及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特点[1]

  (一)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就业状态呈现出差异性特征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承载者的就业状态密切相关,故本研究以就业状态作为各种因素引起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中介变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非只有失业状态可能引发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就业者的人力资本也可能遭遇存量贬损。因此,人力资本存量发生贬损时,其承载者或者处于就业状态或者处于非就业状态。

  1.非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相对于发生在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因承载者处于非就业状态而引发的存量贬损更容易理解。非就业状态不仅包括失业状态,也包括人力资本承载者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1)失业。承载者失业时,既有人力资本或供求过剩、或行将或正在或已经被淘汰、或因为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导致人力资本闲置。闲置期间人力资本不能为其承载者获得收入,同时暴露于存量贬损风险中。(2)非正常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种情况包括因工伤、疾病等原因致残而彻底失去劳动能力或死亡的劳动力,失意人口,自愿性失业人口。这是一种彻底切断人力资本与市场联系的非就业状态.该人力资本不能再通过继续投入使用为其承载者创造收入,其人力资本报废,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为零。实际上,与工伤、疾病致残彻底失去劳动能力而不得不退出人力资本市场不同,当某些承载者永久性退出人力资本市场时,比如终生服刑役、失意人口、自愿性失业人口,其人力资本仍具有一定市场价值,但是,由于永久性退出人力资本市场,无法继续创造生产力,其人力资本报废。人力资本报废是人力资本闲置的一种特殊形式,报废时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为零。

  2.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非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类似,有些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同样会暴露在存量贬损的风险中。(1)不充分就业,或称隐蔽性失业。承载者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时,其部分人力资本被闲置,人力资本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2)人力资本失业。具有多种技能的人力资本承载者会对其技能给出供给序列,该供给序列由市场价格收益率确定,先供给价格高或收益率高的人力资本,当这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比较困难时,转而选择供给次优的人力资本。因此,虽然承载者处于就业状态,及很可能并未使用能够给其带来最大收益的人力资本,此时,最优的人力资本对处于失业状态。人职不匹配、人力资本低价使用都可能导致最优人力资本闲置,将最优人力资本暴露在存量贬损的风险中。

  (二)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原因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人力资本获得收入的能力和拓展收入空间能力的弱化甚至消失可能由技术进步、供求关系、相关资本、人力资本闲置与报废等多种因素导致。

  1.技术进步引起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价值存量贬损。技术进步不断以新的人力资本替代既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同时可能替代与其互补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意味着既有人力资本市场价值贬值。

  2.供求关系引起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如果供求关系变动是长期现象,那么供给大于需求会带来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人力资本市场供大于求引起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既非市场价值贬值、也非使用价值减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具有派生需求特征,是由人们对人力资本所生产出的产品服务的需求派生出对该人力资本的需求。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则引起人力资本市场价值贬值。

  3.相关资本引起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相关资本对既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市场价值贬值。

  4.人力资本闲置和报废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如前所述,人力资本在闲置期间不能为承载者带来收入,闲置本身加大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风险。人力资本报废表明既有人力资本已经失去了市场价值和/或使用价值,其承载者彻底失去了依赖该人力资本获得收入的能力,或承载者放弃继续使用该人力资本获取收入。

  (三)相对于物质资产减值的特征

  1.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物质资产减值在形式上非常类似。(1)根据引致存量贬损的原因,非市场性因素引起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形贬损类似于物质资产的实体损耗,市场性因素引起的人力资本存量无形贬损类似于物质资产在资产实体没有损坏、使用价值完好前提下,因陈旧过时、经营环境改变等因素而引发的减值。(2)根据贬损与减值的表现,人力资本存量贬损表现为收入减少,物质资产减值表现为企业利润受损失。(3)根据应对的策略选择,可逆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可以通过资本化费用化的后续支出达到延长人力资产使用寿命的目的,物质资产减值也有类似特点,不可逆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形式类似于等待直接报废的已经减值的物质资产,但二者的应对策略并不相同。

