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產業組織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組織經濟學(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目錄

產業組織經濟學簡介[1]

  產業組織經濟學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各產業內廠商之間的關係, 主要研究廠商、產業市場為什麼以現有的一定形式組織起來, 這樣的組織形式和結構如何影響市場的運行和績效。產業組織經濟學不僅對廠商的行為和產業競爭(壟斷) 及市場結構等進行描述和分析, 而且要為政府的產業管制政策和有關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包括理論研究部分和經驗研究部分。前者稱為產業組織理論(The Theory of Indust rial Organization) 或理論產業組織學(Theoret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後者則主要是有關市場結構、廠商行為和經濟績效及其相互間關係的案例和政策研究。

  產業組織經濟學所研究的是同一產業內的廠商(企業) 之間的關係。在產業組織經濟學研究中,“產業”, 是指生產同一類產品(或提供同一類服務)的生產者( 廠商) 的集合。所謂“同一類產品(或服務)”, 是指具有可替代性的產品(或服務) 。

  產業組織經濟學所研究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廠商和產業,所以, 所謂某一“產業”, 是指某類產品的市場或生產某類產品的企業之間所發生的市場關係

  產業組織經濟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界中最熱門的應用經濟學學科或專業之一。它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顯著特點。目前, 它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都到達了相當高的水平。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中心概念是“有效競爭”(Effective competition)。實現有效競爭的基本要求是: 有足夠多勢均力敵的競爭者, 相互間存在很強的壓力。沒有任何廠商處於支配地位, 新的競爭者也很容易進入。如果不能滿足這些標準, 就不會存在有效競爭。產業組織經濟學認為, 對於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產業的進步, 競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產業組織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1]

  一般認為,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系統研究髮端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哈佛大學。在此以前,經濟學研究和大學的經濟學課程中也有一些涉及了股份公司、企業營銷、公用事業、金融組織及反托拉斯等的內容,但這些內容並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如果再往前追溯,英國經濟學家A·馬歇爾(A.Marshall)在其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名著《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就提出了生產要素不僅有勞動、資本和土地,還有第四種生產要素“組織”。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之前,產業組織經濟學還沒有成為一門具有獨立意義的經濟學分支學科,而最多只是在一般經濟學中對產業組織的一些問題有所涉及,而且這些內容也沒有同經濟學的主體框架有機結合起來。

  一般認為,對產業組織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主要有:

  伯利米恩斯(Berle & Means)於1932年出版的《現代股份公司和私人財產》。該書推動了用經濟學理論來理解企業制度的研究,可以說這是對作為產業組織研究的基礎的廠商理論所進行的早期系統論述。

  1933年,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E.H.Chamberlin)和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Robinson)分別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The Economicsof Imperfect Competition)。經濟學界高度評價這兩本書的出版,薩繆爾森稱之為“壟斷競爭的革命”。

  在《壟斷競爭理論》中,張伯侖對競爭和壟斷的概念以及競爭與壟斷的關係進行了新的解釋和論證。他認為,在現實經濟中,競爭和壟斷不是截然分開的,實際的市場既不是純粹競爭的,也不是純粹壟斷的,而是競爭和壟斷的混合。競爭和壟斷的混合,根源在於產品差別。從理論上說,純粹競爭壟斷競爭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假定產品的完全同一性,而後者認為,即使是同類產品之間也存在差別性,產品差別可以是物質上的(如產品的質量、式樣、規格、顏色、包裝等),也可以是觀念上的(如廣告所造成的消費者主觀上認為的差別)。從產品差別性這一重要概念出發,張伯侖論證了:一方面,由於產品差別性使得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者(或賣者)都可能擁有對自己產品的壟斷性,因此每一個生產者(或賣者)都可能成為壟斷者;另一方面,每一種產品又都會受到替代產品的競爭,因此每一個生產者(或賣者)也都是競爭者。總之,現實經濟中,大量存在的是“壟斷的競爭者”和各種“壟斷競爭”的現象。在這種根源於產品差別性的壟斷競爭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決定生產、企業的營銷策略以及與之相關的市場需求曲線和生產成本曲線、銷售成本曲線等,都發生了不同於純粹競爭的一系列重要變化。

