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躺平族”是以倡導簡約的生活方式、運用戲謔的話語表達和展露矛盾的心態境遇為表徵的青年亞文化新樣態。[1]
“躺平族”青年作為一個群體代稱和生活理念,與拼搏努力爭取成功相對,“躺平族”在各種壓力面前選擇逃避。相比奮鬥的收穫,他們更願意過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2]
躺平族的產生背景[2]
“躺平族”的興起也有著深層次的經濟社會背景。一方面,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增長換擋降速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行業發展空間受限,競爭更加激烈,最終反映到個人層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內捲”上。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選擇創造了條件。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下,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足夠的生活條件,或者依靠前期積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維活躍、不拘泥於傳統的青年,自然會想到換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躺平”。而與真正付諸行動在身體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崗位上早早失去鬥志,消極應對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數。
躺平族的具體表現[1]
(一)簡約的生活方式:低欲望心態與消費主義的抵抗式和解
消費是內嵌於社會再生產鏈條中的重要環節,用於滿足個體生存發展需要,而發軔於20世紀初的消費主義已經脫離消費的本義,變成追求和崇尚過度物質占有,追求消費愉悅感的社會思潮。這股思潮率先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興盛起來,而後逐步蔓延到發展中國家並滲透進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消費主義不斷生產欲望,製造“虛假需要”,導致個體在不斷努力填充欲望、滿足“虛假需要”的過程中陷入“為消費而消費”的泥潭,既損耗個體的身心健康,還會加劇“物對人的統治”,造成深層次的不自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遵照人類價值體系中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以及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將人類需求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種類型。引起熱議的《躺平即是正義》一文的撰寫者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如何在兩年沒有穩定工作的前提下維持一種“自由”狀態,縱然這種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但其投射出對欲望的節制和消費主義的抵抗卻獲得普遍性認同,因而受到大量網友追捧,推動“躺平學”風行一時。“躺平族”隨之建構起一套“躺平生存指南”,倡導優先滿足必要的生存發展需要,擯棄不合理的消費模式,以達到掙脫消費主義裹挾和回歸朴素生活的目的。
(二)戲謔的語言表達:互聯網媒介下青年的話語狂歡
“躺平”一詞作為個體性的自我表達,激發青年參與話語敘事的熱情,產生虛擬廣場聚攏效應,持續吸引持有相同價值理念的青年關註,併在網路貼吧、微信群等平臺建構社群組織,進行情緒宣泄與身份指認。“躺平族”創造了“只要躺的足夠平,人生躺著也能贏”,“躺的足夠快,就不會被資本主義割韭菜”等充滿對現實調侃或諷刺的網路流行語並配以生動形象的表情包圖像,運用“圈話”的形式表達身份並形成身份的區隔,掀起虛擬廣場的話語狂歡。正如《光明日報》發文指出:“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當下,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足夠的生活條件,或者依靠前期積累安逸度日。”[3]這場話語狂歡背後反映出國家經濟發展成就為個體多元化生活方式創造的有利條件,使得個體能夠突破傳統結構單元的規制,以個體意願或需求為標的,塑造自身的身份認同。
(三)矛盾的心態境遇:青年“身躺而心不平”的真實寫照
“躺平族”不是天然形成的,相當一部分是遭受學業、工作等外部挫折之後產生較低的社會認同感,再加上社會對“躺平族”的批評指責,更加加劇其心理焦慮和畏懼,迫使其從現實社會的實踐參與中退縮到私人空間領域,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與疏離。雖然網路上聲稱要躺平的人此起彼伏,但現實中真正躺平的人卻是極少數,大部分青年都屬於“語言躺平族”或“暫時性躺平族”,一方面通過話語表達發出想要被理解、渴望被允許、期待被認可的信號,紓解心理和情緒壓力;另一方面,“躺平族”選擇階段性地按下生活暫停鍵,留出空白期對學習、生活、工作進行反思,審度自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重構人生的意義之維。“身躺而心不平”是當代青年矛盾糾結的心理狀態,蘊含其既想掩蓋自身在激勵競爭中的行動力、執行力缺失,又心懷對“活出自我”的價值追求。實質上,“躺平”作為媒介熱詞並不會對社會產生根本性衝擊,因而在擔心“躺平族”擴大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同時更應尋找消解青年奮鬥動力的根源。
