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生態實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生態實踐[1]

  生態實踐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實踐形式來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蘊含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取向。生態實踐實質是對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生態倫理規約,即人們遵照一定的生態原理、 生態規律,追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的物質性活動。

  這既體現了生態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約束,也彰顯了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生態價值取向。推動生態良性發展是人們在生態實踐中理應追求的基本目標。可見,生態實踐方式體現了人的實踐活動價值與生態規律尺度映現的統一,它貫穿於整個生態實踐之中。在這種理念下,生態實踐把生態約束內化為人們日常實踐的原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共處,從而從整體層面推進人類的新型實踐形態。這種統一不是被動依附,而是人地協同,人與生態構成互利的伙伴關係。

生態實踐的特征[2]

  生態實踐具有有機性、地域性、社會性、動態性、複雜性、模糊性等多種特征筆者總結出其中六個基本特征:

  (1)系統有機性。

  以社會一生態系統為實踐對象實踐主客體及其組成要素相互作用,實踐系統表現為有機整體,各要素有機耦合而非簡單疊加;

  (2)場(語)境依賴性。

  體現了生態實踐的地域性特征特定地域由於生態環境問題不同,會產生特定的生態實踐方式;

  (3)社會多樣性。

  所有實踐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形成的社會系統構成了生態實踐的主體,體現了生態實踐的社會性特征,實踐主體多樣性產生需求多樣性將影響實踐目標、實踐過程實踐方式的選擇;

  (4)空間匹配性。

  表現在實踐目標和實踐行動在空間上的匹配性,以及各類生態科學知識、工程技術與實踐主客體的匹配性空間匹配存在跨尺度特征生態實踐既要關註對象內部的行動,又要關註實踐對象外部的影響;

  (5)時間聯接性。

  體現了生態實踐的動態性特征。生態實踐的時間結構,即速度、節奏和方向,將對生態實踐能否成功產生關鍵影響。實踐在時間中展開,與持續的時間聯接在一起。 任何對時間結構的操縱,如節奏的簡單改變,無論是加速還是減速,都會使生態實踐受到影響;

  (6)要素協變性。

  由於社會一生態系統各 要素存在互為因果的、複雜非線性的、非平衡的動態關係,系統表現為各個要素(或子系統)之間存在協變關係,即調節或優化某一要素(或子系統)將引起其他要素(或子系統)的改變進而改變實踐系統的整體狀態和性能。要素協變性導致系統狀態具有不可逆、不確定和不完全預見的特性。

生態實踐的類型[2]

  按照實踐對象,可以將生態實踐劃分為七類:

  (1)建設開發類生態實踐。如低碳城區、低碳社區綠色建築海綿城市生態村、韌性城鄉、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生態實踐,與城鄉生態化建設密切相關,目的是降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

  (2)保護維育類生態實踐。如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公益林和防護林工程等保護和建設實踐,以及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實踐,目的是維持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水平;

  (3)綠色經濟類生態實踐。如生態農業、綠色園區、迴圈產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等相關實踐;

  (4)社會文化類生態實踐。如生態政策制定、社區綠地營造、社會參與設計、社會網路構建、社區環境認知等相關實踐;

  (5)修複更新類生態實踐。如城市生態化更新、採礦廢棄地修複以及其他類型棕地復興等實踐,是對已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環境的修複;

  (6)污染治理類生態實踐。水、土壤和大氣環境污染控制、固體污染物處理等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以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7)自然災害管理實踐。森林火災管理、洪水颶風災害管理、地震災害管理、海嘯災害管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入侵物種生物災害管理等,自然災害與生態系統演替過程密切相關。有些生態實踐項目可能同時具有兩類以上的生態實踐類型,如城市綠色空間規劃與建設。

我國生態實踐的技術政策體系的結構[1]

