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社交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交心理學(Socially Psychology)

目錄

什麼是社交心理學

  社交心理學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以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為基礎,應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社會交往中人的心理和行為

社交心理學的內容

  由於社會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在接觸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和聯繫,那麼這種交往行為必然會帶來交往心理的變化,或兼容,或排斥,或承受,或外移,心理活動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有交往行為就會產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又制約或整合交往行為,交往行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帶來了社交心理學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因此,社交心理學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

  (一)以人的心理為研究基點

  社交心理學是以個體的人為研究基點,研究人與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它以探索人的深層心理為己任。只有洞察人的心理奧秘,才能把握住人的行為走向。群體與群體的交往也無不是在同個體的人打交道,同個體的一種心理交往。可以這樣說,所有的交往活動,無論是群體問還是個體問的交往,抑或是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都離不開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人與人的心靈交匯。與群體的交往活動實際上是個體與放大了的“個體”的交往。熟悉群體的心理定式必須瞭解每個個體的心理,以個體的心理為基點。

  (二)以社會交往過程為研究主線

  在社會交往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和相應的行為,一般交往的心理過程要經歷社交動機、社交知覺、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穩定交往幾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起相互作用的形式都包含著各自不同的手段和心理,因而對人們之間的關係必然起到不同的調節和影響作用。因此,社交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會根據不同階段的心理和行為各有側重,並特別在於尋找人們相互作用心理和行為中的積極力量和因素,並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的因素。

  (三)以人的個性差異及其形成、發展為研究特點

  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但是,人們通過心理過程,在認識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又表現出個人不同的特征。這些個人特征表現在能力氣質性格方面,正是這些特征構成人們心理面貌上的差異,從而把人們區分開來。同樣,人們在交往中,心理活動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例如有的人善於交際,在交往中思維敏捷,交談中口齒伶俐,對人熱情,使人有一種親切之感,很容易適應環境。相反,有的人則不善於交際,顯得缺乏生氣,行動遲緩,在活動中不願意表現自己,膽小怕事,儘量擺脫出頭露面的事,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這些不同的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交往。因此,探討社交中個性的差異與個性形成、發展規律,是社交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特點。

社交心理學的功能

  (一)社會交往是重要信息的來源

  有人做過統計,認為許多專業科技人員的專業信息的50%。80%是來自朋友間的聚會、聊天、討論和聚餐。所以,人際間的交往是發展文化、優化智能的重要途徑。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在密切的人際交往中增加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產生新的思想的,因為每個人都載有一定新鮮度的信息量,交往過程中,信息也就交換了,正所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之間的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後,就變成兩種思想了。

  社交心理學是探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心理學問題,它將對獲得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給人以啟示,並將揭示有效地獲得信息途徑方面的指示。

  (二)有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一個人要在事業上成功,必須學會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如果一個人經常受情緒困擾,在人際關係方面非常不協調,就會時常感嘆懷才不遇,事業也就很難發展。同樣,一個群體,為了實現群體成員的共同目標,就必須在共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約束下,協調步調,而協調步調要通過社會群體各成員不斷接觸,相互加深瞭解,才會逐漸和他人之間產生共同的公約和規則,也才能保證共同目標的實現。可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沒有個人以及群體的發展,社交心理學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按社會規範溝通內部信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的行為相互協調,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使個體在交往中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人具有區別予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但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自己有什麼特點,在交往中儘管自己表現得很真誠,卻引不起別人的興趣,得不到別人的認可,疑惑自己沒有人緣。其實這個人緣亦即人格魅力,而這個人格魅力主要是來自於人的不斷交往。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活動,藉助語言、表情、姿態與他人交往,逐漸發展形成自己的個性。觀察表明,在單調的生活環境中,較少與人交往的兒童,探索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智力和語言發展都較遲緩,性情孤僻。而那些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由於親子之間交往頻繁,兒童不斷地得到豐富的語言刺激,在相互反饋中,促使兒童在能力和人格方面迅速發展起來。人正是在各種社會影響的關係中意識到在交往中所受到的影響,並對這種影響有其特定的應答活動,在這種不斷的應答活動中,逐漸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規範、社會價值觀念,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並以此為準則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方式,表現出某種傾向,逐漸地形成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

