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民生經濟(Livelihood economy)
目錄 |
所謂民生經濟,就是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條件作為主線貫穿於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全過程,通過理順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比價關係,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率,提升社會總福利水平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民生經濟,有利於實現發展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民生經濟的取向[1]
從價值取向看,民生經濟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崇尚勞動、崇尚創造、崇尚平等、崇尚和諧的原則,體現了對勞動者在經濟社會生活中主體地位的尊重。民生經濟要求在三個層面努力滿足勞動者的需求:在物質層面,提高勞動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精神層面,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升其精神狀態、社會地位和滿足感;在發展層面,為勞動者及其後代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通過這些途徑,使勞動者充分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並分享發展成果。
從基本內容看,民生經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作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不竭動力。在生產環節,民生經濟主要表現為制定適應要素稟賦結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全民創業,擴大社會就業;在分配環節,主要表現為完善財稅體制,縮小收入差距,健全社會保障;在消費環節,主要表現為營造鼓勵消費的良好環境,為中低收入社會成員擴大消費提供支持和保障。通過這些途徑,最終實現生產、分配、消費各個環節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從發展方向看,民生經濟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強調消除體制障礙,促進勞動力、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通過市場機制合理定價;強調從要素稟賦條件出發,通過市場機制選擇適宜的產業結構;強調政府轉變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履行好巨集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
發展民生經濟的意義和條件[1]
發展民生經濟,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載體。
發展民生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增加廣大中低收入社會成員的收入,提高其創業、生產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增強發展動力,改善經濟結構,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單純依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源並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獲取利潤的企業退出市場,並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從而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資源投入型向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型轉變奠定重要基礎。
發展民生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民生經濟,鼓勵社會成員特別是中低收入社會成員創業,將有力推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蓬勃發展,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同時,民生經濟為勞動者生存發展提供了保障,有利於勞動者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有利於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民生經濟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根本途徑。只有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增加中低收入社會成員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擴大內需才具備堅實的基礎。只有把政府財力優先運用於公共支出,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網路以及全民共用的醫療衛生和教育體系,廣大人民群眾才能改善消費預期,積極擴大消費,為擴大內需提供廣泛而持久的動力。
發展民生經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動力。大力發展民生經濟,要求各級政府加快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逐步脫離具體的微觀經濟活動,集中精力制定發展戰略、產業規劃,大力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調節收入分配,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同時,隨著民生經濟的發展,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日益凸顯,政府行為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必將進一步促使政府公開、透明、廉潔、高效施政,進一步促進政府轉變管理方式。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凸顯出發展民生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有力領導下,我國初步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運行總體形勢企穩向好。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一些地區、行業、企業還比較困難。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明顯暴露。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對於理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主體之間的關係,建立更為合理有效順暢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社會資源和民間資本,形成全民合力,最終真正化危為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基本具備發展民生經濟的條件。首先,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和貫徹落實,為發展民生經濟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和思想基礎。其次,社會共識的逐步凝聚為發展民生經濟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不斷加深,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社會利益格局、理順各種市場主體之間關係的願望日益強烈,發展民生經濟的共識和積極性日漸提高。第三,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為發展民生經濟提供了堅強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三位。從國家財力看,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達6.13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收入達3.27萬億元。從社會財力看,截至2009年1月,全國存款總額達49.47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總額達23.69萬億元。綜合來看,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發展民生經濟的途徑和措施[1]
發展民生經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應把發展民生經濟作為一個優先目標,作為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舉措,並作為即將制定的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當前,應註意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發展教育是基礎。沒有教育的發展和接受教育機會的平等,就沒有發展機會的平等。在發展民生經濟中,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逐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確保9年制義務教育覆蓋面和教育質量的同時,可以考慮將職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擴大就業和創業是根本。沒有充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會失去源泉。應進一步改進作風、提高效率,簡化審批程式。加快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加大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力度,鼓勵全民創業,支持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發展。改革戶籍制度,便利勞動力自由流動。加大培訓力度,為擴大就業創造條件。
解決“三農”問題是重點。發展民生經濟的重點區域在農村,重點對象是以農民(包括農民工)為主的低收入人群。應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消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性障礙,積極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研發應用。
增加居民收入是關鍵。沒有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會流於空談。應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逐步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強化工會地位,提高勞動者集體談判能力,確保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完善稅制,強化稅收徵管,調節收入差距。
完善社會保障是底線。構築社會保障安全網,確保每一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是發展民生經濟最基本的要求。應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使之逐步覆蓋包括農民和農民工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大力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確保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國際民生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