  (一)基礎研究政策體系

  生態實踐需要先進的技術基礎作為支撐,因此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05年, 我國提出了基礎研究總體目標。為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把我國打造成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學強國,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佈局。一是實施雙力驅動戰略。即基礎研究的發展要做到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與國家支持定向基礎研究相結合,堅持學科發展與任務需求相統一。二是實施超前發展戰略。即先行和加大在人才與基礎研究上的投入,這樣就為生態技術基礎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能夠為基礎研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同時,還要鼓勵基礎創新,提倡學術批評與學術爭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二)生態科技貿易政策體系

  第一,立足生態實踐的經濟理論經濟政策的相關研究。在學習總結國外基於生態實踐的經濟理論方法基礎上,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實踐中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措施,開展我國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等領域的研究,並以此推動我國基於生態實踐的經濟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以制定帶有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生態經濟政策措施。第二,生態經濟戰略性地位的加強。要使發展生態經濟成為一項基本國策。首先,在政府業績考核中把政府是否發展了生態經濟作為重要指標,並使其成為規劃編製的指導原則。一方面,要用生態經濟理念來指導各類規劃,分析資源和環境狀況,明確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將生態經濟納入能源、資源和環境技術規劃中。其次,在具體技術政策層面做出生態經濟制度安排,推進生態經濟技術開發研究。第三,生態經濟技術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制定明確的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靈活地推動生態經濟技術範式與生態經濟技術政策研究。做到生態經濟規劃既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統一又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統一。

  (三)生態技術政策體系

  生態技術政策體系包括四個部分:生態技術開發政策、生態技術導向政策、生態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生態技術標準體系。第一,生態技術開發政策。就是要做到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共性技術的開發,增加經費投入。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生態經濟技術,發展多種生態技術,為生態經濟壯大提供技術支撐。落實到實處就是要在以下方面展開研究工作: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研究,如提高礦產採收率、採選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資源高效迴圈利用研究,如水資源合理調配、節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業水迴圈利用、海水淡化與迴圈利用技術;固體廢棄物迴圈利用研究,如廢舊電子產品、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技術;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研究;生態經濟綜合技術示範推廣,如生態工業園設計技術。第二,生態技術導向政策。就是要研究並制定生態技術政策目錄、技術導向目錄、節能節水環保裝備目錄。加快對引進的國外生態經濟核心技術本土化應用,並開發出新的工藝設備。加強對促進生態實踐的產業技術政策的建設。第三,生態技術咨詢服務體系。通過構建完善的生態經濟技術咨詢服務體系,既能及時發佈跟生態經濟技術有關的管理和政策信息,同時也能夠開展生態信息咨詢、生態技術宣傳推廣等培訓。第四,生態技術標準體系。加強生態技術的準入與合格標準制度建設,特別是對於那些會產生高耗能及污染的技術要嚴格把關、加強監控。要儘早制定行業清潔生產與污染控制標準,推進各種生態標識制度的建設,加強生態產品和環境體系認證。

  (四)生態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生態實踐是一項系 統的且複雜的工程,它離不開新型技術範式的支撐,它的內涵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生態實踐目標的實現,即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共進,不能單單隻依靠當前現有的技術手段,必須要與時俱進地立足社會實情進行生態實踐體制和生態技術的創新。例如,高新產業及高新環保技術的創新及創業、政府採購、財稅、科技投入、知識產權、科技創新價值評價等政策和技術服務體系,還包括企業的科研政策、人才培養政策、多元化人才考核評價體系等。

  (五)生態實踐的技術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有關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眾多法律條文,為生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其一,《憲法》 的相關規定。《憲法》第9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這 是國家基本法對生態實踐的肯定,是其他一切有關生態實踐的法律條文制定的總綱。其二,《環境保護法》 規定:“新建、擴建、改建的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取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其三,有關資源能源利用的法律。我國先後頒佈了多部針對自然資源節約與利用的法律,像《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 迴圈經濟促進法》等,包含了一系列生態技術相關的政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周曉蘭,李星星,李邵龍,廖志鵬,毛文傑.論生態實踐的技術政策體系及其整合[J].經濟研究導刊,2019(35):157-158.
  2. 2.0 2.1 顏文濤.生態實踐的邏輯[J].國際城市規劃,2019,34(03):1-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實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