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採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道德採購通常是指企業承諾保證採購物品及原料來源正當,並嚴格遵守最高標準的社會和環境責任。
道德採購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實踐公平和合理制度的關鍵,而它涵蓋的是整條生產供應鏈。這裡特別指出與供應商互相合作,實施合乎國際水平的勞工標準。道德採購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勞工權條件。
1.因為剝削勞工權利的情況日益嚴重,工作間的實際工作環境更是每況愈下;
2.因為並非全部供應商都遵守國際勞工標準,即使這些標準已包括在本土法律之內;
3.因為有些工人在複雜的安排下,雇佣關係會變成“隱形”或不受法律保障;
4.因為在許多收入偏低的國家,政府缺乏意欲及能力巡查工作場所,甚或缺乏有效的政策。於是自願性的組織及非牟利組織合作推動保障勞工權益的活動就變得非常重要。
道德採購的運行機制[1]
現代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認為信息系統通過搜集和儲存大量信息,為組織決策和預測提供信息支持,在迅速分析解釋現象的基礎上及時產生正確的控制,其主要功能可概括為信息處理功能、控制功能、預測功能和決策支持功能四個方面(陳德良等,2009)。在道德採購系統中,一個正常運行的信息系統應當具備四個基本機制:生產過程、監督機制、比較機制和控制機制(Duncanbe et al 2002)。
- 1.生產過程。
從道德採購體系的整體看,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生產過程(如衣服、電腦和汽車的生產製造等)處在信息系統功能結構的起始位置—信息的輸入,其實施主體是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作為道德採購系統的一次信息源,生產過程體現著道德採購的主要宗旨和目標,是決定道德採購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只有生產過程符合道德準則的產品才被稱作“道德產品”,而道德採購和道德消費都是圍繞道德產品展開的。
- 2.監管機制。
該機制的作用主要是彙集反映企業經營行為和社會業績的數據資料,實施主體包括跨國企業和道德採購的倡導者。由於道德產品與傳統商品的根本區別在於生產過程或南北貿易條件不同,這些信息往往不會在最終產品的物質形態上直接體現,因此為了保證生產商如實履行道德標準,需要相應的監管機制對供應商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督。
- 3.比較機制。
比較機制是跨國公司和道德採購的倡導者將企業的實際表現與預先設定的道德準則(如行為守則等)進行比較,以衡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並以此作為控制機制中進行決策和採取行動的依據。目前道德採購信息系統中比較機制的參考標準主要有跨國公司制定的內部生產守則、國際通用標準以及多個組織聯合制定的標準等。
- 4.控制機制。
控制機制的作用是根據比較機制得出的結果來決定是否採取糾正行動和保證措施,其實施主體為消費者、跨國公司和道德採購倡導者。消費者通過行使“貨幣投票權”,要求控制市場資源的採購商採取有效的行動履行其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並且抵制那些對社會和環境有害的產品和服務;跨國企業利用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和討價還價能力,以拒絕合作和減少訂單的方式迫使生產商遵守相關規定;道德採購的倡導者通過媒體、輿論對企業的不道德行為進行披露和指責,對企業施加社會壓力督促其糾正管理和生產方式。
事實上除了以上4個過程,以市場為基礎的道德採購系統本身還包含了一種信息反饋過程:將後階段的信息回饋到前階段的調節控制活動中,即消費者向生產者進行信息反饋。如果一切進行順利,即生產活動符合道德標準,則信息系統的主要職能是監督和報告;而當企業的經營行為或業績表現與預先設定的道德標準發生背離時,該系統便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評估相關影響並決定如何實施補救措施。綜上所述,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決策互動和各種機制配合運作共同構成了道德採購中的核心信息系統(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