社交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1.以心理學為基礎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早在2000年前,許多哲學家、教育家以及一些醫生對心理現象一直在探討。說它年輕,是因為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首先建立了心理實驗室。從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算起,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心理學在探討人的心理本質、揭示各種心理現象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心理過程和心理現象等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社交心理學以作為心理科學母體的普通心理學為基礎,也是既古老又年輕,比如,我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等著作中寫了許多關於人際交往的故事、經驗和名言。社交心理學正是應社會交往這一實踐領域的要求而產生並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事研究的人也不計其數。

  社交心理學為什麼要以心理學為基礎呢?因為人們的交往活動,不是簡單形式的交往,而要經歷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感知、記憶思維想象和註意,有一個認識過程,認識之後,人們還要根據自己的需要,表現出自己的好惡傾向,決定自己的積極和消極的態度,經歷一個情感過程。同時,交往行動的確定,交往行為的抉擇,都有著一定的目的,為了實現交往的目的,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和調節,即有一個意志過程。因此,人們的交往行為,就其本質而言,是受心理過程的影響和制約的,社交心理學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它只有在健康的心理過程中,才能獲得最佳的交往效果。

  2.以社會學為基礎

  社交心理學還要以社會學為基礎。如果從1836年法國的實證主義者孔德提出社會學這個概念和關於建立這門新學科的大體設想算起,社會學至今也已有150年的歷史。社會學研究人的社會屬性。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除具有自然屬性外,還有社會屬性,也就是除了有滿足自己生存的需求,還有被社會尊重的需求,實現自己的價值的需要,而且這一社會特性是人的重要屬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無不受其社會性的制約。社會學研究的直接對象是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它與社交心理學所研究的角度不同。社交心理學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心理活動規律。社會學所涉及的是低層次的社會關係,如血緣關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而不是面對面的心理關係與行為關係。同時,社會學所涉及的個體是作為一定社會組織和群體代表的個體,是抽象的非個性化的個體。但是社交心理學必須要藉助於社會學的一些理論原則,吸收其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與行為,這反映了兩門學科研究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著眼點。因此,社交心理學直接聯繫著社會學,沒有社會學,自然會影響社交心理的存在和發展,甚至會成為營養不良的畸形兒。

  社交心理學在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心理學和社會學是社交心理學的基礎。

  3.社交心理學具有多學科性質

  社交心理學既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這就決定了它的多學科性質,它的研究內容涵蓋了多種學科。它除以心理學和社會學作為基礎之外,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繫。

  (1)社交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或組織心理學涉及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人際關係理論、激勵動機理論和群體組織理論三大類,其中人際關係理論和群體組織理論方面的研究,為社交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理論根據和可借鑒的經驗。

  在學科發展的道路上,社交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應用分支和社會心理學在不同領域的延伸學科,必將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社交心理學與公共關係心理學

  公共關係學1903年產生於商品經濟發達的美國,也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門學問。這裡所說的人包括三種形態,即個體的人、群體的人、有組織的人。因此,公共關係學是研究如何使企業和社會之間建立並保持良好的社會關係狀態,以促進事業成功的一門應用科學。公共關係學一般要涉及與公眾建立良好關係的問題。社交心理學要吸收其中有關的知識,因此,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儘管社交心理學同公共關係學以及公共關係心理學研究的目的、著眼點不同,但它們在具體操作中有許多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方面。它們都以人為’主客體,儘管公共關係心理學是研究群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但在實踐中,主客體往往是以“代表者”的個體身份出現的,這一點是大體一致的。

  (3)社交心理學與思維科學

  既然社交心理學是以心理為基礎,那麼,它就要研究人腦,這就離不開思維科學。思維科學是研究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性和規律性反應的科學。其實,無論哪一門學科,既然離不開它的研究對象,也就離不開思維科學。社交心理學更是直接依賴於思維科學,特別是對其中關於思維形式和思維活動規律的具體應用,更有助於這門學科的完備和發展。

  社交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產生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思維科學為其提供了正確的認識工具和表達工具。它有助於人們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4)社交心理學與倫理學

