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區域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金融區域化(Financial Regionalization)
目錄 |
金融區域化是指某一區域內,有關國家和地區在貨幣金融領域內實行協調與結合,形成一個統一體,最終實現統一貨幣體系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這些經濟發達程度相似或地理位置相鄰而經濟結構互補的國家和地區走到一起,形成區域性集團和經濟合作組織,彼此進行著貿易和投資的合作,同時進行高層次的金融領域的合作。[1]
金融區域化的發展壁壘[2]
第一,行政壁壘。金融系統的構造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各類金融機構的比例,相互間的協調關係,在發放大額貸款時的協同、互相拆借,在企業經營行為上的介入程度,在發生糾紛時的解決機制等等,都需要政府部門達成一致意向,至少保留溝通渠道。長期以來各地政府部門在行政上各自為政,由此形成的行政壁壘是最難攻破的一個。破除行政壁壘,以備忘錄的方式確定政府職責,理順溝通途徑,這是金融區域化的前提。
第二,利益壁壘。任何一個融合過程都會讓某些人和組織的利益受損,比如在京銀行可以跨地域發放貸款時,津冀本地銀行就會感到壓力,雖然這些新增貸款對當地的經濟是有利而無害的, 利益相關者也依然會儘力抵制外來競爭者。這些基於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地方保護主義是金融區域化的宿敵,要打破這一利益壁壘,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仲裁機制,保持行政溝通。
第三,制度壁壘。金融機構在跨地域經營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地方土政策,這些政策並不針對外地金融機構,不屬於地方保護主義,但形式各異的地方規定會極大影響效率,導致整個金融系統輸血不暢。不同的風險原則,不同的信用評估方式,不同的經營准許等等皆屬此例。這些制度的地區性差異必須通過協商解決,以期達成共識並形成制度。
第四,信息壁壘。金融業是嚴重依賴於信息的行業。各地、各行業的存貸款信息,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風險預警信息,行業發展信息等都對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機構的經營舉足輕重。然而現實是這些重要信息在各地區各行業還不健全,各地的相關機構也不樂於共用真實的經濟數據,各種抵制壓力無處不在。構造一個準確翔實的信息庫,建立一個快速通暢的信息通報機制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第五,人才壁壘。金融行業是一個以人才為基礎的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先進的金融工具向經濟區域內其他地區轉移也意味著人才的轉移。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現人才的自由流動,戶口、福利、養老、子女教育等都是制約人力資源轉移的現實問題。實現經濟區域化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區域化,解決勞動者在擇業過程中的後顧之憂,從而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金融區域化與金融全球化[1]
首先,金融區域化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即金融全球化的必經階段。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金融區域化推進和作用的結果。在國際分工不斷深化,世界市場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區域組織之間不斷競爭與合作,導致了區域組織間差別的縮小。競爭的結果使其中一些組織消亡,而另一些組織則在不斷壯大,作為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更接近全球化。
其次,金融全球化的情況下,金融區域化是其組成部分之一,金融合作的區域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帶來的資源、技術等。金融全球化帶來的金融競爭,也可以促進區域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創新。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及各區域的金融體系、金融機制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各自合理的、優秀的成分為對方所吸收、借鑒乃至套用,而不足的部分被完善,不合理的部分則逐漸被放棄,極大地推動了各國的金融改革。這尤其表現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或先行國傢具有更雄厚的金融稟賦和更久遠的跨國金融交易經歷,這就為發展中國家或後行國家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提供了制度參照系統、技術管理方法和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使發展中國家或後行國家可以進行多樣化的選擇、比較。同時,發達國家組成的金融合作組織也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起到示範作用,從而能夠實現民族金融業以及區域金融合作的跨越式發展。
二是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和占優動機,迫使各金融主體加速金融創新與金融深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開性,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利率能更為靈敏地反映資金供求;金融機構能夠更為自由地從事各種金融活動、跨越國界進行金融交易;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日益消除,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接近最優化。因此,要想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順應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實現本國金融交易技術與國際的接軌,同時規避風險,各國或各區域需要加強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開發,來提高各自的競爭力。