  瓊·羅賓遜受斯拉法在1926年提出的關於壟斷的觀點的影響,在《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中論證說:由於在現實經濟中,競爭本身就使得市場成為不完全的,而不完全的市場又導致不完全競爭。瓊·羅賓遜列舉的造成競爭的不完全性的因素,基本上就是張伯侖所指出的造成產品差別性的那些因素。瓊·羅賓遜指出,傳統的經濟學總是首先分析完全競爭,而把壟斷競爭當作一個特例。她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則要反過來,先分析壟斷,而把完全競爭當作一個特例。

  30年代,在哈佛大學張伯侖梅森(Edward.S.Mason)教授開設了產業組織課程。1938年,以梅森為中心,由喬·貝恩(Joe S.Bain)、凱爾森(C.Kaysen)、麥克爾(J.W.Mckie)、麥克海姆(J.Markham)和艾德曼(M.Addman)等人組成了一個產業組織研究小組,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若幹行業的市場結構。1939年,出版了第一批有關產業的集中度資料。1957年,梅森出版了他自1936年以來的論文集《經濟集中和壟斷問題》(Economic Concentration and Monopoly Problem)。

  1959年,梅森教授當年的博士生,貝恩教授出版了《產業組織》(IndustrialOrganization)一書。這本書被推崇為現代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經典著作。由於貝恩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本邏輯是從市場結構推斷市場績效,通常被稱為結構主義的產業組織理論。後來,謝勒(Frederic.M.Scherer)出版了《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績效》(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1970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一書,對產業組織經濟學作了系統的論述,特別是論述了“基本情況—市場結構—行為—績效”的關係,最終形成了哈佛學派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對後來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謝勒強調了行為的作用,所以,他自稱為行為主義者。此間,1978年,尼科爾森(W.Nicholson)在他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第二版中,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的觀念和分析方法,介紹了寡頭市場問題,產業組織理論被接納進基礎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之中。

  儘管哈佛學派建立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奠定了現代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基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但是,許多經濟學家指出,在這一分析範式下進行的產業組織問題研究,具有明顯的經驗主義的性質,所揭示的經濟關係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相關關係,而未必揭示了內在的因果關係。而且,從這一時期的產業組織研究的大量成果和文獻來看,以回歸分析為基本方法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也表明瞭以哈佛學派的分析範式為基礎的產業組織理論,主要只能支持經驗主義的研究(資料分析和案例研究),而不足以進行更深刻的經濟學理論分析。除了哈佛學派之外,芝加哥學派也對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芝加哥學派強調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的有效性,即強調市場價格的調節作用,對於產業組織的研究,則更加強調嚴格的理論分析和對各種理論(假說)進行經驗證明,把產業組織理論視為價格理論的邏輯擴展。芝加哥學派對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突出貢獻之一,是科斯(Ronald H.Coase)關於企業與市場的關係的理論奠定了現代廠商理論的基礎,交易費用成為產業組織理論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後來,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發展了科斯的理論,進一步推進了廠商和市場行為理論。

  按照法國經濟學家蒂勒爾(又譯為泰勒爾Jean Tirole)的說法,20世紀70年代,產業組織經濟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他稱之為“第二次高潮”),即深入進行理論性研究,使產業組織經濟學向形式化方向發展的時期。他認為,出現這一新的發展高潮的原因有三個:①經驗主義的分析越來越不能滿足對產業組織進行深入研究的需要。②70年代以前,理論經濟學家(除少數例外)很不重視產業組織,產業組織經濟學也沒有形成精緻的和一般的分析方法;而70年代以來,許多一流的經濟學家對產業組織經濟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加入到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之中。③博弈論被引入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分析工具。

  從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界關於產業組織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產業組織經濟學成為經濟學和經濟管理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

  80年代以來,產業組織經濟學逐漸為我國的經濟學界所瞭解,並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對產業組織經濟學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的研究,有了越來越強的需求。例如,在研究產業政策問題時,人們迫切需要瞭解經濟學應該怎樣分析產業組織及產業組織政策問題;在建立市場秩序的過程中,人們迫切需要瞭解怎樣認識和處理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問題;在產業發展中,特別是當民族工業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挑戰時,人們迫切需要瞭解怎樣的產業競爭性和集中度才最有利於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當政府越來越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時,人們迫切需要瞭解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政府應該如何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地管制等等。

  2、隨著西方經濟學知識在我國的傳播和經濟學教學與訓練水平的提高,年輕一代的經濟學者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僅僅滿足於對一般經濟理論的瞭解,而是希望向更接近現實經濟的應用經濟學深入,產業組織經濟學就成為一批經濟學者特別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一。