躺平族的理論誘因[1]
(一)現代性經濟社會高度內捲引發青年的行為對抗
“內捲化”是學術界和公共網站上的熱門關鍵詞,用於表徵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某種確定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被廣泛地運用於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特定文化現象的出現往往根源於獨特的經濟社會發展境遇,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經濟增長換擋降速和社會結構深度調整觸發的行業內捲和階層內捲使得青年職業生態環境和個人上升空間表現出白熱化與狹窄化。
市場化經濟催生的社會流動趨緩窄化青年的發展通道,造成青年自我流動感弱化。青年的上進心遭到反噬,認定自己無法實現向上流動,久而久之就會接受“喪文化”,形成“階層躍遷”不暢的話語抵抗。在“努力不一定變好,不努力一定會變糟”的社會競爭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相信“草根逆襲”“鹹魚翻身”的“階層躍遷”的奇跡幻想,產生奮鬥的無意義感和荒謬感,在嚴峻的現實環境中選擇成為“躺平族”。
部分企業應對行業內捲製造的高壓工作生態引起青年群體的職業倦怠。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經濟組織,利益原則驅動部分企業創造出“雞血文化”,採用有償或無償的方式延長員工的工作時長,使得占據企業員工比例較大的青年長期超負荷工作。青年群體將這種工作模式概括為“996”“007”工作制並戲謔地將自己定義為“打工人”。此外,青年群體與父輩群體在職業訴求中呈現出差異性,前者更加關註穩定收入基礎之上的自我價值感,這與通常企業多數崗位的重覆性機械勞動相悖離,外在重負與內在不滿的雙重疊加下,部分青年將“躺平”作為新的自我排解方式。
(二)學校教育體系多重矛盾誘發青年的價值迷茫
在引人註目的教育成績背後,卻暴露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同程度缺失化、中高等職業教育“污名化”、高等教育學歷貶值化與人才培養同質化的諸多矛盾,成為引發青年陷入迷茫困境、表徵“躺平”行為的重要因素。
一是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同程度缺失化制約青年生成完整的勞動教育軌跡。勞動教育作為身體“在場”的文化實踐活動和精神解放的涵育過程的雙重集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升學所製造的焦慮文化氛圍中,勞動教育始終處於智識教育之下的邊緣地位,具體表徵為“理論上抽象存在,實際上虛化;理念上強調,實操上弱化;名義上強化,課時上簡化;口頭上重視,課程上淡化”。“躺平族”的出現反映出學校勞動教育不足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忽視勞動教育不利於青年在循序漸進的受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必備的勞動能力和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另一方面,勞動是青年成長的必要途徑,弱化勞動教育無益於發揮勞動教育在青年成長過程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二是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污名化”制約一部分青年實現自我生成與價值確證。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與智力支持,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調整,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日漸彰顯。但在傳統儒家文化“重道輕技”知識觀和現代社會成員認定職業教育是“末流教育”價值觀的歪曲下,“污名化”成為對職業教育偏見迎合的產物。實際上,職業院校中的不少學生在自身專業的學習中刻苦努力,認真鑽研,希冀在未來職場中能擁有“一席之地”。然而,現實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污名化”造成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的青年很難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即便獲得就業資格也會因學校“出身”而在職業晉升中層層受阻。困囿於學校歧視包袱的影響,職校畢業青年普遍感到無辜、無能與無助,日漸失去奮進的動力,要麼選擇退居小縣城享受安逸生活,要麼選擇退出職場比拼,尋求平淡的生活方式,最終以“躺平”姿態宣告退出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增造成的學歷貶值化和人才同質化加劇青年就業焦慮。高校是青年獲取知識、增長才幹、鍛造本領的重要場所,高等教育目的是培養青年的專業本領,使其掌握贏得幸福生活的文化資本。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數的攀升使得本科學歷逐漸從以往的稀缺元素變為個體持有的必需品,原本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形成的社會競爭優勢已不再明顯,導致不少學生從進校開始就忙於考取各類等級證書以加持就業資本。青年的就業難度逐漸增加,還招致社會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質量的負面評價,甚至一部分用人單位對青年形成“眼高手低”的認知或“大學生還不如專科生性價比高”的判定,挫傷青年積極性的同時使其陷入“讀書無用論”的迷茫困境,“躺平”成為青年逃離接受高等教育卻找不到好工作的迷茫困境的情緒出口。
