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貶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學歷貶值是指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個體通過教育活動,在滿足與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對高等教育學歷的需要與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以及高等教育學歷在滿足社會的需要程度的降低。
從20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到20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再到21世紀的中國,學歷在不同的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度、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應運而生。有學者認為,據考察國際上有過學歷貶值的國家大多為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企業人才戰略的實施,使得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時,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890年的3%上升到1995年的81.1%,在20世紀50年代即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日本在1965年前後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14.7%),目前日本的毛入學率己超過50%。因此可以說,學歷貶值是在社會經濟和高等學歷教育快速發展的壓力下產生的。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引發了“高教狂熱”,也激發了人們的學歷主義傾向,而高等教育的大力發展所產生的大量高學歷者又為學歷貶值在數量上提供了可能。
周雲峰和朱徐瑞認為,高校大量擴招學生的同時,市場還沒有做好接納這麼多畢業生的準備,所以高學歷畢業生貶值。“學歷貶值”現象是把握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關係還不成熟的一種外在表現,其實質是沒有很好把握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內在關係的結果。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教育質量的下降造成了文憑的含金量的降低,這其中包括由於師資力量的嚴重短缺、教育資源增長遠遠趕不上教育規模的增長、教師質量的下降(碩導博導升格晉級)、大學一味競爭學位點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公關”上等造成的教育質量下降,使得學位呈“貶值”趨勢,浪費教育資源。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學業第一,學術靠邊;30個學生,一個導師帶;本碩連讀,師徒一塊;官商傍學等”怪現狀,研究生質量在打折扣,是研究生遭遇“集體貶值”的原因。此外,朱時清認為我國人才結構的中間大兩頭小的過度膨脹狀態,也是人才的價值大大降低的原因之一。
學歷貶值的本質是學歷貶值所固有的穩定的基本屬性,它不僅是各級各類學歷貶值所共同具有的普遍特點,也是區別於貨幣貶值、股票貶值等的基本依據,我們認為學歷貶值的本質,就是當學歷的客體屬性漸漸不能滿足學歷主體的需要是,學歷對於主體的價值就降低了。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 1.過分註重學歷的社會價值而忽視學歷的個人價值
所謂學歷的社會價值,是指學歷滿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學歷所能適應與滿足程度之間的關係。所謂學歷的個人價值,就是學歷滿足和促進個體人發展的價值。它反映的是作為個體人的發展的需要,與學歷所能適應與滿足的程度之間的關係。學歷對個體人的價值在於,它能滿足個體人對學歷的需要。這種需要表現為個人的學歷被社會所認可和選擇,並處在一定的社會地位之上,享受相應的待遇。社會對學歷的需要並不總是合理的,有時候為了社會的發展甚至會犧牲一部分個人發展的利益也是很正常的。不過,僅以社會需要作為不斷提高學歷的“產量”和“檔次”的解釋,將學歷對於個人需要的滿足完全讓位於社會需要的滿足,那麼就必然造成大量的高學歷者的個人價值難以充分實現。從整個社會來看,學歷價值的實現是低效與高耗的。
- 2.過分註重學歷的派生價值而忽視學歷的本體價值
學歷的本體價值在於,學歷代表受教育程度,是學歷擁有者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種體現。學歷的派生價值是指超出學歷的本體範圍之外,與一定其他社會利益相等價的憑證。學歷的派生價值實際上是一種“邊際價值”,它不是學歷的“總價值”,而是在某一特定條件下,與學歷主體的“優勢需要”相關的一種價值。由於學歷的派生價值可以使學歷擁有者通過學歷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如社會地位、社會聲譽、社會資本等等,因此成為人們追求高學歷的現實動力。過分註重學歷的派生價值造成了對學歷本體價值的漠不關心,學習鍍金混學歷也成為社會對高學歷的需求和評價降低的重要原因。然而,邊際價值的大小是取決於特定條件下,特定客體的數量和特定主體的需要強度兩個方面的,因此,隨著考證熱、考研熱等現象的氣氛高漲,學歷的邊際價值也必將從峰頂向低谷滑落。
