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進口替代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Import substitution)

進口替代戰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目錄

進口替代戰略的定義

  進口替代戰略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1]

  進口替代戰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在國際市場上,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礦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而發達國家生產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不平等貿易關係日益突出。為了剋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貿易,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因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一些原來依靠進口的貨物的生產以供國內少數富裕階層的消費從而實現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建立和發展一批最終消費品工業,如食品服裝、家電製造業以及相關紡織、皮革、木材工業等,以求用國內生產的消費品替代進口品,當國內生產的消費品能夠替代進口商品並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時就進入第二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進口替代由消費品轉向國內短缺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生產,如機器製造、石油加工、鋼鐵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日趨成熟,為全面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2]

進口替代戰略實施的限制條件[3]

  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需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主要包括3個方面:

  第一,關稅保護,即對最終消費品的進口征收高關稅,對生產最終消費品所需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征收低關稅或免徵關稅。

  第二,進口配額,即限制各類商品的進口數量,以減少非必需品的進口,並保證國家扶植的工業企業能夠得到進口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

  第三,使本國貨幣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減輕外匯不足的壓力。其中關稅配額是進口替代戰略中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進口替代戰略的影響[3]

  實施進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能夠減少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一些專門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也培養出來了,政府部門從中也獲得了管理經濟的經驗和知識,因此許多拉美、南亞、中歐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對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因為它並不能完全消除對外的依賴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它只是改變了進口商品的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原料、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與資本等。當發展中國家用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時,發達國家也用各種措施破壞或打破關稅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所以進口替代戰略常常出現無能為力的狀態,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缺陷。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認為,進口替代戰略的核心問題是它違背了比較利益原則。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口替代戰略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

  1970年,利特爾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家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工業化發展經驗後認為,進口替代戰略嚴重降低了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因此,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開始轉向更加開放的貿易戰略,特別是亞洲的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後,採取了不遺餘力的出口導向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的積極作用[4]

  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一個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通常能起到以下積極作用:

  1、為弱小的民族工業的成長創造出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這種戰略及其配套政策要重點保護的是落後國家的幼稚工業,這種工業的產品成本高、質量低、競爭力較差,很難與外國的同類產品進行市場較量。各國的經濟發展史已充分證明,在一個沒有保護的市場中進行競爭,落後國家的幼稚工業會在發達國家的成熟工業面前敗下陣來。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為本國的弱小工業提供了一個溫和的成長空間,使民族工業能在這種環境里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弱小走向強大。自己的國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由一個農業國或二流工業國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2、改善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增強了經濟成長的獨立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經濟結構是單一的、畸形的,主要依靠農產品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來維持國民經濟的運行。通過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這種傳統的經濟結構會發生明顯的改善,主要表現為:(1)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的比重在上升;(2)工業生產總值中製造業的比重在上升;(3)製造業中重化工業和機電工業的比重在上升。這幾個“上升”表明瞭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合理化與經濟結構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經濟結構使發展中國家擺脫了歷史上對發達國家過分依賴的狀態,增強了獨立自主發展民族經濟的信心和能力

  3、扭轉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不利地位。各種資料表明,國際分工體系對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具體表現為這類國家的貿易條件處於一種長期惡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在戰後更為明顯,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相對價格不斷下降,工業製成品的相對價格不斷上升。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這種不利局面,因為它們已改變了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併進口工業製成品的傳統做法,把更多的初級產品留在國內,供自己的進口替代工業使用,國內消費所需要的多數工業製成品也已經能夠由本國企業來提供,使加工銷售利潤更多地留在了國內。

進口替代戰略的消極作用 [4]

  進口替代戰略在促進落後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著若幹消極影響,使這些國家的經濟難以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1、保護完好的市場環境抑制了企業的積極進取精神,使經濟發展易產生高成本和低效率。這主要是因為在嚴密的保護中,本國企業感受不到來自進口產品的激烈的生存競爭。對進口產品的數量限制,使本國企業的產品即使質量差、價格高,也仍然有銷路,也同樣有利潤。在這種環境下的企業就會滿足於既得利益,就會失去自我完善、不斷改進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長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所普遍存在的企業的低素質和生產的低效率就是由此產生的。

  2、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現代經濟發展非常註重規模效益問題,一個企業或一項生產的產品量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才能提高。進口替代戰略下的企業生產主要面向國內市場,政府並不特別鼓勵去開發國外市場,這就使產品銷售受到很大限制,囿於了收入水平低、消費層次淺的國內消費者群。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生產規模的合理擴大,並使企業的生產設備和人員常常得不到充分運用。在一些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中,這種消極作用尤為明顯。

  3、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逆差狀況長期得不到緩解。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目標之一是想通過保護貿易政策限制產品進口,以便改善不利的國際收支狀況。然而,該戰略實施的結果表明,這一目標遠遠沒能達到。所實際達到的結果不是進口產品量的大幅度減少,而是進口商品結構的改變:資本品的進口代替了消費品的進口。資本品的進口,無論是機器設備還是原材料,都是為了提高國內的工業化水平,以實現用國產品代替進口品這一重大戰略目標,因而這一階段多進口些資本品是合理的和無可厚非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應如何去平衡這種進口貿易以實現外匯的收與支相等呢?解決的途徑只能是出口創匯。可是這一時期的各種政策並不有利於出口創匯。一方面,政府並沒有特別的優惠政策扶植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使企業更願意留在風險小、盈利有保障的國內求發展。另一方面,此時的保護性政策使企業普遍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備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再加上高估本幣幣值的匯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動,尤其是傳統的出口強項——初級產品的出口,也受到了這種匯率政策的抑制。