  2.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物质资产减值也具有很多差异。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这决定了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特殊性。(1)从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原因看,人是社会人,非市场性因素中的社会性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本存量。但没有社会属性的物质资产显然不会受该因素的影响。(2)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后果看,人力资本存量贬损首先影响承载者个人,而后波及到其所属企业和社会。但物质资产减值首先影响企业,而后可能对个人、经济体、社会产生影响。(3)从对发生贬损的人力资本的处置看,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与物质资产减值有诸多不同之处。其一。从处置主体构成上看,不同主体在处置中的行为选择不同。承载者作为人力资本第一所有人,要做出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内容选择、投资策略选择等一系列决策。然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企业,在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危及企业利润时的首要选择可能是替代既有人力资本承载者。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视角出发,要对发生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承载者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维护承载者基本的生存权利。比较起来,物质资产的减值处置比较简单,直接的处置主体就是企业,与个人和政府无关。

  其二,从资产报废的内容上看,对发生减值的物质资产,直接报废物质资产本身及其依附形态即可。与物质资产报废不同,除非承载者死亡,人力资本报废的只是人力资本,并不是将人力资本承载者同时报废。即使因为人力资本报废导致承载者不得不退出市场,也仍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环境维持承载者良好的生命存续状态。

  其三,从后续支出上看,无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以任何形式出现,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必需的(除非承载者死亡)。但物质资产减值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要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因为效益的硬约束,企业要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后续支出的必要性。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原因[1]

  引致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因素有市场性因素和非市场性因素。市场性因素包括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相关资本等。非市场性因素指人力资本承载者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和社会性因素等。无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由市场性因素还是由非市场性因素引致.最终都必然归为人力资本的收入能力、拓展收入空间的能力弱化,人力资本闲置,人力资本报废三种一般性原因上。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影响[1]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会影响到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主体。

  (1)关乎个人生存。人力资本发生存量贬损时,其承载者的收入能力、拓展收入空间的能力下降,这意味着承载者的生存能力下降。

  (2)影响企业利润。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被视为企业人力资产减值。一方面,减值通过员丁的生产率下降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减值通过人力资产账面价值减少导致企业直接的资产损失,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沉淀。

  (3)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它曾一度使美国的“新经济”呈现收益递增趋势。反之,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则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

  与增值类似,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是市场的常态,它会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这些主体应对贬损的行为同时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量贬损是表明既有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贬值、使用价值减少、人力资本承载者收入能力弱化的市场信号,它引导市场将生产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到防范与补偿既有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投资领域中,使市场的人力资本投资与需求相匹配。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主要扮演着消极因素的角色,亟待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测量[1]

  (一)度量人力资本承载者收入能力弱化

  人力资本市场价值贬值和使用价值减少最终都反映为承载者收入下降,获取收入的能力和拓展收入空间的能力弱化,因此,可以用收入变动作为度量承载者既有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指标。由人力资本承载者获取收入、拓展收入空间能力弱化引发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可以用人力资本价格变动来表示,故通过对比不同时点上该类人力资本的收入数据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程度。此方法选用的收入指标为实际平均工资或实际平均工资指数,观察不同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的人力资本承载者在一个时间序列中该指标的变化趋势,若在任意两个时点间该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基本判定人力资本存量发生了贬损。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下降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承载者的存量贬损情况,这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定义完全吻合。其一,从行业、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视角能够测算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大致趋势。其二,对个人而言,通过比较两个时点上的收入数据可以判定其人力资本存量是否发生了贬损。

  但是,用收入指标测算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一,按职业和行业测算的实际工资指数是可以获得的,但职业、行业的实际工资数据往往呈不断上升趋势,根本无法反映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另外,按受教育程度测算的实际工资指数可获性较差。其二,用行业、职业、受教育程度测算的是行业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情况。实际上,行业内、职业内的人力资本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承载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规律也呈现出差异性特征,笼统测算无法反映个体类别的情况。因此,选用收入指标要求同时从行业、职业等整体视角、人力资本类别、甚至个体角度同时进行测算,以立体地反映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情况。其三,由于收入下降、收入能力弱化是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故借助收入的绝对或相对下降度量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非常复杂,单凭实际工资下降的趋势判定人力资本存量贬损有些武断。因此,必须将其他因素的影响剥离出去,但这种剥离技术上不好操作。

  综上所述,用单纯的收入数据测算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不太适合,可以考虑通过比较收入变动幅度和劳动生产率变动幅度度量收入能力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增长应该带动实际工资同步增长,如果实际工资率增长幅度小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则可判定该人力资本发生了存量贬损;如果实际工资率增长幅度超过生产率增长幅度,则该人力资本存量贬损风险比较小。