- 3.過分註重學歷的工具價值而忽視學歷的目的價值
學歷的工具價值是指學歷的主體人為滿足自身需要,把學歷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如個人通過學歷謀求到政治地位、晉升職務、提高職稱級別、獲得高檔住房等。而社會用人單位又藉助學歷作為選拔和評價人才的工具和手段,來滿足社會或國家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學歷的目的性價值,就是指學歷的主體人把追求學歷本身作為一種目的,以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價值表現。學歷的目的價值,對於學歷個體人來說,是獲得學歷本身;對於社會來說,是認可學歷本身。過分註重學歷的工具價值而忽視學歷的目的價值,會助長功利主義傾向,形成為了高學歷能換取社會資本而追求高學歷,為了高學歷而學習的風氣。也給社會上製造虛假學歷提供了需求市場,最終導致學歷的迅速膨脹以及大量的泡沫學歷。
根據對學歷貶的研究視角和認識框架的分析,我們認為,學歷的客體屬性與社會需要之間供與需,以及學歷的質與量之間的矛盾運動是學歷貶值的規律。
- 1.學歷的客體與主體之間供需不平衡
根據貨幣貶值的規律來看,當現實中的貨幣發生通貨膨脹時,即發行和流通的貨幣數量超過了生產和流通所需的貨幣必要量後,引發社會物價總水平不斷地升高,令貨幣貶值。相似的,由於高學歷迅速膨脹,特別是有的專業過度膨脹,而社會對於高學歷人才的需求量的有限,使得高學歷人才與社會需要之間逐漸呈現出供過於求的狀況。超出需求之外的高學歷者因其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能力,便不能完全實現學歷價值。此外,從我國人才市場現狀來看,這種供需不平衡還表現在專業的差異上。一方面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稀缺,另一方面大量高學歷者就業難,人才市場上出現了“滯銷”和“脫銷”共存的現狀,這些現實情況都導致了社會對高學歷價值的整體評價降低。
- 2.學歷的質與量之間的不協調
任何事物如果忽略量的擴展而只重質的提升,或者一味追求量的擴大而無視質的提高,都會導致事物的整體價值的降低。高等教育學歷的貶值既有質的方面的原因也有量的方面的原因,同時也是高學歷質與量關係失調的結果。追求“質”與“量”的統一,保持質的提高與量的發展是學歷價值實現的根本要求。因而,學歷貶值從質的方面看,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高學歷者的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高等教育學歷的含金量降低;從量的方面看,社會對高學歷的強大需求,高等學歷教育的快速發展中採取的擴招政策,以及社會對學歷教育的管理不嚴而產生的學歷泡沫等都為學歷貶值提供了量的基礎。也正是高等教育學歷質的下降與量的擴展的不協調作用,造成了學歷價值的貶低。
現有研究表明,我國學歷貶值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人們對文憑所代表的教育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低層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資格上升,越來越多的高學歷者受雇於過去曾由低學歷者從事的職業00這也造成了人們從爭奪高學歷的竟爭轉化為爭奪名牌大學文憑的竟爭,然而名牌大學文憑的稀缺性又加劇了普通大學文憑貶值的趨向。其二,兆豐、周雲峰、朱徐瑞等人認為,從高學歷者自身來看,不少研究生學術功底十分薄弱,粗製濫造、盲目辦學,研究生培養中存在浮躁輕飄的學風,“水碩士”、“水博士”泛濫。其三,社會上大量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育文憑,引發了文憑的普遍信用危機。其四,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逐漸轉變用人觀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學歷,對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的需求降低,高學歷文憑貶值了。
首先,刺激人們追求更高學歷。學歷貶值會使追求的學歷的層次越來越高,或碩士—博士的直線式超越,或名校老校的品牌式炫示。當高學歷開始貶值時,從爭奪高學歷的競爭轉化為爭奪名牌大學文憑的競爭。這種追求與競爭的激烈性己經蔓延到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其次,造成知識失業。勞動力市場上的學歷價格猛烈攀升,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形成教育泡沫化,造成了過度教育與知識失業形成惡性迴圈。並認為這種失業不是局部的和個性的,而是普遍的和結構性的。
第三,可誘發不良的社會風氣。學歷貶值激發了我國年年都在升溫的“考試熱”、人才市場的“高消費”和大學校園裡“考證風”的盛行。秦鈉認為在功利性教育思想驅動下,對學校而言,為了生存,幾乎已成為出售各種證明的場所和生產學歷、文憑的機器,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核心價值。還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不相信學歷文憑,連名校的文憑也不相信,對名校的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也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