(三)溫室型家庭教育機制觸發青年的心理失落
改革開放後,多樣化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帶來了多元化的文化思潮,錯誤的成才觀和勞動觀隨之滲入一些家庭的教育觀念。一些家長受“勞動貴賤論”影響,充滿對青年成為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的角色期待,在青年成長過程中常會以“不努力學習就去掃大街”“不好好學習就去工地搬磚”等錯誤言論進行引導,使得部分青年存在根深蒂固的“腦力勞動是高等崗位,體力勞動是低等崗位”的觀念。事實上,青年群體面對的實際工作境遇常常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交織,由此繁重的工作對沖固有的觀念,使得青年表現出“不堪重負”的無助心理而選擇成為“躺平族”。
通過微博、豆瓣、知乎的數據瀏覽不難發現“躺平族”的主要構成是90後和00後,這一群體享受著國家和平發展帶來的安逸生活。他們在父輩創造的良好物質環境中被寄予過多的期望、照顧和愛護。造成部分青年在走入社會時只權衡個人利益得失,而不考慮公共利益增損,“躺平族”青年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青年因個體失意退出公共領域,漠視公共責任的舉動。溫室型家庭教育機制的後果還體現在青年群體容易出現疏離勞動、厭惡勞動、畏懼勞動的情緒,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遇到困難常以“社會的不公平”“工作環境的壓抑”等外部因素作為放棄理由,不願“向內求變”、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學習掌握新的技能。“躺平”映射出青年囿於現實困局無力掙脫的心理失落。由是觀之,家庭教育模式的選擇對青年成長具有本原性影響,良好家庭教育觀念應當培養青年平等的勞動價值觀和努力向上的奮鬥觀,這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也是現代社會的立身之道。
躺平族的社會影響[2]
“躺平族”顯然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多不利。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等多方面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離不開青年的創造性貢獻。相較於“未富先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促成的客觀趨勢,“未富先躺”這一現實問題帶來的主觀傾向同樣需要引起我們警惕。關註“躺平族”,讓“躺平族”願意奮鬥,對於面臨轉型發展任務的我國尤為必要。
當然,這絕非要對“躺平族”進行批判與苛責。出於身心考量選擇舒適生活理應得到理解,經過充分思考選擇慢節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於現實環境自主做出適合個人的生活選擇,本身就是社會發展成就的一方面體現。引導“躺平族”奮鬥,更多是需要從培育良好的工作 環境和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角度出發,通過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給予這些青年更多的關懷。
如何引導躺平族轉變觀念[1]
(一)營造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煥發青年奮鬥活力
一是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紓解青年就業緊張態勢。
二是暢通社會階層流動空間,消除青年階層躍升梗阻。
三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營造青年良好職業生態。
(二)實現學校教育均衡發展,促進青年全面成長
一是促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建設,貫通青年接受勞動教育的全過程。
二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賦予職校青年公平的就業機會。
三是推動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增強青年的教育獲得感。
(三)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機制,鍛造青年奮鬥品格
一是發揮家長引導示範的作用,塑造青年奮鬥觀念。
二是涵養勤勞致富的家風,端正青年價值取向。
三是充分發揮家庭功能,鼓勵青年走出挫折困境。