  3、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工業經濟學》受到挑戰,原來那種反映計劃經濟中工業生產部門內的經濟關係的“部門經濟學”,已經失去了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工業經濟學必須進行重大的專業內容調整。產業組織經濟學是建立新的工業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和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受到工業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起先,產業組織理論是作為工業經濟學的一部分內容來介紹和研究的,工業經濟學專業的一些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將產業組織經濟學的有關問題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選題。逐漸地,產業組織經濟學或產業組織理論成為工業經濟學的重要課程之一。實際上,在一些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專業中,特別是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產業組織經濟學也被列為主要的必修課程之一。

  自80年代以來,我國出版了一些產業組織經濟學的譯著和介紹性的論著(包括教科書)。在介紹西方經濟學說或西方經濟學流派的教科書或文集中,一般都有介紹壟斷競爭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的內容。1980年,我國翻譯出版了美國經濟學家謝佩德(William G.Shepherd)的《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利導論》;1985年,楊治編寫出版了《產業經濟學導論》,其中,專有一章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後來,陸續有一些譯著出版,1988年出版了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1989年出版了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的《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同年出版了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W·克拉可森羅傑·勒魯瓦·米勒的《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1992年出版了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的《微觀規制經濟學》,1997年出版了法國經濟學家蒂勒爾的《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

  研究產業組織可以有兩種方法:

  1、邏輯的方法, 即研究有關的概念、理論結構、對市場進行分類和分析的方法等。

  這種研究方法具有推理的嚴格性和較高的技巧性, 但往往缺乏豐富的思想, 與現實相距較遠。

  2、研究有關的事實及案例。這涉及反映現實市場的各種數據、真實的廠商行為等。這種研究方法需要對有關事實的“ 度”( 如壟斷的程度、市場集中度等) 進行分析, 從對大量複雜現象的分析中作出合理的判斷。

  這種研究方法面對活生生的和不斷變化著的現實世界, 密切聯繫實際, 理論分析由統計數據所支持, 具有豐富的思想性, 但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意見, 特別是一般性理論推論, 往往難以獲得學術界公認一致的結論, 留下許多爭論。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分析範式[1]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傳統分析範式是“結構—行為—績效”。按照傳統的理論, 結構、行為、績效的關係是單向的, 即市場結構決定廠商行為, 廠商行為決定市場績效。而產業組織經濟學後來的發展則越來越註重結構、行為、績效之間的雙向關係和動態變化。例如, 如果廠商作出適應性的反應, 就會改變行為和結構; 市場績效也會導致結構和行為的變化。

  市場結構, 是指影響競爭和壟斷的性質和程度的市場性質。它包括廠商規模、產業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產品差異性、政府管制等等。

  行為, 是指廠商所作出的決策和活動方式。它包括定價策略、產品差別化策略、內部組織、規模化和多樣化策略、廠商間合謀等等。

  市場績效, 是指對於滿足特定目標的評價。這些目標包括效率、經濟增長就業、穩定、公平分配等等。很顯然, 對市場績效的評價, 即判斷一個產業或整個經濟的績效是“ 好”還是“ 壞”, 是“高”還是“低”, 取決於所設立的評價準則, 這種評價準則就是規範目標。

  所以, 產業組織研究必須將實證研究同規範研究結合起來。一般認為, 實證經濟學是不含有價值判斷的。它關註的是事實上“是什麼”, 而不涉及對事物的“ 好”和“ 壞”的評價。而規範經濟學則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的。它關註的是“應該怎樣”, 因此,必須建立“好”和“壞”的準則。很顯然, 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 產業組織經濟學是不能僅僅局限於實證分析規範分析的某一個片面的方面的; 否則, 它的研究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

  由於“結構—行為—績效”理論範式可以將產業組織研究的主要內容包容在一個簡潔的框架中, 所以儘管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發展已經突破了這一分析範式, 但它至今仍然是產業組織經濟學體系的主體邏輯構造(參見圖1:“結構—行為—績效”理論範式示意)。

  产业组织经济学

  從方法論上說, 現代產業組織經濟學除了有自己獨特的“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範式之外, 價格理論也是其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說, 產業組織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延伸、擴展和具體化。價格理論分析模式研究個人和廠商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刺激, 以解釋各種市場現象。一些經濟學家認為, 產業組織經濟學應該特別註重運用微觀經濟學理論; 現在, 產業組織研究和產業組織課程都力圖以正式的主流經濟學理論為基礎, 來解釋結構、行為和績效。