  (二)度量人力资本闲置

  就业状态和非就业状态都可能有人力资本闲置,因此,度量人力资本闲置需要从就业状态和非就业状态同时着手,并选用不同的指标。

  1. 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闲置

  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闲置(隐蔽性失业)可以用闲置的工时直接测算。从人力资本承载者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和年龄的角度考察人力资本闲置程度。在测量中,按《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测算闲置的下时数,工作时间为1—4天的、或工作时问≤39小时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被判定为就业不充分,其部分人力资本被闲置。人力资本闲置的工时数可以根据人力资本市场上该种人力资本的价格转化为收入形式,因此,用闲置的工时数表示存量贬损实质上也是用收入数据测算存量贬损。

  用闲置的工时能很好地量化在业人口人力资本闲置的基本状况,不但方法简便而且数据可获,《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分别载有关于在业人口工作时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统计数据。该方法优点在于:它仅表明了人力资本闲置的情况,不去探讨闲置对人力资本再次投入使用后的存量影响,即只研究人力资本闲置下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不过,闲置工时法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其一,理论上,闲置的工时可以通过市场上人力资本的价格转化为收入,这符合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定义中描述的以收入能力和/或收入下降反映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规律。但是,根据不同行业、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换算出的收入数据显然是不同的,不同行业、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的人力资本承载者的平均工资率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在业人口人力资本闲置进行估算时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故将闲置的工时换算为收入数据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方法缺乏说服力。其二,人力资本闲置将既有人力资本暴露于贬损的风险中,选用闲置的工时测算出的仅是可能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

  2. 非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闲置

  非就业状态的人力资本闲置可以用失业率或失业量进行测算。对不同教育程度的承载者分行业、职业、年龄和失业原因测算人力资本闲置程度。

  基本可以通过承载者的失业状态判定其人力资本存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贬损,因为在失业期间人力资本失去了为其承载者获得收入的功能,再就业也往往意味着获得低于先前就业收入的报酬水平。但有四种失业类型不能被简单判定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其一,摩擦性失业。在由工作搜寻导致的摩擦性失业期间,人力资本承载者损失的收入可以视为人力资本配置成本,即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不能由此简单判定承载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一定发生了贬损:其二,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这种失业是暂时的,既有人力资本市场价值并未贬值,承载者的生产率也没有变化,周期过后总需求增加,人力资本能自然恢复原来的存量。其三,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实际上,如果想工作,他们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可见。与非自愿性失业或需求不足型失业不同,它不是真正的失业。自愿性失业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到底是发生了存量贬损还是直接报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自愿性失业者只是短期失业,在对现行市场工资率和自身劳动力价值进行适当修正后会重返劳动力市场,则其人力资本并未报废,在失业期间人力资本只是暂时闲置;一旦重返劳动力市场,则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因为承载者就业的实际收益低于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点上的预期收益水平,如果自愿性失业者因此彻底退出市场不再返回,则其人力资本报废。2001年教育部组织的“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结果显示,约5%的大学生选择不就业,按2001年全国l17万高校毕业生人数计算,约有5.85万选择不就业。八年以后,这个数字有增无减: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的数据显示,在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6.5l万人既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求学行为,成为“待定族”,变成了时下时髦的“啃老族”,约占2008年559万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其四,失意人口。失意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化有两种情况:如果失意人口在合适的市场机会出现时重返劳动力市场,则其人力资本只是暂时闲置;如果失意人口灰心到极点,因此彻底退出劳动力市场,则其人力资本彻底报废。

  总之,失业率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如果能同时剥离出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失意人口中的人力资本被报废的部分,其所估算的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程度是比较精确的。

  (三)度量人力资本报废

  人力资本报废引发的存量贬损可以直接通过永久性退出人力资本市场的人数进行测算。这里主要选用劳动年龄人口中因疾病、工伤死亡的数据,或虽未死亡但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口数据,终身服刑役的人口数据,失意人口数据,自愿性失业数据等作为主要的度量指标。只要数据可获,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量化人力资本报废情况。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张学英著.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及应对策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0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Gaoshan2013,林巧玲,方小莉,Mis铭,Lin,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