  倫理學是研究關於一定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科學。“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次序,“理”就是道德準則,“倫理”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應遵循的道德準則。社交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總是離不開一定道德準則的。因此,倫理學為人際交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準則、政治準則、道德準則。

  此外,社交心理學還與思想教育學、文化人類學、法學、美學及心理衛生學等有較為密切的聯繫。

社交心理學的研究原則[1]

  社交心理學研究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現象、心理本質和心理規律,因此,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交往進行研究,就是要通過對社會交往中的心理現象的探討,從理論上找出社會交往活動中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而辯證唯物主義為社交心理學的科學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社交心理學的研究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人們在社交心理學的研究中要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主觀臆測。由於在社交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者總是在某一理論指導下並從一定的假設出發的,而且自身的價值取向以及個人好惡均可能對研究產生影響,因此應儘力減少這種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使研究客觀公正。

  (二)系統性原則

  社交行為與社交心理現象存在於一個系統之中,其產生與變化均有其原因。系統性原則要求不僅要把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因為人的心理現象雖然紛繁複雜,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種心理現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系統性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在社交心理學的研究中必須具有整體的、動態的、有序的觀念。

  (三)理論結合實際原則

  在社交心理學研究中,理論與實際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理論源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而理論對事件有指導作用。在應用研究中要重視理論基礎;在理論研究中更要重視密切聯繫社會現實。

社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1]

  社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相似,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對人們的正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語言、動作進行觀察來瞭解他們心理活動狀況的方法。從對象來看,有特定的個人和特定的群體;從時間上看,有長期觀察、定期觀察;從目的來看,有針對性觀察和隨機觀察。不管採取哪一種觀察,都必須仔細、綜合,做好記錄,並對觀察的結果及時進行分析和研究。

  觀察法的優點在於方便易行,適用範圍廣泛,而且觀察結果與生活現實接近。另外,被觀察者不易覺察,沒有防備,因而他們的活動自然。其缺陷在於只能反映錶面現象,難於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因果關係,而且,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是當事人表現什麼,就觀察什麼,觀察所得到的材料不易做定量分析。因而觀察法常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二)調查法

  調查法也稱詢問法。其特點是,研究者擬出一系列問題請被調查者回答,然後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以達到描述、解釋和說明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的目的。口頭調查即訪談,書面調查又稱問卷法

  調查法的優點是能快速收集大量範圍廣泛的資料,而且能使結果數量化,便於分析。缺點在於所收集到的資料易受環境因素和個體當時心境的影響,所以難以把結論直接與被調查者的實際行為進行比較。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在實驗條件下,即人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類型。

  實驗室實驗是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對個體或群體進行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研究。這種方法須用專用的設備和儀器,在現代化的心理實驗室中,通常都備有先進的電子電腦、電腦控制的錄音和錄像設備、各種電生理儀器等等。

  現場實驗是在現實生活場景中進行實驗。

  兩者比較,各有利弊。前者的實驗可獲得較精確的數據,而且實驗結果可再現,但實驗的結果與實際生活有差距。後者實驗的結果雖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實性,但代價較高,而且難以控制。

  (四)測量法

  所謂測量法(測驗法),是採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量儀器進行有關的心理和行為的測定、分析的方法。兩千多年前孟子曾經說過:“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其中明確指出了心理測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隋朝末年出現的科舉考試被人們稱為實際上最早的心理測驗。在國外第一個開展心理測量工作的是英國學者高爾登,他於1844年的萬國博覽會上設立了人類學測量實驗室。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內和醫生西蒙編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量表。之後各種類型的測量表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今天心理與教育研究中的特有方法——測量法。

  這類方法比較常用,而且量表的種類很多。如:斯坦福成就測驗、卡特爾16種人格測驗、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等。還有其他的一般智力測驗個性測驗、氣質類型測驗、社交能力測驗等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楊燕主編.社交心理學.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05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Mis铭,Tracy,寒曦,Lin.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交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4.27.237.* 在 2015年10月3日 21:23 發表

謝謝 有幫助!

回複評論
M id 4d94162fe14035ec6e12328f372c5363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8月17日 15:25 · 河北 發表

你在乾什麼那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