  4、進口替代戰略易造成市場信號扭曲,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和產業結構失衡。進口替代戰略下的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較強,比如過重的進口許可證限制、過多的政府補貼,這些都會使市場信號出現扭曲,使產品價格不能正確反映一國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導致資源使用上的浪費和產業結構上的傾斜。如保護政策所重點培植的國內進口替代行業,會因為產品價格高、利潤大而誘導廠商們無節制地向這類行業投資,最終會導致產品滯銷、設備閑置。這一時期,為了節約外匯,國家關稅政策也重點限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的進口,這就在國內形成了一個保護良好的該類產品的生存空間,沒有國外競爭對手,穩定的賣方市場,引致國內資源大量地投入這類目前尚不應過多投入的行業。

進口替代戰略的主要政策手段[5]

  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

  (1)國際貿易政策。嚴格管制工業製成品尤其是工業消費品的進口,建立有彈性的差別關稅制度:對進口替代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或者實施進口許可證和配額管制;對進口替代產業需要的原料和資本品進口征收較低的關稅或給予較為寬鬆的進口政策;對進口的奢侈品則採取嚴格的管制政策或者禁止進口。

  (2)國際金融政策。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政策,所有外匯收入集中管理,用匯審批;實施復匯率制度,對進口替代產業需要進口的業務實施優惠匯率,對需要限制進口的業務實施不利的匯率;高估本國貨幣價值,限制一般產品的進口,降低進口替代產業的進口成本,保護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

  (3)國內經濟政策。制定優惠的財政政策鼓勵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給予進口替代產業減免稅的優惠政策,或者給予優惠.的財政補貼;制定優惠的貨幣政策支持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為進口替代產業提供優惠的銀行信貸資金保證資金供給;制定優惠的價格政策鼓勵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准許進口替代產業的產品制定較高的價格,提高其利潤率,加速資本積累。另外,國家也可以在技術開發和人才培訓方面為進口替代產業提供服務支持,降低其生產成本,提高技術水平。

進口替代戰略評述[5]

  進口替代戰略以其特殊的形式和誘人的政策目標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世紀50』6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實施過進口替代戰略,有些國家實施的時間長一點,有些國家實施的時間短一點,但成效都是比較顯著的。有些國家的國內工業部門得到了發展,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完善;有些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對初級產品出口的過分依賴,工業製成品的出口發展很快,經濟上自立能力得到加強。但是,實踐證明進口替代戰略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問題:

  (1)進口替代戰略追求的是長期的動態利益,即為了經濟上的自力更生,擺脫對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但是,這種戰略不能很好地照顧和利用短期內的比較利益優勢,往往不考慮本國是否具備生產技術條件和市場需求條件就倉促上馬一些新興產業項目,其短期內的社會代價和經濟代價是高昂的。

  (2)進口替代戰略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要目標之一,屬於內向型工業化模式,它對於人口眾多、面積廣大、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大國是比較合適的。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規模小、人口少,自然資源有限,國內市場容量狹小,所以,發展中的小國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是不合適的。

  (3)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可能會受到經濟體制和市場發育程度的影響。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機制是調節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在保護性的政策下,進口替代產業可以享受許多優惠政策待遇,有可能使廠家一哄而起,造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達不到經濟規模效益,由此導致巨集觀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4)保護性的政策措施操作難度很大,弄不好會事與願違。例如,匯率定價過高有助於限制進口,但同時也不利於出口業務的發展,造成了外匯不足的狀況。匯率定價過高使進口替代產業需要進口的資本品、中間產品價格相對低廉,這會促使它們密集地使用進口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要求大規模進口,增加外匯支出。

  (5)進口替代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減少貿易逆差和平衡國際收支,但是,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是進口結構的變化而不是進口規模的減少。例如,減少最終消費品的進口勢必增加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使得減少貿易逆差和平衡國際收支的目標難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商業委員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識手冊.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 高懷民.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之比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14期
  3. 3.0 3.1 欒貴勤等著.區域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
  4. 4.0 4.1 凌宇.湖南大學.國際貿易學.34頁
  5. 5.0 5.1 孫新雷 溫太璞編著.國際經濟理論與政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進口替代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Ubuntu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1月10日 16:02 發表

太有道理了

回複評論
123.150.183.* 在 2011年11月2日 21:07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tyzyf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3月28日 16:53 發表

沒有寫參考內容的出處

回複評論
jane409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3月29日 10:49 發表

tyzyf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3月28日 16:53 發表

沒有寫參考內容的出處

已添加了參考文獻,望對您有幫助~

回複評論
43.224.213.* 在 2016年1月26日 09:35 發表

咱們能純粹的討論經濟學麽??

回複評論
1.202.187.* 在 2016年12月13日 12:24 發表

本國貨幣升值降低進口成本???那不人們不就更願意進口了嗎》》應該是增加別國的出口成本把。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