  沿著價格理論的發展方向, 形成了交易費用理論。運用正式的價格理論分析方法, 交易費用理論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各種交易費用的差別, 以此來解釋為什麼各個產業的結構、行為和績效會不同。

  科斯指出, 廠商和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兩種替代方式。傳統經濟理論假定市場運行是沒有費用的, 而這一假定是錯誤的。市場的運行總是要有交易費用的, 交易費用決定了市場結構。例如, 在從其他廠商購買物品的費用相對較低的場合, 廠商就更可能從其他廠商購買而不是自己進行生產

  這種分析方法實際上是用各種環境因素和人的因素來解釋廠商和產業組織。其中, 關鍵的環境因素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和廠商數量很少(small number of firms) 這兩種情況。關鍵的人的因素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和機會主義(oppor tunism) 這兩種情況。當不確定性和有限理性相結合時, 或者在廠商數量很少的產業中, 經理人員採取機會主義的行為時, 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有限理性, 是指對於預測和解決複雜的問題, 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 在一個不確定性很強的世界上, 如果要處理所有可能的偶然情況, 就太困難或者費用太高了, 以至於經濟行為人根本就不可能在此基礎上達成合約。結果是, 廠商可能自己進行生產, 即使從成本—收益關係來分析, 依靠市場供應可能更有利。當廠商數量很少以及個人可能採取機會主義的行為時, 廠商可能不願意簽訂長期合同, 因為擔心未來會受到損失。例如, 一家依靠另一家廠商提供關鍵性的要素的廠商, 可能會受到敲詐, 因為如果中斷供應, 就不能繼續進行生產了。而如果替代的供應者很少的話, 問題就可能會很嚴重。 因此, 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效率的可能性取決於:①不確定性較小。②有很多廠商(競爭者) , 採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較小。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 廠商就更可能自己進行生產, 而不是依靠市場供應。交易費用的分析方法在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在廠商數量很少的情況下, 廠商之間的策略行為變得十分重要。博弈理論力圖解釋廠商如何制定自己的策略, 以及這些策略如何決定產量、價格、廣告水平和利潤等等。

  一些經濟學家看到“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少重要的因素未能被這一理論框架所包容。因此, 有一些經濟學家突破“結構—行為—績效”範式, 引入了一些新的分析因素。德姆塞茨(Demsetz, 1968 ) 和包莫爾等(Baumoul、Panzar、Willig, 1982) 指出, 進入和退出對於競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存在其他廠商進入的威脅, 即使只有少數廠商(或僅有一家廠商)的產業, 也可以是非常有競爭性的。廠商數量很少, 但如果價格超過成本, 就會有許多廠商進入該產業, 這樣的市場稱為“可競爭市場”(Contestable markets) 。包莫爾等人還強調, 退出與進入同樣重要。如果退出的成本很高, 廠商就不願意進入一個產業。如果進入或退出很困難, 就不是可競爭市場, 博弈論所研究的策略行為就是有效的。如果進入和退出比較容易, 就是可競爭市場, 即具有競爭性市場的性質: 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策略行為是無效的。

  上述所有的討論都是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前提的, 因而沒有考慮體制因素對產業組織的影響。但目前我國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渡時期, 經濟體制很不完善, 而且正處於變動之中, 無論是基本條件, 還是市場結構、廠商行為、市場績效, 都受到體制因素的強烈影響。所以, 在產業組織研究中, 把體製作為一個既定不變的條件而將其抽象掉, 並不符合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我國學者關於產業組織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反映了體制因素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這是對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十分有價值的貢獻, 儘管這方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 所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粗淺的。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將體制因素包括在產業組織研究的領域之內, 使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分析範式更加完善, 就能夠對現實世界作出更好的解釋, 使產業組織經濟學研究到達一個新的水平,並且, 能夠對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以及政府政策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參見圖2)。

  产业组织经济学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金碚.《產業組織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Vulture,Cabbage,Angle Roh,鲈鱼,泡芙小姐,林巧玲,寒曦.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組織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9.130.214.* 在 2012年3月30日 03:56 發表

好!

回複評論
119.180.135.* 在 2015年5月21日 18:19 發表

解說的很清晰!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