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技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技術(Ecological technique)
目錄 |
什麼是生態技術[1]
生態技術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節約資源和能源,又能保護環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概念比較,更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
生態技術的種類[2]
替代技術就是開發新資源、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替代原來所用的資源、材料、工藝和產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生產過程中環境壓力的技術,如四氟乙烷是消耗臭氧層物質CFC一12的代用品,廣泛用於汽車空調、冰箱、工商製冷等領域的製冷劑,也可用於氣霧劑產品的拋射劑、清洗劑,以及生產泡沫塑料的發泡劑。再比如銅替代技術,採用成熟的銅替代產品,不僅為企業節省了成本,也為國家節約了能源,同時也會為消費者從價格上帶來好處。
減量技術就是在生產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技術;如溫室效應氣體減量技術:CO,的再利用與存儲污泥減量技術等。
再利用技術就是延長原料或產品使用周期,通過反覆使用來減少資源消耗的技術;如廢棄紙包裝回收再利用技術、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技術、廢電池的回收利用技術等。
資源化技術就是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變為有用的資源或產品的技術。如北京洲際環發再生資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研發團隊將“仿生技術”應用到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成功研發出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無剩餘化、快速化綜合技術。
生態技術的基本特征[3]
第一,生態技術使用時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是生態技術最本質的特征。生態技術應力求達到低消耗、高產出、自迴圈、無公害的要求。生態技術應力求通過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而降低消耗,通過運行過程的生態化迴圈控制而避免或減少污染,通過資源的科學化配置和開發而獲得最大整體效益。
第二,生態技術應建立在現代生物學、生態學和信息科學等最新科學知識發展基礎之上。生態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以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為理論依據,以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基礎,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中心,以各種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規技術為補充,形成結構合理的整體性複合型技術網路體系。可以說生態技術強烈呼喚高新技術,高新技術可以在生態技術中找到用武之地。
第三,生態技術能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廢舊的物資和副產品,把一個生產過程產生的廢品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材料,保持資源利用的不斷迴圈。生態技術是能持續利用的,即既能滿足目前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世世代代的利益。它能被所有的人永遠使用而不會造成資源枯竭或在環境方面造成無法承受的後果。
第四,生態技術是一個技術體系。生態技術不是指某一單項技術,而是一個技術群,或者說是一整套相互關聯的技術,不僅包括工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也包括生態破壞和污水、廢氣、固體廢物防治技術,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術和環境監測高新技術。生態技術對高新技術的容量很大,可以說生態技術強烈呼喚高新技術。從體系結構來看,生態技術應當以太陽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基礎,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中心,以各種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規技術為補充,形成結構合理的整體性複合型技術網路體系。
第五,生態技術不以單項過程和生產單一產品的最優化為目標,而是以整個生產過程的綜合性生產和多種產品產出的最優化為目標,實行非線性的、迴圈的生產工藝模式,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利用,以及物質在工業系統中迴圈利用,輸出的產品多樣化和廢物最少化。
第六,生態技術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相對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生態技術的內涵和外延也將不斷變化和發展,也就是說,在不同條件下,生態技術有不同的內容,這就是生態技術的動態性。這是由於技術因素是影響環境變遷的重要原因,技術因素可分為污染增加型技術、污染減少型技術和中性技術三種類型。
人們在主觀上希望儘可能採用污染減少型技術或發展生態技術,但是在客觀上,技術因素的演變是客觀條件作用的結果,包括經濟、自然、社會、技術發展等各個方面。顯然,把握生態技術的動態性,有助於認識技術因素演變的內在規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更有助於採取合適的技術對策,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減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生態技術的功能[2]
第一,生態技術能有效解決企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傳統企業的生產方式是以高資源耗費、高污染的單向非迴圈為特征的,這種非持續發展模式致使我國企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著生產消耗高、建設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等嚴重問題,限制了企業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災難”。而生態技術能夠在生產中優化工藝流程,減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費,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