三是金融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及各區域金融運行與國際慣例的接軌,提高了金融活動的規範性。一方面,各國及各區域金融業在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必須接受和遵循國際金融業的“游戲規則”,按照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否則的話,就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參與機會和合作伙伴,也不能獲得應有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擴展,各國及各區域金融活動的涉外性逐漸增加,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監管合作也推動了金融活動的規範性。
金融全球化具有正效應的同時,還具有負效應,它具體表現有:
首先,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金融經濟偏離實體經濟的程度,加劇了區域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使各區域經濟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一是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紛紛採取放鬆利率、匯率及外匯管制措施,一些西方國家取消了銀行與證券分業管理的限制,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業務領域,這都導致了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二是全球資金的流動不再單純圍繞生產和貿易而進行了,相當大一部分是用於投機或規避風險。有數據顯示,近20年來全球生產的年均增長率為31.55%,貿易的年均增長率為61.22%,而金融交易量的年均增長率卻達131.72%,資金的流速大大超過了物流的速度,更超過了生產的速度。偏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經濟孕育了越來越多的泡沫成分,只要出現其中一些的破裂,都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危害,這已被若幹次的金融危機所證明。三是由於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風險“傳遞”速度更快,這樣,某個金融市場中發生的異常波動會迅速影響到其它金融市場,金融風險的交叉感染和傳遞,增加了國際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和國際經濟、金融安全保障的難度,極大地考驗了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其次,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各區域金融政策運行的有效性,加大了各區域巨集觀調控的難度。在浮動匯率的制度安排之下,資本流動的增加不僅會削弱一區域巨集觀經濟、金融政策的有效性,而且還會強化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國別傳導機制和交叉感染效應,從而加大一區域管理當局的巨集觀調控難度。因為資本的國際流動將頻繁地引起外幣與本幣的兌換,引致匯率的頻繁變動,貨幣當局試圖入市干預穩定匯率或是將匯率維繫在對本國有利 的水平之上的企圖很難達成。
另外,財政、貨幣政策的使用及其效果也會受到很大的約束。一是影響財政政策的實施或調整。一國如果發生巨額的財政收支赤字,按以往道理應該及時變換財政政策,以求得財政收支的平衡。但由於全球化的金融市場的存在,各國在短期內可以獲得巨額資金來熨平財政赤字,因而延緩了財政政策的調整,也就是以往的財政政策的影響範圍大大改變。二是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作用範圍。由於各國市場相互連為一體,以及金融創新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加之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增加,導致市場透明度大大減弱,使貨幣總量難以確定。同時,由於匯率波動對價格和產量的影響不斷加強,匯率也成為貨幣政策中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匯率機制的作用甚至超過利率機制的作用,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作用範圍不斷從利率敏感部門轉向匯率敏感部門。
再次,金融全球化使各區域金融監管面臨嚴峻考驗。如何在效率和穩定(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將是區域金融監管當局必須解決的難題。對於監管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來說,更是嚴峻的挑戰;同時,隨著一區域金融的對外開放,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跨國金融機構和國際游資主導的套利、套匯等投機活動,也會產生東道國監管、母國監管和國際監管的合作協調、信息交流和手段選擇與目的追求的差異等問題。
最後,金融區域化與金融全球化的對抗與衝突還表現在由不同利益集團合作組成的金融區域組織,他們之間互相競爭、排斥,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一方面,金融區域化使各區域之間經濟利益矛盾與衝突更趨明顯化。在世界範圍的金融競爭中,各區域都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而不願失去自己的利益。因此,各區域在金融服務與金融投資領域的矛盾、磨擦不斷。另一方面,在金融區域化中,勢力相對薄弱或落後區域的金融、經濟主權和安全會受到考驗。面對金融全球化所產生的劇烈競爭,那些金融基礎和條件較為薄弱或落後的區域總體上處於不利地位。由於其金融體系比較脆弱,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差,因此其經濟、金融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往往不得不屈從於發達區域的戰略利益。發達區域常常利用其優勢,或對他們的經濟、金融政策進行直接的干預和控制,或是通過制定有利於發達區域的國際規則要求其遵循,甚至在國際活動中對其採取更為苛刻的歧視性政策。這種行為違背了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國際金融機制的規範性也受到了影響。
- ↑ 1.0 1.1 徐晶,賀聰.論金融區域化與金融全球化的對抗與協調.華北金融,2007年9期.
- ↑ 構造一體化的區域性金融網路.中國證券報,2008年0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