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膨脹學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膨脹學歷

  膨脹學歷,指的是“通貨膨脹”了的學歷,也稱學歷通脹,學歷過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體系的完善,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隨處可見,與此同時不少高學歷者卻不得不面臨失業或者低聘就業的境遇。膨脹學歷造成學歷貶值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膨脹學歷現象

  考研熱

  根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2017年3月的調查數據顯示,來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調查群體中,76.71%的受訪者表示已參加過研究生考試或打算考研。

  招工偏見

  有的單位招人時明碼標價,碩士學歷工資明顯高於本科學歷,甚至有的單位直接寫明只招本科以上學歷。

  以2015年數據為例,麥可思研究院公佈的薪酬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本科生的平均薪資在4364元,碩士生平均薪資為6503元;二線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資為3692元,碩士生為5436元;其他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資為3162元,碩士生為4821元。由此可見,碩士學歷可以獲得更高的薪資。

膨脹學歷原因

  考研人數“激增”,一方面因為在職研究生納入統考。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以及中國的“學歷情結”依舊存在。

  招生政策

  研究生20世紀80年代以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很低,高等教育就是精英教育;1999年高校擴招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2002年達到15%,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2017年,甚至有的地區幾乎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階段。

  就業形勢

  總體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著進入某個具體專業領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會出現以前是本科學歷的人做的工作,接收碩士學歷甚至博士學歷的人。所謂“學歷貶值”,與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密切相關

  社會用人單位對學歷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令不少學生把提高自身的學歷層次,作為考研的首要目標,並把提高學歷層次與提高競爭力等同起來。這其實助長了對研究生學歷的畸形需求,並不利於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

  學歷情結

  事實上,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由於獲得大學教育的人數增加,本科學歷者越來越多,其競爭力自然下降,進而追求更高學歷。調查數據顯示,23.29%的受訪者在求職實習面試時遇到過學歷歧視,42.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本科就讀高校一般,希望通過讀研改變“出身”。

  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也是導致“學歷通脹”的重要原因。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經濟一度陷入衰退,此後又經歷了漫長而疲弱的經濟複蘇。這導致大量找不到工作的高學歷者退而求其次去從事更低端工作。

膨脹學歷的危害

  文憑貶值

  學歷的相對過剩,通過文憑得到的工作薪資短期達不到個人期望值和社會平均值,文憑出現貶值,越來越不值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3275元。《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則顯示,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的月工資為4376元。如果考慮到上大學的投入和失業風險,這就成了社會上知識貶值、讀書無用論流行一時的根由。

  結構性失業

  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很多有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前段時間,哈佛大學商學院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學歷通脹”正在美國變得越來越普遍,很多以前高中畢業生就能從事的工作如今也需要本科學歷。(*註:報告由哈佛大學商學院、咨詢公司埃森哲和青年就業促進機構Grads of Life聯合完成)該報告對美國就業形勢做了詳細的數據統計:目前只有16%的生產管理員擁有本科學歷,但2015年全美67%的生產管理員招聘要求應聘者有本科學歷。這個就是“學歷通脹”導致的現象,據統計,截止2017年7月底,美國職位空缺數就高達610萬個,創歷史最高紀錄。但同時,美國失業和從事兼職工作的人數卻高達1350萬。出現“大學生就業難,企業用工荒”的矛盾現象。

  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國也隨處可見。在2015年,中國城鎮失業人數高達966萬人,而這僅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在這數據以外,依然存在著待業在家或是四處求職的未登記人口。根據教育部消息,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複雜嚴峻的形勢。

膨脹學歷建議

  1、個人:務必儘可能繼續深造和終身學習。

  學歷教育早已不是精英階層的專屬,但仍舊是人們進入精英階層的先決條件。現在高中生與本科生、本科生與碩士生畢業薪資逐年拉大,城市落戶、企業招聘和政府單位設立學歷門檻,都已經將學歷推向個人發展的重要位置,成為人人必備的一項基本要求,尤其是對低學歷者來說,“學歷通脹”基本堵死了他們職業升遷發展的道路,這將進一步固化社會階層和降低社會流動性。因此,對於個人而言,只要有機會和條件,務必儘可能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因為無論是高學歷的短期市場價值和名校畢業生的平均薪酬(事實是985211高校畢業生薪酬水平大幅度領先普通高校),還是個人在眼界學識、知識體系、專業技能、人脈資源等方面的長期價值,高學歷相對低學歷和名校相對於普通高校,在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要更有優勢。此外,在信息經濟和人工智慧時代,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不斷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只有在個人工作和生活之餘,通過各種渠道在職學習、線上學習、跨界學習和終身學習,才能不被社會和時代淘汰。

  2、社會:從重視人才數量轉向強調人才質量。

  我國大學自1999年開始不斷擴招持續二十年,擴招為更多學生創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學畢業生數量以將近5%的年增長率持續攀升,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從1918年的228萬上升到2018年的3833萬人,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到大眾化階段。早在2016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而在信息革命激蕩、知識大爆炸、互聯網+萬物互聯、人工智慧涌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背景下,科技革命、社會變革、階層分化日新月異,為了考試、成績、晉級、學歷等通過老師、課堂和教科書所進行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在知識改變命運面前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弱化,只有將自己的知識和實踐關聯、與生活生涯生命有機融合,現代讀書人才能夠真正實現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從全社會人力資本積累和優化角度,必須從以前重視人才數量轉向人才質量提升,通過好的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把人力資源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

  3、高校:計劃式人才培養向市場化需要轉變。

  中國高校的專業設置仍然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專業的設置和調整相對於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略顯滯後,比如我國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大數據數字經濟人才儲備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未能配合行業的高速發展,因而勞動力市場常常呈現著嚴重的供需錯位,一邊是急需招聘普通職員和藍領工人中小企業;另一邊是瞄準大企業白領職位的高學歷畢業生。為了謀得飯碗,高學歷者不得不去應聘較低的職位。這種狀況還培養出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夾心層”,有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家庭花費巨大,到頭來卻只能和那些普通的農民工一樣去從事臟、苦、重、累的體力勞動太划不來,乾脆在“蝸居”、“啃老”、和游戲中迷失自我,這種文憑貶值的“學歷通脹”的現象帶來了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雙重浪費,它不僅造成了人才和資源的浪費,還妨礙了中國大學的健康發展,讓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越來越遠,讓中國大學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的夢想越來越難。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急需進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適應中國發展的有序、健康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要以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為根本,要讓文憑物有所值,讓人才各得其所,乾有所成。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33,陈cc.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膨脹學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4276591f18b753640d8596f0b835f7e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18日 08:16 發表

說的很容易,做起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