生態技術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根本手段。利用生態技術能預防和控制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有效地治理和恢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利用生態技術能夠實現物質能源減量化,減少污染,減輕生態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環境。所以,生態技術有助於企業生態化轉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生態技術有利於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利用當代生態技術,能夠不斷尋找和開發新的資源和能源,不斷提高現有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如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減少對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賴;通過大力發展新材料技術,加強新型原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減少對木材以及各種金屬礦物的依賴。
第三,利用生態技術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在傳統技術下的生產過程中,會把產生的大量的本具有再利用價值的“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這不僅產生環境污染而且造成資源浪費。生態技術能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廢棄的物資和副產品,把一個生產過程產生的廢品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將能源和物質投入減少到最低限度,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同時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實現了資源的迴圈利用,使廢棄物無公害化或少公害化,既節約了資源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第四,生態技術能夠滿足大眾不斷增長的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促進生態行為文明建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綠色產品越來越感興趣,並熱衷於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更新了以往只關心個人消費而很少關心社會生活環境利益的傳統消費觀,社會消費群體越來越青睞於有益身體健康、不造成環境污染的綠色產品。
綠色消費的興起直接影響市場,綠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廣泛的消費需求,並且綠色產品的單價明顯高於同類非生態產品。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種消費觀念,就會採用生態技術,開發綠色工藝,生產綠色產品,開拓綠色市場,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排污費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獲得了較高經濟效益。
第五,生態技術是中國企業突破綠色壁壘的必然選擇。綠色壁壘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簡稱,也叫環境壁壘,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開始興起於各國,指在國際貿易中一些國家以保護生態資源、生物多樣性、環境和人類健康為藉口。設置一系列苛刻的高於國際公認或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接受的環保法規和標準,對外國商品進口採取的準入限制或禁止措施。
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一份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環保要求受阻,其中23億美元的商品在數量和價格上受到影響。超越綠色壁壘成為我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為了消除綠色壁壘給我國企業帶來的束縛,必鬚髮展生態技術,增加產品的生態技術含量,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態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差異[2]
1、二者的科學基礎不同
生態技術建立在環境科學、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理論和信息科學等最新科學知識發展的基礎之上。在這些理論指導下,人類才有可能充分估計到技術作用的遠期效果和對自然系統的整體影響,避免和預防技術應用對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應,才能開發出生態技術。
傳統技術的發展與近代科學實驗的興起,使古代經驗化科學向近代實證化科學轉變。當然,作為傳統技術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並不完善和平衡,比如物理知識發展很充分,而生物學、生態學知識發展卻很不夠。近代科學對於改變自然的外部面貌,促進自然資源的高速流通和快速轉化提供了有效的原理基礎,但是對於自然界各個物質運動層次之間、各個生態環境要素之間的聯繫和迴圈方式還缺乏理論闡明,故而人類對於技術作用的遠期後果和整體效應無法精確估計,這就決定了傳統技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二者的體繫結構不同
生態技術是以能源(以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開發利用技術為基礎,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中心,以各種再生型或資源化技術為補充,形成結構合理的整體性複合型技術網路體系。傳統技術以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為基礎。例如,金屬冶煉技術、礦物採掘技術、無機化工技術,等等。這種技術體系的發展必然引起資源過快的消耗,最終會引起資源枯竭。生態技術體系將著眼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於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
3、二者的運行效果不同
生態技術應力求達到低消耗、高產出、自迴圈、無公害的要求。傳統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技術運行過程的開放性和單向性,即運行過程對外界環境開放,沿著“資源一產品一廢物”單一流向運行,缺乏逆向的恢復過程,在超量消耗有限資源的同時,向外界環境排泄大量廢物,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傳統技術實際上是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而換取高流通、高經濟效益的。生態技術則力求通過原材料的最充分的利用而降低消耗,通過運行過程的生態化迴圈控制而避免或減少污染,通過資源的科學化配置和開發而獲得最大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